胃癰

胃癰是一種病名。癰疽之發於胃脘部者。出《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即胃脘癰。參見該條。

胃癰記載

胃為六腑之首,為水谷之海,主受納及腐化水谷。傳統中醫對胃的認識偏重於胃之“用”而忽其“體”,論胃之用,推之可千:遠則“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近則“胃以通為補,以降為順”,皆言胃之用也;於胃體本身疾患,認識反留於膚淺,僅停留在從“因”從“證”的層面上。對胃“體”無真認識,更無論對胃體為病之病機矣。

《靈樞.脈度篇》曰:“六腑不合則留為癰”。

《素問.病能》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諸病源候論》曰"癰者,由六腑不合所生也,六府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合。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於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稽留於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陰氣蘊積,則生於熱,寒熱不散,故積聚成癰。”

《聖濟總錄》曰:“胃脘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

《雜病源流犀燭》一書,正式提出胃脘癰為病,作出超見的論述。並很有淵見地提出用薏苡仁湯、清胃散、牡丹散、千金內消散、內消沃雪湯、東垣托里湯等方藥,隨證治療胃癰之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