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癰

病名。系臟腑之生癰疽者。出《靈樞·邪氣髒府病形》 。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內癰候:“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證見胸內痛,少氣而發熱,以左手按左眼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

簡述

病名。系臟腑之生癰疽者。出《靈樞·邪氣髒府病形》《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內癰候:“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證見胸內痛,少氣而發熱,以左手按左眼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若吐膿血者不可治也。巢氏強調:“急以灰掩其膿血,不爾者著人腸內。有結痛,或在脅下,或在臍左近結成塊而壯熱,必作癰膿。診其脈數而身無熱者,內有癰也。”歷代醫學家對內癰之診斷論治頗多記述,或有獨到之處。內癰包括有胃脘癰、三焦癰、腸癰、小腸癰、心癰、肝癰、脾癰、肺癰、腎癰等。

總論

夫癰腫生於背外者。看俞穴。而內癰生於腹內者。則看募穴矣。宜各隨募穴以分其經。如其穴隱隱痛而不已。視其肉微起者癰也。肉不起者疽也。而本經之脈必滿而實。

但疑似之間。以點陰膠法試之。(陰膠即久用甑中氣垢也)用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達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

雷公云:知瘡所在。口點陰膠。或以生豆漿飲之。不嫌生氣者。癰也。或將患人兩手扶起過頭。忽然脅下吊痛過心者。癰也。再吐痰於水中。沉者是膿。癰也。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浮緊在表。沉實在里。不浮不沉。知為在經。緊則主痛。脈緊而數。其膿未成。緊去而數。其膿已成。又滑數實促者下之。芤遲虛弱者補之。長而緩者易治。為胃氣盛也。短散結代。補而不應者不治。

初起者。外兼灸法尤良。用獨蒜切片三錢。濃安穴上灸之。三壯一易。以灸至不痛為率。其毒自消。若內毒已潰者。及肝膽部位者。生於臍者。惟宜服藥攻之。禁用針灸。

總治法

穴在心膈之分者。屬上焦氣分。宜神效栝蔞散之類。穴在腹肋之分者。屬中下二焦氣血之分。宜薏苡仁湯之類。肚中腫起只一點。痛而不移者。肚癰也。會膿散。腹痛如錐手不可近。六脈洪數者。陽 毒也。加味貴金湯。內癰已久。敗膿腥穢。臍腹冷痛者。懷忠丹。心胸有孔。久不愈者漏也。補漏丹

神效栝蔞散

治內癰腦髭背腋諸毒。瘰癧 便毒。乳癰、乳疽、乳勞、乳岩等症。悉效。

大栝蔞(一個子多者佳子少者用二個) 當歸(五錢) 甘草(四錢) 沒藥(三錢) 乳香(一錢)用黃酒二碗。煎八分服。或去當歸。加皂角刺一兩六錢半生半熟炒。名立效散。與原方兼服之。尤佳。服將愈。加參、耆、芎、術。以培其元。

薏苡仁湯

治內癰腸癰。腹痛脹滿不食。小便澀滯。婦人產後多有此症。但疑似之間便可服之。

薏苡仁(三錢) 栝蔞仁(三錢) 丹皮(二錢) 桃仁泥(二錢) 一加白芍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會膿散

治肚癰內癰。未潰自消。已潰者膿從便下。

黃 歸尾 穿山甲(炒) 大黃(各一兩) 白芷(六錢) 蜂房(一個重六七錢者酒浸瓦焙六次)連翹(二錢) 蜈蚣(大者七條酒浸瓦焙二次)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無灰酒調服。再多飲以助藥力。如背疽加羌活。脅癰加柴胡。乳症加升麻。各隨經絡加引經藥五七分。酒煎服藥。尤佳。

加味貴金湯

治陽 毒。腹痛如錐。手不可近。六脈洪數者。

大黃 白芷 僵蠶 穿山甲 貝母
用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懷忠丹

治內癰久潰。膿血腥穢。臍腹冷痛。兼治婦人白帶。腥穢不堪者。立驗。

單葉紅蜀葵花根(四兩) 白芷(二兩) 枯白礬(一兩) 白芍(一兩)
為末。熔黃蠟四兩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清米湯送下。推下膿血令盡。次服大補之藥。以培其元。忌發物。

補漏丹

治心胸有孔久不愈者。及胃癰、井疽、肝癰、心 等症。

鹿茸(去毛酥炙) 大附子(炮去皮臍) 食鹽(等分)
為末。煮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黃酒送下。

肺癰

肺癰之發。必先中府穴隱痛不已。穴在乳上三肋間。初則寒熱咳嗽。項強不能轉側。脈滑而數。久則肢腫。咳腥臭膿痰。甚則胸膈脹滿。呼吸不利。食少脈洪。自汗。視其身涼脈細。膿血交粘。痰色鮮明。飲食知味者順。手掌皮粗。脈洪氣急。顴紅鼻 。嘔噦不食。污膿白血如米粒者逆。

脈洪滑身熱者難瘥。脈細身涼者易治。若潰後短澀者生。洪大者死。孟冬兩尺浮洪。孟春兩寸洪數。惟夏月可慮。

肺癰由外感風寒。未經發瀉所致者多。故肺癰必先解表。宜參蘇飲。外受風寒。咳嗽喘急者。小青龍湯。

胸脹氣喘。身腫面浮者。葶藶大棗湯。胸膈痛。脈芤者。瘀血也。四順散加丹皮、紅花。瘀血吐出。其痛自止。發熱。煩渴引飲。脈洪數而無力者。加減八味丸加麥冬。大劑服之。再以人參五錢。麥冬二錢五分。五味子二錢。水煎。代茶飲之。因房勞丹石。消爍腎水者。腎氣丸、金液戊土丹。勞傷夜熱。脈微數者。日飲童便三五次。朝服人乳。間服金鯉湯。咳嗽喘急氣短。小便短澀者。參 補肺湯。體倦食少者。參術補脾湯

蓋諸氣本乎肺。肺氣治則病已。再面白當補肺脾。面赤當補肺腎。若專攻其毒。脾腎愈虛。而有不誤者則鮮矣。

灸合谷穴七壯。再灸腎俞穴三七壯。

小青龍湯 此解表疏風行氣取膿之劑。

半夏(一錢二分) 乾薑(炮) 細辛 麻黃 肉桂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生薑 五味子
(蜜拌炒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

葶藶散 炙爆飲酒太過。喘急脹滿。不臥。咳吐濁痰。
甜葶藶 栝蔞仁 薏苡仁 桑白皮 桔梗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用生薑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四順散 治肺癰吐膿。咳嗽氣急。心煩熱壅者。

貝母 紫菀 桔梗(各一錢五分) 杏仁(七分) 甘草(七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金鯉湯 治肺癰已成未成。胸中隱痛。咯吐膿血者。

金色活鯉魚一尾。約四兩重者。連鱗。剖去腸肚。勿經水。摻貝母末一錢於肚內。線扎。用白色童便半碗浸之。重湯頓。以魚眼突出為度。取起去鱗骨。將肉仍入便內。頓熱。食之飲之。一日一枚。其功甚捷。

人參補肺湯 咳嗽喘急短氣。吐膿發熱作渴。小便短澀。或腎水不足。虛火炎上。痰涎壅盛者。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陳皮 當歸(各一錢) 熟地(一錢五分) 山萸(二錢) 山藥(二錢) 丹皮(八分)麥冬(七分) 五味子 甘草(炙各五分)生薑三片。膠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參 補脾湯 治咳吐膿涎。中滿不食。由脾氣虧損者。

人參 白朮(各二錢)黃耆(三錢五分) 茯苓 陳皮 當歸(各一錢) 麥冬(七分) 桔梗(六分)甘草(炙五分) 升麻(三分) 五味子(四分)用生薑三片。膠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九制草靈丹 治肺癰肺痿。又能止嗽化痰。及腸風痔漏。
槐角子(十斤) 側柏葉(三斤冬至後取者佳) 陳皮(十斤) 枸杞(一斤)合一處。黃酒洗。入甑內。蒸透。曬乾。再用酒浸透。蒸之如式。九蒸九曬足。為末。煉白蜜為丸。梧桐子大。

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肺癰單方太乙膏三五錢。水一茶鍾。頓化。通口服之。則膏入肺。三二服即愈。若為丸服。則入腸胃矣。故不驗。

芥菜鹵。貯壇內。封固。埋地內二十年。為佳。十年者亦效。每飲一小杯。三二次。立瘥。

蒲公英俗呼山芥菜。取根。瓷器颳去粗皮。石臼杵爛。絞汁。用無灰酒或白酒漿沖服。立效。

加減八味丸 腎氣丸(俱見首卷) 金液戊土丹(見脫疽)

小腸癰

小腸癰之發。必先關元穴隱痛不已。(穴在臍下三寸)初起發熱惡風。脈芤而數。腹急腫痛。大便墜。小便澀。久則腹脹下淋。轉側有水聲者。內癰成也。

由飽食負重。或醉飽入房。或產難弩力。或暴急奔走。致令氣血壅遏。周鏇失度。凝滯而成。如失治則流注關節。變為敗症矣。
初起小腹殷痛。儼似奔豚。小便淋澀者。薏苡仁東加大黃下之。如已成。腹痛脹滿不食。小便淋者。薏苡仁湯主之。如腹痛重按則止。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牡丹皮湯並太乙膏主之。如下後膿多者。梅豆湯和之。如面白食少。氣血虛也。加減地黃湯。十全大補東加丹皮、五味子補之。

腸癰宜灸兩肘尖各百壯。艾如綠豆大。則大便下膿血。立愈。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凡坐臥轉側。俱宜徐緩。飲食宜少宜軟爛。大宜滋補。固其元氣。脈則左寸洪數。又云:跗陽脈滑而數。知當屎膿。古為膿從臍出者不治。惟大補之亦有效者。

一人腸癰誤治。腹脹如鼓。診其脈細數而有力。視其腹。臍下一塊光亮大熱。腹內不時腸鳴。知為癰也。

令備淨桶一個入滾水半桶。蓋之聽用。隨以薏苡仁東加酒大黃三錢。徐徐服之。待腹覺痛。扶坐桶上。膿下如涌。其痛立減。隨大補之而愈。

一人誤作脹治。致毒內攻。腹痛連陰。陰器腐爛。色敗無膿。水流臭穢。燥熱口乾。不治。果歿。

一婦腹如懷孕。疼痛不止。余用川芎、當歸、炒蒲黃、炒吳茱萸、炒五靈脂、紅花。水煎服。下血塊斗許而愈。

牡丹皮湯 治腸癰冷症。腹濡而痛。重按則止。時時下膿者。

牡丹皮 桃仁泥 薏苡仁 白芷 人參 黃耆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 官桂 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加味地黃湯 治腸癰潰後。淋漓不已。或精神減少。飲食無味。自汗盜汗等症。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白茯苓 丹皮 人參(等分) 黃耆(倍之)用煨姜三片。大膠棗二個。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梅豆湯 治腸癰下後。膿多者。

薏苡仁(二合) 黑豆(百粒) 烏梅(一個)水煎熟取湯一大鐘。入阿膠一錢。生蒲黃一錢。再煎服。

天丁散 治腸癰內癰。已有膿者。

皂角刺(一兩)酒水煎服則膿下。

薏苡仁湯 (見前內癰) 十全大補湯

大腸癰

大腸癰之發。必先天樞穴隱痛不已。(穴在臍旁二寸)右邊痛甚。脈則右寸洪數。治與內癰及小腸癰同法。

胃癰

胃癰之發。必先中脘穴隱痛不已。(穴在臍上四寸)令人咳吐膿血。寒熱如瘧。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所致。以寒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上升。故人迎緊盛。
脈遲芤澀者瘀血也。牡丹皮湯下之。脈洪數者膿成也。赤豆薏苡仁湯排之。
膏粱之人初起者。宜清胃射干湯。體倦。氣喘作渴。小便頻數者。肺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子、麥門冬。或兼加減八味丸。再夏月以生脈散。代茶飲之。是症以壯氣助胃為主。佐以前藥。不可專攻其毒。
丹皮湯 治胃癰腸癰。腹腫痞堅。按之即痛。脈遲而緊者。膿未成也。宜此湯下之。
丹皮(一錢) 栝蔞仁(一錢) 桃仁泥(二錢) 朴硝(二錢) 大黃(五錢)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硝再煎數滾。不拘時服。
赤豆薏苡仁湯 治胃癰脈洪數者。膿已成也。宜此排之。
赤小豆 薏苡仁(炒) 防己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射干湯 治癰瘡腫痛。脈洪實數者。
射干 犀角 升麻 玄參 黃芩 麥冬 大黃(各一錢) 梔子(五分) 加竹葉 芒硝(為竹葉芒硝肺胃二經藥也)水煎服。以利為度。
補中益氣湯 生脈散 加減地黃丸

脾癰

脾癰之發。必先章門穴隱痛不已。(穴在乳下右脅端與內癰腸癰同法)

肝癰

肝癰之發。必先期門穴隱痛不已。(穴在直乳二肋間不容旁一寸五分)令人兩 滿。臥則驚。不得小便。由憤鬱氣逆所致。初宜栝蔞散。或柴胡清肝湯調之。潰後用六味丸、八珍湯。滋陰托里。此肝心火盛而虛中有熱也。禁用溫補藥。及針灸等法。
柴胡清肝湯 治肝癰初起脅痛。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梔子(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連翹(一錢)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栝蔞散 (見內癰) 六味地黃丸 八珍湯 (見潰瘍門)

心癰

心癰之發。必先巨闕穴隱痛不已。(穴在心窩下敝骨下一寸實胃經之募也)發則寒熱身痛面赤。口乾飲水。由酷飲嗜熱物所致。
宜升麻葛根湯以清胃。清心丸以退火。
清心丸黃連(一兩) 茯神(五錢) 赤茯苓(五錢)
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飲送下。
升麻葛根湯

腎癰

腎癰之發。必先京門穴隱痛不已。(穴在脅下季脅間實膽之募也)發則脅下至小腹滿。由房勞過度。外挾寒邪所致。惟八味地黃丸相宜。禁用寒涼等藥。
八味地黃丸 (見首卷)

三焦癰

三焦癰之發。必先丹田穴隱痛不已。(穴在臍下二寸實膀胱之募也)治與小腸癰同法。

相關條目

病理學 中醫 針灸 經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