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是馬寶璋編著的醫學類作品,由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在2004年9月出版。該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結合女性生理解剖特點,重點介紹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法概要等基本理論。各論分別論述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婦科雜病等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知識和辨證論治要點,便於理解和掌握。

基本信息

作品概述

《中醫婦科學》《中醫婦科學》
作者:馬寶璋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書號:7801565711
出版日期:2004年9月
開本:16開
版次:1-1
所屬分類:醫學>臨床醫學>婦產科學

作者簡介

《中醫婦科學》《中醫婦科學》
馬寶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醫本科教材《中醫婦科學》主編。擅治不孕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多種婦科疑難病症。

人們對事業的選擇往往就是基於一念之間,而成就這緣於一念之間便足以令人執著一生的事業,卻需要付出無限的努力。三十多年前,風華正茂的馬寶璋從黑龍江中醫學院畢業後,就參加了醫療隊來到偏遠的農村防治克山病,沒想到剛一進村就遇上了件令他難堪的事。

馬寶璋在中醫婦科上取得的成就還源於他治學嚴謹,思維敏銳的個性。在教學中馬寶璋發現當時通用的婦科教材基礎理論與中醫經典理論頗多出入,愛較真兒的馬寶璋從此開始了對婦科更為系統地研究,並且漸入佳境。

馬寶璋根據經典理論提出了“腎氣──天癸──沖任──胞宮”的月經產生機理的理論。同時論證,這一過程與西醫學的“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的月經產生機理是相吻合的。他的有關理論已經被編入中醫婦科新版教材。這樣,馬寶璋在36歲時就成為國家高等教育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中一名最年輕的編委。

傳統醫學之所以引人入勝正是由於它的博大精深,正是由於它在科學支持的同時更需要醫生融匯貫通、透徹骨髓的理解和感悟。馬寶璋經常以自己曾經有過的失誤自勉並用來教育他的學生們,細緻嚴謹的辨證往往就是救死扶傷的關鍵。

馬寶璋系統地整理了“婦女生殖髒象”、“天癸的生理基礎與作用”並指出“沖任督帶四脈在婦科生理、病理中的地位”。他堅持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貯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

三十多年來,馬寶璋所贏得的尊重、信賴和榮譽是當初他與中醫婦科學偶然結緣時不曾期望的。成為國家級中醫婦科學的學科帶頭人。

內容簡介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等。中醫婦科學就是要運用這些基本理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系統地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和預防。

內容提要

《中醫婦科學》《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等。中醫婦科學就是要運用這些基本理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系統地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和預防。

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規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婦女在臟器方面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會發生經、帶、胎、產、雜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說:“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胎妊、生產、崩傷之異故也所以婦人別立方也。”由此說明,婦女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討論。

《中醫婦科學》傳統的研究範圍,包括月經不調、崩據、帶下、子嗣、臨產、產後、乳疾、症瘕、前陰諸疾及雜病等項。《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說:“男婦兩科同一治,所異調經崩帶症,嗣育胎前並產後,前陰乳疾不相同。”這是對中醫婦科疾病範圍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中醫婦科學》在總論中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婦科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婦女的生殖臟器、生理特點、病理特點、婦科病的診斷要點、治療原則、預防與保健等。在各論中,根據中醫婦科文獻記載與實際工作需要,設立的疾病有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臨產病、產後病、婦科雜病、前陰病等。同時為了擴展學習者的思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和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將西醫婦產科基礎理論、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與計畫生育知識附於書後,以作臨證治療的參考。

簡要史料

《中醫婦科學》《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中逐漸建立和充實起來的。醫學發展的歷史,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影響,為此,我們把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大歷史階段進行闡述。

一、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178—公元前770年)

中國遠古時代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就已經發現了一些藥物,積累了初步的醫療經驗。到了夏、、周時代,中醫婦產科學已有了萌芽,主要有關於難產、種子和胎教理論的記載。

《史記·楚世家》和《史記·夏本記》都有關於難產的記載。約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成書的《詩經》中載藥50餘種,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婦產科用藥。

《列女傳》說:“太任,王季娶以為妃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提出了胎教理論的雛形。

二、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X1年)

隨著歷史的前進,醫學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醫家,如醫和、醫緩、扁鵲等,特別是扁鵲曾專門從事過婦產科的醫療工作,當時稱為“帶下醫”。這一時期婦產科理論進展主要是難產、優生學、胚胎學的相關理論。《內經》的出現,提出了婦科相關理論。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明確提出近親結婚有害於後代的繁殖。在胚胎學方面,《文子九守篇}有懷胎十月的記載。

戰國時代成書的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內經》,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提出了婦女的解剖、月經生理、妊娠診斷等基本理論,還初步論述了一些婦女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來、帶下、不孕、腸覃、石瘕等。《內經》還記載了第一個治療血枯經閉、調經種子藥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內經》的理論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淳于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婦產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藥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並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約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又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婦人嬰兒方》(公元前26年),張仲景《傷寒論》序中自稱撰用《胎臚藥錄》,《隋志》記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現存的只有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國著名的外科專家,他發明了麻醉藥(麻沸散)、創傷藥(神膏),並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地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

四、魏晉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

這一時期,主要是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的發展。晉,王叔和著成的《脈經》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了,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避年”之說,指出“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及脈辨男女,描寫了產時“離經脈”。稍晚,南齊褚澄著《褚氏遺書》1卷(10篇),其中從攝生角度提出了節育及晚婚的主張。南齊徐文伯著有專書《療婦人瘕》,並曾針刺引產成功。北齊徐之才的《逐月養胎法》明確指出懷胎十月養生和調攝的注意事項。

隋代,在公元610年,巢元方等編著了《諸病源候論》,全書50卷,67門,1730個證候,書中有婦人病8卷,逐項討論了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內容頗為豐富。

五、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繼隋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事制度,設立了“太醫署”,這是唐朝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藥人才。自晉至唐臨床醫學日益興盛,發展特點是逐漸趨向專科化。

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兼長內、婦、兒各科,所著《千金要方》,成書於公元652年,全書凡30卷,有婦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將婦人胎產列於卷首。

此時,婦產科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出現了我國現存理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即昝殷著的《產寶》,成書於公元852~-856年,全書3卷41門,260餘方,每門前有短論,後有附方,對後來產科發展有一定指導作用。

六、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定的九科之中有產科。這一時期出現一些重要婦產科專著。楊子建著《十產論》,成書於公元1098年,“十產”包括正產、傷產、橫產、倒產、偏產等,並對各種異常胎位和助產方法作了敘述,對產科的貢獻較大。

朱端章著《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成書於公元1184年,集宋以前產科的各家淪著,明標出處,並附有新生兒護理和治療。齊仲甫著《女科百問》,成書於公元1220年,全書凡2卷,將婦產科病歸納為100個問題,逐一解答,並附理法方藥。

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陳自明於公元1237年著成該書,全書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後8門,《婦人大全良方》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傑出的作品,一直風行300多年,對後世醫家也有巨大影響。此外,還有數部婦產科專著。總之,中醫婦產科學在宋代得到了迅速發展。

七、金元時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

金元時代是醫學百家爭鳴時期,醫學流派開始興起,劉、張、李、朱四大家對婦產科從不同角度做出了貢獻。元代醫學設13科,有產科一門。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發展,開闊了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成書於公元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學術思想。同時該書《婦人胎產論》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對婦女生理作了規律性闡述。張子和著《儒門事親》,成書於公元1228年,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驅病,這種觀點也常用於婦科。李呆認為“內傷脾胃,百病始生”,治病著重套用補脾昇陽除濕之法,此法也廣泛用於婦科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李呆著《蘭室秘藏》,成書於公元1276年,該書所論:“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對今天月經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朱震亨在理論上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療上重視保存陰精,另外,朱震亨著《格致餘論》,成書於公元1347年,該書《受胎論》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日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第一次明確描寫了子宮的形態。

八、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

明代的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設13科,據《明史·百官志》記載有婦人科。此期婦科專著較多。薛己著《薛氏醫案》,成書於公元1528-1544年,即醫案16種,凡28卷,大旨以命門真陰真陽立論,對婦科理論也有重要影響。萬全著《廣嗣紀要}、《婦人秘科》,成書於公元1549-1615年。王肯堂著《證治準繩·女科》,成書於公元1602-1607年,其中對婦科疾病的治療論述甚詳。武之望著《濟陰綱目》,成書於公元1620年,書中廣集別說,細列綱目,資料較全,但少有己見。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成書於公元1578年,並著《奇經八脈考》和《瀕湖脈學》,其對月經理論和奇經八脈的論述,對中醫月經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明·趙養葵著《邯鄲遺稿》,為其晚年作品,趙氏獨重命門學說,在《邯鄲遺稿》中又有發揮。張介賓著《景岳全書》,成書於公元1624年,全書凡64卷,有《婦人規》3卷,強調陽氣陰精互為生化,形成了全面溫補的一派,這對婦科理論發展有重要意義。樓英著的《醫學綱目》、李梃著的《醫學入門》、龔信著的《古今醫鑒》等,對婦科疾病也有精闢論述。

此期,中醫學對腎及命門學說的研究和闡發,從理論上給婦產科以重大影響,但未能引起婦產科臨床的廣泛重視。婦產科著述雖多,而大多數著述局限於對前人論述的整理。

九、清代與民國(公元1636-公元1949年)

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流傳也較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後人輯錄而成,書中辨證以肝、脾、腎三髒立論,論述平正扼要,理法嚴謹,方藥簡效,更有獨到見解,影響久遠。蕭賡六著《女科經綸》,成書於公元1684年,內容較豐富,間有己見。亟齋居士著《達生篇》1卷,成書於公元1715年,論胎前、臨產、產後調護之法,難產救治之方,平易淺近,盡人能曉。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成書於公元1742年,此書由國家組織編寫,內有《婦科心法要訣》,集清前的婦產科大成,理法嚴謹,體例規範,通俗廣傳,成為醫者必讀的參考書。沈堯封著《沈氏女科輯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全書計2卷,最為晚出,而頗多新說。其他著作,如陳士鐸的《石室秘錄》、徐大椿的《蘭台軌範》、葉天士的《葉天土女科》、沈金鰲的《婦科玉尺》、吳道源的《女科切要》、陳蓮舫的《婦科秘訣大全》等;專論胎產的有閻成齋的{胎產心法)、汪朴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產全書》、張曜孫的《產孕集》等。

民國時期對婦科貢獻比較大的著作有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成書於公元1918年。還有張山雷箋正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成書於公元1933年,書中所倡肝腎學說,多是自識心得,切要發明,曾作教本而廣泛流傳。

總之,清代以近的婦產科專著,現存不下數十種,在理論和實踐中影響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達生篇》、《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和《沈氏女科輯要》。

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婦科學的發展(公元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學理論進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後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六版《中醫婦科學》統一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各地先後編寫了一批內部教材和婦科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

同時,出現了許多中西醫結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上海第一醫學院藏象專題研究組的《腎的研究》,其中有關於“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病的治療法則與病理機制的探討”及“妊娠中毒症中醫辨證分類及其治療法則的探討”;60年代,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1978年江西省婦女保健院的“中藥藥物錐切治療早期宮頸癌”以及針灸糾正胎位、防治難產等,為中醫婦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和途徑。

以上所述,僅列舉了中醫婦科學發展的簡要史料,以供學習參考使用。中醫婦科學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必須對中醫婦科學進行深入地學習和研究。

相關詞條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