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劉慶平編著的醫學類作品,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在2010年6月1日出版。該書主要講述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特徵,病因與發病機制,自由基與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代謝紊亂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等內容。

基本信息

重點研究

《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
雖然轉基因動物(尤其是TGM)這一生命科學研究的新體系引入到心血管疾病研究領域只有短短十年時間,但已取得了驚人的成果。轉基因動物模型在脂代謝障礙與AS病因和發病機理中的研究套用仍然方興未艾。例如:運用日益成熟的各種轉基因技術建立更多的與脂代謝相關的TGM系動物模型;由僅研究含一種與脂代謝紊亂有關的基因的TGM轉向研究含有幾種基因的TGM研究;運用基因打靶與基因剔除技術研究缺失基因對AS生理功能的影響;運用成熟的TGM研究各種基因的表達調控;如何將轉基因技術(如基因剔除)運用於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利用目前成熟的轉基因技術,建立我國自已的轉基因和缺基因動物系列,並使用這些這動物心血管疾病發病機理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利用轉基因方法建立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和用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許多優點。諸如遺傳背景清楚,遺傳物質改變簡單,建立的模型更自然和更接近病人症狀;建立過程操作簡便,周期短,而且建立的轉基因動物模型不需要特殊的飼養條件即可保持疾病症狀,按照孟德爾規律代代相傳,維持費相對較代等,但是由於轉基因方法和技術上的原因,目前轉基因動物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譬如有時轉基因動物模型缺乏典型的像病人那樣的症狀;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組而引起插入突變,破壞宿主基因組基因而產生異常,甚至導致轉基因動物的不育和死亡;外源基因在宿主動物染色體上整合的拷貝數不等,單位拷貝的外源基因表達水平不均一,給外源基因的表達控制帶來困難;症狀嚴重的還易早死;外源基因在宿主染色體上的部分整合導致外源基因的不表達,不出現預期的嚴重的還易早死;外源基因在宿主染色體上的部分整合導致外源基因不表達,不出現預期的症狀或與預期的結果不符合;有時還會出現整合的外源基因遺傳丟失而導致轉基因動物模型症狀的不穩定遺傳等。

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導致轉基因技術的出現和轉基因動物的形成,從而建立了一類新的動物模型,可用於各個領域,各種目的的研究。儘管人類疾病轉基因動物模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轉基因技術的不斷完善,理想的轉基因動物模型必將明顯增多。動脈粥樣硬化是一複雜多因素引發的疾病,涉及到環境、遺傳等因素的作用,也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轉基因動物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工具與實驗手段,在現代生理學、遺傳學,藥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研究的配合下,必將更有助於人們找出早期診斷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尋找新的治療途徑與對策。

研究方向

《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

近日,從北京大學醫學部心血管研究所獲悉,該所副所長劉國慶教授為首的課題組在動脈粥樣硬化(AS)形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有活性和無活性的脂蛋白脂酶可以通過不同的機制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相關的研究論文“脂蛋白脂酶的血管局部表達導致脂質在球囊損傷的動脈壁上迅速沉積”已經在日前出版的國際性雜誌《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上發表。
據了解,該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通過轉基因的方法,在家兔的血管局部表達過量的脂蛋白脂酶後發現,有大量的脂質在球囊損傷的動脈壁上迅速沉積,證明了“餐後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假說。他們還發現無活性的脂蛋白脂酶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機制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即與脂蛋白直接結合,通過這種分子橋作用直接進入血管壁內皮細胞。
科研人員認為,這項研究的創新意義在於:在大動物模型上證實了能夠分解血漿甘油三酯的脂蛋白脂酶在動脈壁的表達,具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作用;發現了無活性的脂蛋白脂酶在動脈壁表達也同樣能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證明脂蛋白脂酶的分子橋作用參與了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提出了活性型和非活性型脂蛋白脂酶參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分子機理。

主要講點

《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
轉基因動物(transgenicanimal)是指用實驗方法導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體基因組內穩定地整合併可以表達和傳與後代的一類動物。自1980年Gordon等將猿猴病毒(SV40)和人單純瘡疹病毒(HSV)的tk(thgmidinekinase)基因整合後的質粒直接注入到小鼠受精卵原核中,首次成功地培養出轉基因小鼠(transgenicmice,TGM)後,已先後有牛、羊、豬、兔、魚等動物基因轉移成功。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採用人為的方法改變動物的基因組組成,以獲得各類疾病模型;基因工程育種;將動物做為分子工廠,生產對人類有價值的產品等。

轉基因動物是實驗動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緊密結合的成果,是在胚胎和重組DNA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能有活體中接近真實地再現某一特定基因的表達和所導致的後果,把複雜系統簡化進行研究,是目前層次最高的實驗體系。建立特定的轉基因動物模型,研究外源基因在整體動物中的表達調控規律,具有系統的整體性和獨立性,能夠從四維時空觀察基因調控的整體效應。近十年來,轉基因動物這一生命科學研究的新體系已被廣泛套用於脂蛋白代謝及其紊亂與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因、發病機理及治療等方面研究,並取得許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圖書套用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講述了

《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特徵和病因發病機制,使讀者了解的更深刻。
病理特徵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損傷動脈壁內膜,嚴重時累及中膜。最常受累的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及周圍動脈等。組織病理學的研究證明,AS都有內皮細胞的損傷,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和內膜下遷移,單核/巨噬細胞的浸潤和增生,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和內膜下遷移,形成泡沫細胞,細胞壞死和大量的脂肪沉積。
病因與發病機制
根據對來自AS的缺血性心臟病、腦梗塞等病人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及身體異常狀態等方面調查,提示其主要危險因素有:①高脂症;②高血壓;③吸咽;④性別;⑤內分泌因素;⑥遺傳因素等。研究發現,上述危險因素中高脂血症、高血壓、吸菸是促進AS發病全過程的三大主要因素。AS病因絕非一種因素所致,可能為多種因素聯合作用引起。

內容提要

《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
脂蛋白代謝紊亂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脂蛋白是一類複合物,由各種脂質和蛋白質組成,其主要功能是運轉外源和內源和內源性的脂類物質到血液中。脂蛋白代謝過程中包括五種脂蛋白,即: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其中HDL又分為兩個亞類即HDL2和HDL3。若一種或幾種脂蛋白的結構和代謝發生異常,則可能引起AS。
自由基與動脈粥樣硬化
自由基是指外層軌道上不配對電子的原子、分子或基團,包括超氧陰離子(O2-或H2O-)、羥自由基(-OH)、單線態氧(1O2)、過氧化氫(H2O2)、脂質過氧化物(RO-、ROO-與ROOH)等。正常情況下體內產生少量自由基屬正常生理範圍。體內同時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和過氧化物酶(POX)等可清除這些對細胞有毒性作用的自由基,故體內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細胞及生物活性因子
隨著血管細胞研究的深入,血管細胞的許多功能不斷被揭示和認識。近年來,由於動脈粥樣硬化誘發的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的增加,引起人們對動脈硬化發生、發展機制給予更深切地關注。經許多實驗證明,這一疾病發展過程與血管細胞功能異常密切相關。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