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是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診斷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廣泛套用於各臨床科室,與臨床各科關係十分密切。通過放射診斷學的見習學習,加強對各個器官與結構的正常與異常表現的認識、理解和辨別,形成正確的診斷思維方法和邏輯推理。為日後學習和從事影像診斷和臨床各科的醫療實踐奠定基礎。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放射診斷學》《放射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是以影像進行疾病診斷的一門臨床學科,在診斷中占有重要地位。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要求掌握放射診斷原理,熟悉各系統正常表現和基本病變及疾病的診斷,了解本專業新近的發展,如電子計算機體層(CT)、磁共振(MRI)診斷、介入放射學等,為體現全面素質教育,課程設定順應醫學模式的轉換,根據教學計畫,教學總時數為248學時,課堂授課124學時,課間實習124學時,此外另有12周的畢業實習。124學時中含總論部分10學時,呼吸系統20學時,循環系統12學時,五官系統6學時,泌尿系統6學時,骨骼系統20學時,神經系統16學時,胃腸系統14學時,肝膽系統14學時,介入系統6學時。教學內容新穎、結構科學,基礎性與實踐性想結合,適應了該課程在培養人才中的作用,並要求每位教師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創新教學內容,使基礎理論不斷豐富內涵,並與解剖、組胚、局解教研室聯合形成整合課教學,與周邊科學有機結合。

內容簡介

《放射診斷學》《放射診斷學》
臨床放射學(ClinicalRadiology)含X線診斷學及放射治療學。X線診斷學(DiagnosticRoentgenology)是套用X線特性,通過人體後在透視螢光屏或照片上顯示正常和異常的影像,結合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知識,加以分析、歸納,作出診斷的一種科學。它不僅用以診斷疾病,還可以觀察臨床的治療效果,亦可以用於預防醫學,如體檢、防癆、腫瘤、職業病和地方病等的普查防治。X線診斷學是本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放射治療學(Radiotherapeutics)包括X射線、60鈷及電子加速器等治療機,套用其物理特性對身體各部位的腫瘤進行治療的一種科學,將在本講義第八章進行簡要介紹。

近十年來由於電子科學進展,顯像手段多樣化,臨床放射學的診斷部分得到許多擴充,影像診斷不只限於X線診斷,還包括超聲,γ閃爍攝影、CT、MRI等,綜合稱為影像診斷(Imagediagnosis),亦稱醫學影像學(Medicalimagiology)。

作者介紹

《放射診斷學》《放射診斷學》
吳恩惠,男,1925年12月出生,放射醫學專家。奉天(今遼寧)綏中人。1948年畢業於遼寧醫學院獲學士學位。建國後,歷任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主任,天津醫學院教授兼附屬醫院副院長、院長。專長放射診斷學。1955年在國內首次提出顱腦徑線測量法、鈣化松果體定位法。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天津醫科大學教授。現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名譽院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顧問,天津市醫學會副會長兼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醫學影像學》、《中華醫學》等10多個專業期刊的主編、編委或顧問。全國臨床醫學教材評審委員會和醫學影像學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天津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天津市政協七、八屆委員。
長期從事臨床放射學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工作認真負責,刻苦鑽研業務,並注意及時引進國外新技術,提高醫療水平。曾受周總理委派,為友好國家領導人會診。關心放射學教育事業,積極參與創辦我國第一個影像醫學系,為我國培養出大批人才,有很多人已成為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技術骨幹。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市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7項,伯樂獎1項。多次被評為天津市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先進衛生工作者。主編《顱腦X線診斷學》、《頭部CT診斷學》、《介入治療學》等專著12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培養碩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14名。

內容提要

《放射診斷學》主要是關於

《放射診斷學》《放射診斷學》
X線診斷其原則如下:
X線診斷是臨床診斷的一部分,要作出正確的診斷,必須遵循一定的診斷原則和分析方法,才能客觀地、全面地得出正確結論。

X線診斷原則

X線診斷基本原則,概括起來是:“全面觀察,具體分析,結合臨床,作出診斷”。

分析X線照片時,必須避免主觀片面的思維方法,養成全面觀察的能力。當拿到照片時,首先必須注意照片的質量、照相體位及檢查方法,然後按一定順序深入細緻地觀察,以免注意力集中於照片上最明顯的徵象,忽略不明顯的但又有重要意義的徵象,而引起誤診和漏診。根據需要,應照不同體位的照片,還需調閱以往照片或定期複查,從病變演變幫助診斷。

分析X線照片上影像,首先應辨別是否正常,而後才能提出異常徵象。從這些異常徵象中,找到一個或幾個主要徵象,與患者現階段病情有密切關係。對待這些徵象,應從其密度、形態、邊緣及周圍組織狀況等分析,推理歸納,得出診斷。例如肺內大片緻密影,密度均勻一致,邊緣模糊,如果鄰近組織向患側移位,則可能是肺不張,如無移位,則可能是肺炎。

只是從照片片象出發,分析歸納,得出的診斷有時還不夠正確,還須結合臨床資料來作結論。有些X線徵象具有特徵性,例如骨折、氣胸、龕影、結石等等。但多數X線征只反映病變的基本病理,缺乏明確的特徵。例如肺浸潤性病變,可能是肺炎,也可能是結核,必須結合臨床加以分析。

總之,一個正確的X線診斷的建立,就是對疾病的X線徵象調查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加以分析的認識過程。

研究方向

觀察與分析病變的注意點

《放射診斷學》《放射診斷學》

(一)位置與分布

不少疾病有好發部位,如肺結核多見於肺上部,腸結核多見回盲部,骨結核多見骨骺和乾骺端並常侵犯關節。

(二)形狀與邊緣

肺內緻密影如為斑片狀,則可能為炎症、結核或其它非腫瘤性病變。如緻密影外形為圓或慢性癒合期中的表現;反之,如病變邊緣模糊,一般反映炎症病變正的侵潤,且有活動性。惡性腫瘤在進展階段,有時邊緣也稍模糊。

(三)數目與大小

病灶的大小,是單發抑或多發,有一定的鑑別意義。例如骨結構的死骨多而小,為多個米粒樣;化膿性骨髓炎的的死骨則少而大,為單個或幾個長條狀。

(四)密度與結構

病變密度的大小及其均勻性有重要的診斷意義,例如肺內塊狀影密度高且不均勻,內有鈣化,多診斷為結核球;密度不太高且均勻一致,多診斷為腫瘤,少數良性腫瘤也有化。骨密度增高反映骨質增生及硬化,骨密度減低表示骨質疏鬆或骨結構破壞。

(五)周圍情況

鄰近器官、組織的改變對診斷有一定意義。如肺內大片狀緻密影伴有胸腔體積縮小的鄰近組織改變:如病側肋間隙變窄、橫膈上升及氣管向病側移位,多見於不張;反之,如胸腔體積增大,則診斷為胸積液。

(六)功能改變

器官的功能變化表現為心臟博動、橫膈運動、及胃腸蠕動等改變。如心包積液或心肌疾病可見心搏動減弱;胸膜增厚粘連常見病側橫膈運動受限;胃癌則見病區及鄰近胃壁蠕動消失。

(七)發展情況

某些X線徵象只表明病程中現階段狀況,缺乏特徵性,若以檢查前後照片相比較,可了解病變發展動態,易得出診斷意見。如肺內塊狀緻密影,究競是結核瘤抑或惡性腫瘤?如該影已存在數年之久,且大小又無明顯變化,則可診斷為良性病變,常見為結核瘤,反之,短期內塊影長大,則應考慮為惡性腫瘤,而急性炎症的進展比惡性腫瘤更快,病變消散也快。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