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眼科學》2003年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系統的介紹了中醫眼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對眼病的診治經驗。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中醫眼科學》《中醫眼科學》
《中醫眼科學》教材系新世紀第一版國家級規劃教材,是遵循國家教育部提出的“教材一定要保持中醫藥特點,體現繼承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及實用性”的原則,又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及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的意見,以培養臨床通科醫師為目標,教材內容要反映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據五年制本科教育培養方向,在原來幾版教材的基礎上,除對少數章節進行了修訂,大多數章節都重新編寫。
《中醫眼科學》教材系統地體現了中醫學理論、中醫眼科學特點和最新的學術發展,同時將重要的現代眼科學的新知識、新技術、新進展及與相關學科的聯繫均反映在本書中。書中總論為眼科學基礎,保留了中醫眼科傳統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並增加了大量近年來臨床行之有效的新技術,如增加了眼科特殊檢查,望診中補充了臨床套用的先進儀器,新增眼後段辨證,眼科常用中藥增補了現代藥理研究內容等,刪減了護理章節而將預防放入各病之後。各論為眼科疾病,原幾版教材中瞳神疾病中以症命名、包羅了極多西醫學眼底疾病的暴盲,新版教材對其進行了拆分及重新命名,更有利於學生學習掌握,以便臨床更好地發揮中醫藥治療這些疾病的優勢;新版教材同時還刪去原幾版教材中“其他眼病”章,新增眼外肌疾病、眼眶疾病、眼視光學、防盲治盲等四章。附錄為常見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現及眼科有關的正常值;書後編有方劑索引和主要參考文獻。本教材適用於中醫專業、五官專業、骨傷專業、針灸專業等本科學生學習,也可供中醫眼科學研究生、中西醫臨床眼科及其他臨床學科的醫師學習參考。

作品概述

《中醫眼科學》《中醫眼科學》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書號:7801564286
出版日期:2003年1月
開本:16開
版次:1-1
所屬分類:醫學>中醫學>中醫臨床

內容簡介

《中醫眼科學》《中醫眼科學》
《中醫眼科學》體例規範,特色鮮明,注重臨床實用,客觀地介紹了每一種疾病的中醫藥診療方法。全書內容分總論、各論兩部分。

總論分三章,第一章與臟腑的關係,簡要闡述了眼與人體各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等各方面的關係;第二章診斷概要,介紹了眼科診法和眼科常用辯證方法,包括辨外障與內障、辨翳、辨常見病證;第三章治療概要,介紹了中醫治法,包括內治法、外治法以及眼科常用內服藥物等。

各論分五章,介紹了胞臉疾病、現眥疾病、白睛疾病、黑睛疾病、瞳神疾病等23種常見眼病的診療,每病中醫理論闡述精當,治療方法可靠實用。

出版社簡介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成立於1989年,直屬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是唯一國家級中醫藥專業出版社,主要從事中醫藥書刊、報刊、聲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的編輯、出版與發行。

內容提要

《中醫眼科學》《中醫眼科學》
眼的解剖與生理
眼是視覺器官,它由眼球、視路和附屬器三部分組成。眼球接受外界信息,由視路向視皮質傳遞,完成視覺功能,眼的附屬器除眼外肌主要司眼球運動外,其餘皆對眼球具有保護作用。

眼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眼為人體視覺器官,是機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經絡與臟腑和其他組織器官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共同構成有機的整體。如果臟腑、經絡功能失調,以及氣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於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過經絡影響臟腑,以致氣血、津液失常,出現全身性反應。因此,在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診治眼病時,必須具有整體觀念,應該聯繫眼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的關係而全面地觀察。
診斷概要
眼科的診斷,是從整體觀念出發,對眼病進行診察與判斷的方法。診察與判斷是理論聯繫實際診斷眼病的兩個重要環節。正如《審視瑤函·棄邪歸正論》所說:“夫有諸中然後形諸外,病既發者,必有形色部位之可驗,始知何髒何腑,某經某絡,所患虛實輕重,然後對症醫治。首先,應全面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廣泛收集病情,然後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對患者的症狀和體徵,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去偽存真,進行分析歸納,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繫,辨清眼病的病因、病位及其病變性質等,抓住疾病的本質與主要矛盾,繼而作出正確的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並可對眼病的轉歸和預後作出估計。

診斷眼病,不但要運用中醫診斷疾病的一般規律,而且還必須結合眼科的特殊情況進行。尤其在當代,隨著現代科學檢查設備與技術的引進,中醫眼科的診法和辨證已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得到了深化和發展,其專科特點更加顯著。本章主要介紹眼科的常用診法與辨證方法。
治法概要
眼病的治療方法不但豐富,而且有其專科特殊性。根據眼與臟腑經絡的關係,以及眼的位置、結構與功能上的特點,對眼病的治療,既用內治法,也用外治法。一般內障眼病以內治為主,外障眼病則多配合點眼、洗眼、敷眼、手法等外治。此外,如針灸、推拿、按摩等療法,眼科亦常套用。

形成過程

《中醫眼科學》《中醫眼科學》
此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的百餘年間,由於國家政治腐敗,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社會經濟瀕臨崩潰,中醫事業隨之凋零,中醫眼科學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也由興盛轉向衰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中醫眼科才枯木逢春,得到迅速發展。

衰落時期刊行的一些眼科著作,大多內容簡單,無明顯特色,或者沿襲前人《銀海精微》、《原機啟微》、《審視瑤函》等作。有一定創見者為數甚少,如黃岩的《秘傳眼科纂要》、馬化龍的《眼科闡微》、撰人不詳的《眼科奇書》、康維恂的〈眼科菁華錄》等。

此外,由於西醫眼科的傳人和影響,為以後眼科的中西醫結合創造了條件。當時這一類的專著有徐庶遙著《中國眼科學》、陳滋著《中西醫眼科匯通》等。唐容川所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也包含有眼科方面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黨的中醫政策振興了中醫,中醫眼科隨之迅速發展。1955年起,北京等地先後成立中醫研究院所,設立中醫眼科研究室和臨床科室。1956年起,全國各省市相繼成立高等中醫院校,設立眼科教研室和附屬醫院眼科的門診及病房。

這些在推動中醫眼科醫療、教學、科研的發展及現代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理論和臨床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且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眼科人才,其中包括中醫眼科的醫學碩土、博士等高級人才。通過臨床教學實踐,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中醫眼科學》,先後5次修訂,不斷充實完善,而且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還組織編寫了協編教材。近50年來,路際平著《眼科臨症筆記》、陸南山著《眼科臨症錄》、姚和清著《眼科證治經驗》、陳達夫著《中醫眼科六經法要》、龐贊襄著《中醫眼科臨床實踐》、張望之著《眼科探驪》以及《韋文貴眼科經驗選》、《陳溪南眼科經驗》、《張皆春眼科證治》等,使老中醫的寶貴經驗得到總結與推廣。

此外,還有中國中醫研究院等主編《中醫大辭典·眼科部分》、陸綿綿編《中西醫結合治療眼病》和主編《世界傳統醫學·眼科學》、楊維周著《中醫眼科歷代方劑彙編》、唐由之主編《醫學百科全書,中醫眼科分卷》、成都中醫藥大學編《中醫眼科學》、廖品正主編《中醫眼科學》、唐由之等主編《中醫眼科全書》、李傳課宅編《中醫眼科臨床手冊》和《新編中醫眼科學》等,一大批中醫眼科專著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出版。1985年成立全國中醫眼科學會,至今已舉辦9次全國性學術交流會,還創辦了《中國中醫眼科雜誌》等。這一切都充分地顯示了建國50年來中醫眼科事業的蓬勃發展,成果豐碩,形勢喜人。目前廣大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眼科工作者,正面向新世紀,攜手並進,繼續為實現中醫眼科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圖書作用

《中醫眼科學》《中醫眼科學》
《中醫眼科學》使得人們了解到眼的重要作用,眼為視覺器官。人類感知外界環境各種信息,絕大部分是通過眼的視覺功能來完成的,故眼為人體的一個重要的感覺器官。中醫眼科學是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眼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辨證、治療與預防的專門學科。它的任務是防治眼病,維護人體視覺器官的健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中醫眼科學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中醫眼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眼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方法,並能對一些急重眼病作初步的處理。

眼居頭面局部。由於它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特殊,中醫眼科診斷、治療具有本學科的特點。同時,眼又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通過經絡與全身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眼部疾病的發生髮展和體內臟腑經絡的功能正常與否,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因此,眼科的基本理論和辨證論治體系是建立在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之上的,而且與中醫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密切相關。所以,中醫眼科學是中醫臨床學科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眼科學在每一個時期的成長和進步也是對中醫學術與技術的豐富和發展。

相關詞條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