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療學》

《理療學》

《理療學》重點講解在康復醫學中較為實用的現代理療方法,內容包括:電、光、聲、磁和溫熱等物理因子,克服功能障礙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理療學》注重系統性教育。從概論的理療定義、分類、發展簡史,到各種療法的講授,都貫穿一個系統性教育。學完這門課程,不僅要求懂得理療學的深刻內涵和在康復醫學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要求了解怎樣去正確認識和套用物理因子去克服機體功能障礙,減少併發症和致殘率。理論和實踐結合。既講解必備的基礎知識,又重視實際套用,將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三者融為一體。《理療學》主要作為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教材,但亦可作為臨床工作者從事臨床、科研、教學的參考書。

圖書特點

《理療學》《理療學》
1.重點講解在康復醫學中較為實用的現代理療方法,內容包括:電、光、聲、和溫熱等物理因子,克服功能障礙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2.注重系統性教育。從概論的理療定義、分類、發展簡史,到各種療法的講授,都貫穿一個系統性教育。學完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懂得理療學的深刻內涵和在康復醫學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要求學生了解怎樣去正確認識和套用物理因子去克服機體功能障礙,減少併發症和致殘率。.

3.理論和實踐結合。既講解必備的基礎知識,又重視實際套用,將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三者融為一體。
本書主要作為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教材,但亦可作為臨床工作者從事臨床、科研、教學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理療學》《理療學》
喬志恆,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理療學》教研室,教授,北京康亞醫院特聘首席醫學顧問,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康復學會第二、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物理醫學康復學會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理療雜誌》第一、二、三屆編委會編委,國際中外名醫協會副會長,專業特長:內科、物理治療、康復醫學、亞健康狀態康復。近10多年來,研究亞健康狀態,2003年在《中華量子醫學與健康》連載發表“亞健康狀態與康復醫療”。主編《理療學》,《物理治療學全書》,《神經康復學》。在《中華理療雜誌》、《北京醫學》、《中醫雜誌》、《中華外科雜誌》等雜誌發表“電刺激鎮痛”、“熱電同步治療及其研究”等論文數十篇。長期在北京康亞醫院坐診,專門就亞健康人群進行評估、診斷、康復治療。擅長疼痛、內科疾病、外傷感染及殘疾患者康復的物理治療。曾榮獲國家級成果獎及國家專利各1項。在《中華外科雜誌》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華桂茹,女,專業治療急性軟組織感染,對頸椎病的治療,教授、碩士生導師,行政職務科主任,科室名稱康復醫學科,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一直從事理療、康復專業的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善於優選針對性強的理療法治療各類疾患及處理疑難複雜問題,尤其擅長治療急性軟組織感染,以光因子的套用合理及劑量的掌握準確為特長。擅長對頸椎病的治療,在診斷、分析及處置方面考慮周全、細緻,注重對不同類型頸椎病的區別處理。於1983年和1989年曾二次赴澳大利亞訪問學習,並將澳式手法引人國內,推向全國,成為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治療的新手段。發表論文數十篇。

主要內容

《理療學》《理療學》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推動下現今理療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已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徵是正深入開展關於物理因子對機體作用的細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以探討其作用的本質,同時也在積極開展關於物理因子對機體作用的整體水平的研究,以掌握其全面作用效果和所引起的動態變化過程。理療學的理論研究正在與資訊理論、生物力能學、生物物理學、系統論、自控論、分子生物學、量子生物學、電磁生物學、光生物學、雷射生物學、超聲生物學,以及近年迅速發展的許多基礎醫學學科相聯繫。

物理因子對機體的作用機制

物理因子作為能和信息作用於機體或局部組織後,引起局部效應,神經,血液,內分泌,免疫系統等的改變,從而產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效應和治療效應。

現代生物學和醫學認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在體內環境和機體與外界環境間不斷進行著能和信息的交換。人工的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對機體的作用也遵循這一基本原則。各種物理因子作為不同形式的物理能和信息作用於機體時,在其內部進行傳遞和交換。能是信息的物質基礎,信息是能的表現形式。當物理因子的作用強度大於生理閥值,而且其參數與組織細胞-分子內生物物理變化的參數以及細胞內能量合成過程的參數相對應時,該物理因子對機體便可起到信息的作用。體內接受物理信息作用的結構是末梢神經感受器、大分子、大分子的聚集體(蛋白質、糖、酶、生物膜等)不同的物理因子與各種感受器間選擇性地進行作用和產生反應。

組織-細胞-分子吸收物理能後,產生以下兩種不同類型的原發性的能量傳遞反應,即能的轉移-物理能由直接吸收的分子轉到另外的分子,無熱耗損,無輻射;能的改變-物理能被吸收後,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有一定的熱耗損。在以上能-信息傳遞的基礎上,在分子量子水平可產生兩種變化,即空間序列的變化:系分子所在空間位置發生變化,釋放活性中心,如使酶的活性中心更易於發生反應;還可使膜結構發生改變,如引起線粒體膜的通透性變化,從而改變膜內外Na、K等分子的含量和比例,影響ATP的合成。運動序列的變化:即擴大分子、原子的動能和電子能,克服生物化學反應的“能障壁”,提高能的合成水平,或對能代謝起到調節作用。在運動序列變化的基礎上體內固有的一些生物物理因素也可發生改變,如電流、電勢、駐極狀態、磁場、光輻射等均可發生改變。

物理因子作用於機體時,在上述原發性改變的基礎上,通過神經-體液調節的作用而產生效應。神經機制和體液機制是有機聯繫的,是通過反饋機制發揮調節作用的。對於物理因子的作用,神經系統的反應起主導作用,體液因子的變化既是引起反應的物質基礎,又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反應性質的因素。

認為神經系統起主導作用,是基於神經系統的反應在頗大程度上決定物理因子作用效果的性質、範圍、程度等,因為物理因子的作用效果在通常情況下受神經生理法則的制約,如興奮和抑制,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神經對各系統和器官的支配和調節、植物神經節段反射、體節反射、皮膚內臟反射,間生態學說、閘門學說、網狀學說、網狀結構的作用、一些神經細胞的內分泌功能、神經對代謝和內分泌的調節等。

物理因子作用於機體後引起的體液因子的變化包括:離子比例的變化,對代謝強度、酶活性、神經介質、激素、維生素、以及一些免疫因子等的影響;此外,有和物理因子(如紫外線)在作用後可導致產生高活性物質。這些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1)引起神經系統發生反應的物質基礎;(2)影響組織器官的營養和功能;(3)通過血液循環對全身發揮作用;(4)通過植物神經-內分泌系統發揮作用,例如經植物神經中樞-垂體-腎上腺皮質途徑,加強皮質激素的分泌,從而改善機體的反應性。

現今由於神經解剖學、內分泌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微量元素等方面研究的進展,對於物理因子對機體作用的神經-體液機制正在不斷加深認識。

物理因子對機體作用的共性和特性

1.關於物理因子對機體作用的共性

各種物理因子對機體具有共同性的,非特異性的作用是公認的。既往曾較普遍地認為這些共同性的作用統屬於熱作用是不正確的。

2.關於物理因子對機體作用的特性

物理因子作用於機體後,引起共同性的效應的同時,並引起特異性的效應;這一論點已被日益增多的事實所證明。當今認為物理因子的共同性作用和特異性作用是互相聯繫的。研究物理因的特異性作用是理療學重點研究方向之一。深入研究和掌握各種物理因子的特異性作用有可能顯著提高理療的效果。

物理因子的特異性作用效應只有在使用小劑量的條件下方可最明顯的呈現,使用大劑量時,由於分子的布朗運動(熱運動)可掩蓋其特異性作用效應(例如小劑量超短波作用有明顯增強機體防衛機能的作用,而大劑量超短波則有抑制作用。)

物理因子的特異性作用效應是基於不同的物理因子對不同的細胞、組織和器官有相對的選擇作用,這是因為各種物理能-信息的性質不同;各種組織細胞對不同的物理因子的感受性有差異。例如紫外線優先作用於外胚層組織,如表皮、皮膚的神經末梢感受器;超短波優先作用於結締組織,巨噬細胞系統,並可較明顯的作用於血管系統,植物神經-內分泌系統、骨組織等;直流電優先作用於周圍末梢神經感受器和周圍神經纖維;用同一強度的超聲直接作用於不同的組織(皮膚、肌肉、肌肉的神經結構、小腸、脊髓腰段),比較其形態學變化,發現脊髓前角的神經細胞變化最明顯;神經系統對分米波的感受較對超短波為高;正弦調製中頻電流可使疲勞肌肉中RNA的含量升高,並增強大腦皮層椎體神經細胞核內脫氧核糖核蛋白的螢光強度。

影響物理因子應答效應的因素

物理因子是一種外界因素,機體是內因,因此,當物理因子作用機體,某一部位或它的一定組織後,機體產生的應答反應也遵循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外因是條件,內因是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外因也可以成為應答反應的決定因素。因此,影響物理因子應答反應的因素有以下二大類:

1.外因刺激的種類和性質:不同的物理因子刺激產生的應答反應不同。每一種物理因子作用機體後,其應答反應各有其特徵。例如直流電,各種低頻電,高頻電,紫外線,各種雷射等其應答反應都不一樣。

2.刺激劑量:包括物理因子刺激的強度,頻率等不同,其他條件相同即使是同一種物理因子,其產生的應答反應也不一樣。一般規律是小或中等劑量有興奮、促進作用,大劑量起抑制作用,超大劑量則產生破壞、致死作用。並伴有量變到質變轉化、發展過程。

3.刺激的環境,時間和條件:機體對外因包括物理因子的刺激引起的應答反應,也受條件反射和生物鐘節律的影響,所以,如能在同一的優美安靜的環境條件下,定時進行物理或康復治療,其所產生的應答反應效果一般是最佳的治療效果。

圖書意義

《理療學》《理療學》
《理療學》中的內容是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物學和醫學中的滲透和套用,極大地促進了現代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生命活動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的認識加深了,對生物及人體內許多複雜的生理和病理變化的認識加深了,對不少問題甚至建立了新的概念。在許多重大進展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現代科學從本質上進一步揭示了物理因子與複雜的生命活動有密切的聯繫,並對其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生命的產生和發展中,在機體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反應中,在一些病理變化的產生和發展中,以及化學藥物作用於機體的過程中,物理變化有極重要的作用,如電子傳遞,電勢的變化、磁場的變化、紅外線輻射強度的變化、產生紫外線輻射、螢光素等;一些功能活動直至蛋白質和核酸的代謝都伴隨一定的振盪頻率;生物醫學理論研究和長期實踐促使人們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人工的物理因子、自然的物理因子和機體記憶體在的物理變化之間的密切聯繫。科學的套用人工物理因子作用於機體具有廣泛的意義,因此當代理療學的發展趨勢是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軍事醫學、基礎醫學、老年學、宇航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的聯繫日趨密切。

現代臨床治療學的發展與理療學的關係

現代臨床治療學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發展具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1. 各國更加重視預防和治療相結合

2. 對各種疾病普遍實行科學的綜合治療

3. 實行分階段的連續性治療,目的不僅在於治療疾病,而且力求儘快恢復患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

上述臨床治療學(含臨床各個專科)發展的幾個主要特點的形成,除與當今社會經濟水平提高、科學文化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以外,並與理療學、體療學、療養學以及康復醫學的發展有關。因此,不少國家認為理療學以及體療學、療養學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和病後機體康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各種物理因子預防疾病的發生,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並在不斷發展,套用的範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預防傳染病的播散,例如紫外線照射可防止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痢疾、肺結核等的播散;

2.預防一些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慢性呼吸系疾患、某些變態反應性疾患、神經衰弱、精神衰弱等,例如紫外線光量子充氧自血回輸療法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流變和微循環,改善血液物質代謝,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壁狀態等,有預防心腦血管硬化和血管栓塞的作用。紫外線全身照射可使心肌及血漿中鉀離子濃度升高,膽鹼脂酶活性增強,血中膽固醇含量下降,可改善心肌營養,預防動脈硬化;超聲淨水霧化增濕器可調節房間微小氣候有預防呼吸道疾病作用。

3.預防外科手術的併發症和後遺症,如感染、切口長久不愈,組織粘連、疤痕增生、疤痕攣縮、功能障礙、廢用性肌萎縮等;

4.預防一些職業病的發生和發展,如礦井、坑道、捷運、潛艇等工作人員的紫外線缺乏症、矽肺、慢性放射病、對某些化學物質過敏症等;

5.預防因氣候的急劇變化而引起的機體不良反應,或因異地而不適應新的氣候條件所引起的不良反應;

6.預防因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所致過度疲勞後發生的不良反應,加速消除疲勞狀態;

7.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增強體質,提高勞動生產率;

8.延緩衰老性變化的發展。

物理治療在臨床各科的套用正在向廣而深的方向發展。一些國家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農村建立了理療機構:不少國家不僅在綜合性的醫院中設有理療科,而且在專科醫院(研究所)中也建立了理療科,如瑞典的心臟血管外科研究所設有理療科。物理療法不僅治療慢性病,而且用於治療急性病;不僅治療多發病、常見病,而且治療疑難病,例如當前不少國家正在研究套用短波、超聲、微波、雷射、磁場、直流電等治療癌症,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又如在心肌梗塞的搶救和治療中物理療法可發揮重要的作用;超短波、超聲等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有肯定的療效;理療在顱腦損傷、放射損傷、放射複合傷的治療中均可起到有益的作用:近年在心血管系統疾患、慢性呼吸系疾患、神經系統疾患、骨關節疾患、肝膽疾患、周圍血管疾患、以及眼科、皮膚科的某些患理療進展較大。目前在我國理療的病種達260種以上。特別應當指出;近20年來國內外許多非理療專業人員也在積極研究套用物理因子治療本專科的疾病。

康復(Rehabilitation)是指有目的,有計畫,有步驟,合理、綜合、協調地套用醫學的、社會的、教育和職業訓練的措施,對病、傷、殘者進行治療、培養、訓練,使其活動能力恢復或重建,達到儘可能高的水平,使其能儘早地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會。

康復醫學(Rehabilitationmedicine)是一門新的醫學專業,是使病、傷、殘者在身體上、精神上和職業上進行康復的學科,是研究病傷所致的各種障礙的原因、機制、後果與恢復的可能性、研究最大程度恢復功能的辦法與手段的醫學科學。

康復不僅是對疾病本身,而是著眼於整個人,從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職業活動上進行全面康復。為此,康復醫學必須是多學科共同協作,進行身心功能的檢查、治療、培訓與康複評定。在醫學範圍內必須與各臨床專科密切合作,在與社會科學聯繫方面,涉及社會學(Sociology)、社會醫學(Communitymedicine);康復醫學本身包括基礎醫學神經生理學(Neurophysiology)心血管生理學等,及臨床醫學。在物理治療,醫療體育和整形外科矯及有關臨床基礎上配合套用作業治療(Occupationaltherapy);交流治療(Communieation)包括語言治療(Speechtherapy),心理治療(Psychologicaltherapy)、文娛治療(Recreationaltherapy),及假肢和矯形(Prostheticandorthoptic)支具的裝配等物理療法以及療養和體療是康復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物理療法、醫療體育和療養均具有鍛鍊性作用,可充分動員機體的各種後備功能,加強代償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各種作用因素的適應能力。因而提高健康水平,促進患者愈後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勞動能力。在不少國家當疾病臨床治癒後緊接著即進入康復治療階段,為此轉入康復醫院或康得中心,為了提高康復效果,有些國家在臨床醫院設康復部(科)以提早採取康復措施,在此階段物理療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種急慢性疾病臨床治療階段及結束後,各種手術治療階段結束後隨即採用康復治療,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心肌梗塞的患者於臨床治療階段結束後再經康復治療可使30%以上的患者恢復原工作和勞動,30%以上的患者恢復輕勞動,其餘則可生活自理。至於戰傷和各種創傷以及整形手術前後進行物理醫學與康復治療,尤為重要。

物理療法在戰傷治療中有重要的作用已被在歷次世界大戰中的實踐所證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員重返前線的比率是:俄-40%、德-60%、法-80%,即法國傷員恢復戰鬥力的比率最高,探討其原因發現,法國在各級醫療單位廣泛使用人工和自然的物理因子治療傷員,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對各類傷員的理療、體療極重視,在戰爭開始不久便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