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劉占文編著的醫學類作品,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在2007年9月出版。中醫養生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它並非已完美無缺,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其內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化,尚須作評入的探討。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中醫藥學以它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顯著的臨床效果,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些年隨著世界範圍的中醫藥熱潮的涌動,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逐年增多。為了適應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加快中醫藥國際化進程,提高來華學習中醫藥留學生的教學質量,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上級領導部門的有關精神,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會研究決定擬啟動“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外國進修生教材(1997~1998年出版)”的修訂工作。此項工作得到了衛生部教材辦公室的高度重視,同時得到了國家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全國高等院校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學會、全國各高等院校,以及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隨即教材的修訂納入了“衛生部‘十一五’規劃”,並組建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來華留學生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漢英雙語教材編審委員會。本套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仍然採取漢英兩種文字語言的形式出版,即前部分為中文,後部分為中文的英文譯文。教材的科目根據留學生教學的需要由原來的6種(《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推拿學》)增補到10種(增加了《中藥學》、《中醫婦科學》、《中醫養生學》、《醫學基礎知識導讀》)。教材的編寫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教學需要,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外國進修生教材(第一版)”為藍本,參照國內中醫藥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學大綱,以及國際中醫藥從業人員考試大綱和國家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同時參考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五版、七版及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編寫要求堅持“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三特定”(特定的對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基本原則,注重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中醫與西醫的關係,力求做到理論系統、重點突出、簡明扼要、臨床實用。

作品概述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作者:劉占文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書號:9787117086196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開本:16開
版次:1-1
所屬分類:醫學>中醫學>中醫理論

作者簡介

《中醫養生學》劉占文
劉占文,1965-1969年在北京外交學院學習;1978年12月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1991年赴美國俄亥俄大學醫學院進修。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中醫養康教研室主任。並擔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養生保健學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醫康復學會秘書長;中醫藥翻譯學會全國常務委員;中國保健科技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醫外科學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畢業後,一直從事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自1986年以來,致力於開拓中醫養生康復事業,指導和幫助廣大民眾健身保健。主編和參編《中醫養生學》、《養生大典》等專業著作20餘部,主譯和參譯中醫藥專業著作《英漢中醫基礎理論》、《英漢方劑學》等5部;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及養生文章100餘篇。多次赴美國、英國、日本香港等地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活動,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中醫藥全面走向世界積極工作。

內容提要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處的“道”,就是養生之道。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能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套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會不同,他們的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釋家養生和武術家養生之分,他們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豐富了養生學的內容。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飲食養生強調食養、食節、食忌、食禁等;藥物保健則注意藥養、藥治、藥忌、藥禁等;傳統的運動養生更是功種繁多,如動功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離戲、保健功等,靜功有放鬆功、內養功、強壯功、意氣功、真氣運行法等;動靜結合功有空勁功、形神樁等,無論選學那種功法,只要練功得法,持之以恆,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壽延年之效。針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顯著。諸如此類的方法不僅深受中國人民喜愛,而且遠傳世界各地,為全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圖書特徵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思想是強身防病,強調正氣作用,防微杜漸治未病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體觀念及辨證思想;重視心理因素,貫穿始終;把人類、社會和環境聯繫起來,去理解和對待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當代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要任務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其特徵是從治療擴大到預防,從生理擴大到心理,從個體擴大到群體,從醫院擴大到社會。當前首先要處理好醫療和預防的關係,把整個衛生事業納入預防的軌道,推行“三級預防”。在“三級預防”中,一級預防是最積極的預防,是社會預防的主幹,是預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於未然,採取主要手段是增進健康和採取特殊的預防保健措施。中醫養生學的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發展的思維方法是一致的,中醫養生學將在今後人類防病保健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醫養生學》是著重研究和指導常人的保健問題,它的基本任務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以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全面地、系統地發掘、整理、研究、總結、提高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對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其實質;三是針對當前人們面臨的新問題,結合現實情況,提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進行更大範圍的推廣,使之成為個體養生和群體保健的指導原則。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它並非已完美無缺,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其內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化,尚須作評入的探討。此外,還有很多散在民間的養生經驗方法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古人養生的寶貴遺產很好地繼承下來,並且在養生實踐中,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方法,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中醫養生學,把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圖書作用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給出來的科學,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它經歷了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豐富和發展,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內容上來看,中醫養生學涉及到現代科學中預防醫學、心理醫學、行為科學、醫學保健、天文氣象學、地理醫學、社會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實際上它是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是當代生命科學中的實用學科。

《中醫養生學》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保健,都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的實踐和探討。但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的觀點也有差異。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髮展起來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現略述其概要。

一、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養生理論,都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係。特彆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二、和諧適度的宗旨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臥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制飲食、節慾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三、綜合、辨證的調攝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因此,中醫養生學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藥餌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是針對各自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係,注意環境養生等。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這樣,不但可補偏救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四、適應範圍廣泛

養生保健實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養生學的適應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圖書意義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人民非常重視養生益壽,並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立了既有系統理論、多種流派、多種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醫養生學,為中國人民的保健事業和中華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醫養生文化博大精深,養生方法豐富多彩。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養生益壽,創立了既有系統理論、多種流派、多種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醫養生學。歷代養生家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各有所長,比如說有道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釋家養生和武術家養生,這些流派合流之後就形成了內容深邃、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中國養生學。

中華養生文化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長壽,健康長壽又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中華養生文化絕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是與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等很多方面息息相關的。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人類生於自然,長於自然,歸於自然,與宇宙相通相融。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就應當與自然界的規律協調一致。在中醫養生實踐中,強調天人相應,也就是說人要順應自然,適應自然界變化的內在規律,使飲食、起居、運動等生命活動的節奏,隨著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此可見,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更能體現中醫養生的整體調節優勢。

道法自然的養生觀
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養生理念,包括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順從地理環境、適應社會環境這三個層次。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