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

中央廣播電台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簡稱央廣;英語譯名: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縮寫RTI,來自其台呼“台灣之音”)是台灣唯一提供國際廣播服務的公共媒體機構,以中文(國語、閩南語、客家語、粵語)、英語、日語、等13種語言對全球廣播。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央廣播電台(漢語拼音:ZhongyangGuangboDiantai英語:CentralRadioStation)簡稱央廣,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設立的電台,1928年8月1日(民國17年),中央廣播電台在南京正式播音。電台定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台”,簡稱“中央廣播電台”,頻率545千赫,波長550米,呼號XKM。“X”為國際無線電公會當時指定給中國無線電台專用的第一字母,“KM”為國民黨的英文縮寫。1931年7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屆第150次常務會議通過央廣改名為“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隸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1932年1月28日,央廣開始對日本廣播,。1932年《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組織條例》,其第1條規定:“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直接隸屬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央廣先後遷至漢口、重慶播音,以“中央廣播電台”(呼號為“XGOA”)對國內廣播,以“國際廣播電台”(呼號為“XGOY”)對國外廣播。1947年,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批准,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廣)。
這是國民黨當局繼中央通訊社(民國13年4月1日創立於廣州,民國16年遷至南京)、《中央日報》(民國17年1月1日創刊於上海,同年11月遷來南京,次年2月1日在南京刊行)之後,創辦的第三個全國性中央宣傳機構。中央廣播電台隸屬於國民黨中宣部,首任主任徐恩曾。電台播出的所有新聞稿均由中央通訊社提供,遇有重大政治活動,電台必傾其全力播出,實為不折不扣的“黨國喉舌”。

歷史

中國國民黨創辦的全國性廣播電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開始播音。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台”。呼號XKM。1932年擴充發射電力後﹐更改呼號為 XGOA。成立之初隸屬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後由國民黨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直接管轄﹐是國民黨的主要宣傳工具之一。廣播節目有新聞﹑演講﹑教育和娛樂等類。新聞稿件由中央通訊社供給。1936年4月20日起﹐國民黨當局規定﹐全國各廣播電台每日均須轉播該台晚間約1小時的新聞﹑演講和娛樂節目(星期日除外)﹐無轉播設備者屆時一律停播。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進犯南京時被迫內遷﹐翌年3月在重慶恢復播音。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隨國民黨政府遷回南京。1948年冬部分設備開始拆遷台灣。1949年4月改在台灣播音。中央廣播電台做節目中央廣播電台,國民黨中央大陸工作會所主辦。該台原系1928年8月1日成立於南京的中央台;國民黨到台後,為展開對大陸的宣傳,乃決定運用中廣750千赫一部中波機,繼續用“中央廣播電台”呼號,對大陸每日播音6小時。1951年8月,為強化其“心戰”功能,特成立大陸廣播部。1972年,台灣當局決定將由國民黨中央直接指導的大陸廣播部,正名為“中央廣播電台”。1974年7月經國民黨第10屆中央工作會議第243次會議決議:“中央廣播電台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附屬之大陸心戰工作專業單位”。
1976年12月復經國民黨第11屆中央工作會議第3次會議決議,確定該台組織規程,正式恢復建制。該台設主任1人,副主任3人,主任秘書1人,下設行政、節目、工程3部。行政部設總管理師,下掌人事組、主計組、總務組,節目部設總編導,下掌編審組、新聞組、導播組、音樂組、資料組及偵聽課,工程部設總工程師,下掌工務組、器材課及4個發射基地、3個微波站。據1983年統計,該台員工人數為343人,其中職員260餘人,職工80餘人。

節目內容

該台的節目總計有30種,除使用國語外並用廣東話、閩南語、客家語、上海話四種方言及蒙古語、西藏語、維吾爾語3種少數民族語言分別播出,所有節目,概分為新聞、報導、評論,音樂、文藝、綜合6大類,全天24小時持繼播音。該台現有中短波發射機多部,輸出功率已逐年加強,發音中心設在台北,現有發音室3組,採用半自動控制卡式新型設備、實行錄音、播放一貫作業。節目播出是經過微波系統的傳送,由北至南,中間設有3個微波站傳送節目,各站都裝有自備發電機,以保節目不致中斷。該台發射基地有四處,分別對大陸各個目標地區定向播出各類型的節目。其廣播常根據大陸形勢及其主客觀條件之需要作機動性調整,所謂“政治號召”、“宣傳報導”、“批評打擊”為其確立不移的既定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