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瑟

得瑟

嘚瑟(抖擻),東北話,常指獲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一般帶有貶義或者調侃之意,有時也表示嚴厲的訓斥。詞源為唐朝至宋遼的一種多功能腰帶名稱【嘚瑟是蹀躞的音轉】。

基本信息

解釋

東北方言,意為:“過分的炫耀、招搖。”,多含貶義。

例句:“不就穿件新衣服嘛,有什麼了不起的,瞧把你‘得瑟’的!”

【引文】:《我得瑟,我快樂!》

轉載於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30010&;messageid=5303&titlepage=0

得瑟這詞,最先大抵成名於東北方言版的《貓和老鼠》里,亦或是在趙本山為代表的作品裡,總之,是東北方言竄紅了“得瑟”。

竄紅了螢幕的“得瑟”,既失去了它本有的昂揚褒義,也軟化了它實踐中的貶義。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杜撰,在我的潛意識裡,“得瑟”一詞應該出於“抖擻”。抖擻:振動,引伸為振作。形容精神振奮,喻人或事物的昂揚勃發的一種風貌。而調侃中的得瑟,也許是因為它成名之初的影響,一直以輕鬆的調侃方式被人們愉悅地引用著。

說是東北方言竄紅了“得瑟”,其實,“得瑟”的運用不只在小品或東北方言的調侃里。山東農村的很多地方,“得瑟”就象土生土長的山芋,早就被人溜光水滑地使用著。但這種山芋,還不是農村集市上糊著泥巴的那種,也不是城市超市里貼了標籤的那種,它正好是介於兩者之間,處於原材料和成品之間的半成品。得瑟得好了,叫“抖擻”,得瑟得差了,便會被人賞個“窮”字在先,狠搶一句“窮得瑟”,然後丟個白眼給你。

所幸的是,這樣“得瑟”著的,多是二十幾歲的後生和丫頭,你自可以婆婆媽媽地在他(她)背後數落,在他們風風火火的腳下和五光十色的視野里,“得瑟”是他們的一種資本,一種年輕才有的活力,他們才不管背後呢。

某家的後生,安分守己地生活了二十年,在父母的眼裡,他從來就是個乖孩子,但在大學畢業要擇業的關鍵時刻,他悖了父母的意願,放棄了豐厚且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選擇了白手起家自己喜歡著的行當。父母氣憤難平,在軟硬兼施不得改變後,母親的手指差點戳向他腦袋“窮得瑟吧你,我看你將來怎么過!”日子便無法過了么,後生的路,不是很平,但是很順。因為那是自己得瑟換來的,有了當初得瑟著的快樂,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總是一種成功著的幸福。

某家的妮子,低眉順眼地乖巧。到大當嫁,俊俏地模樣,人見人愛。鄉村的女娃,漂亮是最豐厚的資本,爹娘心裡樂,想著給女兒找個有錢的婆家,女兒下半輩子舒服了,爹娘也跟著沾光。哪裡知道,算盤敲得空空響,女兒卻死活不答應,非要嫁給一個窮小子。拗不過女兒,最後狠心趕她出門,“走吧,走了就別回來,看你們能得瑟到哪裡去。”女兒真就走了,背後的娘,氣得吐血。逢集趕廟的,總是偷去看,女兒跟女婿擺攤兒,開店,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娘也慢慢又是娘了。

這樣的事情,換了現在的我們一定是無法做到的。這“得瑟”,還真是需要勇氣跟魄力的呢。

人都有惰性,當惰性超過了年輕時對新奇事物的新鮮,當現實的走著代替了年輕時候的各色夢想時,身上沉甸甸的是沿青春一路走來的收穫,這時候,人也真真地得瑟不動了。

想起一句廣告詞“年輕,沒有什麼不可以!”如果年輕,如果,不怕“窮”得瑟, 當得瑟時,只管得瑟吧!得瑟出一路的歡快,得瑟出另一種的收穫。

我得瑟,我快樂!

得瑟得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