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產權

勞動力產權

勞動力產權指的是勞動者作為其勞動力的所有者時的行為權,也就是勞動者在生產總過程中受益或受損的行為權。勞動力產權的界定既要考慮勞動力的特性,又要考慮這樣的界定應有利於提高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勞動力產權貫穿於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總過程。隨著勞動者在生產總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勞動力產權相對於物質財產權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相對權益也會隨之增加。

簡介

勞動力產權,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考慮:
首先,勞動者作為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與承載者所享有的天然權利;
其次,勞動者使用他所擁有的勞動力產權時享有的經濟權利。因此,勞動力產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基本生存權發展權

(2)維護勞動力再生產的權利

(3)勞動力自主支配權

(4)一部分剩餘索取權

特徵

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權形式,勞動力產權除了具有一般產權所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可轉讓性,勞動力產權還具有較強的人身依附性以及由此決定的產權的內在可控性、產權難以計量性、分解和交易的不完全性以及較強的發展性等特徵
1、勞動力產權的內在可控性
由於勞動力依附於其載體,因而無論勞動力產權歸誰所有,勞動力產權發揮作用總是要受到勞動力載體的主觀約束和控制或者受到勞動力載體的客觀狀況(如特定時間和環境下勞動力載體的身體健康狀況、疲勞程度等)的影響。
2、勞動力產權難以計量性
產權是一組行為權利,這種權利的內容和行使首先依賴於占有的要素的數量,但由於勞動力依附於人從而使其受到諸多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即勞動力是一個流動的、不斷變化的量,由此也造成了勞動力產權的難以計量性,特別是在衡量勞動力的質和量以及決定其收益量時非常困難。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勞動力產權的交易。在勞動力產權的實際交易過程中,人們主要通過勞動力產權主體交易前的“信號顯示”(如勞動力載體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文化、學歷、職稱、過去的經歷和業績等)和交易後的“信息甄別”(勞動力發揮作用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最終取得的結果等)來確定其質和量並進而確定其報酬收益的。
3、勞動力產權分解和交易和不完全性
所謂勞動力產權分解和交易的不完全性是指在勞動力產權的分解和交易過程中,儘管勞動力產權可以分解和轉讓、勞動力產權主體可以轉移和更換,但由於勞動力產權的人身依附性特點,勞動力產權的部分和終極所有權仍然歸屬於勞動力的載體——勞動者,由此決定了勞動力產權分解和交易過程中轉讓的僅僅是一部分或者是形式上的所有權及由所有權派生的各種行為權利,無論形式和名義上勞動力產權歸誰,勞動力產權事實上仍受到勞動力載體的牽制和制約。
4、勞動力產權的發展性
由於勞動力產權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人身,因而使勞動力產權具有較強的發展性。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的含義和內容在不斷變化,不同的時代勞動力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原始和農耕社會中勞動力的主要形式和特點是體力和簡單勞動力;另一方面勞動力產權體現的是一種社會經濟關係,在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勞動力產權就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提出

勞動力產權勞動力市場供需對比分析
從根本上說,企業改革就是要合理調整企業與勞動者的利益關係並使兩方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利益格局已不適應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需要,企業內部矛盾出現明顯化的態勢。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企業與職工的利益矛盾日益尖稅。
1、勞動者的利益與企業利益、國家利益的矛盾
在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下,國家實行高度集中的勞動工資管理體制,企業職工的利益由國家來代表,形成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局面。同時,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的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分配上的極端平均主義,掩蓋了多元利益矛盾。在這種體制下,不可能形成國家、企業同勞動者間的產權利益機制。
確立勞動力產權,把企業利潤收入的一部分轉移到企業職工的勞動力產權收益上,能有效地把職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直接聯繫在一起,能有力地推動企業的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勞動力產權本質上不是簡單地把國有資產量化到個人,更不是實行私有化。實際上通過實行勞動力產權,正確處理勞動者與企業的利益矛盾,有助於擴大和穩定國有資產的產權收益,使國家作為所有者的利益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證
2、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矛盾
勞動力產權勞動力市場分析
現實的經濟生活表明,企業的短期行為與勞動者(尤其是經營管理者)過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直接相關,企業常常會對職工以臨時的工資刺激造成企業的短期行為。在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起步階段,勞動者注重短期利益最大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過度追求眼前利益卻會損害企業及勞動者自身的長遠利益。勞動力產權通過職工股份的形式使職工股份與企業的公共積累同步增長,能比較好地解決個人收益與企業公共積累之間的矛盾。由於股份分紅把職工與企業利益聯成一體,職工對企業的關切度高,強化了參與管理決策的意識,職工與企業形成了命運共同體,從而能較好地解決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衝突。3、貨幣資本投入與勞動力資本投入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長期以來,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片面地理解為貨幣資本的投入,而忽視了勞動力資本的重要作用。貨幣資本與勞動力資本在投資回報上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而懸殊的差距容易導致勞動者利用各種機會和手段追求短期的貨幣投資收入。特別是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初期,這種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資本產權是通過投入物力資本以得到較大回報,勞動力產權主要是通過投入人力資本,在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的有機結合中實現對各種資源要素的組織和創新,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並取得相應的回報。隨著現代社會化生產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本的作用日益突出。

意義

勞動力產權勞動力供給拐點
一、勞動力產權:市場經濟的基石和源動力
1、勞動力產權是勞動者實現個性獨立和自由的必要條件
市場經濟活動中,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是以勞動者的個性獨立和自由為條件的。一個勞動者只有確立了勞動力產權,也就是說只有當勞動者個人擁有一定量的資產作為保險風險基金之後,他們面對就業、轉業、自願失業、受教育或閒暇等機會進行選擇時,才能不屈從於他人的意志,而保持獨立和尊嚴。也只有這樣,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才能達到真正的統一。可見,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確立和培育勞動力產權。
2、勞動力產權是支撐產權體系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基石
勞動力產權是現代產權制度建立的基礎,具有原生性和廣泛性等一些其他產權形式不具備的特性。從資產形成的角度看,勞動力產權往往表現為個人產權,其他產權形式的資產都是直接或間接由個人產權演變、發展而來的,可以說個人產權是其他產權形式的母體,社會中的一切經濟基礎活動都是在個人產權主體的參與下進行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個人產權這個基石的支撐,產權體系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基礎將無法運轉。
二、勞動力產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
1、勞動力產權堅持了人類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的觀點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創立,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和合理歸宿。勞動二重性原理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核心,也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基礎。勞動力產權的價值實現既是產權交易的過程,又是勞動資源的配置、使用及其價值補償過程。
2、勞動力產權實現了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勞動力產權實現具有兩方面:一方面,勞動力產權使用權的價值實現,其主要形式為工資,這是實現勞動力產權的根本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勞動力所有權的價值實現,即勞動力資產價值增值,其主要價值形式為剩餘索取權。勞動力產權的確立,使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真正的貫徹。勞動力產權的實質是認為,國有資產存量的形成,除了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由於物化勞動消耗而轉移的價值量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勞動者的活勞動消耗所創造的新價值。國有資產存量形成的因素決定了勞動者除了從初次分配中取得維持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基本費用之外,還有權參與剩餘勞動的分配,即以勞動力產權收益形成得到一部分收入。 
三、勞動力產權: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本質要求
自從有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和結合,就成為人類經濟生活的核心和主題,一切經濟關係都建立在資本與勞動關係的基礎之上。勞動力產權也就是使勞動力資本化,其核心內容是,把企業職工的勞動力資本所有權轉化為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從而為企業的法人財產權利奠定堅實的合議制基礎,企業也就成為勞動力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聯合體結構,真正成為以資本權力為原則、勞動者的勞動聯合與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相統一的公有制經濟組織。
勞動者對自己勞動力資本所有權的直接經濟結果就是,勞動者成為有產者,生產資料成為社會使用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勞動力資本化邏輯,把勞動者個人合乎規律地轉化為有產者,這不僅是勞動者個人自主、自由勞動的需要,也是經濟體制、社會體制變革和發展的需要。中國過渡經濟最後的市場化定型,需要勞動者個人財產權主體地位的最終確定。

實現

一、勞動力產權概念辨析
對於勞動力產權的概念,現在仍然沒有明確的界定,主要是對勞動力的外延有不同理解。不少學者把人的勞動能力一分為二:勞動力僅指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勞動能力;而把通過投資形成的由知識技術能力等構成的、主要以腦力支出為主的複雜勞動力稱為人力資本。其實這兩者是很難分清的,體力和智力都是投資的結果,體力狀況還是智力創造的基礎。人力資本實質上也是人的勞動能力或勞動力,是勞動力發展和開發的產物。而且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使得簡單勞動力越來越少,簡單勞動力往往要經過開發、學習、經驗的積累才能投入使用。
“勞動力產權”中的“勞動力”,應當從廣義上來理解,即勞動力是勞動過程中與物的要素相對應的要素

勞動力產權馬克思
人力資本也屬於勞動力。馬克思曾經明確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作為一組相對應的概念提出,認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運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對立”。“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這樣結合起來一同進入現實過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中,除了明確論述了“簡單勞動力”和“複雜勞動力”,也有很多關於科技、教育、勞動者健康與壽命、自由時間等大量論述,還有“精神生產力”、“智慧生產力”、“知識形式的生產力”、“人本身的生產力”等提法,並且將人的素質與勞動過程、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分析。這些可以說都是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勞動力”概念的豐富和充實。
的要素和的要素是財富和價值創造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而且是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沒有生產資料,勞動者不能也創造不了財富和價值;沒有勞動者,生產資料的價值也無法轉移,其代表的資本價值就可能貶值乃至消失。“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他們結合起來”。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創造財富和價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人的要素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物的要素在活勞動創造價值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都是財富的來源。勞動力和資本都應當參與新創造價值(剩餘價值或利潤)的分配。由此,合乎邏輯的推斷是,在產權界定時,應當同時考慮平等對待資本和勞動力。
綜上所述,勞動力產權是和物質財產產權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物質財產產權就是以產權範疇界定的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勞動力產權就是以產權範疇界定的勞動力。從企業層面看,勞動力產權大致包括:經營管理型勞動力產權、技術及開發創造型勞動力產權、生產及一般服務型勞動力產權等三類。社會化大生產向前發展,不僅要求生產力中“勞動力”的產權得到完全實現,而且要促進這一主導要素的素質和能力的不斷豐富和全面發展。勞動力產權的實現,是人本身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
二、勞動力產權的特性分析
從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運行的角度看,勞動力產權可以理解為:是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的勞動力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等一系列權利的總稱;是規範人們行使這些權利的一種規則;也是一定社會階段人與人之間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具有歷史性。勞動力之所以納入產權的範疇其原因在於:
(一)正如物質財產產權一樣,勞動力產權具有可交易性,也是在交易中界定和實現的權利。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是交易的基礎,交易是產權的體現和運動。物品和服務的買賣是交易的表現形式,物的交易和產權交易的結合才是市場交易的本質所在。勞動力產權也是在交易中體現出來的權利。通過交易,人與物、人與人之間就會發生各種經濟利益關係,勞動力產權才會從“虛擬的”勞動力所有權轉化為“現實的”一束經濟權利,各種權利因此而得到清楚的界定和實現。
(二)勞動力產權也是一種行為權。正如物質財產產權一樣,勞動力產權的真正價值在於它為勞動力產權主體所提供的與勞動力相關的一組行為權利,這組行為權利是勞動力產權主體的意志體現。
(三)勞動力產權也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社會經濟關係的範疇,是對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權益關係進行界定和調整的制度規範。在勞動力交易和使用過程中,勞動力所有者和物質財產所有者結成一種複雜的關係。正如物質財產產權一樣,這種產權關係確定了兩者間的行為邊界,它一方面規定了兩者發生關係的方式,另一方面確定和明晰了財產歸屬和財產收益歸屬。在只有單一的物質財產產權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表現為“資本僱傭勞動”的關係。在勞動力產權確立的情況下,勞動力所有者取得與物質財產所有者一定的平等合作關係,這種關係才能夠表現為“資本和勞動聯合”的關係。
勞動力產權與物質財產產權相比,同樣具有收益性排他性流動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等基本屬性。主要表現在:其一,收益性同樣是勞動力產權實現的集中體現。收益性不是指勞動力產權所有者得到工資,工資是勞動力產權回收的“成本”,收益是指拿回它應得的增值部分,即分割部分利潤。勞動力產權主體對所擁有的勞動力具有對外排斥性壟斷性。其二,與物質財產產權一樣,勞動力產權同樣具有分解性。勞動力產權可以發生分解,通過分解,勞動力的所有權歸勞動力載體所有,作為法人的企業擁有對勞動力的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和決策權等。原來完整的勞動力產權分解為兩種基本產權,一是所有者產權,歸勞動力載體所有;二是經營者產權,歸企業所有。勞動力交易過程就是勞動力產權的分解過程。其三,勞動力產權也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讓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促使勞動力所有者通過交易主動地出讓一部分權利,這是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和實現勞動力產權功能的重要條件。
勞動力產權生產

與物質財產產權顯著不同的是,勞動力產權的特性還表現為強排他性有限轉讓性使用彈性等。
勞動力只能與其載體結合在一起,這是由勞動力存在的自然生理特徵決定的。由於人的體力、健康、經驗、技能和知識等天然地與勞動力載體不可分離,即勞動力不能脫離其載體而獨立存在,勞動力載體可以“壟斷”其擁有的勞動力。這就決定了勞動力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巴澤爾通過研究奴隸制下奴隸的勞動力產權問題得出的結論是,“粗看起來,那些被強制為奴的人被剝奪了一切權利”,但是“奴隸主必須花費資源,才能監督奴隸的勞動,維持奴隸的消費,防止奴隸逃亡”。即奴隸主要支付高昂的監控和管理成本。因此,儘管可以說奴隸喪失了對自己勞動力的所有權(載體屬於別人),但是也不能說奴隸主對奴隸的勞動力擁有完全的所有權(奴隸可以讓勞動力“縮水”),這就出現了勞動力“租值”耗散的情況,從而體現出勞動力有限轉讓性的特點。
正是由於勞動力產權轉讓的有限性、勞動力產權使用的伸縮性和彈性,才使得勞動力所有權制度安排的變遷朝著勞動力載體與勞動力所有權主體的逐步結合的方向進行。巴澤爾在研究奴隸制經濟後指出:由於奴隸主完全擁有奴隸的勞動力所有權,導致奴隸主監督奴隸勞動的成本和政府保護奴隸主對奴隸的財產權利的費用越來越高,奴隸主不得不歸還奴隸的部分勞動力所有權,如租佃制分成制的出現,並最終導致奴隸制度的廢除。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所有權和其載體的分離通常是一種低效率的產權制度安排,如人們經常看到的企業員工“偷懶”、“搭便車”等現象。在勞動力所有權與其載體分離的情況下,勞動力的一部分權利將可能被限制或被刪除,勞動力的使用彈性和有限轉讓性限制了權利的自由轉讓和有效行使,從而導致勞動力產權的“殘缺”。嚴重影響勞動力資產的經濟利用價值,甚至使其經濟價值一落千丈。正如周其仁所言:“勞動力的產權權利一旦受損,其資產可以立即貶值或蕩然無存。”]勞動力所有權與其載體相結合才是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因為這可以在信息不完備和存在機會主義傾向下,降低監督成本激勵成本。勞動力載體擁有了自己的勞動力所有權,也就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自由地選擇職業、選擇最佳的實現勞動力價值的途徑等,同時也擁有了獲得自己勞動成果的權利。這不僅使他的機會主義傾向得到抑制,而且從根本上起到激勵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旦制度確定了勞動力所有權屬於勞動力載體,那么在勞動力產權交易過程中,勞動力所有權無法轉移,交易和轉移的只是勞動力的支配權和使用權。這與物質財產產權交易截然不同,物質財產在交易過程中可以一次性地轉移使用權,勞動力使用權卻只能有限或暫時轉移。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產權交易時就指出,勞動者要保存自己的勞動力就必須出賣勞動力,以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但是這種出賣只能在一定時限內,並在讓渡時不放棄他對於勞動力的所有權。否則,他就會從自由人淪為奴隸,從商品所有者變為商品
物質財產產權在交易完成分解為所有者產權和經營者產權後,物質財產可以獨立於所有者之外並由經營者自主支配、使用和處置等,而所有者卻失去了直接操縱和控制公司的權利,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但是勞動力產權在分解為所有者產權和經營者產權後,勞動力載體的意志和行為等因素對勞動力隨時隨地都產生影響。當勞動力載體感到勞動力的使用不符合自己的意志時,將限制一部分勞動力的使用,使勞動力的實際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因此經營者在支配和使用勞動力時將始終受到勞動力載體的影響和控制。這就要求勞動力產權契約和行權方式有不同於物質財產的特點。
三、勞動力產權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從產權制度變遷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兩個基本特點:
第一,人類社會發展史是人的自由不斷實現和擴大的過程,也是勞動力產權逐步實現的過程。從勞動力產權的歷史演進過程看,勞動力並不是一種天然的私產。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只有通過共同勞動才能實現其生產目的,因此人們把不同人的勞動力看成共同的“財富”,個人的勞動力是屬於共同體的;在奴隸社會的情況正如馬克思在《僱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所討論的,奴隸的勞動力是屬於奴隸主的,但是“奴隸並不曾把自己的勞動力一勞永逸地賣給自己的主人”;在封建社會,獨立的個體生產者的勞動力完全是歸個人所有的,但農奴的勞動力則部分地歸農奴主所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載體在市場上擁有對自己勞動力的所有權,體現在能在勞動力市場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商品。但是勞動力在生產領域沒有收益權,因而沒有真正實現對其擁有的勞動力產權。
勞動力產權工資

第二,人類社會自古以來主要是物質財產的產權得到充分實現,而勞動力的產權沒有或者只有部分得到實現,產權制度基本上是物質財產產權主導的單一產權制度,單一產權制度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最高最後階段。隨著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成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隨著生產力發展使勞動力產權逐步得到充分實現,產權制度就由單一產權制度趨向雙重產權制度,即物質財產和勞動力平等聯合、物質財產產權和勞動力產權都得到充分實現的制度。
那么,勞動力產權的充分實現以及雙重產權制度的確立與社會的經濟制度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區別在於:後者是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僱傭勞動制度,前者是商品經濟和聯合勞動的統一。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原理,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和基礎有兩點:商品經濟和僱傭勞動。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的產品都是商品,不僅普通產品是商品,而且勞動力也是商品;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制度是僱傭勞動制度,僱傭勞動制度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這兩個特徵使資本主義成為一種特殊的新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狀態,生產資料屬於一些人,勞動力屬於另一些人。資本主義制度為推動人類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狀態,使得掌握生產資料的人要把生產資料運用起來,就要購買勞動力;而勞動者要生活下去,就必須出賣勞動力。勞動者擁有勞動力,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從微觀上看,他們是平等的,可以互相選擇。但從巨觀上看,勞動者僅有勞動力,選擇空間小,在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因而是不平等的。勞動力商品進入生產過程之後轉化為資本家的資本,創造的價值一分為二:一部分是必要價值,用來再生產勞動力;另一部分是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所在。
今天看來,社會主義是商品經濟和聯合勞動的統一。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商品經濟的最後、最高階段,社會主義不存在商品貨幣關係。這個判斷在現有的條件下恐怕不能成立。商品經濟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存在社會分工,並且分工的趨勢是越來越細。商品生產存在的另一個條件是財產資源歸不同所有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財產資源(包括勞動力和物質財產)主要歸私人所有和私人占有;另一種可以指財產資源由不同範圍的社會主體部分占有,也可以指財產資源(尤其是勞動力)歸個人所有。後者體現社會主義財產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財產資源(尤其是勞動力)為什麼還存在個人所有?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社會主義是繼承了資本主義發展成果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發展成果在經濟上主要是兩條:(1)勞動都是協作勞動;(2)土地等自然資源和靠勞動生產的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占有。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的財產還有勞動力,勞動力是投資的結果,必須始終承認它的財產權;勞動力不能和它的主體完全分開,因此這個財產必然是自然人的。但是單個勞動力是無所作為的,必須和其他勞動力聯合,必須和生產資料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勞動力僅僅保留的是個人所有權,占有和使用是社會化的。這就是社會主義联合勞動的實質。
其次,從財產制度看,僱傭勞動制度和聯合勞動制度的不同在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一種利潤獨占、“見物不見人”的財產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則是利潤共享、“見物又見人”的財產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簡而言之,就是單一的和不平等的產權制度。所謂“單一”,是指這種制度只承認物質財產的產權,不承認勞動力的產權;只有“物權”,沒有“人權”。所謂“不平等”,是因為這種制度剝奪了勞動力的所有權,“物權”凌駕於“人權”之上。因此,這種產權制度“見物不見人”。每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都規定“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沒有一個國家的憲法肯承認勞動力是勞動者本人的私有財產,當然也沒有規定這種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事實上,恰恰是對這一私有財產“制度化”的侵犯構成了資本主義的制度基礎。
勞動力作為主動性的生產要素,為什麼其產權得不到承認和實現?為什麼不能成為創造和積累財富的資本?奧秘在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得到的是勞動力的使用權,不是所有權(如果使用權和所有權全買了的話工人就成為奴隸)。但在資本家看來,他不僅購買了使用權,而且連所有權也購買了,在生產中勞動力的所有權實際上被剝奪了。資本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契約制度,勞動力的轉讓本來是借貸給資本家,還的時候本該還本付息,但資本家由於剝奪了勞動力的所有權,所以只還本(工資)不付息(利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別的資源都可以成為資本,在運動中增值,惟獨勞動力只能是商品,不能成為資本,這是由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有物的產權,沒有人的產權,只有少數擁有財產的人能夠富裕,多數勞動者無法擺脫貧困的狀況,所以出現了對抗性的矛盾,生產力發展受到束縛和阻礙。按照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是聯合勞動制度,從產權制度看,不是單一產權制度,而是雙重產權制度,即物質財產權和勞動力財產權都得到實現,物質財產和勞動力平等合作,共同分享剩餘價值。這是社會生產力獲得解放和發展的實質所在,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徑。過去搞的計畫經濟既不是商品經濟也不是聯合勞動,勞動力的產權沒有得到真正恢復和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比較盛行的產權多元化改革也主要是就物的要素而言,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從根本上說不夠徹底。無產階級革命就是要改變資本主義不合理的財產制度,使勞動者和物質資本所有者處於平等地位,使無產者成為有產者而最終獲得解放。因此,社會主義制度應當是勞動力至上、共同分享利潤、“見人又見物”的制度,這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符合人民大眾創造和推動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四、勞動力產權實現的基本條件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產權的實現以及建立利潤共享、“見物又見人”的雙重產權制度,最主要的是要在所有制層面上保護和承認個人財產權,尤其是勞動者對勞動力的個人財產權。在分配層面上,順理成章的結果是勞動者既得到工資,又分享利潤。這一點是社會主義財產權制度與資本主義財產權制度的本質區別,沒有這一點,二者沒有什麼不同;有了這一點,社會主義才能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普遍富裕起來。
(一)形成“見物又見人”的雙重財產觀
人們根深蒂固的財產觀是把有經濟價值的有形物(如土地、工具、貨幣等)和某些無形物(如商標、專利等)看作是財產,現有和曾經出現的一切社會制度法律上都沒有把人的勞動力當作財產來對待。實際上人的勞動力是最重要的一項財產,它是財產的兩個源泉之一,所謂“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而勞動正是勞動力的運用。一個真正一無所有的人不單是家徒四壁,而是連勞動力的財產權也喪失的人。勞動力是一個勞動者最原始的財產,這一點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時已經作了透徹的分析。馬克思的理論證明,勞動者喪失對自己勞動力的財產權是物質財產取得統治地位的前提條件,從而也是單一產權制度形成的基礎。因此,雙重產權制度不同於單一產權制度的首要一點是雙重財產觀的確立,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到意識形態,勞動力作為一項財產只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實現,“見物不見人”的財產觀才能被“見物又見人”的財產觀所取代。
(二)培育雙重的產權主體投資主體
勞動力產權農民工勞動力

勞動力產權的實現,需要培育雙重的產權主體和投資主體:物質財產所有者和勞動力財產所有者。作為勞動者,使他們既有勞動力,又有勞動力分享利潤積累再投資形成的物質財產;既是勞動力所有者,又是物質財產所有者,“身兼二任”。不同勞動者的財產按照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原則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組合,從而實現財產聯合和勞動聯合的有機統一。在作為統一體的微觀組織(企業)里,勞動者和物質財產所有者具有同等的策權控制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培育雙重的產權主體和投資主體的關鍵和重點是:逐步恢復和實現勞動者對勞動力的全部財產權並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是一個自發的過程,也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其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決定性因素,勞動力產權的實現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發展所要求的,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實現勞動力產權,從時序上看,首先是有專長的較高級勞動力產權得到承認和實現,然後逐步擴散到普通的勞動力;從內容上看,是勞動者財產權主體地位逐步確立的過程。勞動者的財產權利,是指勞動者對全部勞動條件即全部生產要素的權利。全部生產要素,根據馬克思的邏輯,可以區分為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因此,勞動者的財產權利就可以歸結為勞動者對自己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權利。因而,實現勞動力產權,也可以歸結為恢復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財產權和對勞動力的財產權。
(三)確立利潤共享分配製度
勞動力產權實現以及雙重產權制度的建立,應當集中體現在物質財產和勞動力能夠共同分享利潤,並形成相應的分配製度。決定利潤分享比例的基礎是兩種資本各自的數量和貢獻大小,分享利潤的多少受各種資本的供求影響,最終由市場均衡所決定。從全社會的角度看,由於利潤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驅使,競爭和資本流動將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資本的存量及兩類資本的比例,因此物質財產和勞動力會形成大致相同的平均利潤率,兩類資本大致按照相同的平均利潤率分割利潤量。就某個企業而言,在一定時期內物質財產得到的利潤可能高於、等於或低於平均利潤水平;同樣,勞動力得到的利潤也會高於、等於或低於平均利潤水平。
勞動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勞動貢獻按比例分享利潤,就會形成勞動者屬於個人的積累基金,而個人的積累基金又將通過種種渠道化為新的生產投資,在新的領域分享新的利潤,從而形成“勞動力投資—分享利潤—利潤再投資—利潤再分享”這樣連續不斷的螺鏇式的財富積累機制和過程。每個勞動者通過幾十年的積累,都將既是勞動者,又是投資者。總之是使勞動者成為有產者。
(四)不斷推進改革
由於中國正處在制度尚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改革的實質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核心是一個推動產權制度變遷的過程,即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回歸到雙重產權制度這一基本定位上來。把經濟改革的目標和核心問題統一起來看,我國經濟改革的路徑大致要經過三個階段: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初步結合;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結合;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完全結合。[5]這三個階段將完成三大改革任務:產權清晰化、產權多元化和產權人本化。產權清晰化、多元化主要是物質財產產權的市場化改革,產權人本化則意味著勞動力產權的實現和雙重產權制度的基本確立。大致來看,經濟改革現處於改革第一階段後期和第二階段初期。第三階段的改革雖然也露出一些端倪,但遠未成為現實。這表明改革還任重道遠。

經濟學術語

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你知道哪些經濟學的辭彙?讓我們一起走進經濟學辭彙的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