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

《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作者無法考證。

基本信息

簡介

《陰符經》石刻(藏北京白雲觀)《陰符經》石刻(藏北京白雲觀)

《陰符經》全名《黃帝陰符經》。這是道家闡述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著作。如參透此書,則既不會“聽天由命”,也不會再天真的認為“人定勝天”。

釋文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鏈,謂之聖人。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勝。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
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入封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中心思想

《陰符經》之名,據李筌《黃帝陰符經疏》稱:陰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稱陰符。

任照一在《陰符經》的註解中也認為:明天道與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謂之陰符。蓋皆謂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這是此書所闡述的中心思想。

章次

《陰符經》本無章次,李筌本將其分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人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三章。

上章

上章主要講天道陰陽之理,讓人握其機宜,修身煉行以成聖人。強調“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按自然規律處理人事。又把傳統的五行說成“五賊”,突出了五行相剋的一面,指出“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進一步證明按天道行事的必要性。

中章

中章主要說明天地萬物之間存在相“盜”的關係,只有三盜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所謂“盜”指竊取,人依靠竊取萬物以資身,必須知其機宜,合乎自然之理,才能安身立命。

下章

下章從用兵之道說起,批評“愚人以天地文理聖”,讚賞“我以時物文理哲”,最終仍歸結到順應天道,隨時應物,天人合一。

深遠影響

《陰符經》《陰符經》
《陰符經》具有比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首先,它比較充分地說明天道(即自然之道)的客觀性。指出天道“無恩”(即“無情”),必定要按自身的規律發展,人的意志無法加以改變。因而強調人在天道面前,只能“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即只能認識它、掌握它,而不能違背它。指出:“天人合發,萬變定基。”即人的認識和行動必須與之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基礎。

另一方面,它又強調,人本身也是天的一部分,不卑不亢,發揮“主觀能動性”,才可與道合真。文中說:“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即在認識自然之道的基礎上,學會順應、駕馭它的本領。又說:“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此外,又以較大篇幅,論述相生相剋的道理,強調只有相剋才能相生。這些思想,不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此書對後世道教有很大的影響。大約在唐宋以後,一般道教內、外丹家,皆將它和《老子》一起看作煉丹之祖經,用它的思想指導丹術修煉。它對社會的影響也較大,許多儒家學者皆為之作注,注家之多,除《老子》外,道教書中只有《周易參同契》才能與之相比。唐以後,各家注代有所出。宋《通志·藝文略》即著錄各家注三十九部,五十四卷。今《正統道藏》留存注本二十餘種,其中李筌注有較大影響。不過據劉師培考證,題名李筌的《黃帝陰符經疏》,只有注文的作者是李筌,而“疏”則不是。

關於作者

舊題黃帝撰,當為假託。其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學者看法不一。邵雍程頤梁啓超等認為是戰國時書;姚際恆全祖望等認為是北魏寇謙之所作;朱熹認為是唐李筌所作;今人余嘉錫認為是楊羲、許謐所作;今人王明認為成書年代的上限為公元531年之後,下限為唐初,作者大抵是北朝一位久經世變的隱者。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實在易》
《因是子靜坐法》
《陰符經》
《飲膳正要》
《雲笈七籤》
《陰證略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幼科心法要訣》
《幼科證治準繩》
《異授眼科》
《雜病廣要》
《醫旨緒餘》
《醫宗粹言》
《醫宗金鑒》
《醫宗說約》
《怡堂散記》
《醫學啟源》
《醫學入門》
《醫學三字經》
《醫學六要》
《銀海精微》
《醫學溯源》
《飲食須知》
《嬰童百問》
《幼科鐵鏡》
《醫學真傳》
《醫學正傳》
《幼科指南》
《幼幼集成》
《幼幼新書》
《玉機微義》
《寓意草》
《醫學妙諦》
《雲林神彀》
《醫原》
《雜病心法要訣》
《雜病源流犀燭》
《雜證匯參》
《幼科釋謎》
《醫學心悟》
《醫學正印種子編》
《幼科折衷》
《疫疹一得》
《醫學摘粹》
《醫學集成》
《尤氏喉科秘書》
《醫學近編》
《醫學要則》
《醫宗必讀》
《穎川心法彙編》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神秘驗方》
《用藥法象》
《用藥禁忌書》
《醫學易通》
《醫宗會要》
《醫宗己任篇》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摘瑜》
《幼科證治大全》
《醫學說約》
《幼科直言》
《頤身集》
《幼幼集》
《醫學精要》
《幼幼近編》
《幼幼心裁》
《易簡方》
《余注傷寒論翼》
《虞庶注難經》
《易氏醫案》
《玉楸藥解》
《喻選古方試驗》
《醫學問對》
《毓芝堂醫書四種》
《原病集》
《願體醫話》
《醫學五則》
《醫藥鏡》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雲岐子脈訣》
《醫要集覽》
《醫醫小草》
《引痘略》
《雜疫證治》
《引經證醫》
《雜證謨》
《雜症會心錄》

《醫學一見能》
《醫學求是》
《醫學原理》
《印機草》
《醫醫病書》
《醫學韻編》
《玉函方》
《玉函經》
《疑難急症簡方》
《醫醫醫》
《育嬰秘訣》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統旨》
《易筋經》
《醫苑》
《友漁齋醫話六種》
《幼科彙編》
《幼科三種》
《醫學啟蒙彙編》
《疫證集說》
《疫證治例》
《幼科要略》
《醫宗備要》
《醫學輯要》
《陰陽脈死候》
《醫學切要》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幼幼發揮》
《醫學舉要》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中國古代軍事兵法及間諜類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