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

《中秋帖》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為晉王獻之書手卷,縱27cm,橫11.9cm。

基本信息

貼文

行書3行,無署款,共22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簡介

《中秋帖》《中秋帖》

《中秋帖》,草書,紙本,傳為晉王獻之書 手卷,縱27cm,橫11.9cm。

因原帖於“中秋”前有“十二月割至否”六個字,又名《十二月帖》,後這六字割失。該帖前後皆有缺文,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兩行十字,現有三行二十二字。原帖前有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題簽“大令《十二月帖》”六個字。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

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特點

《中秋帖》《中秋帖》

《中秋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

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中秋帖》應是王獻之在草書上創造的狂草“一筆書”,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為唐代狂草書的出現起了先導作用。

真假之說

有人認為《中秋帖》非王獻之真跡,是米芾臨摹的。《書畫舫》云:“獻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項氏子京,自有跋。細看乃唐人臨本,非真跡也。”

《大觀錄》云:“共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收藏宋印。此跡書法古厚,墨彩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

評價

《中秋帖》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清·吳升《大觀錄》云:“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宋·米芾在《書史》中稱讚《中秋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未,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流傳故事

關於《中秋帖》、《伯遠帖》“二希”在溥儀趕出紫禁城後,流傳一段曲折的故事。

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輾轉賣給郭世五。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終保密無人知,死後此二帖歸他兒子郭昭俊所有。

抗戰勝利後,郭昭俊把他父親郭世五的觶齋藏瓷全部捐獻故宮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經理的職務。1949年他隨銀行撤退到廣州,在廣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關係,將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將之以十多萬港幣抵押於香港滙豐銀行。

因做生意賠本,一年後抵押期滿,無力贖回,準備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辦法。徐伯郊立刻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院長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總理親自給馬敘倫(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

關於作者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他的著名書法作品《洛神賦》,傳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稱《玉版十三行》。另外,《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等作品,也都是書法藝術的瑰寶。

書法“三希”

乾隆皇帝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中秋帖》譽為“三希”,一同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併名其堂為“三希堂”。
名稱 簡介
《快雪時晴帖》 “書聖”王羲之書法作品,被乾隆皇帝視為“三希”之首,共二十八字,被譽為“二十八驪珠”。
《伯遠帖》 東晉王羲之之侄王珣書法作品,是傳世晉人墨跡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跡。
《中秋帖》 傳為東晉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書法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