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帖》

米芾行書《珊瑚帖》,又名《珊瑚筆架圖》。《復官帖》附於《珊瑚帖》之後,故合名《珊瑚復官二帖》。《珊瑚帖》為紙本墨跡,縱26.6厘米,橫47.1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米芾行書珊瑚帖米芾行書珊瑚帖

【名稱】宋米芾行書珊瑚帖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簡介

米芾行書《珊瑚帖》,又名《珊瑚筆架圖》。《復官帖》附於《珊瑚帖》之後,故合名《珊瑚復官二帖》。《珊瑚帖》為紙本墨跡,縱26.6厘米,橫47.1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特點

《珊瑚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墨跡。該作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態更為奇異超邁,隨意而書,神韻自然,神采更趨飛揚,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筆豪放穩健,結字寬綽疏朗。其書體瀟灑奔放,又合於法度。

書寫材料

《珊瑚帖》的書寫材料很特殊,竹紙,淺黃色,紙上竹纖維較多。據說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用竹紙書寫的作品。

釋文

《珊瑚帖》——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珊瑚一枝(畫珊瑚筆架一座,旁書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

《復官帖》——一年復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檢舉告示下。若須自明,託做一狀子,告詞與公同。芾至今不見沖替文字,不知犯由,狀上只言準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告。或聞復官以指揮日為始,則是五月初指揮,告到潤乃七月也。

歷史

《珊瑚帖》流傳有緒,曾經南宋內府,元代郭天錫、季宗元、施光遠、肖季馨,清代梁清標、王鴻緒、安岐、裴伯謙等遞藏,後歸張伯駒。1956年,張伯駒將該作捐獻給文化部文物局。關於《珊瑚帖》的記述,在《墨緣匯觀》、《平生壯觀》、《雲煙過眼錄》、《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等書中均可查到。

作者介紹

概述

米芾行書珊瑚帖米芾行書珊瑚帖

米芾以書法名世。他對前代名家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正因他學古人學得太像,從而招來“集字”之譏。對此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善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他深深懂得,要卓然成家,學習傳統是必不可少的。所謂“集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在傳統上下了很深的功夫。米芾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每天臨池不輟,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米芾作書也十分認真,他說:“余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這其中的甘苦,非行家裡手不能與道,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蘇東坡被貶黃州時,米芾去拜訪求教。蘇東坡勸他向晉人學習。元豐五年(1082)開始,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並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就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

評價

蘇東坡對米芾評價很高,他曾說,“海岳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其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莫不從米字中吸取營養。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特點

米芾是深知“入帖出帖”之間的關係的——學習古人,但也不必作繭自縛、死守古人一點一畫,藝術貴在創新。米芾稱自己是“刷字”,這雖是自謙之語,但同時又著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概括了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的特點。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現存的米芾的手跡來看,一個“刷”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了。 

書法人生

米芾一生未捲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因此有更多的時間飽覽內府藏書。書法之外,米芾擅長水墨山水。其山水畫被人稱做“米家雲山”,但米芾繪畫幾無存世,目前唯一能見到的《珊瑚筆架圖》,也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米畫”。

評價

前人對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論:元代虞集評其“神氣飛揚,筋骨雄毅”,施光遠稱其“當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