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也是王獻之書法作品中唯一的傳世真跡,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共有兩行15字。

基本信息

簡介

《鴨頭丸帖》《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也是王獻之書法作品中唯一的傳世真跡,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共有兩行15字。《鴨頭丸帖》,墨跡本,無款,傳為王獻之書。絹本,縱26.1厘米,橫26.9厘米,行草書兩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背景

此帖原藏宋太宗秘閣,宋亡後為元文宗藏,後賜柯九思,明重入內府,後又從內府散出,萬曆年間歸私人收藏家吳廷,崇禎時藏吳新宇家,清光緒時為徐叔鴻所得。

此帖卷上鈐有宣和諸璽:“雙龍”“宣和”“政和”等。文後有“天曆之寶”大方印,印下有虞集題記云:“天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賜柯九思,侍書學士臣虞集奉敕記。”以上印璽及款識均為真跡原配。

在後又拼一紙,為宋高宗趙構贊語:“大令摛華,夐絕千古。遺蹤展玩,龍蟠鳳翥。藏諸巾襲,冠耀書府。紹興庚申歲復古殿書。”上鈐印“御書之寶”。再後為北宋人柳充、杜昱觀款,明王肯堂、董其昌,清周壽昌等人題跋。

對於帖後的宋高宗贊語一紙,徐邦達先生《古書畫偽訛考辨》中認為系從他處移來,論之甚詳,此不贅述。然後又提出以下疑問:“按此為宋高宗趙構所書,庚申是紹興十年(1140年)。書法極精,確是真跡。但首句‘大令’系挖去原文,該書筆畫僵硬,與下文其他字截然不同,但王肯堂刻《潑墨齋帖》時已同今本,可知拼配早於萬曆年間。”文中對高宗贊語被挖改成“大令”之前的原文是什麼,以及拼裝、挖改的時間並沒有具體說明。本文即就此問題試做探討。

自宋《淳化閣帖》後,公私刻帖蔚然成風,王獻之名跡《鴨頭丸帖》也多次被摹刻入各類叢帖中,考查各帖所刻《鴨頭丸》版本之異同,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鴨頭丸帖》,宋時曾刻入《淳化閣帖》第十及《大觀帖》第十,這兩種叢帖按刻帖體例均不加刻跋文。又《淳化閣帖》刻於淳化三年(992年),《大觀帖》刻於大觀三年(1109年),因移裝宋高宗贊語的時間必晚於其所書年代1140年,兩帖自然也不可能先行預刻。

明時,《鴨頭丸帖》刻入《東書堂集古法帖》《寶賢堂集古法帖》《余帖》《玉煙堂帖》及《潑墨齋法書》等集帖中。

作品

《鴨頭丸帖》《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也是王獻之書法作品中唯一的傳世真跡,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共有兩行15字。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徵“筆鋒人紙靈巧而又變化多姿,方筆、圓筆、側鋒、藏鋒都有,如“鴨”、“當”兩字起筆處是順著筆鋒直接入筆,“故”字起筆是側鋒,“頭”、“不”等字與上一字相連,所以是逆鋒起筆,但也有以頓筆和

《鴨頭丸帖》《鴨頭丸帖》

藏鋒起筆的,如“明、君”等字。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連中有斷,如第一行“明當必”,第二行的“集當與”筆畫連綿,而“佳、明”,“與、君”等字之間重新起筆,調整筆鋒,但暗中還是有呼應,斷連結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靈活。帖中的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

作者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晉琅琊臨沂人,官至中書令, 人稱“王大令”。書法與父齊名,並稱“二王”。傳世墨跡以《廿九日帖》《中秋帖》《鴨頭丸帖》等最為著名。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