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經》

《黃庭經》

道教經典。包括《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據說為南嶽魏夫人(魏華存)所傳。該經為上清派重要經典,全真道功課之一。教內譽為“壽世長生之妙典”。該經以古道經中人身臟腑各有主神之說為本,結合古醫經臟腑作用理論,以七言韻文形式,闡述道教內修醫理根據,強調固精鍊氣,提示長生久視要訣。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庭經》《黃庭經》

道教全真道經典。包括《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據說為南嶽魏夫人(魏華存)所傳。據道教釋義,黃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階前空地,喻“中空”。黃庭之景,意謂道教內修功夫之中空景象。該經為上清派重要經典,全真道功課之一。教內譽為“壽世長生之妙典”。該經以古道經中人身臟腑各有主神之說為本,結合古醫經臟腑作用理論,以七言韻文形式,闡述道教內修醫理根據,強調固精鍊氣,提示長生久視要訣,對當代人的養生有一定的啟迪。

《黃庭經》作者,傳說殊多。或謂晉女道士魏華存研審民間草本後所撰,或謂道士口授,魏氏記錄而成。《黃庭經》始見於東晉《抱朴子內篇·遐覽》和《舊唐書·經籍志》之著錄。據今人王明考證:漢魏之際,黃庭思想已漸流行,認為《內景》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本《內景》之旨,於東晉鹹和年間問世。但也有《外景》成書於晉初,《內景》由此推衍而成之說。

《黃庭經》傳本甚多,《崇文總目》著錄共8種,《通志·藝文略》道家類黃庭門著錄,30部,57卷。《內景》不分卷,36章,或分3卷,36章。《外景》3卷,不分章,或分為上部經第一、中部經第二、下部經第三等。另有《黃庭中景玉經》系晚出之作,《通志略》、《宋史·藝文志》著錄,通常不列於黃庭門之內。

《黃庭經》《黃庭經》

黃庭內景玉經》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謂各有“八景神”,稱“八景二十四真”。在《至道章》第七與《心神章》第八共載十三神,即面部七神(發、腦、眼、鼻、耳、舌、齒),中部六神(心、肺、肝、腎、脾、膽),均各有姓字,服色、長短,謂存思諸神,能洞觀自然,養精鍊氣,乘雲飛仙。《內景》並謂人有“三黃庭”、“三丹田”。認為腦(上丹田、上黃庭)為精根,百神之主,頭有九宮,主神特多。稱心(中丹田、中黃庭)為生之本,神之處,臟腑之元,能適寒熱,和榮衛,調血脈。下丹田(又名氣海)在臍下,男藏精、女藏胎,乃人命之根本,陰陽之門戶,“橫津三寸靈所居,隱芝翳郁自相扶”,指存神下丹田可固守精氣:脾為下黃庭,可納百穀、供營養,為五臟之樞。《內景》強調“積精累氣”,“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認為惟“積精累氣”才是存思黃庭,煉養丹田,固精全氣,固氣還精內修之要訣。

“內景”修煉須誦咒語,“禮祝畢,正坐向東臨目內想身神形色、長短大小,呼其名字”;謂不修此法,則真神不守,無益於延命。

《黃庭外景玉經》內容與“內景”相類。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而長生久視。認為黃庭包含了元精、元氣、元神,乃人之根本,惟恬淡無為,內觀於心,才能精至黃庭、氣歸黃庭、神入黃庭、病邪自去。

“外景”修煉強調調息、藏精、咽津。調息即呼吸“太和陰陽氣”;藏精即斷欲,“長生要妙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言斷欲方能固精鍊氣。認為津液為五臟之精華,咽津才能“通我精華調陰陽”。

《黃庭經》是非常有名的一部道經,歷代均受重視。這部經不僅在道教之中十分流行,也受到歷代文人學士的喜愛。
在歷代名人法帖中,王羲之以後,有六朝人寫本的《黃庭》,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宋代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等都寫過這部經。蘇東坡曾書《黃庭內景》,又仿其文體,而為之贊,備極推崇。

貼本

《黃庭經》,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

賞析

《黃庭經》《黃庭經》

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郎之意態。

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 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備註

《黃庭經》有諸多名家臨本傳世,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他們均從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然而也有人認為小楷《黃庭經》筆法不類王羲之,因此亦有真偽之辨。

王羲之書法作品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