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月帖》

《初月帖》

《初月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草書,藏遼寧博物館。

簡介

《初月帖》《初月帖》

此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二帖,紙本,草書,尺牘一則,凡8行62字。現在所能見到的為唐摹本,藏遼寧博物館。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

釋文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濟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
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書評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藝術特點

就《初月帖》來看,它呈現給我們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奇古與流媚。與後代的草書比,《初月帖》仍然殘留章草的遺痕。前三行書除“初月”、“行無人”等少數字外,其他如“十二日山陰”、“報近欲”、“不辦遣信昨”等局部均帶有明顯的章草字勢與章草用筆特徵。章草的用筆與結構因為與隸書關聯極大,釋放出如岳珂所說的“奇古”氣息。但是另一方面,與純正的章草相比,《初月帖》畢竟已經屬於今草系統。純正的章草如果相與比較,可以媲美以高古,卻會遜色於流媚。這是王羲之以今草淘汰掉前人章草、又以高古氣息勝於後人今草一味作繚繞盤鏇俗氣可掬之態的密鑰。
第二、沉重與輕靈。《初月帖》中的線條,罕見懈怠與柔弱;一字之中的筆畫雖然歷經轉折,但每一轉折處往往運籌得宜,絲毫不見慌亂與隨意;轉折後的線條推進不僅沒有減輕力量,反而繼續挺勁飽滿,即使最為短促的線條也筆力沉重。這是王羲之被稱為“力屈萬鈞”的原因,也是他與書法史上絕大多數書家的差異——很多書家一出手,就因為線條的糜弱敗北。但是,就像一篇小說情節曲折一樣,《初月帖》的筆法變化多端,並不是沉重的基調可以盡括。此帖中線條的方向、厚薄、寬窄、藏露等方面含有多個層次的變化,可以被不斷地分辨與分拆。比如“初月”、“不吾”等字字形較長線條較細,“不”、“十二日山”、“十六日”等字字形簡單點畫稀少,它們在《初月帖》的沉重中復又融入了一絲輕靈。這種豐富變化可能部分來自唐人摹制時的操作,但是絕不可能全部來自摹制環節,它們應該主要對應於作者的心手,寓示著書聖揮運之時內心的絲絲跳躍和指間的微微顫動。
第三、錯雜的節奏。在結字與章法的空白處理上,《初月帖》疏與密、斷與連交替出現,帶給人時緊時松、時強時弱的節奏感覺。交錯呈現的節奏並無規律可尋,帶來作品的複雜性,既增加了欣賞的難度,也增加了欣賞的樂趣——越是不可預計的演變越是勾起觀賞者的欲望與想像。節奏不僅沒有規律,而且將它們掌握在什麼分寸,也全無定數。或許王羲之的法帖就是一個標準,後人在它們身上琢磨、盤桓、反覆試探,在黑暗中漸漸摸索到一個大概。錯雜的節奏是王羲之永垂千載的關鍵,是勤勉不已一味整飭的趙孟頫難以夢見的。董其昌雖暗中摸索到皮毛,但又因為筆力柔弱,結字率意,同樣未能企及書聖的光輝。

王羲之書法作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