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切帖》

《寒切帖》

《寒切帖》是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寒切帖》《寒切帖》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紙本,縱25.6厘米,橫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曾為王時敏等遞藏,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基本信息

名稱: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
作者:王羲之
創作時間:東晉
尺寸:縱25.6厘米,橫21.5厘米
收藏地:約360年作紙本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作品解析

原文為:“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老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寒切帖》《寒切帖》

其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王羲之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是其末年書。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於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

作品特點

此帖平和簡淡,寫時好像毫不費力。許多字,如“得”、“保”、“謝”等字,從結字上看,好像簡得不能再簡,從筆畫看,也已沒有那么多轉折、頓挫。但簡化不是簡單,而是高度概括,作到了有點畫處甚至無點畫處都韻完意足。如此帖殘破較重,許多字(如“月”、“羲”、“勞”字等)雖然殘破,但氣勢仍然十分豐滿。就整個來說,筆畫比較妍潤,但有些筆畫,如第一個“之”字,“寒切”等字,潤中含朴,非常耐人尋味。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所以能夠“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是建立在其高度成熟的技術基礎上的。所謂”無間心手,忘懷楷則"正是指的這種水到渠成的情況。

作者介紹

《寒切帖》《寒切帖》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代宗師,對後世影響深遠。因其真跡亡佚,今天所見只有法帖摹刻拓本和鉤摹的墨本。拓本經過刊刻、傳拓、裝裱等多種工序,難免失真。墨本是直接從原跡上勾勒填墨而成,因此更能反映原書法面貌。人們以後者為貴。據啟功先生統計,“可信為唐摹本的,至多不過九件”。其中有些還在海外,有些沒有署“羲之”款式,因而這件藏品尤顯珍貴。《寒切帖》在南宋時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卷尾有明董其昌、婁堅題記,曾為明韓世能、王錫爵,清王時敏等名家遞藏,還曾刻入《淳化閣帖》 、《大觀帖》、《澄清堂帖》、《寶賢堂帖》等,1958年入藏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書法藝術珍品。

作品點評

此帖是一通書札,因此書體從容隨意,又不失精工法度,通篇氣貫,風神兼備。正如婁堅跋語所云“尋繹再三,往往得其異趣,真可謂從容道者。

王羲之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