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教

全真教

全真教即全真道。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創建者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鹹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武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相傳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其中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以74歲高齡,自山東崑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當今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即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雲觀。

基本信息

 簡介

 全真教 全真教
全真教,道教教派。始創於中國金代初年 。創始人 王喆( 1112 ~1170),道號重陽子,陝西 鹹陽人。出身地方豪門,早年曾應 金朝 武舉,為 小吏,後辭職還家。 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 甘河鎮遇仙,得授 金丹口訣。遂隱居 終南山,修道三年。 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招收 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 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明末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嚴”,整頓教門,開創“龍門中興”,促進全真道復興。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藥等道家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成為幾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當今 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即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雲觀。

特點

三教合一

思想比較突出。如王喆在山東所創之五會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規定以三教之經書《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士必修的經典。他和七弟子的詩文中,三教合一言論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天下無二道,聖人不兩心”,“教雖分三,道則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禪宗理論最為突出。馬鈺《神光燦》:“禪為宗,道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與禪宗實為相近”。

出世思想

教義中,出世思想濃厚。在王喆和七弟子詩文中,指出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獄”、“火宅”,夫妻恩愛為“金枷玉鎖”,勸人“跳出樊籠”,看破功名富貴,學道煉丹,以離“苦海”。

修煉理論

在成仙信仰和修煉理論上,指出舊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不
實,追求“陽神”、“真性”不滅。揭示了人之肉體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的真理。《金關玉鎖訣》:“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論》:“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至真語錄》:“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陰陽之外則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內丹修煉理論上,主張性命雙修。以澄心遣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首務。

修煉方法

在修煉方法上,主內丹修煉,兼修符籙,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在教制教規上,要求道士出家住道觀,不鼓勵蓄妻室。為了規範道士言行,制定系統的清規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這些皆與不守清規,不事修煉而混亂不堪的正一道有很大區別。

王重陽

全真教 全真教
王重陽(1112—1170年),名哲,字知明,號重陽。少時醉心武學,後經 呂洞賓傳道度化,遂擯棄妻子兒女,學道成仙,創立了全真教,被尊為重陽帝君。

祖籍陝西鹹陽大魏村,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後遷終南縣劉蔣村。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

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

其死後三年間,全真道傳教範圍波及關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分,遍於社會上下各階層。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即重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

道教分南北兩派,南派為舊教,稱為正乙派,北派即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王重陽修道十一年,主要在山東寧海一帶傳教,共收入門弟子七位,號封“全真七子”。分別為長春子邱處機、丹陽子馬鈺、清真散人孫不二、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其時以丘處機為首的全真派在元朝倍受恩典,從而使道教也倍受尊崇,道教曾被封為國教。因而,金元年間,新道教全真教備受推崇,道觀遍及大江南北。

歷任掌門

全真教影視形象 全真教影視形象
王重陽:王重陽糅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平等、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以《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徒必修的經典。他不尚符籙,不事黃白,也不信白日飛升之說。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務必除情去欲,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傳世著作有 《重陽全真集》,內收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 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馬鈺: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贈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世稱“丹陽真人”。為“北七真”之一。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遇仙派,簡稱遇仙派。 馬丹陽繼承重陽性命雙修理論,以清靜無為而定全真修煉風貌,以心合性,以神氣釋性命而終以靜淨無為統道。弟子極多,著名者十人,弟子李守寧為元初四大高道之一。 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 

丘處機:是全真道掌教人。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今屬山東)人。曾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前往西域雪山,應其“有長生之藥否”之問時,答以“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敬天愛民之本”“清心寡欲為要”,並以戒殺、清心寡欲等養生之理勸喻太祖。太祖深深折服,並予虎符及璽書贈之。後定居北京,建白雲觀,卒葬後殿中,墓今尚存。養生專著有《攝生訊息論》一卷等。
譚處端:元世祖至元六年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為“北七真”之一。號長真真人。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南無派,簡稱南無派。譚處端師事王重陽,朝夕參請,多得玄旨,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道,同時關注儒家倫理,認為“忠孝仁慈勝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馬丹陽出家修行的理論,認為在家也可以修行,這一修改,使此後全真道更適合民情而得到迅速發展。譚處端有《雲水集》傳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尹志平:尹志平掌教後,元統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繼續發展。太宗四年(1232),窩闊台南征還燕京,志平迎見於順天,帝令皇后代祀香於長春宮。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勞問,賜道經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黃籙醮事。九月,達平陽(今山西臨汾),命宋德方率眾編纂《大元玄都寶藏》,志平為之請旨並籌措經費。同年,為尊顯其祖師,又去陝西興復佑德、雲台二觀,太平、宗聖、太一、華清四宮,以翼祖庭。“時陝右甫定,遺民猶有保柵未下者,聞師至,相先歸附,師為撫慰,皆按堵如故。”太宗八年秋,奉旨試經雲中,度千人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經太行,山間群盜羅拜受教,悉為良民。出井,歷趙魏齊魯,請命者皆謝遣,原野道路設香花,望塵迎拜者,日千萬計,貢物山積”。以上所記,難免有所誇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時期,全真道的影響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觀碑》云:“長春真人應召之後,大闡門庭,室中之席不虛,戶外之屨常滿。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師,寵膺上命,簪裳接跡,宮觀相望,雖遐方遠裔,深山大澤,皆有其人。”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屆七十,將教事付李志常,而歸隱於大房山之清和宮。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賜“清和演道玄德真人”號,又賜金冠法服。憲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統二年(1261),詔贈“清和妙道廣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贈“清和妙道廣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詠懷、遣興、唱和、勸戒等詩詞歌頌甚多,結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堅編輯《清和真人北游語錄》四卷,為其平時與弟子講道之言論。其中多勉勵弟子忍讓謙恭、苦己利人、行善遠惡、積行累功之語。告誡弟子於教門興盛之際,尤須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無所作為。他認為聖人設教,是為誘人為善,修道者唯有積行累功,克己濟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為無多益而不為,見小惡為無甚傷而不去。”他勤於誨人,嚴於律己。一生不慕榮利,甘居淡泊,連當時人所共慕之掌教職位,亦持謙讓態度。當邱處機居長春宮,四方請謁不絕之時,以“我無功德”,不敢享此供奉為辭,而退隱於僻處;當邱處機逝世,遺命其繼任掌教時,則欲絕跡遠遁,只因眾人敦請,始勉從之;當掌教十一年後,又以年老為辭,請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隱居修煉。這在元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設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騶從甚都,前訶後殿,行人辟易,視都刺史、郡太守無辨”之時,尤為難得。
李志常:李志常掌教期間,不少士大夫因金亡之後流離失所,或淪為賤隸,或凍餓街頭。李志常則“委曲招延,飯於齋堂,日數十人。或者厭其煩,公(指李志常——引者注)不恤也”。其中不少人因此去儒為道。此舉深得士大夫們的稱讚,王惲說:“全真教倡於重陽王尊師,道行於邱仙翁(指邱處機——引者注),逮真常李公,體含妙用,動應玄機,通明中正,價重一時,可謂成全光大矣!”李志常掌教十八年,全真道仍方興未艾。但到晚年,因佛道矛盾激化,憲宗五年爆發了關於《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之爭,全真道在辯論中失敗,被勒令焚毀道經,全真道遭到嚴重打擊,其鼎盛局面從此結束;李志常在感到屈辱與憤懣中,於次年六月將教事付張志敬後去世。中統二年(1261),追贈“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封“真常妙應顯文弘濟大真人”。

著作有《又玄集》二十卷,已佚。《長春真人西遊記》二卷,現存於《正統道藏》中。該書對研究我國西北和西亞史地以及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是中國道教重要支派全真教的開山祖師王重陽的七個弟子。他們各有所長,分別繼承了王重陽的各種絕技。在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把全真七子描寫為武功高強的人士,但現實里並非所有人都會武藝。

全真教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分別為以下七人:

馬鈺——丹陽子:全真教第二代掌門人,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大弟子,道號丹陽子,和另外5位師弟1位師妹共稱全真七子。在出家前與孫不二是夫妻。
丘處機——長春子:金、元之際全真道領袖。字通密,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丘處機幼亡父母,由親族撫養成人。十九歲入山學道,次年遇王喆,於是以王喆為師,與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同為王喆弟子,後代全真教徒稱他們為"七真"。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丘處機等隨王喆去陝西,途中王喆病死,丘等入關。丘處機先後隱居於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和隴州(今陝西隴縣),以苦行驚世駭俗,以文字交結士人,聲名漸著。二十八年,應金世宗完顏雍召至中都(今北京),頗受優遇。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金朝統治者懼怕全真道勢力過大,下令禁罷,但在金朝一部分王公大臣的主張下,實際上很快廢棄了這一禁令。全真道再獲朝廷的青睞。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金將仆散安貞鎮壓山東楊安兒起義,曾請丘處機給予協助。

蒙古興起,山東成為蒙、宋、金三方角逐之地。當時丘處機隱居棲霞山中,成為各方羅致的對象,金、宋分別來徵召,丘均不赴。1219年冬,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遣使詔請。使臣於1220年深秋到達山東。1221年春,丘處機率弟子西行,備歷艱險,於次年四月在大雪山(阿富汗興都庫什山)晉見成吉思汗。當時成吉思汗正在西征,攻戰頻繁,處機進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養生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成吉思汗很讚賞他的話,稱他為"神仙"。1223年東歸,後住燕京太極宮(舊址在今北京白雲觀西側)。成吉思汗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門。在他主持下,全真道在北方風靡一時,政治上、經濟上都有很大勢力。1227年秋病死。

王處一——玉陽子:(1142年出生,1217年逝世),號玉陽子,也有人說玉陽是王處一的字,他的號是全陽子華陽子,是金朝、元朝交際時期的一位道教哲學家。王處一從1168年開始從師王重陽,隱居於崑崙山煙霞洞修行。1188年他應金世宗召赴汴京主持萬春節的道事。王處一主張無為,放棄所有的世事,只修心性。他逝世後忽必烈封他為“玉陽體玄廣度真人”。

劉處玄——長生子:字通妙,道號長生子,金朝全真道道士,山東東萊(今山東掖縣)人。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劉處玄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隨山派的祖師。

譚處端——長真子:(1123年—1185年),中國山東寧海人,本名譚玉,字伯玉,師承道教王重陽後改名為譚處端,字通正,別字長真,後人稱長真子或長真祖師。全真道南無派由譚處端所創。 譚處端涉獵經史,中國道教代表人物之一,為全真七子之一,也是全真教第三任掌門。過世後,後人尊稱“玄德蘊德真君”,元世祖敕封為“長真雲水蘊德真人”。今台灣部分道教廟宇仍於農曆三月初一祭祀譚處端,稱為“長真祖師聖誕”。 

郝大通——廣寧子:(公元1149---1212)名璘,字太古,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寧海(今山東牟平)人。精通老莊易學,擅長卜筮占卦。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一說大定八年,公元1168)皈依全真教,大定十五年於沃州行乞時突有所悟,於橋下苦修六年,人稱“不語先生”。九轉功成後,往北傳教。

崇慶元年(公元1212)於寧海先天觀飛升。升天后元世祖贈號“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北七真”之一。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道全真教華山派。簡稱華山派

思想與著述:郝大通師徒吸收禪宗、理學的心性思想,建立起以心為基點,以本心本性和道三合一為特色的心性論。本心、真心是其心性論重點,二者又稱為心之體。同時有性、道、神諸範疇。理論的中心問題是:滌盪邪心、透悟本心。相應地,修煉過程中的所有問題都最終歸結為如何明悟本心、磨盡塵心。 著作有《三教入易論》、《示教直言》、《心經解》、《救苦經解》、《周易參同契釋義》、《太古集》。

郝大通弟子多系寧海人。著名者有弟子范圓曦和盤山真人王志瑾。范圓曦,道號玄通子,為全真較為傑出的門人。王志瑾的“心性論”以圓通縝密著稱。

孫不二——清靜散人:金代女道士。名富春,法名不二,號清淨散人。世稱“孫仙姑”。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寧海(今山東牟平)人。全真道遇仙派創始人馬鈺之妻。王重陽於金大定七年(1167)抵山東創建全真道時,曾住其家。受王重陽影響,繼馬鈺之後,於九年棄家入道,為王重陽七大弟子之一。十五年,居洛陽風仙姑洞修道,收徒甚眾。元世祖於至元六年(1269)贈清淨淵貞順德真人號,至大年間加封清淨淵貞玄虛順化元君。七真之後,弟子分立門派,被尊為全真道清淨派之祖。著有《孫不二元君法語》1卷,《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3卷,收入《道藏輯要》和《道藏精華錄》。其論丹道曰:“先學定心,心定氣住,氣住神全,神全形固,綿綿若存而不息,用之不窮而見功。”又論坤道功夫須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等十四次第,為後世坤道丹法所宗。

道教

道教 道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 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 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朝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范,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時期到隋沒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五代時期,到兩宋時期,到全元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餘位。在歷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為人們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學派和道教哲學創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園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他的 《老子五千言》,又稱 《道德經》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在中國及世界影響深遠。

道教發展

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餘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鬼谷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

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

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藥學。人稱“仙人”。

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

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製藥學有一定的貢獻。

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鹹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張三豐:明朝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豐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全真傳戒

傳戒淵源

全真教 全真教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各門各派、各宗各1989年北京白雲觀傳戒  1989年北京白雲觀傳戒
教都有自己的規矩,對道教而言,這個規矩就是 戒律了。
所謂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靈寶玄門大義》說:“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其實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歸真的首要。天真皇

人說:“既稱道士,非道士之模範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規不習。”所以戒就是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

所謂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當行為的規則,是道士犯戒後懲罰的手段,內容是根據戒條而訂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條外,還必須熟悉律文規則。

有戒就必須授。道教授受戒律,源遠流長,自太上降授科儀,即成道教之傳統。初期道教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慾、守清靜。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借鑑儒家名教綱常的一些觀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規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污漫靜壇”等。《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的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師道的戒律

開啟律宗

北宋道教全真派興起,隨之道教中出現了“傳戒”制度,究其宗源,道教全真先期傳法,依之古制,口口相傳,六耳不談道,旨在法不傳於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重陽祖師向七真傳法,口傳心授,要義是積功全真1993年青城山天師洞傳戒  全真1993年青城山天師洞傳戒
累德、丹法修持、清靜清修、長生久視之術,以及作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規範禁忌的具體要求,比如《重陽立教十五論》、《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七真之首馬丹陽真人有《丹陽真人直言》,邱祖則有《長春真人規榜》、《長春真人垂訓文》。至邱長春祖師時,全真戒規為傳承衣缽時口口相傳、單枝相接的形式。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說:“自昔五祖心傳,說盡虛無妙旨;七真演教,備言清靜玄宗。”龍門第一代傳戒律師趙道堅因輔佐邱祖在白雲觀率眾有功,“於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傳授中極;妙德無漏,遂傳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圓行滿”。可見修持全真戒律確是不易。
元明之際,戒律之外又出現清規。戒律為警戒於事前的行為準則,清規則是對犯律道士的懲處條例。《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所收《全真清規》與清代北京白雲觀所訂清規,均按道士所犯過失的輕重,分別處以跪香、催單(勸離)、革出(逐出)、杖革(杖責逐出)以及火化(處死)等。

公開傳戒

全真戒律公開授受起自第七代傳戒律師王常月。王常月撰《初真戒》,與《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堂大戒”。凡從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須經百天戒期。他於順治乙未(1655)秋到京都,於丙申(1656)三月望日於白雲觀中傳戒,三登戒壇,授弟子千餘人,遂使全真傳戒制度聞名大江南北。由清以降直至新中國成立前,白雲觀中已傳戒達14次,至二十一代陳明霖律師。另外,四川成都二仙庵和東北瀋陽太清宮等均曾設壇傳戒,全真戒法於是傳布四海,綿延至今。

道教叢林

根據全真派的傳統,舉辦傳戒的道觀首先須是十方叢林宮觀。“十方”意指四方、四隅、天上、地下;“叢林”原指樹木生長茂密旺盛的森林,比喻人才濟濟之處。十方叢林宮觀在此即指管理規範、清規戒律已成為固有制度、有資格和實力舉辦大型宗教活動的道教宮觀場所。叢林宮觀自古財產公有,常住道士就是主人;宮觀是所有常住道士棲身修持之所;用人制度則是民主選舉,唯才是舉;叢林宮觀的人員(常住道全真派在千山五龍宮隆重舉行傳戒法會  全真派在千山五龍宮隆重舉行傳戒法會
士)來自四面八方,所以注重民主公議,制度管理;宮觀人員中不得相互拜師授徒,亦不得以師徒相稱,宮觀常住的道士均為道祖“太上爺”的弟子,所以相互間地位平等,過去北京白雲觀的老道長相互間均按其姓氏稱呼,即是此意。
十方叢林宮觀的常住道士都是各地參訪的人員,所以宮觀在一開始即以制度管理,為傳戒打下了規範基礎。十方叢林宮觀按道教全真派儀范,都應該設常住執事(即各方面的負責人),監院以下稱為“三都五主十八頭”,也有根據不同情況專設執事名稱的。“三都”:即都管、都講、都廚;“五主”:即堂主、殿主、經主、化主、靜主;“十八頭”:即庫頭、莊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淨頭等。這其中客、寮、庫、賬、經、典(點)、堂、號,稱作“八大執事”,這在全國各常住宮觀都是一樣的。

傳戒法統

過去舉辦傳戒活動最多的道場是北京白雲觀。觀中至今存有珍貴的、只有傳戒方丈接法才提供的史料“法統”。考其源流,白雲觀傳戒律師從元朝第一代趙道堅大律師開始至今已歷二十四代。
傳戒中方丈大律師的選擇很重要。方丈的人選,不僅要學問好、人品好,更要有功德、會辦事、能服眾。方丈人選必須在過去受過“三壇大戒”,而且最好是在上一壇中獲受“天字第一號”的戒子。

戒壇大師

確定方丈人選後,即要聘請配合方丈傳戒的八大師人選:監壇(戒)大師
(專門負責監督戒壇威儀,禁止戒子違犯戒規)、證盟大師(專門為戒子解說經義,回答戒子疑問)、保舉大師(專門負責保籙、保戒、保香,該師一般由開壇傳戒叢林的監院擔任)、演禮大師、登籙大師(專門負責為戒子取道號,填寫《登真錄》)、提科大師(專門負責誦經拜懺及經堂事務)、引請大師(專門負責主持大型道場,擔任高功)、糾儀大師(專門負責糾正戒子儀規),若能請得一批護壇大師(專門負責保護壇場秩序)尤佳。此外,還有道值師(每日領取方丈示“道值簽”,巡視各寮,查處犯規戒子的執事,一般由海巡、巡寮、巡照等輪流擔任)等,協助律師傳戒。他們在方丈的帶領下,貫徹以“戒”為師的精神,依據教義,安排傳戒活動的具體程式。

傳戒現況

當代傳戒首先應向政府主管部門報批登記相關手續,並準備傳戒中所需的物資,包
括經、缽、簡、服飾等。報批獲準和物資籌備齊全,即可向十方道眾發出開壇傳戒的信息。古來“開壇演戒,掛號轉單,各處稍異,或有上元,或有中元,或有下元,總依三元”,但亦可選擇其他黃道吉日開壇。傳戒日期,古時是“或九年、或三年、或一年半載不等”。“成都二仙庵,自光緒癸未(1883)有慧安宋老律師,至京都白雲觀雲溪高老律師壇下拜受三壇大戒,接法回川,於戊子歲(1888)開壇演戒,每期一年,連開五次”,可見戒期長短亦不必拘泥,重在目的和效果,可因時因勢而變化,近二三十年來,北京白雲觀、四川青城山常道觀、遼寧千山五龍宮開壇傳戒,戒期均以20天為限。

傳戒科儀

傳戒期間的科儀內容,現今一般有開壇、揚幡、張榜、開壇、取水、盪穢、迎師、請聖、祝將、演禮、審戒、考偈、誦經禮懺、上大表、說戒、傳授衣缽、發放戒牒、晉表謝神、大回向、落幡送聖等儀式。現擇要解釋如下:
揚幡:
傳戒活動開始配合有隆重的“揚幡科儀”,目的在於誓告天地神明,宮觀即將開壇傳戒,請求善加護持。張榜:榜示某月某日某名山道觀開壇傳戒,主持戒壇的方丈傳戒律師為何人,開壇傳戒的意義何在等等。盪穢:這是大型科儀開始之初即要做的內容,請神水為壇場灑淨,以科儀祝告神明,請得十方神聖臨壇護佑。迎師:設壇宮觀全體道眾和赴壇戒子以隆重的科儀形式迎請方丈大師臨壇主持傳戒活動。演禮:以演禮大師為主,為眾戒子演示規矩禮儀,以及戒壇所發的法器、戒物、冠服的使用和收執方式。審戒:由大師臨壇,與眾戒子面對面按儀規設盟發誓,當堂逐項詢問戒規,眾戒子能否持守?戒子如表現得不堅定,即不能通過此項考核,不能繼續留在戒壇參加傳戒科儀活動。考偈:由戒壇預設考題,主要考核文采學問,通過該項程式,方丈和眾大師可以從中了解戒子的稟性和志向,以便進行道教人才的後續培養。考偈結束,即按“千字文”的排序,排出名次。說戒:傳戒中最主要的就是“說戒”,所謂傳戒本身就是為戒子講戒條、說律法,幫助戒子了解戒律。由方丈親自臨壇說法。過齋堂:戒期中安排戒子就餐也是要合乎規矩的。屆時敲鐘擊板,方丈侍者的陪同下,率先踏著鍾板的節奏跨入齋堂,眾戒子莊嚴肅穆,有序地跟隨方丈之後,魚貫入座。送飯布菜均有程式,索湯加飯都有禮節。在現代,一般僅僅將其作為一種知識演示給戒子,在古時,如果稍有差錯,糾儀大師發現後,即會被處罰,發牌最輕亦要跪香。

戒壇禁忌

戒期中禁忌亦多,其中“忌戊”是最應該了解的內容。

道教認為:凡六戊日燒香誦經,建齋設醮,關申天曹者,喪體減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萬劫不原,並無寬宥之門。若非接法籙的平常人,罪可減三等。惟道家戊日燒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無解釋之門。必須慎重!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這叫“明戊”。念修行皇經和拜靜斗的老修行,亦且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末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

持戒修道

戒子經歷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恭聽方丈大師傳戒講經說法後,身份地位就起了變化,方丈大師更因此變化為“人天法主”。從傳統上說,“人天法主”可以代天說法,被尊稱為“方丈大律師”;“三壇大戒”後的戒子,依據《初真戒·入戒要規》規定: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行師;同戒晚輩者稱同衣;上座稱先師。全真戒壇實際上就是全真道士學戒律、學知識、學科儀、學文化的特殊課堂。
經過授戒的全真道士,不僅是獲得了戒牒,更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全真道士。對每一個受戒教徒來說,按道教傳統準則要求他們的言行舉止,會產生規範的效果。由此對道教整體起到整合規範、樹立形象和展示風貌的積極作用。

武俠傳奇

全真教與武俠 全真教與武俠
早年王重陽投身抗金大業,不幸失敗,心灰意冷屈居古墓,但仍然念念不忘的是捲土重來。有明證如下:

“原是為防石墓為金兵長期圍困,得以從秘道脫身。這條秘道卻連林朝英也不知悉。林朝英只道一放下「斷龍石」,即與敵人同歸於盡,卻沒想到王重陽建造石墓之時,正謀大舉以圖規復中原,滿腔雄心壯志,豈肯一敗之下便自處於絕地?”

即使出家做了道士,依然創立全真教,來個韜光養晦,以圖東山再起。四大宗師中東邪、西毒、南帝當然無法與王重陽相提並論,就是“行俠仗義,扶危濟困”的洪七公,相較之也略遜一籌,為何?“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洪七公到底有沒有為國為民的想法和行動?書中沒有提到。

王重陽不但武藝獨步天下,更因為懂得了武功的要旨所在,所以毫無疑問是射鵰三部曲中的俠義頂峰。

不得不說的周伯通

周伯通在《射鵰》、《神鵰》是個異類,我說過他是個新新人類,當然只是借用了一下這個流行辭彙,用這個詞肯定不準確。周伯通這個人物設計得很巧妙,妙在這個人物太有戲劇性了。在射鵰三部曲里,我最喜歡《射鵰英雄傳》。喜歡歸喜歡,但是射鵰里的主要人物性格過於單一,好比京戲裡每個人都戴著一張臉譜,看臉譜就明白角色的性格行為。“老頑童”就是周伯通的臉譜,從“老頑童”這個臉譜也就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看透他的所思所想。

我們不妨藉助《笑傲江湖》來理解《射鵰》中的這種臉譜化人物描寫。就說岳不群的這個“偽君子”,把全書通讀才能完整了解他的性格。他有理想:也想來個一統江湖;有智謀:韜光養晦對付左冷禪,設計巧計奪取辟邪劍法;夠狠:捨得小師妹才套到辟邪劍法,為了練辟邪劍法不惜自宮,哈哈。這個人的性格可見是相當複雜的。不過在《神鵰》里,這種過於單純的人物性格手法得到了改進。

楊過的複雜性格就描寫的比較成功,“偏激”二字只能概括楊過的一個方面。後來楊過成為神鵰俠,行事依舊乖張,但是從心智、心胸上已經完全成熟,成了一位俠之大者。郭靖、黃蓉的性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擴展。但是有一個人物的性格始終沒有變,也沒辦法變,就是“老頑童”周伯通。

我說周伯通不得不說,不是為了這個角色叫好。從某些角度,在一些讀者看來完全可以認為他一文不值,這是可以理解的。你想周伯通那么大年紀,鬍子都白了,除去武功修為,簡直就是一個孩子。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不具有社會價值,這樣的人物只會出現在童話里。不過金大俠就是把他按照一個7,8歲孩子來寫的孩子來設計的,這樣一個人物更具有了不同凡響的戲劇效果。七八十歲的老孩子,你固然可以說他噁心,但是也有一些人說他可愛、有趣。喜歡不喜歡,自己決定嘛。正因為他是個孩子,他的《九陰真經》才會被黃藥師輕易騙走;因為他是個孩子,他才可以匪夷所思的和郭靖結為兄弟;因為他是個孩子,他才會像個小孩子一樣懼怕一條毒蛇;也正因為他是個孩子,我們無法過於苛責他事實上的對瑛姑的始亂終棄。一個孩子應該擔當多少社會責任?可是你可能叫真說他明明是個成人嘛,還是全真教祖王重陽的師弟,武功卓絕、聲名遠播,他犯了事為嘛不該承擔責任?“老頑童”就是周伯通靈魂的寫照,出去武功,我們在書中僅僅看到的確實是一個懵懂的老小孩的所作所為,這種性格是金大俠設定的,而且設定的就這么單純,非要找責任,只好找金大俠了。

周伯通和全真教有沒有關係,有多大關係?這個問題書中又很明確的交代。

“我和王師哥交情大得很,他沒出家時我們已經是好朋友,後來他傳我武藝。

他說我學武學得發了痴,過於執著,不是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因此我雖是全真派的,我師哥卻叫我不可做道士。“——可見周伯通雖屬全真教,卻非道士。

既然不是道士,而且又是個無法承擔社會責任、擔當道義的老小孩,那么他對於全真教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全真教所遭遇的那些大事,周伯通基本上沒有起任何作用。
1:全真七子斗東邪,他沒參加。
2:楊康、郭靖比武,他去了可是等於沒去,和黃藥師瞎搞了半天,等要戰西毒時起了大霧。
3:《神鵰》里霍都第一次挑釁全真教,他不在場。
4:小龍女單挑全真教,等打完了他也來了。

可以說全真教的存在、發展和周伯通關係不大,或者說根本沒關係,當然,他是全真教的前輩,做的事肯定會對全真教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但是他做的事不影響全真教的宗旨,無涉於全真教這個團體。前面已經說了,他只是個老小孩,無法承擔社會責任、擔當道義,所以就不能把他做的事和全真教是否有社會責任、擔當道義联繫到一起。周伯通怎樣那就是周伯通怎樣,你不能推斷出全真教就如何如何。

我想這是金大俠設計的周伯通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

所以如果說金大俠寫了一部童話,那么周伯通就是童話里的一個童話明星;如果說他寫了一本小說,也只能說周伯通是他在小說中製造的一個童話。

武功成就取決於什麼

很有趣的現象,王重陽武功天下第一,教出的全真七子不能說差勁的很,至少和東邪、西毒等大宗師差了若干檔次,何也?我們先看看書中怎么說的。周伯通對郭靖講到全真七子時,說:“我那七個師侄之中,丘處機功夫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他耽於鑽研武學,荒廢了道家的功夫。說甚么學武的要猛進苦練,學道的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是頗不相容的。馬鈺得了我師哥的法統,但他武功卻是不及丘處機和王處一了。”

這是全真七子武功不能達到宗師境界的主要原因。王老頭說不能玩命練武功,全真七子學武之心恐怕就淡了很多,必以修道悟道為第一要務。放在金庸的整個武俠系統來說,全真七子未能達到絕頂之境是由自身際遇造成的。武功成就第一卻在悟性。金庸《倚天屠龍記》中說過:

“芷若道:”弟子的武功怎及得上眾位師姊?‘滅絕師太微微一笑,道:“她們成就有限,到了現下的境界,已難再有多大進展,那是天資所關,非人力所能強求。你此刻雖然不及眾位師姊,日後卻是不可限量。’”

郭靖智商也就60~70,他就能練成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不到30歲就能達到大宗師境界捏?郭靖不及常人聰明不代表他沒有練武的天賦,有幾個優點便是常人所無:1.堅毅洪七公讓他練亢龍有悔時,自己愣對著大樹拍呀拍的,老叫化不讓停咱就不停;周伯通騙他背《九陰真經》,他竟然把絲毫不懂的東西死記硬背住了,讓老頑童驚嘆不已。2.胸襟知識雖然不淵博,但原則把握的很好,很多大道理自然而然就能明白,這是金庸反覆提到的要達到武學之境的必要條件。當然郭靖的武功成就還在於機遇(良師)。

悟性的正面例子首推令狐沖學獨孤九劍。獨孤九劍的要義在於:“活學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令狐沖在風清揚點播之下,立時明白了這一要旨,這便是悟性。若無悟性,憑你再多的勤奮努力,再好的學武奇遇,終究白耗費心力,這個道理恐怕再簡單不過了。

武功成就還取決於自身機遇。這種奇遇好比美女搭上大佬,帥哥傍上奄奄一息的富婆,立刻身價十倍。《倚天屠龍記》TV里宋青書曾恨恨的說:“張無忌那小子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走了shit運,才練成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誠哉斯言。

郭靖要不是遇見洪七公這樣的明師,因材施教讓他學降龍十八掌,而是遇見南海鱷神這等人物;如果不是遇見老頑童讓他記住《九陰真經》,又得到“南帝”的指點,恐怕最後也就是一莽漢,至多一個平庸武師。後來他教武家兄弟,自己稀里糊塗說不清,更談不上因材施教,教出的徒弟就差勁得很了。

全真七子卻不屬於沒有遇見明師之列。周伯通一身武功全是王重陽所授,可以說是他真正的傳人,周伯通是練武奇才,王重陽恐怕也祥加點播,最後武功也能混個天下第一,所以王重陽毫無疑問也是明師之列。有人從郭靖那么笨笨的東東都能給洪七公交成那樣,全真七子那么好的弟子卻被王重陽搞成那樣這兩個例子中得出結論,王重陽不善於因材施教云云,很明顯不堪一駁。王重陽教授全真七子的主要不在武學,而在於悟道,丘處機武功稍稍好一些他就不喜歡,哪誰還敢練好武功?全真七子不行,全真的徒子徒孫也就無法光憑老師傳授的本領橫行天下,除非有楊過那樣的奇遇。楊過斷臂後遇見神鵰,在神鵰導引下每日練劍,神鵰每天還給他大補特補,終於武功暴漲。這種例子金庸書中可謂泛濫,可謂被金大俠寫得登峰造極。射鵰中有郭靖巧學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倚天中張無忌偶獲《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天龍八部中段譽學得北冥神功、六脈神劍,虛竹更是瞎貓朋死耗子得到無涯子的真傳,金庸書中這種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相關道觀

白雲觀

全真教 白雲觀
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北京 白雲觀,位於西便門外二里許,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為全真“第一叢 林”。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及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裡。在廣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著崇高的地位。同時,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豐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著國內外大批信徒和遊人。

據《北平廟宇通檢》記載:白雲觀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故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劉九霄《再修天長觀》記,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建此觀。今白雲觀的老君坐像為當時所制石刻。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長觀遭兵火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為慶賀殿宇落成,觀內舉行了三天三夜大道場,金世宗率百官大內臣前來觀禮,並賜名曰:“十方大天長觀”,並命當時著名道士閣德源為本觀主持。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著名道士孫道明住持十方天長觀觀事,曾於此編修《大金玄都寶藏》。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皇太后病危,命請設“普天大醮”七晝夜於本觀。一月後,皇太后病癒,遂在觀之西地,建丁卯瑞聖殿以奉太后本命之神。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長觀不幸罹於火災,僅餘老君石像。翌年重修,建成後,改名曰:“太極宮”。金宣宗貞祐二年(1215年),國勢不振,遷都於汴,太極宮遂逐漸荒廢。

 元初邱長春真人自雪山東歸,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至燕京,賜居於太極宮。當時宮觀一片淒涼,遍地瓦礫,長春真人遂命盤山棲雲子王志謹主領興建,歷時三年,殿宇舍館又煥然一新。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長春真人羽化於此,同年,成吉思汗諭旨改稱為“長春宮”。次年,尹志平等在長春宮東側下院建處順堂藏邱祖仙蛻

元末,連年爭戰,長春宮原殿宇日漸衰圯,後重修工程改以處順堂為中心展開,明初易名為白雲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雲觀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尊定了今日白雲觀之規模。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貫徹宗教政策,保護文物的古蹟,一九五六年、一九八一年先後兩次資助道教界修茸白雲觀,恢復宮觀建置和古代建築風貌。整修後的各處殿宇壯麗巍峨,頓復舊觀,年深失修的全真祖庭重現第一叢林之氣象。往昔白雲觀為京華名勝之一,文人詩客,多來游賞。今日重光,更添輪奐,當興信徒之瞻禮,舒遊人之情懷。國家將白雲觀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北京市又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春觀

全真教 長春觀
長春觀坐落在 武昌大東門,西依 黃鶴樓,東鄰 洪山寶塔,環境優美。據說,過去這一帶青松滿山,因而被人們稱之為“松島”。相傳,老子曾應弟子之請,至廬埠會五老,赴江南鄂城未居,而西入長松之島。所謂“長松之島”,即指此地。

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時,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來此築觀修道,因其號長春,後人遂稱該觀為“長春觀”。自此以後,“江楚名區,道子云集”,長春觀成為湖北最著名的道教叢林,屋宇千間,道友萬數,香火輝煌。清鹹豐元年(1851年),長春觀毀於太平天國之戰。同治三年(1864年),全真龍門派第十六代宗師何合春從武當山來到此地,廣結善緣,四處化募,終於又按明代風格重修了長春觀。

由此可見,長春觀與長春子,可以說有必不可分的關係。“文革”期間,長春觀被機關占用,年久失修,殿宇頹殘。1982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以後,歸還道眾管理,近年來地方政府的資助下,多次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現已煥然一新。

今天的長春觀,不僅是全國道教十方叢林之一,全國漢族地區重點宮觀,也是武漢市道教協會駐地,同時還是武漢市區一個重點的旅遊景點,每年都接待大量自海內外慕名而來的遊客。 

煙霞洞

煙霞洞 煙霞洞
煙霞洞,位於崑嵛山西北隅,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橢圓形,深7米,高3米,洞壁上刻“煙霞洞”三個大字。洞內供奉著“七真人”雕像。洞外,峰巒環抱,壑谷幽邃,杉柞掩映,危岩矗立,石徑迴繞,逶迤多姿,奇秀壯觀。每當陰霾天氣,山頭白雲繚繞,滴翠浮青,雲海如浪,煙霧繚繞,並時有霞光出現,或明或暗,宛若煙霞縹緲,景色奇絕。古人詩云“青天重迭水潺,聞到此處別有天。洞裡仙人何處去,煙霞風景自年年”。此洞僻靜清幽,背山傍水,藏風聚氣,歷來成為道人居士潛心修煉、講道闡玄之處。金大定七年(1167),鹹陽道士王重陽自終南山雲遊東下,聚徒講道於煙霞洞中,並收丘處機等七個弟子,號稱“北七真人”,以此為中心,在寧海(牟平)、文登、萊州等地傳道,創立了道教中的一個新的宗派——全真派。煙霞洞即成為創立教派的“洞天福地”。“七真人”中以丘處機最為有名,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國師,尊為“神仙”,成為統領全國道教的一代宗師,使全真教得以在全國盛行。煙霞洞,神清觀是全真教的祖庭,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道教宗奉的聖地。如今,金庸武打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七子”石雕像、銅碑、聖旨碑、丹井、“七真”墓保護完好。

永樂宮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這是一處在國內外得有影響的古建築,它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裡的壁畫,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 

永樂宮,原來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鎮永樂鎮,出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永樂宮內,宮宇規模宏偉,布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元代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優秀遺產。在建築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永樂宮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這些繪製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O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 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製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

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純陽殿、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採藥、閒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饑民、鬱鬱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樸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永樂宮原在的永樂鎮,因黃河三門峽工程動工,處於淹沒區內,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六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
永樂宮,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是全國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築群,保留有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的元代道教壁畫。

永樂宮原名為“大純陽萬壽宮”,因建於芮城縣西南二十餘公里的永樂鎮,因而被稱為永樂宮。純陽者,唐代道士呂洞賓之道號也,因呂洞賓是永樂鎮人,唐代即在此地興建了呂公祠,這就是永樂宮的前身。

鄉人為緬懷聖賢而建的呂公祠之所以會變成規模宏大的永樂宮,得益於道教全真派的全面興盛。全真教是宋金對峙時期在我國北方興起的新道教,公元1220年,全真教首領丘處機率十八侍行弟子應詔拜見了成吉思汗,被封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從而使全真教在道教中居於正統地位。呂洞賓被全真教尊崇為北五祖之一,呂祖故里的呂公祠因而也就被改建為大純陽萬壽宮,與終南山重陽宮、大都長春宮並列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的修建與宮內壁畫的繪製前後延續了一百一十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永樂宮的興建,主要歸功於邱處機的兩位弟子,宋德芳和潘德沖,太原西南的龍山保存著我國唯一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它的修建者,即是宋德芳。

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築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三清殿是永樂宮最為宏偉的的主體建築,殿內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三清殿又被稱為無極之殿,源於道教以“三清”為“無極至上”的緣故。三清殿雄偉壯觀,殿頂的琉璃製品製作精美,色澤鮮麗,光潔如新,殿脊兩端的鴟吻作巨龍盤鏇之勢,形態優美自如,據說高達三米之巨。純陽殿里供奉著呂洞賓,重陽殿里供奉著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和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因為道教內部嚴格的等級觀念,它們與無極殿的規模有著明顯的差別。永樂宮三大殿均是元代建築的佳作,是研究宋、元建築結構演變過程的重要的實物例證。

比永樂宮的建築更為珍貴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傑出的壁畫藝術,永樂宮壁畫的精華,是無極殿內的《朝元圖》,它的作者是元代河南畫家馬君祥及其弟子們。

《朝元圖》描繪的是各路道教神仙朝謁元始天尊,長達95米的壁畫中,286位神仙人物向著一個方向朝拜,人物前後排列四、五層之多,彼此相互交錯,井然有序,使整個壁畫顯得場面壯闊,氣勢恢宏。威嚴肅穆的帝君,安祥凝重的王母,端莊秀麗的侍女,驍勇驃悍的武將,天姿綽約的玉女……畫師們用遒勁流暢的神來之筆,將這些形態各異神采飛揚的人物勾勒得細膩傳神呼之欲出。無怪乎專家們評價說:《朝元圖》,無論從場景、構圖,以及筆墨的變化,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華,無愧於中國元代藝術寶庫的美譽。

由於光線對壁畫的保存有較大的影響,無極殿的門窗均做了密封或遮敝,殿內也不提供照明,昏暗的環境雖然使壁畫顯得更加莊嚴,但也影響著遊客的觀賞效果。不知道是管理部門的疏忽,還是確實不會造成影響,殿內並不禁止使用手電照明,我得以在沒有得到最佳自然光線照明的情況下認真觀賞了《朝元圖》。我不懂美術,但壯美的壁畫藝術震憾著我的心靈,以至於我這個外行人眼光里的種種美中不足之處和困惑都只能埋藏於心底,惟恐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冒犯了畫師的尊嚴與成就。

無極殿內另外一樣讓我頗感興趣的藝術品,是鑲嵌在東山牆上的金蓮花。王重陽先後建立了五個以“會”命名的全真教基層組織,每個會均有一個圖案標誌,用檻外人的眼光來看,大致相當於現代的會徽,寧海“三教金蓮會”的“會徽”金蓮花後來成為全真教的標誌和象徵。

純陽殿內的壁畫以52幅全景連環畫的形式,展示了呂洞賓從降生到成仙的神話故事,整個壁畫,涉獵極廣,可以說是一幅元代中國社會生活的縮影。傳說呂洞賓曾經遊歷華山、武昌、揚州等地,這些地方的景色在壁畫中均中體現,其中就包括我國現存最早的黃鶴樓全景圖,武漢市修復黃鶴樓時,有關專家還曾專程來此考察。

真人碑出土

活死人墓、全真七子、天罡北斗陣……有關王重陽和他徒弟們的故事,成為後世民間傳說和武俠文學的主題之一。2011年7月在西安戶縣出土的一通“終南山重陽遇仙宮於真人碑”,為研究全真教及其祖庭重陽宮、下院遇仙宮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據戶縣文物管理所專家王亞周介紹,甘河村近日在修建村東部洪濟橋時,從橋墩下挖出此碑。該碑青石質,身首一體,通高3.95米,碑身呈梯形,上寬1.16米、下寬1.22米,碑厚0.36米;碑首為六龍攀護浮雕,高1.04米,寬1.22米,中下部為圭形碑額,額內陰刻篆書大字“終南山重陽遇仙宮於真人碑”;龜座缺頭,高0.69米。碑文主要記述了全真教洞真真人於善慶的生平、修道、演教、修建宮觀等重要事跡。上款書“洞真真人於先生碑”,下款書“歲次甲寅十月三日門人……”。
由於該碑充當橋基長期受到重壓和振動,出土時碑身已成兩截,除少部分字跡漫漶不清外,整體保存較好。惜撰文、書丹和篆額者文字內容模糊不清,經查碑文與戶縣重陽宮和汧(千)陽縣玉清宮內的《洞真於真人道行碑》和《洞真真人於先生碑》,碑文字跡相同,由此可知撰文者為楊奐。
根據碑文和史料顯示, 於善慶少不茹葷,長通經史。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馬丹陽(即全真七子之一馬鈺)自終南歸寧海,居金蓮堂,於善慶投其門下,其父母與姊亦隨之入道。後來,於善慶成了全真七子中除郝大通、孫不二而外五子的共同弟子,為全真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任終南祖庭重陽宮住持並主領陝右教門事,並對重陽宮進行大規模擴建,他還主持修建了甘河遇仙宮、磻溪長春成道宮,並承辦會葬王重陽大典,主持羅天大醮。遺著有《洪鐘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