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

《南華真經》

道教經典,即《莊子》。

簡介

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尊《莊子》為《南華真經》。莊子(約公元

南華真經南華真經

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任蒙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權貴。楚、宋鹹聞其賢,先後遣使迎聘,不就。終身不復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言“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南朝道士陶弘景《真誥·稽神樞》云:“莊子師長桑公子(原註:‘長桑即是扁鵲師’。按:《史記·扁鵲傳》稱長桑君──引者),授其微言,謂之《莊子》也。隱於抱犢山,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北宋陳景元稱莊子“著書十萬餘言,目之曰《南華論》”,“南華者義取離明英華,發揮道妙也”。南宋褚伯秀認為,南華之號“似是上天職任所司,猶東華、南極之類,不可以人間義理臆度,故諸解無聞焉”。

《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52篇。至西晉已有散失。郭象合為三十二篇注之。計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七篇為莊子所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其門人和後世作品。《南華真經》,即通行的《莊子》郭象本。

思想

《莊子》承襲與發揮《老子》關於道的思想,謂“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並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乎列星”。描述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至人“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提出導引、辟穀、守一等道術及“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坐忘理論。這些都被道教汲取作為修道成仙的重要依據。司馬承禎曾在《坐忘論》中稱莊子“坐忘之言”是修道之要,敬信勤行,必能得道;並謂“鍊形為氣,名曰真人”;“鍊氣成神,名曰神人”;“煉神合道,名曰至人”。成玄英評《莊子》為“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窅冥,鉗楗九流,括囊百氏,諒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者也”。

著名注本

歷代道士注釋《莊子》較著者有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30卷,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14卷,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106卷,均收入《正統道藏》

亡佚篇目

至於《南華經》所亡佚的19篇,除解說3篇外,還有16篇,其中有篇目可考者9篇,據關鋒考證,認為是《閼奕》、《意修》、《危言》《游鳧》、《子胥》(《釋文·序錄》)、《惠施》(《北齊書·杜弼傳》)、《畏壘虛》(《史記·老莊列傳》)、《馬捶》(《南史、文學傳》)、《淮南王莊子要略》(清人俞正燮《癸已類稿》)等篇。近人馬敘倫的《莊子佚文》還輯有《閼奕》、《游鳧》、《子胥》等篇佚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