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漢語詞語]

清靜[漢語詞語]
清靜[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quiet] 安靜;不嘈雜清靜過日而已。——清·林覺民《與妻書》清靜的地方1.指天氣晴朗寧靜。《史記·龜策列傳》:“新雨已,天清靜無風。”《漢書·宣帝紀》:“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隋書·天文志下》:“若天氣清靜,無諸游氣,日月不明,乃為失色。”2.指心性純正恬靜。3.不煩擾。多指為政清簡,無為而治。4.安靜,不嘈雜。5.猶安定,太平。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quiet] 安靜;不嘈雜。

清靜過日而已。——清· 林覺民《與妻書》

清靜的地方。

引證解釋

1. 指天氣晴朗寧靜。

《漢書·宣帝紀》:“東濟 大河 ,天氣清靜,神魚舞 河 。”《隋書·天文志下》:“若天氣清靜,無諸游氣,日月不明,乃為失色。”

2. 指心性純正恬靜。

《呂氏春秋·審分》:“清靜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 漢 劉向 《列女傳·棄母姜嫄》:“ 姜嫄 之性,清靜專一。”《北史·蘇綽傳》:“心不清靜,則思慮妄生。” 宋 范仲淹 《與唐處士書》:“清靜和平,性與琴合。”

3. 不煩擾。多指為政清簡,無為而治。

《老子》:“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史記·曹相國世家》:“ 蓋公 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章炳麟 《論式》:“道家獨主清靜。”

4. 安靜,不嘈雜。

漢王褒 《洞簫賦》:“詳察其素體兮,宜清靜而弗喧。” 晉 陸雲 《與兄平原書》之十九:“可因今清靜,盡定昔日文。”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怪洋三則》:“衙門壯麗,但覺清靜,而無一人。” 趙樹理 《三里灣·有沒有面》:“扭在一塊兒生氣,哪如分開清靜一點?”

5. 猶安定,太平。

《漢書·杜周傳》:“ 延年 乃選用良吏,捕擊豪強,郡中清靜。”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趙充國馬援》:“ 羌 來和親,於是 隴右 清靜。”巴金 《秋》三九:“外州縣不清靜,沒有人敢買米。”

主要概述

清靜

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

清靜蓮花清靜蓮花

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道德經》中提到“靜”字有十處。其中“清靜”連用的僅一處。第十六章稱“守

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做靜,靜了才是復命。第四十五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說明要做到靜的關鍵是“不欲”,即不起貪慾,清靜無為,那么天下自然得到規範。《南華真經·天地》篇稱:“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意即古代之善於治理天下者,沒有貪慾而天下能自足,任其自然而萬物能自化,心如深池之水那樣的平靜,百姓也就自然安定。《天道》篇還認為聖人之靜,“非日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而更重要的是因為“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進而將“靜”視作觀察和衡量天地萬物的方法和標準。

《淮南子·原道訓》稱:“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而恬愉者,萬物之用也。”將“清靜”和“柔弱”作為道德的至要。在《精神訓》和《說林訓》中還稱“天靜以清”,“水靜則平”;《原道訓》還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都以“靜”作為天地萬物的規律和人的行為規範。由此,在闡述人主治國之術時,認為“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廉儉守節,則地生之財,處愚稱德,則聖人為之謀”。君人之道,就是拿“處靜”來約束自己,拿“節儉”而守紀律來約束下屬。“處靜”,就不會騷擾下屬,“節儉”,就不會使民眾產生怨恨的情緒。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和兩漢道家清靜是“道”之本源的觀點。《老子想爾注》認為

清靜清靜

“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儘管榮華顯達,被人尊奉,但是“務當重清靜,奉行道誡”,不可妄為。對於學道的人,則“當自重精神,清靜為本”。《太平經》中則認為天地有性,“善者致善,惡者致惡,正者致正,邪者致邪”,人只要能夠自己“善”和“正”,就能感動天地。聲稱“人心端正清靜,至誠感天,無有惡意,瑞應善物為其出。

子欲重知其大信,古者大聖賢皆用心清靜專一,故能致瑞應也。”從魏晉至唐代,“清靜”一直是道士學道和修道的重要內容。葛洪《抱朴子內篇》稱:“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將“靜寂”作為學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馬承禎《坐忘論》認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帥”。學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法道安心,貴無所著”。收心的標準,就是“是非美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清靜經》充分發揮了《道德經》的清靜思想,認為“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唐代以後道門注家對此作了充分發揮,杜光庭在《清靜經注》中稱:“清者,天之氣也,濁者,地之氣也。”又曰:“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仙之人,能堅守於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

清靜清靜

元初道士李道純也注曰:“清濁本一,動靜不二,流雖濁而其源常清,用雖動而其體常靜。清靜久久,神與道俱,與天地為一。”《清靜經》著重闡述了清靜修煉的要求是澄心遣欲,萬類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杜光庭在其注本中對此也有所闡釋:“遣者,去除之喻也。

人能去其情慾,內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靜,心既安靜,世欲豈能生焉?”李道純認為“遣欲之要”為“悠悠萬事,不是空一以貫之,終歸元物”,就是經文所述之意:“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身心和萬物,都被視作“空”,當然物慾即可擺脫。《清靜經》還認為只是遣欲,還不能真正做到清靜,只有“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由此,修煉的“清靜”,才是“真道”。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這樣一種“清靜”得道,實際上就是追求一種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境界。既不為物累,也不為心累,不為累而累,也不為不累而累。宋元以後,清靜之道與道教內丹修煉之術逐漸融合。《雲笈七籙》卷五十六《諸家氣法》引《元氣論》稱“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

意思是長生修煉之訣竅在於使形神清靜,保持根本。卷九十一《七部名數要記》稱,“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卷九十二《仙籍語論要記》稱,“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

清靜清靜

身神並一則近真矣”。“近真”,就是得道的意思。全真道創立後,“清靜”之法,就完全同精、氣、神的內修聯繫在一起了。《純陽真人渾成集》中有詩兩首,一首題名《清》:“一念不起,萬緣何生。虛無浩浩,月白風清”;另一首題名《靜》:“外境不侵,內神自定。一點靈光,瑩然自靜。”這兩首詩從“外侵”、“內念”等角度描述了內修中的感受。

《真仙直指語錄》引全真七子之一馬丹陽之語,稱:“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故澄心如澄水,萬物自鑒。養氣如護嬰兒,莫令有損。氣透則神靈,神靈則氣變,此清靜所到也。”李道純在《清庵瑩蟾子語錄》中述及“清淨”時,也說“靈源浪息謂之清,性地無塵謂之淨。神水本來清,隨流便不澄。只今還不動,慧日自西東”,“清清淨淨本無言,才有施為不自然。默識通玄關竅透,性靈神化寶凝堅”。認為內修之中,神水之流轉,關竅之通透,都要依靠“清靜”功法作為基礎。

清代全真道士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較為辯證地看待內丹修煉中的“動靜”問題。他認為“靜處煉命,動處煉性,集義生氣,積氣成義”,主張“成真作聖,皆從此一動一靜,立其基。蓋靜則無形,動則有象,靜不是天地之根,動亦非人物之本,惟此一出一入間,實為玄物之門”。認為內修的過程是動靜結合的過程。在煉命階段強調“靜”,在煉性階段強調“動”,只有在一動一靜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煉就大丹。

王元暉在其《清靜經》的注本中稱,修煉之士“當須入三靜關”,要大靜三百日,中靜二百日,小靜一百日。在入關期間,要“閉戶不出”。但是,黃元吉在修煉場所的選擇上,並不主張形式上的“靜”,認為:“只要在欲無欲,居塵出塵足矣。

清靜清靜

古云:煉己於塵俗,原不可絕人而逃世,須於人世中修之,方能淡得塵情,掃得垢穢,否則未見性明心,即使深居崖谷,鮮不煉一腔躁氣也。”至於玉液已成,鍊金液大丹時,為了以山林的天地之氣,養已身先天一氣,才不得不入山採藥,擇靜地而修之。

在修煉過程中,黃元吉也認為動靜是結合的,“當夫靜坐之時,一心返照於虛無祖竅,務令無知識,無念慮,塵垢一空,清明嘗見,庶幾混混沌沌之中,落出一點真意,即是先天之意。從此有覺,即先天之覺。從此有動,即先天之動”。通過“靜坐”的修煉,達到先天之“覺動”。在一靜一動之中,“真精真氣真神,即從此而生”。

網路作者

人物介紹

清靜,女,年齡MS不滿30。網上某著名耽美作者。著有血色鈞天及其系列番外、天下第一系列及其系列番外、情之所鍾系列及其系列番外。要說清靜的作品出色之處,除卻《天下第一》那一條條饒人發暈的計策與《猶記多情》那寧折毋彎一往無回的霸氣之外,當數人物性格的描寫。時淡淡幾筆將眼角唇邊的神態淺淺繪出,時濃墨重彩把話中態度的深意淋漓指出,頗有一語中的之功效。而書中引經據典數量之多範圍之廣,早已讓我輩驚為天人。

而重要的是,據說清靜大人乃學理的,可算是一寫文的奇人了。知道後當真想尋豆腐一撞了此殘生——受打擊過頭了。

作者作品

血色鈞天系列(未完)包括:

第一部——塵世情(2000.10)

第二部——夜魅姬(2000.11)

第三部——水之淚

第四部——幽冥夢

第五部(未完且未命名)

清靜清靜

番外包括:

橋下春波綠

高樓誰與上

悅己者

當日七夕笑牽牛

2001年愚人節禮物·血色鈞天完結篇

2002年愚人節禮物·兩處閒愁之血色鈞天篇

血色前傳——死結

天下第一系列包括:

天下第一之國士無雙(2001.11.10-2002.1.12= =)

天下第一之海誓山盟(2002.1.26-2003年春節)

猶記多情(2003.4-2005.7)

番外包括(按頭文字拼音順序排列):

2002年愚人節禮物·兩處閒愁之天下第一篇

2003年愚人節禮物·昊天罔極(之後也成了一個系列。。OTL)

2004年愚人節禮物·猶記系列斷章

2005年愚人節大雜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1~4)

2006年愚人節禮物·某年某月的某另一天(居然是上一年這篇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的後續啊啊啊啊。。。TAT!!)

2007年愚人節禮物·古今如夢(這篇里的人幾乎全滅。。OTL)

長樂少年游(2005.9-2006.1)

春宵一刻值千金

但為君故

梵與昊的同居秘辛

鳳求凰

昊天之寸草心

禮月求天,願君知我心

柳鳳

男人三十一枝花

你所不知的坑坑窪窪(就是清大在寫文的時候留在自家電腦DI一堆斷尾文,不用指望有後續的TAT)

你所不知的坑坑窪窪二

清靜清靜

七夕七小福闖江湖

祈的反攻大計

青青子衿

情書之軒轅篇

情書之祈情篇

誰主沉浮

樹猶如此(2005.9-......)

提攜玉龍為君死

天下高校·學生會長的秘密情事

天下高校·轉校生

月白風清,奈此良夜何

雲散碧天長

仲秋物語重陽斷尾文

風五的一天

昊天罔極三

新: 1 帝子降兮北渚

2 目眇眇兮愁予

清靜清靜

3 只慕鴛鴦不慕仙

4 得成比目何辭死

2010年七夕賀·萬古永相望

大風吹(2010.12.31-……)

……

情之所鍾系列包括:

情之所鍾(2006.11-2007.1)

正在我輩(2007.4-2007.9)

正邪不兩立(2011.2.14-……)

番外包括:

2008年愚人節惡搞·學生會長的危情24小時

鳳冠

以及等等等等的族類繁多不及備述的惡搞番外。

大家不要看那些番外大多有個正經又嚴肅的名字,其實絕大部分都是跟名字不符的惡搞啊。。。OTL

那么以下引用一下我寫的耽美之華中的部分文字:

作品摘錄

心有明月逐昊天,江山未定安可眠,夜驚殘夢軒窗里,一花三藐似人間。

這是清響在評論《天下第一》時所寫的。而我因為清響的《天為誰春》而去看清靜的天下系列。

夜語昊,高傲自負,不滯於物。

軒轅逸,霸道自我,有仇必報。

柳殘夢,溫良皮相,狠毒內在。

天下第一人·無帝夜語昊。大德奉天帝·軒轅逸。武聖莊莊主·柳殘夢。

天下三分,無名教,神仙府,武聖莊。

然而,他與他,相識得太早,那時候昊唇邊還能有不經意間溢出的笑意。然而,然而……

也許用我很久以前寫下的詞能拙劣地描述一下——

偏偏他們相逢相識在

一切發生以前 少年也曾有溫柔笑靨

倘若那刻他不曾刺落

清靜清靜

少年是否就會 揚起那抹微笑?刃划過 他錯愕 刺穿脆弱的疑惑

他錯愕 血淌過 回眸間他在微笑

血淌過 他迷惘 少年的心卻已冷

他迷惘 再思量 兩人從此天涯遠

軒轅在昊背後劃下的一刀,劃開了彼此間所有信任的可能性。

天下第一教·無名教,第五代教主無帝夜語昊,人前永遠帶著三分深,三分淺,三分的不可捉摸,卻是四分傲的笑容,十五歲便得上代武聖讚譽為“天下第一人”,驚才絕艷少年早慧之名讓天下人折服。

然而,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三分之一的天下並不是一個人就能撐起的,這就如帝王身邊不能沒有群臣百官一樣。歷代武聖皆為江湖首領。而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這神仙府自然便是朝庭安在江湖的一招暗著。縱無名教掌控黑白兩道,也不過剛好能維持三家平衡的狀態。和平,僅僅是兩次戰亂之間休養生息的時間。

將亂未亂過後,是夜語昊三年的生死未卜,軒轅帝三年的尋尋覓覓。是永遠都在不恰當的時間追求著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的軒轅,將這個天下第一狠心人從局外拉進局中,要他以夜語昊的身份走完這局棋,要代他受過去的罪過,要逼他面對夜語昊這個個體所擁有過的人性中光明而溫暖的情感,要他……不輕易讓自己死去。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縱是最後軒轅放開了昊,兩人終於相隔天涯,也是情理之中的結局。

但昊與軒轅十餘年的相識相知相爭和最後不明不白的相思相戀相離,卻並不是《天下第一》的主線。可以說《天下第一》是一部武俠小說,又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武俠小說。比之金庸,它沒有那些瀰漫滿卷的市井氣,比之古龍,它更沒有那些奇形怪狀的搞笑話。但那些算無遺策的計謀,逐鹿中原的豪情,千軍辟易的壯烈卻讓我記住了這群風華絕代的風流人物。

如果說鍾愛《天下第一》的人是鍾愛算無遺策的機關妙算的話,那么偏愛續作《猶記多情》的一定是嚮往血染黃沙的壯懷激烈的人。比如我。

《天下第一》中有一人最終未曾得展抱負。朝庭一躍為三家最強,無名教韜光養晦休養生息,武聖莊三年不見外客一夜封莊十里。武聖柳殘夢遠走塞外,成為慶國班布達單于的軍師。然武聖始終是武聖,怎可能甘心棲於人下。鯤鵬之翼,本來便應在蒼穹下寫意展翅。

記得當日在崑崙絕頂之上,軒轅曾問他:“柳殘夢,你告訴朕,你是為了什麼而去爭天下。”

在天子面前論天下,那是多少腦袋也不夠掉的。但風聲輕盈卻又悽厲,捲起雲濤之變。天下,要變了。

“想爭天下,最初,是為了先代的遺憾,後來卻是為了自己。大丈夫生於世當轟轟烈烈,名留青史!鴻鵠之志,安能困於此方寸之間!班昭投筆覓萬戶候,然天下又有誰御得了我?鯉躍龍門,不過成敗兩命,如今即有天地人三才相合之時機,風龍雲虎之煽動,殘夢豈願久苛於一角!”

清靜清靜

然而三年後再次憶起這句話時,卻是在被班布達單于追殺的路上。身邊是軒轅手下掌管暗流的定親王·祈情。一個是天子寵臣,朝庭一品貴胄,以紈絝無能為表相,英俊風流,錙銖必教;一個是江湖首領,現任武林盟主,以溫柔誠懇為形象,良善無欺,陰險毒辣。兩個看似毫無交集的人,卻在塞外一個小小的漢南客棧的小小客房內狹路相逢。從黃衣青年笑嘻嘻將劍搭在藍衣青年脖子上那刻起,祈情與柳殘夢一生的糾纏由此展開。

“王圖霸業,到頭來,也只餘一場殘夢,何不及早省悟,抽身而退,便不至落得情天恨海了。”祖父柳皇嵐英雄一世,最後也只是個看不破情關的悔恨老人。

“柳家之人,天生冷血,絕難動情。一旦動情,則千秋基業盡毀!”不知是在幽魂林還是在山洞內抑或是在隱鶴谷,一次次的爾虞我詐攜手逃命中,隱隱約約摻進的幾分真心,卻是動情的證據。

所以,柳殘夢最終選擇了回到慶國做他的異國君上。因為祈永遠不可能為了一己的私情而背叛軒轅,這份忠心是柳殘夢連罵他愚忠都罵不下去的。

世人皆道紅袖添香暗銷魂,然而誰又知道,真正媚骨天生的卻是與紅袖一胎同出的祈情。瀟灑高傲的表面掩不盡柔媚入骨的銷魂,然而這中滋味卻只有柳殘夢能知道。

所以這兩人在一起,只能意味著背叛。背叛家國,抑或背叛真心。

所以寧願,寧願兩人就停留在《猶記》的結局處,停留在柳為祈勸出無塵,讓祈解開困了十年的心結,決定前往慶國討債的那瞬。

所以希望,希望這“兩個或潛或明性格都極烈的男子”,不要在最後的最後,當真為了對立的身份而決裂分離。

於是想起那年為猶記多情填的許多歌詞中,有一首始終不曾在網上發表,只因為想獨占這種情懷。

不問相知相伴 去留與共 但笑人自迷

只嘆一生情痴 花自零落 流水總無意

千秋功績難棄 情愁難斷 絕頂處睥睨

清靜清靜

驀然月下回首 他在此處 但笑不語 燈火闌珊處 何不相守

那么接下來說一下血色。

血色是清大最早的耽美原創,文筆風格或許沒有今天的好,故事情節也略嫌單薄,但絕對有一個“人”在寫作生涯中最早的熱情與靈氣在。

那些活在九天之上的神,那些與天地同壽永恆不滅的神,卻拋不開早該摒棄的愛恨情愁,與虛無空間中交織著如此瘋狂而又絕對的感情。我想我永遠無法用恰當又中庸的語句來描述這部作品。

雖然到現在為止,主角之一的孤的身世居然尚未揭曉OTL。

那什麼,清大,如果某一天你能看到這個,請良心發現地快快填好這坑吧,它的坑指數在我心目中都快趕上夜泉了。。。

至於情鍾系列,我覺得已經沒什麼可說了。。。而且沒看完正在我輩的我也沒評價的資格。。。

雙會長CP大好啊~~楊洛嵐一定要是攻啊~~我看好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