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全真集》

《重陽全真集》,全真道祖師王嚞(即王重陽,號重陽子)撰,由門人編輯。全書原本九卷,《正統道藏》析為十三卷,載於太平部。書前有金寧海州學正范懌作於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的序言,書蓋集於此時。全書為王嚞所作詩、詞、歌之匯集,涉及其生平思想及活動的諸多方面,為研究王嚞的重要資料之一。

簡介

重陽全真集》,全真道祖師王嚞(即王重陽,號重陽子)撰,由門人編輯。全書原本九卷,《正統道藏》析為十三

重陽全真集重陽全真集

卷,載於太平部。書前有金寧海州學正范懌作於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的序言,書蓋集於此時。全書為王嚞所作詩、詞、歌之匯集,涉及其生平思想及活動的諸多方面,為研究王嚞的重要資料之一。

主要內容

一,早期活動。文集中有許多“自述”、“述懷”詩,敘述其早期活動情況。有云:“名嚞,排三,本姓王,字知明”,因“見菊花堅操,便將重陽子為號”,又自名“王三風”或“王害風”。素性倜儻,不拘小節,有云:“少無福,早孤獨”,悟道後,別妻離子,棄榮華,絕是非,或紙襖麻衣,蓬頭垢面,行乞於市;或“葫蘆貯藥,腋袋經文,拯救人苦”。初離俗,自掘一墓,築冢高數尺,下深丈余,上掛一方牌,書“王公靈位”,獨居兩年余。其《活死人墓贈寧伯功》詩三十首,述其“自埋四假”、“活中得死”之因甚詳。詩云:“墓中闃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存神養浩全真性,骨體凡軀且渾塵。”以敘其所得之宗教感受。所傳大定間平“活死人墓”、燒“庵所”、攜鐵罐東行事,有《燒庵詩詞》三首、《鐵罐歌》十首可證。後到山東傳道收徒,特別賞識馬鈺,譽以“物外閒人云外客,虛中真性洞中仙”。又有大定七年(1167)鎖門百日化馬鈺,及兩次分梨化孫不二事,均有詩詞多首具載其詳。
二,勸道。詩詞中多以人生無常、世態炎涼、凡軀易朽等為題,勸人入道。如云:“嘆人生,如草露,百載光陰難得住。”“榮華虛勞休自羨,四假凡軀,恰是蠶身緣。”“有錢時,人見愛,及至無錢,親也全疏待。”故勸世人及早省悟,拋棄塵世的“名利是非”、“妄想奢求”、“酒色財氣”、“生老死病”等俗念,“跳出樊籠”,“一心向道不回頭”。
三,修持。主張修行前,“先通吉善”,即百事先人後己,六親和睦,友朋圓方。既修行,則須捐妻卻母,脫離凡俗,漸漸財疏色減,“熟耨三田”,靜中調養精、氣、神。須知“一靈真性入玄妙”,“氣神交結為珍寶”。修煉中強調“性命之事”,不得“稍為失錯”,並以“性如燈燭命如油”,“從來性,本來命”之理,闡述性命本不相離,必須“性命雙修”。但在修煉次第上,謂“養甲(身)爭如養性,修身爭似修心”,更著重“修心地”。《答鄒公問識心見性》詞中,明確指出:“這個玄機奧最深,如何識本心。”雖如此,也十分重視“修命”功夫,《四得頌》云:“得命顛倒至,得性見金丹。”《望蓬萊》中又說:“修煉事,子細好鋪陳,外做四肢安樂法,內觀五臟顛倒因,便是得全真。”此外,又反覆強調鎖心猿拴意馬的意義,指出:“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鎖”,認為只有“猿馬牢擒”,塵冗摒除,才能“心中清靜”,故說“跳出樊籠尋性命,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可見追求心地清靜,是全真道修持內丹的基礎。四,三教合一論。和合三教是全真道的立教宗旨,詩詞中不乏此類言論。如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特點

“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常以“須早悟,三教理玄幽”勉勵道友習三教言論。其中特別重視汲取佛教思想,常與老僧、法師頻相往來,又多用佛教語言以喻內丹,如將“仗起慧刀開般若,能超彼岸證波羅”,與“識心見性通真正,知汞明鉛類蜜多”並論。至於詩詞中採用佛教名詞術語,更是比比皆是,如“輪迴”、“彌陀”、“菩提”、“佛果”、“禪定”、“無漏”、“妙覺”等等,不一而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