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論

主張儒、佛、道三教融合為一的說法。佛教於漢代開始傳入中國;當時的佛典翻譯多採用老莊思想,道教則經張陵的創設,至寇謙之而發揚光大。此時,二教開始發生紛爭。至於儒教,因受漢代訓詁學的影響,並沒有陷入紛爭的旋渦,但對佛教的未來主義及報應思想仍多加非難。明代的袾宏、德清、李卓吾、袁黃等人的思想也都有‘三教合一論’的特質。

【三教合一論】
主張儒、佛、道三教融合為一的說法。佛教於漢代開始傳入中國;至三國、西晉、東晉期間陸續進行佛典的翻譯。當時的佛典翻譯多採用老莊思想,可見佛、道的交流早已存在。降至南北朝,佛教進入研究時代,開始進行《三論》、《成實論》、《十地論》、《攝論》及《淨土論》等的研究;道教則經張陵的創設,至寇謙之而發揚光大。此時,二教開始發生紛爭。但另一方面,張融與孟景翼等人則持道佛一致論。
至於儒教,因受漢代訓詁學的影響,並沒有陷入紛爭的旋渦,但對佛教的未來主義及報應思想仍多加非難。另外,東晉·孫綽《喻道論》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都在這一時期,提出兩教調和論。在此之前,三教僅謀求相互調和,並未采合一的形式。道教雖然在表面上反對佛教,但是在傳教時,也常常引用佛教論點。
唐朝時,韓愈造〈原道〉、〈原性〉攻擊佛教;宗密則依據佛教的立場,造《原人論》加以抗辯。後,韓愈的弟子李翱撰《復性書》,為儒教開啟另一嶄新面貌。該書雖根據《中庸》所撰,但仍摻有佛教的內容。到宋代,周濂溪《太極圖》,顯然是採用道教的說法。程伊川及朱子的理氣說,則與華嚴的理事無礙義理相通;陸象山的唯心立場也近似禪悟。儘管這些作品表面是排擠佛教或道教,但內容仍包含了它們的論點。其後,明代的袾宏、德清、李卓吾、袁黃等人的思想也都有‘三教合一論’的特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