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

鎖骨骨折

鎖骨骨折是常見上肢骨折之一。《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說:“鎖子骨,經名柱骨,橫臥於兩肩前缺盆之外,其兩端外接肩胛。”鎖骨細長,部位表淺,易受暴力而發生骨折,又由於其解剖上的特點,以及不同橫切面的不同形態,因此在兩個彎曲處的中1/3極易發生骨折,故在臨床上常多見該類型的骨折,而幼年患者尤為多見。鎖骨呈“S”型,是人體上肢與軀幹的唯一骨性連線。鎖骨不僅是重要的上肢骨,也是美麗性感的象徵。然後鎖骨很容易受傷,形成骨折。多數情況下的鎖骨骨折為間接暴力導致,常見的情形為跌倒後上肢撐地,暴力上傳衝擊鎖骨形成骨折。另外,新生兒產傷導致的鎖骨骨折也很常見。

基本信息

病因

間接與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鎖骨骨折,但間接暴力較多。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皮下淤血、壓痛或有畸形,畸形處可觸到移位的骨折斷端,如骨折移位並有重疊,肩峰與胸骨柄間距離變短。傷側肢體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貼胸不敢活動,並用健手托扶患肘,以緩解因胸鎖乳突肌牽拉引起的疼痛。觸診時骨折部位壓痛,可觸及骨擦音及鎖骨的異常活動。幼兒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顯,且常不能自訴疼痛部位,但其頭多向患側偏斜、頜部轉向健側,此特點有助於臨床診斷。有時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發生氣胸,或損傷鎖骨下血管和神經,出現相應症狀和體徵。

檢查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學檢查,鎖骨骨折常發生在中段。多為斷或斜行骨折,內側斷端因受胸鎖乳突肌的牽拉常向上後移位,外側端受上肢的重力作用向內、下移位,形成凸面向上的成角、錯位縮短畸形。
1.X線檢查
疑有鎖骨骨折時需攝X線像確定診斷。一般中1/3鎖骨骨折拍攝前後位及向頭傾斜45°斜位像。拍攝範圍應包括鎖骨全長,肱骨上1/3、肩胛帶及上肺野,必要時需另拍攝胸片。前後位像可顯示鎖骨骨折的上下移位,45°斜位像可觀察骨折的前後移位。
嬰幼兒的鎖骨無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有時在原始X線像上難以明確診斷,可於傷後5~10天再複查拍片,常可呈現有骨痂形成。
外1/3鎖骨骨折中,一般可由前後位及向頭傾斜40°位X線像做出診斷。鎖骨外端關節面骨折,常規X線像有時難以做出診斷,常需攝斷層X線像或行CT檢查。
鎖骨內1/3前後位X線像與縱隔及椎體相重疊,不易顯示出骨折。拍攝向頭傾斜40°~45°X線像,有助於發現骨折線。在檢查時,不能滿足於X線正位片未見骨折而診斷為軟組織損傷,需仔細檢查是否有鎖骨內端或對局部骨折徵象,以便給予正確的診斷。
2.CT檢查
CT檢查多用於複雜的橈骨骨折,如波及關節面及肩峰的骨折。尤其對關節面的骨折優於X線檢查。

診斷

患者有上肢外展跌倒或局部被暴力直接打擊等外傷史,傷後肩部出現疼痛上肢不敢活動。X線片可確診,並顯示骨折移位及粉碎情況。

治療

視骨折類型、移位程度酌情選擇相應的治療。
1.青枝骨折
多為兒童,對無移位者以“8”字繃帶固定即可,對有成角畸形者,復位後仍以“8”字繃帶維持對位。對有再移位傾向的較大兒童,則以“8”字石膏繃帶為宜。
2.成年人無移位的骨折
以“8”字石膏繃帶固定6~8周,並注意對石膏的塑形以防發生移位。
3.有移位的骨折
均應在局部麻醉下先行手法復位,之後再施以“8”字石膏固定,其操作要領如下:患者端坐,雙手叉腰挺胸、仰首及雙肩後伸。術者立於患者後方,雙手持住患者雙肩前外側處(或雙肘外側)朝後上方用力,使其仰伸挺胸,同時用膝前部抵於患者下胸段後方形成支點,如此可使骨折獲得較理想的復位。在此基礎上再行“8”字石膏繃帶固定。為避免腋部血管及神經受壓,於纏繞石膏繃帶的全過程中,助手應在蹲位狀態下用雙手中指、示指呈交叉狀置於患者雙側腋窩處。石膏繃帶通過助手雙手中指、示指纏繞,並持續至石膏繃帶成形為止。在一般情況下,鎖骨骨折並不要求完全達到解剖對位,只要不是非常嚴重的移位,骨折癒合後均可獲得良好的功能。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指征包括開放骨折;合併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有喙鎖韌帶斷裂的鎖骨外端或外1/3移位骨折;骨折不連線。內固定方法可視骨折的類型和部位等不同,選擇“8”字鋼絲、克氏針或鋼板螺釘固定。

預後

本病如無併發症,預後良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