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有數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傑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基本信息

簡介

書法欣賞:唐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書法欣賞:唐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唐碑,正書,虞世南撰並書。

《孔子廟堂碑》有數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傑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原本稱《東觀帖》,明代王世貞曾收藏,後輾轉入清內府。其間曾為董其昌所得,董其昌大為讚揚。虞世南書此碑成,以墨本進呈唐太宗,太宗把王羲之所佩右軍將軍會稽內史黃銀印賜給虞世南。虞世南親筆寫的謝表,宋時曾刻入《群玉堂帖》,已佚。

特點

此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此碑刻成之後,“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未幾火燼”(清楊賓《大瓢偶筆》)。

重刻本

有數種,著名的有:一、宋王彥超重刻於映西西安,俗稱〖陝西本〗,又名〖西廟堂碑〗。現存西安碑林。明嘉靖地震,石斷為三。二、元至元間重刻于山東城武。俗稱〖城武本〗,又名〖東廟堂碑〗。元至元間定陶河岸決定時出土。

諸摹拓本信息

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正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篆書“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為李旦所書。重刻之石今亦不傳。

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已不多見了。現在所存精品古拓,僅有清人李宗瀚得元康里于山舊藏本,譽為唐拓本。究竟為何時所拓,難以確定。此拓本大部是配陝本,其漫漶、損泐之字多是唐本。李宗瀚本有翁方綱考釋文字。此拓本有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有正書局以及上海古籍書店、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原拓本則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家。

《孔子廟堂碑》現存刻石有兩塊。

一塊在陝西省博物館,俗稱《西廟堂碑》。宋王彥超重刻於陝西西安。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碑末增“王彥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九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時,碑石斷為三截。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碑的背面刻宋敦《興頌砰》,宋唐英篆書,天禧三年(1019)五月刻。

另一塊在山東武城縣,俗稱《東廟堂碑),文三十三行。明拓本首行“中舍人”之“人”字和“相王旦”之“旦”字皆完好。元至元(1335一1340)年間,定陶河岸崩決時出土,摹刻年代不明。石質不堅,明拓本字漫漶且瘦。清李宗瀚得康里氏本。多處有用“武城本”移補的字。翁方綱論《東廟堂碑》瘦硬勝於《曬廟堂碑)。

其他還有“曲阜刻本”,在山東曲阜縣學,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翁方綱摹刻;有饒州(今江西波陽縣)“錦江書院刻本”;有南海(今廣東南海縣)潘氏“海山仙館本”等。世無傳拓本。

釋文

微臣屬書東觀,預聞前史。若乃知幾其神,惟睿作聖,元妙之境,希夷不測。然則三五迭興,典墳斯著,神功聖跡,可得言焉。自肇立書契,初分爻象,委裘垂拱之風,革夏翦商之業。雖復質文殊致,進讓罕同,靡不拜洛觀河,膺符受命。名居域中之大,手握天下之圖。象雷電以立威刑,法陽春而流惠澤。然後化漸八方,令行四海。未有偃息鄉黨,棲遲洙泗,不預帝王之錄,遠跡胥史之儔。而德侔覆載,明兼日月。道藝微而復顯,禮樂弛而更張。窮理盡性,光前絕後,垂範於百王,遺風於萬代。猗歟偉歟!若斯之盛者也!夫子膺五緯之精,踵千年之聖,固天縱以挺質,稟生德而降靈。載誕空桑,

自標河海之狀;才勝逢掖,克秀堯禹之姿。知微知章,可久可大。為而不宰,合天道於無言;感而遂通,顯至仁於藏用。祖述先聖,憲章往哲。夫其道也,固以孕育陶鈞,包含造化,豈直席捲八代,併吞九邱而已哉!雖亞聖鄰幾之智,仰之而彌遠;亡吳霸越之辨,談之而不及。於時天曆寢微,地維將絕,周室大壞,魯道日衰,永嘆時<喜>,實思濡足,遂乃降跡中都,俯臨司寇。道超三代,止乎季孟之間;羞論五霸,終從大夫之後。固知棲遑弗已,志在於求仁;危遜從時,義存於拯溺。方且重反淳風,一匡末運。是以載贄以適諸侯,懷寶而游列國。元覽不極,應物如響,辨飛龜於石函,驗集隼金櫝。觸舟既曉,專車能對,識罔象之在川,明商羊之興雨。知來藏往,一以貫之。但否泰有期,達人所以知命;卷舒惟道,明哲所以周身。

里幽憂,方顯姬文之德;夏台羈紲,弗累商王之武。陳蔡為幸,斯之謂歟。於是自衛反魯,刪書定樂,贊易道以測精微,修春秋以正貶。故能使紫微降光,丹書表瑞,濟濟焉,洋洋焉,充宇宙而洽幽明,動風而潤江海。斯皆紀乎竹素,懸諸日月。既而仁獸蜚時,鳴鳥弗至,哲人云逝,峻岳已ㄨ。尚使泗水卻流,波瀾不息,魯堂餘響,絲竹猶傳,非夫體道窮神,至靈知化,其執能與於斯乎?自時厥後,遺芳無絕,法被區中,道濟天下。及金冊斯誤,玉弩載驚,孔教已焚,秦宗亦墜。漢之元始,永言前烈,

成爰建,用光祀典,魏之黃初,式遵古訓,宗聖疏爵,允緝舊章,金行水德亦存斯義。而晦明匪一,屯亨遞有,筐蘩,與時升降,靈宇虛廟,隨道廢興。炎精失御,蜂飛胃起,羽檄交馳,經籍道息。屋壁無藏書之所,階基絕函丈之容。五禮六樂,翦焉煨燼。重宏至教,允屬聖期。大唐運膺九五,基超七百,赫矣王猷,蒸哉景命,鴻名盛烈,無得稱焉。皇帝欽明睿哲,參天兩地,乃聖乃神,允文允武。經綸雲始,時維龍戰,爰整戎衣,用扶興業。神謀不測,妙算無遺,宏濟艱難,平台區宇。納蒼生於仁壽,致君道於堯舜。職兼三相,位總六戎,元乘石之尊,朱戶渠門之錫。禮優往代,事逾恆典。於是在三眷命,兆庶樂推,克隆帝道,丕承鴻業。明玉鏡以式九圍,席蘿圖而御六辯。寅奉上元,肅恭清廟。宵衣吳食,視膳之禮無方;一日萬幾,問安之誠彌篤。孝治要道,於斯為大。

故能使地平天成,風淳俗厚,日月所照,無思不服。憬彼獯戎,為患自古。周道再興,僅得中算。漢圖方遠,才聞下策。徒勤六月之戰,侵軼無厭;空盡貳師之兵,憑凌滋甚。皇威所被,犁顙厥角,空山盡漠,歸命闕廷,充仞藁街,填委外廄。開闢以來,未之有也。靈台偃伯,玉關虛候。江海無波,逢燧息警。非煙浮漢,榮光莫河。苦矢東歸,白環西入。猶且兢懷馭朽,興眷納隍卑宮菲食,輕徭薄賦;斫雕反樸,抵璧藏金;革舄垂風,綈衣表化;歷選列辟,旁求遂古;克已思治,曾何等級,於是眇屬聖謨,凝心大道,以為括羽成器,必在膠雍,道德潤身,皆資學校,矧乃入神妙義,析理微言,厲以四科,明其七教,懿德高風,垂裕斯遠。而楝宇弗修,宗祧莫嗣,用紆聽覽,爰髮絲綸。武德九年十二月廿九日,有詔立隋故紹聖侯孔嗣哲子德倫為聖侯,乃命經營,惟新舊址。萬雉斯建,百堵皆興揆日占星,式規大壯。鳳甍騫其特起,龍桷儼以臨空。霞入綺寮,日暉丹檻

崇邃,悠悠虛白。圖真寫狀,妙絕人功。象設已陳,肅焉如在。握文履度,復見儀形。鳳寺龍蹲,猶臨咫尺

完爾微笑,若聽武城之弦;怡然動色,似聞簫韶之響。

盛服,既睹仲由;侃侃禮容,仍觀衛賜。不疾而速,神其何遠?至於仲春令序,時和景淑,皎璧池,圓流若鏡,青蔥槐市,總翠成帷。清滌元酒,致敬於茲日;合舞釋菜,無絕於終古。皇上以幾覽餘暇,遍該群籍,乃制《金鏡述》一篇,永垂鑑戒。極聖人之用心,宏大訓之微旨。妙道天文,煥乎畢備。副君膺上嗣之尊,體元良之德。降情儒術,游心經藝。楚詩盛於六義,沛易明於九師。多士伏膺,名儒接武。四海之內,靡然成俗。懷經鼓篋,攝{齊衣}趨奧。並鏡披,俱餐泉涌。素絲既染,白玉已雕。資覆簣以成山,導涓流而為海。大矣哉!然後知達學之為貴,而宏道之由人也。國子祭酒楊師道等,偃元風於聖世,聞至道於先師,仰彼高山,願宣盛德。昔者楚國先賢,尚傳風範,荊州文學,猶鐫歌頌。況帝京赤縣之中,天街黃道之側,聿興壯觀,用崇明祀,宣文教於六學,闡皇風於千載。安可不贊述徽猷,被之雕篆?乃抗表陳奏,請勒貞碑,爰命庸虛,式揚茂實。敢陳舞詠,乃作銘云:

景緯垂象,川岳成形。挺生聖德,實稟英靈。神凝氣秀,月角珠庭。探賾索隱,窮幾洞冥。述作爰備,邱墳鹹紀。表正十倫,章明四始。系纘羲易,書因魯史。懿此素王,邈焉高軌。三川削弱,六國從衡。鶉首兵利,龍文鼎輕。天垂伏鱉,海躍長鯨。解黻去佩,書燼儒坑。纂堯中葉,追尊大聖。乃建成,膺茲顯命。當塗創業,亦崇師敬。胙土錫圭,禮容斯盛。有晉崩離,維傾柱折。禮亡學廢,風頹雅缺。戎夏交馳,星分地裂。藻莫奠,山河已絕。隋風不競,龜玉淪亡。樽俎弗習,干戈載揚。露г闕里,麥秀鄒鄉。修文繼絕,期之會昌。大唐撫運,率繇王道。赫赫元功,茫茫天造。奄有神器,光臨大寶。比蹤連陸,追風炎昊。於鑠元後,膺圖撥亂。天地合德,人神攸贊。麟鳳為寶,光華在旦。繼聖崇儒,載修輪奐。義堂宏敞,經肆紆縈重欒霧宿,洞戶風清。開春牖,日隱南榮。鏘宏鐘律,蠲明。容範既備,德音無ル。肅肅升堂,ЗЗ讓席。獵纓訪道,橫經請益。帝德儒風,永宣金石。

作者介紹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人,官至秘書監,封永縣公。人稱“虞永興”。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書承智永傳授,得二王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宣和書譜》:“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傳世書作有《孔子廟宗碑》、《汝南公主墓志銘》等。張懷瑾評其書法:“得大令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三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手。”

評價

宋《宣和書譜》云:“智永善書,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師焉,於是專心不懈,妙得其體。晚年正書,遂與王羲之相後先。”王澍《虛舟題跋》評此碑為:“清和圓勁,不使氣質,不立間架,虛而委蛇,行所無事,尚足照映一世,炊流百代”“永興之書以無結構為結構,無所用力而自得右軍心法也。”按,永興書法受之智永,得智永衣缽。智永,隋朝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王羲之七世孫,他繼承家法,精研書道,在書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宋黃庭堅《題張福美家廟堂碑》》評此作品云:“傾見摹刻虞永興《孔子廟堂碑》,甚不厭人意,思亦疑石工失真太遠。今觀後刻,雖姿媚而造筆之勢甚遒,固知名下無虛士也。”又,宋朱長文《讀書斷》品評其書日:“氣秀色潤,意和筆調,然而合含剛特,謹守法度,柔而莫瀆。”按,其“姿媚”、“氣秀色潤”、“意和筆調”指筆畫圓潤柔美;一造筆之勢甚遒”、“合含剛特,謹守法度”與其結體狹長有力相對應。由此可見,虞氏之書合羲之典雅中和之美,獻之駿健陽剛之氣為一。因而其書被喻為“羅綺嬌春,鵷鴻戲海。層台緩步,高謝風塵。

虞氏書法既繼承了二王恬淡瀟散的魏晉風度,又洗六朝浮靡之風,力主法度,完善創新,開創了唐代尚法的時代潮流,而《孔子廟堂碑》正是這一時代風尚的代表。此書系虞世南六十九歲所作,有“天下第一楷書”之譽。“全是王法,最可師”,因而學習楷書從此入手,既可嚴謹法度,規範楷則,又可得二王書法之風骨。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