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堂碑北宋拓本

碑文楷書,35行,行64字。 據傳此碑僅在貞觀年間拓得數十本賜近臣,旋經火,石毀。 此碑書法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重視,稱之為虞書妙品,唐楷傑作,楷法極則。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碑文楷書,35行,行64字。碑高400厘米,寬150厘米。碑文記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九年(626年)立孔子第33代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重修孔廟事。據傳此碑僅在貞觀年間拓得數十本賜近臣,旋經火,石毀。武周長安三年(703年),武后命相王李旦重刻並書碑額,後又遭火焚毀。現存重刻有二:一是宋初王彥超重刻,碑在陝西西安,俗稱“陝本”、“陝西本”或“西廟堂”;一傳為元至元年間重刻,碑在山東城武縣,俗稱“城武本”或“東廟堂”。前者字較肥,後者字較瘦。
此拓本為北宋拓南宋庫裝本,白紙鑲邊剪裱本,濃墨精拓。共17開半,每半開縱28.5厘米,橫16.3厘米。末行“帝德儒風永宣金石”未泐。有覺庵題簽,包世臣、孫星衍、宋葆淳、陳其錕等跋6段,姚鼐、趙懷玉、吳榮光、張維屏等觀款6段,鈐“順治三年七月初二日欽賜大學士臣宋權恭記”、“權”、“衷牧甫”、“包氏平生秘玩”、“世臣學古”、“懷玉私印”等印31方。
《孔子廟堂碑》書法用筆俊朗圓腴,字形稍長,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派平和中正之氣。此碑書法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重視,稱之為虞書妙品,唐楷傑作,楷法極則。明初張紳評此碑:“字畫之妙獨能與鍾、王並架,於數千載之間使人則之重之又莫能及之也。”
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金石錄》,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等書著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