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

虛雲

虛雲禪師,漢族,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鄉人,生於泉州,俗姓蕭,名古岩,字德清,六十歲後改字幻游,號虛雲,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1959年示寂。十九歲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福建鼓山]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歲發心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華寺[山西大同]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饑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願;終於到達五台山,親見文殊菩薩金顏。後在滇中闡教近二十年;九十五歲返曹溪,重建南華,中興雲門。歷任福建湧泉、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1953年發起成立中國佛教協會,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時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虛雲禪師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於一九五九年農曆九月十二日病逝,世壽一百一十九歲,戒臘一百年。虛雲禪師作為近代禪門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貢獻除了上述恢復重興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後世禪宗復興而選擇培養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門下嗣祖沙門比丘較為著名的有十餘人,其中釋一誠、釋傳印。

基本信息

人物簡述

虛雲虛雲

虛雲大師(1840~1959)原籍湖南湘鄉,生於福建泉州。俗姓蕭,名富民,生而茹素,深有慧根法緣。鹹豐八年(1858),師偕同從弟富國禮鼓山湧泉寺常開老人披剃出家,次年隨鼓山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取名古岩,法名演徹,字德清。此後行腳天涯,參禪學道,遍禮天下名剎,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光緒二十一年(1884)住江蘇高旻寺,因沸水濺手而茶杯落地,疑根頓斷,得以徹悟本來面目。

光緒二十六年(1889),八國聯軍入侵,師隨清帝後一行避難至西安,入住終南山,更名虛雲,號幻游。兩年後經川入藏,至印度朝禮佛陀聖跡,後經錫蘭、緬甸歸國,到雲南大理賓川縣,重興雞足山迎祥寺(即今祝聖寺)。又曾到檳榔嶼馬六甲、吉隆坡、台灣等地講經弘化。1920年重興昆明西山華亭寺,改名雲棲寺。師曾為祝聖寺入京請藏;度化滇軍協統李根源,消弭逐僧毀寺之禍亂;並調停漢藏糾紛,招撫盜匪,為民除去無端戰禍;於混亂世中,作佛教護法使,如彌消 “寺產興學”及寺僧兵役之災等,於佛教貢獻甚巨。歷任福建鼓山湧泉寺、廣東曲江南華寺、廣東乳源雲門寺、江西雲居真如寺等寺住持,經手修復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餘處,為佛教的重興,立下了汗馬功勞。1953年榮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1959年於雲居山圓寂,世壽120歲。

虛雲大師一生弘法闡教,影響巨大。大師開辦道場,接引後學,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令五宗法脈再續,並以禪觀、苦行、操守而著稱於世,堪稱近代中國禪宗代表人物之一。

虛雲大師的一生,致力於佛教的傳播,接受他教化的弟子以百萬計,而他悉心栽培的傳教者也有萬餘人,遍布世界各地,至今仍是佛教傳教事業的生力軍。本文旨探討虛雲大師的教育理念,以先哲的行跡,為今天的佛教教育事業提供成功案例。

家庭背景

親職教育

縱觀虛雲大師

虛雲虛雲

的親職教育,與中國當時三教並重的文化傳統是密不可分的,故而可概括其親職教育為儒佛時期與道學時期。虛雲大師的家學淵源深厚,父名玉堂,母顏氏,皆書香門第。其父玉堂自幼業儒,飽讀詩書,是當地不到三十歲便高中舉人的才子,“清道光初年,父宦遊閩,戊戌己亥間,佐治永春幕”。

虛雲大師的家學中亦治佛學,其祖父家“藏有佛經”。虛雲大師第一次接觸有關佛教的典籍是《香山傳》,書中描寫觀音菩薩慈悲救世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富民幼稚的心。 玉堂老先生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標準嚴格要求虛雲大師,在攻讀之餘,每有家常事務,總是帶上兒子,目的是要求其從生活中增長閱歷,勵志人生。故而師得以隨父經廈門而遊歷台灣, 隨叔父進香南嶽,遍游諸剎等,跟隨長輩遠遊,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知識和閱歷。

出家教育

鹹豐八年戊午歲次(1858),師與從弟富國逃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披剃。出家第二年,依鼓山妙蓮和尚 受具足戒,取名古嚴,又名演徹,字德清。此時他的父親派人四出尋訪,從弟富國於圓具後便參學他方而不知蹤跡。師則“隱山後岩洞,禮萬佛懺,不敢露面”, 即以禮懺的苦修形式逃避家人的追尋。三年後,他的父親離開泉州,在妙老和尚的教導下,專修福業,為眾作務。

真正令大師改變無益苦修而走上正途的倒是一個不知名的禪人,他指示虛雲大師親近精嚴戒律、宗教並通的天台融鏡法師。同治九年(1870),師三十一歲時(他出家二十二年後才摸著修行門徑,可見求正法之不易),是虛雲大師生命由無益苦行而趨於正法的轉折點。

人物生平

禪宗巨匠虛雲長老禪宗巨匠虛雲長老

光緒十八年(1892)受臨濟宗衣缽於妙蓮和尚,受曹洞宗衣缽於耀成和尚。出家後勤修苦行。27歲離鼓山,先後在江浙名山大剎參訪耆宿,研習經教,參究禪宗。此後又參訪陝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三大寺,並由西藏到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朝禮佛跡。由緬甸回國,朝拜雲南雞足山,經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禮安徽九華山,再至揚州高旻寺參加禪七法會,在赤山法忍和尚處獲悟。光緒二十七年(1901)至終南山結茅潛修兩年。後至雞足山主持缽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緣建寺,至宣統元年(1909)自北京請得《龍藏》全部回雞足山,敕改缽盂庵為護國祝聖寺。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出現逐僧毀寺風潮。滇軍師長親自督軍上山捉拿虛雲,虛雲隻身與其講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虛雲。民國七年(1918),虛雲自南洋請玉佛回祝聖寺,並重建廟宇。此後,應滇、粵、閩軍政大員之請,曾移錫昆明華亭寺,住持鼓山,重興曹溪六祖道場南華寺。民國三十一年冬赴重慶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歷時3個多月。民國三十二年冬,規劃重興粵北雲門山大覺寺。

1952年4月虛雲離雲門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會議,並被推為首席發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虛雲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是年,虛雲被聘為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10月13日,虛雲法師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戒臘一百零一。

在現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斗之譽的虛雲。

降生

之父玉堂公年逾四十無子,他的夫人顏氏在永春州的觀音寺祈子,夫婦二人夜間同夢一長須著青袍者,頭頂觀音跨虎而來,躍臥榻上,二人驚起互告,顏氏遂有娠。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虛雲和尚。據老和尚的《自述年譜》上說,他初生下來時是一個肉團,顏氏夫人駭慟,氣壅而死。第二天有賣藥翁來,剖開肉團,得一男嬰,這就是後來的虛雲和尚。所以虛雲自幼是由庶母王氏撫育成人的。

他幼時在泉州府衙,從師讀儒書。十三歲的時候,祖母逝世,他隨父送祖母及生母靈柩返湘鄉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見佛像經書、三寶法物,心生歡喜。十七歲時潛離家鄉,想到南嶽出家,道路不熟,途中又被家人追回來。玉堂公怕他再出家,為他娶了兩房妻子-他兼祧他的叔父,所以早幾年就為他訂下田氏和譚氏二妻。他婚後與二女同居而無染。

出家

虛雲禪師自幼即厭葷食,性喜恬淡。十二歲,跟隨父親奉生母祖母靈柩回老家安葬。葬禮之中,初見三寶法物,有喜歡之心,從此漸棄舉子業而嗜佛典。隨之,萌發棄世出俗之願。十六歲,曾隻身欲往南嶽衡山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後來又被父親強徙至福州,並為之娶回田、譚二氏,強禁錮同居於一室。虛雲卻居內而無染。久之,出塵之志益堅。到清鹹豐八年(1858),賦《皮袋歌》留別田、譚二氏,偕從弟潛至鼓山湧泉寺,投常開老人坐下出家,取法名古嚴,又名演澈,法號德清,即虔心奉佛,誦讀經書,習學儀規。次年,依妙蓮受具足戒。這時玉堂公仍在泉州,曾派人四處尋訪。虛雲和尚怕被家人找到,便隱居在山後的岩洞中不敢露面。他在洞中禮萬佛懺,修行不輟。這樣在後山一住三年,後來聽說玉堂公已告老返回湘鄉,他才回到寺內,擔任職事。

他在鼓山寺任過水頭、園頭、行堂、典座一類職事,過了四年之久,然後辭去職事,又回到後山岩洞中修苦行。在後山,居則岩穴,食則松果,渴飲澗水,髡髮覆肩,衣不蔽體,如此又過了數年。後來受到一位行腳禪人的指點,便到天台山的華頂龍泉庵,參謁融鏡老法師。融鏡見他蓬首垢面、衣不蔽體,問其所以,他略述在岩洞中修行的經過。八十多歲的老法師責之曰:你的這種作為,近於外道,而非正路,枉費了十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證到初果,亦不過是個自了漢。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這時老法師贈他衫褲衣履,令他剃髮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來。他從老法師學天台教觀,過了兩年,老法師又命他到國清寺參學“禪制”,到方廣寺習《法華》,他也常回茅庵與老法師作伴。到光緒元年,是年他已三十六歲。他到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完畢,辭別融鏡老法師下山,行腳天涯,參訪學道。

參悟

他初渡海到普陀山,遍參各寺剎;繼到寧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禮天朗和尚,到天寧寺禮清光和尚,到焦山禮大水和尚,到金山親近觀心、新林、大定等和尚,到揚州高旻寺禮朗輝和尚,他到焦山時,清廷名將

虛雲虛雲

彭玉麟督水師駐焦山,曾數度約他談論佛法及修行途徑,對他深生敬信。到了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他二度朝禮普陀,為報親恩,再禮五台。是年七月一日,自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初開始時,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寧波登入,向北前進,過了蘇州、常州,天候漸冷,四位附香者先後退出。他一個人禮拜前進,經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獅子山寺掛單過年。過了春節,再由獅子山寺起香,經蘇北入河南,經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到了臘月,拜到黃河邊的鐵謝渡。渡過黃河,錯過宿店,在路邊一個茅棚中度夜。後半夜大雪紛飛,黎明後積雪盈尺,過往無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饑寒交迫,日復一日,到了第六日終至陷入昏迷狀態。後來得一姓“文”名“吉”之丐者相救,得繼續前進,拜到豫北懷慶府,在洪福寺掛單過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進,拜到五月底終於拜到五台山的顯通寺。自光緒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顯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個月,這種毅力,實不是常人所能及!

這年下半年,他禮拜北嶽恆山、西嶽華山。翌年春抵西安,禮慈恩寺大雁塔、華嚴寺杜順和尚塔、清涼國師塔,及興國寺玄奘法師塔。然後入終南山,在南五台結茅修行。這時在南五台結茅的,還有覺朗、冶開、法忍、體安、法性諸師,虛雲與諸師同參究,他自覺甚有饒益。在終南結茅兩年余,他下山後,在西安附近,禮道宣祖師塔,禮鳩摩羅什道場,然後越秦嶺,入子午谷,經漢中,入劍門到了四川。第二年到成都,上峨眉山金頂進香。然後渡瀘水,經打箭爐入西藏。到了拉薩,禮布達拉宮(達賴活佛坐床之所);也到了札什倫布,禮札什倫布寺(班禪活佛坐床之所),他這一年登山涉水,遍游川藏,歲暮在拉薩過年。

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這一年他年已五十歲。因不願在西藏久留,開春南行,經不丹國,翻越重山峻岭(事實上就是喜馬拉雅山),到了印度。朝禮聖跡後,又渡海到錫蘭,然後又到了緬甸。這樣兜了個大圈子,是年七月啟程回國,由臘戌過漢龍關。入雲南境,到了大理。他回國的初願是朝雞足山,禮迦葉尊者道場。七月底,他到了雞足山,進香禮拜。又登山頂天柱峰,禮楞嚴塔。雞足山全盛時,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而虛雲和尚到時,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孫廟,不許外地僧侶掛單。他嘆息不已,下山而去。

以後兩年,他仍在各地參訪。到衡陽岐山寺禮恆志和尚,到武昌寶通寺禮志摩和尚,學“大悲懺”法,到廬山海會寺禮志善和尚,到九華山禮寶悟和尚,到寶華山禮體性和尚;以及到宜興禮仁智和尚,到句容禮法忍和尚。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在南京淨成寺,與楊仁山居士往來,討論《因明論》、《般若燈論》。以後又到九華山結茅修行。這樣到了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約他到揚州做法事,他渡江時失足墮水,甘自一晝夜,為漁者所救,把他送到寶積寺,醒過來時,七孔流血不止。後來到了高旻寺,月郎分派他職事,他不接受,只求在堂中打七,月朗以為他“慢眾”,當堂打香板,他順受不語。後來寶積寺僧到了高旻,說出他墮水獲救那一段事,才免去禪堂職事,他得便專心修行。

開悟

虛雲禪師在高旻寺禪堂修行那段時間,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一夕,夜間放香時,他開目一看,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徹,隔牆見香燈師小解,遠及河中行船,岸上樹色,悉皆了見。到臘月的第八個禪七中,第三天夜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照例沖開水,熱水濺手,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如從夢醒-他開悟了。他述偈曰:

虛雲虛雲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這年在鎮江金山寺過戒期,在揚州重寧寺助理道明和尚。智通法師在焦山講《楞嚴經》,請他講偏座;翌年他又重到寧波阿育王寺禮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親。寧波七塔寺請默庵法師講《法華經》,請他去任附講。講經畢,又到丹陽,助結森、寶林二師重修仙台觀,以後又到赤山與法忍和尚結茅共修。到了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他年已六十一歲,在江浙一帶參訪也時近十年,他又動遠遊之念,想再朝五台山,然後到終南山潛修。他辭別法忍和尚,先到揚州朝雲台山,繼到山東朝東嶽泰山,再到牢山禮憨山老人的海印寺,以後又到曲阜禮孔廟、孔陵,再西行北上到五台山。在五台行香畢,原想到終南山,這時義和團之亂日熾,行旅不便,就近回到北京,駐錫城南龍泉寺。這時他已頗著聲譽,肅親王善耆的太福晉對他執弟子禮,一些王公大臣也來參叩。

到了五、六月間,京中團亂愈烈,殺德國公使,圍攻使館區,清廷且下詔與各國宣戰。六月天津失守,七月北京淪陷。西太后挾光緒帝匆匆西逃。這時朝中有參謁過虛雲和尚的王公大臣,關心他的安危,勸他同眾人隨駕出京,他就在兵荒馬亂中隨扈蹕西行,到了西安。這時護駕大臣岑春煊請他在臥龍寺建息災法會。佛事畢,他以西安囂煩,十月間潛離西安,到終南山結茅修行。山中同修道侶不少,翌年赤山法忍老人也到了山中。

這一年歲暮,大雪封山,嚴寒徹骨,他獨居茅棚,身心清淨。一日他在釜中煮上芋頭,結跏趺坐待熟,不覺入定。到了新歲,鄰棚的復成師等去給他賀歲,見棚外虎跡遍滿,入棚見他在定中,乃以磬開靜,問他吃飯否?他答:“尚未,釜中的芋頭大約已熟了。”開釜一看,釜中堅冰如石,原來他入定不覺已半月之久。他自此改名“虛雲”。在此以前,人都稱他為德清師。

是年下半年,他再禮四川峨眉、雲南雞足,年終前到了昆明,在福興寺閉關,年余後出關,在歸化寺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皈依者三千多人。秋季在筇竹寺傳戒。繼之大理的提督張松林,親率官紳,迎他到大理府,住三塔崇聖寺,講《法華經》。皈依者亦數千人。這時張提督和一位李軍門欲留他住持崇聖寺,他希望在雞足山能夠有一個地方,開單接眾,以恢復迦葉道場。眾人稱善,乃命賓川縣知縣辦理。知縣在山中覓得一破院,名叫缽盂庵,交給虛雲和尚居住,至此他終償宿願,在雞足山有了立足之所。

弘法

他在缽盂庵開單接眾,四眾聞風而至者頗伙,這時他急於重修寺宇,必須募化,但這不是邊郡民力之所及,所以他留下一位戒塵師料理內務,他自己隻身往南洋。途中在南甸太平寺講《阿彌陀經》,在仰光、檳榔嶼各有停留,在麻六甲青雲亭講《藥師經》,在吉隆坡靈山寺講《楞伽經》。各地均有弟子皈依,前後萬餘人。這時接到雲南全體僧眾來電,謂政府要征提寺產,寧波天童寺的寄禪和尚有電來約,促他及早回國。他在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春季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與佛教會代表寄禪等會合,同進京請願,抵京住在賢良寺,朝中的僧錄司法安、龍泉寺住持道興、觀音寺住持覺光等接待他們。肅親王善耆也請他到府中為大福晉說法。庚子年在京中相識的一些王公大臣也都來探視,研究如何給皇帝上奏章。由於諸護法的相助,光緒帝下了一道上諭,諭知地方官不得勒捐寺產,著征提寺產風波始告一段落。

虛雲以清朝開國以來,對雲南一地沒有頒發過《大藏經》,商請諸位護法奏請朝廷,給雲南頒發一部《龍藏》。此事由肅親王發起上奏,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七月奉到上諭,把雞足山的缽盂寺改名護國祝聖禪寺,欽賜《龍藏》一部,鑾駕全副護送《龍藏》到山,賜虛雲和尚紫衣、玉印,並賜封號為“佛慈弘法大師”。這在當時是一份難得的殊榮。

光緒末年那一段時間,虛雲到南洋弘化,並為祝聖寺募款。他在暹羅龍泉寺講經時,一日趺坐入定,一定九日,這一來鬨動了暹京,自國王大臣至善男信女鹹來羅拜,國王請他到宮中講經,百般供養,官民皈依者數千人。這一次南洋弘化兩年余,直到宣統元年(一九〇九年)始由仰光回雲南。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虛雲和尚在雞足山祝聖寺傳戒,繼之又結禪七七四十九日。九月武漢革命的訊息傳到滇中,地方大亂。統兵官李根源排斥佛教,率兵入雞足山,欲拆寺逐僧,經他出面解釋,李根源皈依三寶,引兵而去。以後李氏維護佛教甚力。

民國元年(1912),虛雲和尚已七十三歲,老和尚是年在雲南成立了佛教分會,該會初創,許多事情要和官廳接頭,而民政長羅容軒對佛教有成見,事多阻礙難行。滇督蔡松坡時為調解,亦不得圓滿。民國二年(1913),老和尚到北京請內閣總理熊希齡幫忙,熊把羅容軒調到北京,以任可澄為雲南巡按使,老和尚亦回到雲南,推動佛教會事務。翌年他把會務委人辦理,回到雞足山。

民國七年(1918),滇督唐繼堯派員迎他到昆明,年底到達,住圓通寺。適歐陽竟無帶著弟子呂秋逸,為籌募支那內學院經費之事亦到昆明,同住圓通寺,老和尚請竟無為他講《攝大乘論》。民國八年(1919)春,老和尚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陸道場49日。是歲留在昆明。民國九年(1920)春又建水陸道場,法會結束繼之講經。這時唐督請他復興昆明西山已荒廢了的華亭寺,就是後來的雲棲寺。他接受了唐督的聘帖,擔下了重建雲棲的重任。民國十年(1921),顧品珍督滇,二月以後,天雨不止,城內可以行舟;七月以後,乾旱不雨,到了冬天,河內可以揚塵。秋天時疫流行,死人數千。在這種情形下,重建雲棲的事就擱置下來

建寺

虛雲虛雲

九一二年,應僧眾電請,抵滬聯絡僧界,並為代表赴寧謁孫中山先生。次年,參加籌組中華佛教總會並出席成立大會。返回滇省,主持省分會會務。一九一八年主持昆明雲棲寺修復,同時參與或主持興福寺、節竹寺、勝因寺、松隱寺、太華寺、普賢寺等的修復。為此艱辛操勞,長達十餘年之。到一九三四年,應閩省主席揚幼京等之請出任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從此,又積十八年心血,全心護持祖庭。興規矩,肅寺風,頒規約,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同時,應結外緣,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樓閣,添買田畝,興辦林場,弘揚農禪。數年之後,寺貌一新,名聞遐邇。期間,親自主持整理佛籍,重秘本修纂山志。

民國十一年(1922)才開始動工。老和尚逐日親督工作,慘澹經營,為時三年,規模粗具,以後即每年在寺中開單接眾,傳戒講經。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他為籌募雲棲聖像款,與王九齡居士同到香港。這時陳銘樞主粵政,接老和尚到廣州,想請他住持曹溪南華寺,他謝絕,經廈門轉福州,回到他七十年前出家的鼓山寺探視,並在寺中講經。講畢,再到寧波阿育王寺拜舍利,朝普陀山,回上海度歲。翌年回到福州鼓山寺,閩省主席楊樹莊,及前主席方聲濤,率官紳懇切勸請,留他主持鼓山寺。他以鼓山是他剃染初地,緬懷祖德,義不可辭,遂就任。以後數年,在鼓山講經傳戒,修繕寺院,並整頓鼓山佛學院,請慈舟法師主持院務。這樣到了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鼓山寺方理出頭緒來。而此時駐兵粵北的綏靖主任李漢魂堅請他到粵住持南華寺。他以六祖道場有重修的必要,這樣又到了南華。

南華寺是唐代大鑒禪師六祖惠能的道場,寺中有六祖的真身在。但已荒圮多年,無人過問。老和尚初到南華時,殿宇已傾,房屋破壞。只得搭蓋葵蓬竹屋,暫以住眾。然後籌募款項,購材募工,開始了南華重建的工作。經他慘澹經營,歷時十年,直到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始竣工。他寫了一篇《重興曹溪南華寺記》以記其事。在這十年之中,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年開始八年抗戰,二十六年廣州淪陷,各地僧人都投奔南華寺。南華容納不下,他重修了韶州曲江的大鑒寺和月華寺作為南華下院,以容納各地來投的僧侶。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他應國府主席林子超的邀請,到重慶啟建了一場息災法會。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南華重建告一段落,他又擔起了中興雲門的重任。

雲門寺是雲門宗始創者文偃禪師的道場。數年前老和尚途經該地,見荊棘叢中殘存破寺及祖師肉身一尊,老和尚見祖庭淪落至此,悽然淚下。便中言之於廣東綏靖主任李濟深、省主席李漢魂。到南華工程結束,二李又請老和尚重興祖庭,並親送老和尚至雲門駐錫,老和尚又開始了篳路藍褸、重建雲門的生涯,而是年他已高齡一百零五歲。

由民國三十三(一九四四年)年到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雲門的殿宇堂寮完成了十之八九,殿中聖像八十餘尊,也鋪金設座告竣。

遇劫

1951年的春節期中,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雲門事變”。三月,寺中在開戒期間,一日,地方幹部及民兵百餘人包圍了雲門寺,將老和尚拘禁於方丈室,將百餘僧侶分別囚於禪堂及法堂,幹部大事搜尋,上自瓦蓋,下及地磚,搜了兩日,未搜到金銀財物,乃毆打眾僧,亦無所獲,最後數大漢以木棒鐵棍毆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銀財物,打得老和尚五竅流血,肋骨斷折。老和尚深入禪定,苦樂俱捐,多次毆打始終不死,幹部們不敢再打。直到五月間“雲門事變”傳到韶州,大鑒寺僧人通知海內外同門,聯合營救。後來北京方面電令地方政府嚴查,雲門之圍始解。

一九五二年春,北京政府電粵,派員護送老和尚入京。七月抵京,李濟深、陳銘樞、葉遐庵、趙朴初等迎老和尚於火車站,駐錫於廣化寺。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要推舉老和尚任會長,老和尚堅辭,掛了個名譽會長的名義。十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場祝願世界和平法會,一九五三年回到雲門。

在雲門最後幾年,他仍開堂傳戒,日有開示。

新生

一九五三年五月,

虛雲禪師虛雲禪師

師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大會,並被禮請為名譽會長。期間,撰文發表感想,盛讚中國佛教協會的成立。會議結束後,師專程赴山西雲崗石窟禮拜後取道武漢,於六月來到江西廬山,養病於大林寺。此時,師有意在江西往下,卻感到大林寺人來人往難於清靜,於十月二率侍者冒雨登上雲居山,住進茅蓬。當夜與僧眾商議,禮請職事。數日之後,即率從開墾荒地。不久,四方衲子近百人聞訊而至。次年,為弘揚百丈家風,主持成立真如禪寺僧伽農場,將僧眾分為農林與建築兩隊。農林隊開春即事開墾,癖出水田數十畝,旱地十餘畝,當即下種,秋天收引稻穀數百擔,旱地所種紅薯也獲豐收。建築隊挖土燒磚,具爐鑄鐵瓦,年內二層樓鐵瓦磚木結構的藏經樓千竣。在此懸掛溈仰宗鍾板,每日昌晚上殿,坐香習禪。此後,仍率僧眾如法修持,農禪並重,種地栽禾,修建寺宇,年復一年,日繼一日,到一九五七年,主持真如禪寺重建修復工程大體完成。寺宇規劃悉仿當年南華寺格局,前有重建的趙州關,而後山門、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等一字直排,左右兩側相對而建的虛懷樓、雲海樓、客堂、功德堂、祖師殿、伽藍殿等。東、西禪堂、齋堂、方丈室、庫房等也一應俱全。各殿堂佛像塑建如法循制,尊尊裝金飾彩,端莊嚴肅。同時,師主持整頓寺規,嚴肅道風,每年夏講經,冬禪七,創辦[佛學研究苑],培育僧才。一九五五年,應眾戒子之請,開自誓受戒方便法門,為數百戒子授受三壇大戒。與此同時,以百餘歲高齡,親率僧眾實踐[農禪並重],經營數千畝山林,水旱田地百餘畝。到一九五七年,寺內實現糧食自給有餘,每年產竹木和茶葉也獲可觀收入。

圓寂

1959年初,自感身體日漸衰弱,應繼安排有關事務,主持岑學呂寬賢重新編輯的《雲居山志》刊印流通,親自為之撰序。師分別對真如禪寺諸職事作了交待。最後,諄諄告誡自己的侍者,今後[如有把茅蓋頭或應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並留下將自己身後的骨灰撒入水中,與水族結緣的遺囑後,於農曆九月十三日在雲居茅蓬內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年。荼毗之後,得五色舍利子數百粒。

年齡之謎

虛雲虛雲

虛雲生年有多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將出生年不斷提前,自稱同治十年、同治三年、鹹豐二年、道光二十六年、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年等。其舅父於解放後應廣東韶關文化館調查,言其生於同治十年(1871),《湘潭市志》釋虛雲辭條依此說。

佛教界虛報年齡現象並不鮮見,因為年齡越大越有威望和神秘感。如果虛雲真是1840年出生,那他將長釋敬安(1851生)11歲,民國元年(1912)成立的中華佛教總會首任會長就應該是虛雲而非敬安了。所以,虛雲舅父同治十年(1871)生之說比較符合情理。

禪法

禪語

“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願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懍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盡力行持,消除惑業,習病若除,自然藥不需要。古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喻水遭塵染,一經放入白礬,清水現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凡成聖也。”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每嘆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雲,‘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今逢大士勝會,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

虛雲虛雲雕塑

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託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孔子《論語》二十篇,第一句說:‘子曰學而時習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說也。孔子教人將學過的東西,時常溫習,語默動靜,念念不忘;若所學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應,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樣,要學而時習之。”

“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慾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

一心念佛

“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淨土。念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恆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

“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麼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麼?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淨業。這樣就是你們置我於魔羅邊處了。”

貴在用心 “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麼燒豬、雞魚供養觀音菩薩。既然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花數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那個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別而去。此時各人不敢起身送別。而虛雲老和尚也不回頭看看。”

“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髮,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

虛雲江西省真如禪寺雲共老和尚合影

“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

“聖之與凡,唯心之垢淨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淨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云:“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痴,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佛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於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嘉言錄

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

虛雲虛雲

忽,易的也變為難。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生日又雲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用功的人要善於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

辨邪正,識好歹,別聖凡。

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麼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麼。

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慾,抱定慈悲喜舍,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痴,圓滿智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靜坐之重要: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淨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慾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

年輕不知好歹,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老病到來,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變為死也苦,活也苦。這就是“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方為上計。

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

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眾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飢,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捨入深居。”

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淨本相輔而行。

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乾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乾。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淨中之禪,禪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虛雲虛雲

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么好吃?

人的投生,起首由於淫慾,及至出生後,就以財為主。廣慧和尚勸人疏於財利,謂:“一切罪業,皆由財寶所生。”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麼事都辦不成,可見財的厲害了。

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臥,要順時調護。

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能動靜忘懷,利水清月現。

出家有四種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不生顧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至。

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著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裡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突出貢獻

《虛雲和尚全集》《虛雲和尚全集》

1911年(宣統三年),為團結佛教徒,保護寺院,斡鏇上海佛教會與南京大同會的對峙,虛雲出滇至滬。接著,赴南京晉見孫中山,議定修改佛教會會章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見過孫中山之後,又前往北京去見袁世凱。在上海改組中國佛教會,成立中華佛教總會。1920年重興昆明西山華亭寺,改名雲棲寺。歷任福建鼓山湧泉寺、廣東曲江南華寺、廣東韶州雲門寺諸大寺住持。

1949年,應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圓瑛法師、趙朴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0月,他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三寶。

1951年值雲門事變,著作毀失殆盡。1952年參與發起中國佛教協會,被推為首席發起人。1953年被推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同年,應請復興江西雲居山真如寺。虛雲在率真如寺眾修持的同時,多方籌劃修復寺廟,並開荒造田,自給自足,種植茶樹、果樹,開闢花園。寫有《重建雲居山真如寺事略》與《雲居山志重修流通序》,交由香港蓮淨苑與佛經流通聯合出版,流傳於世。

一身五脈

虛雲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解行並進,嚴淨毗尼,行頭陀行,弘法演教,建樹卓著。除述及的傳承曹洞、臨濟法脈外,還應湖南寶生等之請,續溈山法第,進承興陽禪師之法,為溈仰宗第八世祖。應福建八寶山青持之請,衍法眼源流,繼良廣之後為法眼第八世祖。中興雲門時,遙承已庵深淨禪師之法,為雲門宗第十二世祖。這樣,師以一身而參五宗法脈慧日重光,禪風再振。現代旅居美國的宣化,即是虛雲授予的溈仰宗第九代傳人,他秉承門師虛雲教誨,弘揚佛法於天下,創建美國萬佛聖城,業績輝煌。虛雲在整理、保護。

水晶舍利

經典文獻方面,也多有建成樹。曾完成《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註譯》等十餘種著述。一生之中,講經說法次數無法計數。僅由岑學呂寬賢與淨慧先後編輯的《虛雲和尚法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就多達百餘萬字。正如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朴初所讚頌的,[遍立道場而無所住,廣演法要而無所述。人我壽者無所得,故慧燈再燃亦無所續]。師圓寂之後,四眾弟子萬分悲痛,先後在江西雲居山、香港芙蓉山、雲南昆明市等處為其建立舍利塔。一九九一年,又在雲居山建立“虛雲和尚紀念堂”,以供人們緬懷這位現代禪宗泰斗。

虛雲禪師舍利以寶石舍利和水晶舍利最出名。寶石舍利成方形多為綠色、藍色。水晶舍利成圓形多為無色透明和淺黃色。

主要作品

其著作有《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釋》、《圓覺經玄義》、《心經釋》等,然毀於“雲門事變”。今存法語、開示、書問等,後人編為《虛雲和尚法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等。

軼聞典故

融合漢藏

1913年(民國二年),西藏有些王公活佛受到英國及印度政府煽動,不肯承認民國政府,袁世凱乃下令雲南都督蔡鍔準備出兵西藏。為避免生靈塗炭,蔡鍔乃托請虛雲老和尚冒險深入藏區,商請在西藏德高望重的東寶法王,出面遊說當時主政的西藏活佛承認民國政府,消弭化解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

精神不朽

1959年虛雲圓寂於雲居山。1982年,美國紐約佛教禪宗中心為他修建紀念堂,將其傳記用英文刻於石碑。記載其生平事跡的有《虛雲和尚事跡》、《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畫法集》等。舍利留存廣東南華寺。

虛雲法師曾以此一對聯自述其波瀾壯闊的一生: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五帝:清代道光、鹹豐、同治、光緒與宣統皇帝。四朝:滿清皇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十難:生為肉球、饑寒雪掩、痢疾待斃、口流鮮血、失足墮水、大病頓發、索斷浸水、險遭剖腹、全身枯木、遭匪毒打。

人物軼事

虛雲老和尚暑天祈雪救萬民虛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外敵侵略北京,京城大亂,皇帝、太后、大臣、太監、宮女逃難長安(今西安)。慶親王聞虛雲老和尚是得道高僧,請虛雲老和尚伴駕西行,以保平安。

此時的長安,餓殍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處是腐爛的屍骨。虛雲老和尚立即奏請皇上,親諭禁止活人吃死人,並發動所有富戶捐出存糧開辦施粥廠救濟災民。

虛雲老和尚憐憫眾生,願在臥龍禪寺組織一場長達7天的祈雪大法會,望龍天垂護,降雪降雨消除瘟疫。

岑老居士曾和虛老爬山

岑老居士說他:“他洗澡不多,數日換衣服一次,而身上並無一點難聞氣味。”的確,後學曾聽家師說,虛老即使在大熱天也不洗澡,最多擦擦身,也不常換衣服,甚至綁腿布也是要幾天換一次。而且多數時候是家師等做侍者的催著才肯換的。可奇怪的是,即使是這樣,不管是小褂還是綁腿都沒有任何的汗臭味。

家師代復(虛老口述),重要的虛老親復

虛老即使是在一百多高齡,也是耳聰目明。山上無電燈,點的是很小的一盞油燈。虛老用毛筆寫字,不用帶眼鏡,仍能寫蠅頭小楷。後學就曾親見虛老親筆在《虛雲和尚法匯》上寫的注釋,寫的是六祖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涅盤經》的故事。在大約五公分寬的書頁天頭,寫了一百五十多個蠅頭小楷,字跡極為工整。家師說,他是親眼看著虛老在油燈下寫這段文字的。後來虛老將這部親筆校對的《法匯》送給家師留念。這本珍貴的法寶,奇蹟般的躲過了文革浩劫,家師過段時間會將這本唯一經過虛老親自審閱的《虛雲和尚法匯》付梓,以利益同修。

虛雲定力非凡,人所共知

家師說,虛老晚年常是一定十數小時,一般是從凌晨兩點入定直到下午出定。家師曾問過虛老,聽說您以前常一定數日,怎么現在不見您入定那么長時間了。虛老笑云:現在修廟,人來人往這么多,你叫我怎么定啊?我入定了,修廟子的事情你們找誰問啊?虛老又說:現在反右,有人貼我的大字報,說我是壞分子。要是我入定時間過久,這些人把我這把老骨頭拿去燒了怎么辦?

虛雲惜福,那真是惜福

一次虛老的蓆子破了,家師他們就去庫房買了條新的換上。虛老回來發現了,把他們訓了一頓:“我哪裡老的好大福報,要消耗常住一張兩塊錢的新蓆子。”家師他們沒辦法,只好再把舊的換回來。其實,那張蓆子真的是很破很破了……怎么樣,各位同修,過癮吧。

虛雲在晚年的時候,常生些小病

主要是“雲門事件”留下的舊傷復發。有時候,疼得很厲害,就躺在椅子上呻吟。可奇怪的是,只要一有人來找他老人家,他就把腿子盤起來和人家談話,甚至一談就是幾小時。家師等做侍者的,要是暗示客人早點結束,讓虛老好休息,虛老還會不高興。等客人走,家師問虛老:您老不是剛才疼得不得了嗎,怎么一會就不疼了啊?虛老說:這是業障啊,就是閻王老子也管不了我,我要起來就起來,要不起來就不起來。

電視劇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百年虛雲》

劇情簡介:1840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泉州知府蕭玉堂夫婦中年得子,不料生下一個肉團。蕭夫人驚駭而亡,蕭玉堂悲憤交加,命僕人將這一肉團丟棄。一藥翁飄然而至剖開胞衣,一聲驚天動地的啼哭,虛雲就這樣來到了人間,由此開始了他長達一百二十年,經歷四十八奇的求道旅程。

2009年11月6日,二十集電視

《百年虛雲》《百年虛雲》

連續劇《百年虛雲》首映式在深圳東部華僑城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惟賢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澳門佛教總會會長健釗長老、山東佛教協會會長明哲長老、山西佛教協會副會長妙江法師、二祖寺方丈紹雲長老、雲南佛教協會副會長東寶·仲巴仁波切、香港寶蓮寺方丈智慧長老、廣東佛教協會副會長宏滿法師、深圳佛教協會會長印順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心印法師、廣東佛教協會副會長宏滿法師等來自兩岸四地的十八位法師共同為這部電視劇剪彩。

由著名導演陳家林執導、《康熙王朝》幕後班底打造,李起厚、斯琴高娃、李丁等眾多實力派主演的20集電視連續劇《百年虛雲》,2009年10月29日在廣州舉行了首播新聞發布會。主角李起厚現場吟詠蘇軾的《水調歌頭》,一時感觸表示:這部紀念中國近代著名禪門宗師虛雲長老傳奇一生的電視劇,歷經了漫長的7年審查,終於有機會重見天日。

省政協副主席溫蘭子在發布會致辭中說,拍攝電視劇紀念和緬懷虛雲這樣一位愛國愛教和為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祈願眾生安樂而鞠躬盡瘁的高僧大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虛雲長老悲深行苦、為法忘軀的修行,禪修上的傑出成就和在繼承中國佛教傳統方面的巨大貢獻,贏得教內外和後人景仰,虛雲長老留下的寶貴精神,值得佛教界繼承發揚。

虛雲宗師活了120歲,歷經四朝五帝,受盡九磨十難,在世人眼中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甚至讓人匪夷所思的奇人,《百年虛雲》可算是中國第一部藝術性地表現佛教高僧的電視劇,但從2000年開始立項、2002年拍攝完畢,直到今天才得以面世,中間經歷許多“說不出的秘密”。該劇已於2009年11月6日在廣東珠江電影頻道全國首播。

作為“中國首部佛教電視劇”,該劇由佛教人士捐資拍攝,中國八大寺院湊齊800萬元投入該劇的攝製。提及該劇的出爐,近日來穗參加該劇發布會的主演李起厚無不感慨:“我們2000年起立項,2002年拍攝完畢。如今,這部片子終於得以播出,是審片機構的進步,更是時代的進步。”

《百年虛雲》由曾經執導過《唐明皇》、《武則天》、《康熙王朝》、《努爾哈赤》等劇的總導演陳家林執導,由斯琴高娃等多名明星演出。曾參演過陳凱歌導演《霸王別姬》飾少年程蝶衣,《滄海百年》飾同治皇帝等劇集的演員尹治在劇中出演虛雲大師的青年和中年時期,在《鐵齒銅牙紀曉嵐1.2.3.部》中出演王剛的壞管家“劉全“的演員張春年在劇中出演高徒“無根”。曾飾演《孝莊秘史》扮演少年順治,《康熙王朝》扮演少年康熙的著名童星陳韋辰將飾演融心小和尚。李起厚演繹虛雲老年,他說自己三個多月在雲南拍攝,深受佛法的影響。

“歷經四朝五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二十集電視連續劇《百年虛雲》是以中國近代禪門宗師虛雲長老心堅行苦,慈悲濟世的一生為藍本而編劇的故事。

本劇通過富於禪機禪趣、曲折生動、真誠感人的故事情節,展示虛雲長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法忘軀的一生。通過離塵出家、覺悟之路、庚子西行、重振雞山、藏漢彌兵、佛心護國、慧燈長明等七個部分,生動講述了虛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弘揚佛法跋涉於紛繁塵世,忘記一切身軀之苦、世界之難的傳奇經歷。

在雲南拍攝了3個月的李起厚感嘆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都得到了洗禮”:“我過去是個不懂佛的人,現在我也不敢說懂佛,但拍完之後我開始明白,做人要善良、正直。”

十大弟子

虛雲禪師作為近代禪門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貢獻除了上述恢復重興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後世禪宗復興而選擇培養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門下嗣祖沙門比丘較為著名的有十餘人,其中釋一誠、釋傳印兩位大德高僧還先後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釋虛雲 ,釋具行 ,釋宣化 ,釋聖一 ,釋一誠 ,釋傳印

釋本煥 ,釋淨慧 ,釋海燈 ,釋佛源 ,釋體光 ,釋紹雲

大事年表

虛雲禪師舍利虛雲禪師舍利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時,公誕生於泉州府署。初墮地,乃一肉團,母夫人駭慟,一氣壅死。翌晨,有一賣藥老人,過其門,剖團得男。生母既逝,乃由庶母王氏撫育。

鹹豐八年戊午(1858年),十九歲,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披剃。

鹹豐九年己未(1859年),二十歲,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

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年-1862年),二十一至二十三歲,居山洞中,禮懺。

同治六年至同治八年(1867年-1869年),二十八至三十歲,住山洞。居則岩穴,食則松毛及青草葉,渴則飲澗水。虎狼不侵,蛇蟲不損。不受人憐,不食人間煙火,亦不與人言談。體力日強,耳目聰明,步履如飛。公自述“幕天席地,萬物皆備於我,心中歡悅,自以為四禪天人也。”

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三十一歲。學教於天台華頂龍泉庵融鏡老法師

光緒元年乙亥(1875年),三十六歲。至高旻寺聽敏曦法師《法華經》 ,至岳林寺聽《阿彌陀經》。

光緒二年丙子(1876年),三十七歲。至天童寺聽《楞嚴宗通》。

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四十三歲。發心禮五台,以報父母深恩。是年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歷時三年,即1884年,而至五台。三年間曾經饑寒雪掩,痢疾腹瀉,口流鮮血,三次大病,奄奄待斃。每至病危不能拜香時,幸得文吉居士前來救護。

光緒十年甲申(1884年),四十五歲。五月下旬,始拜抵五台顯通寺;七月初十,拜辭文殊下山,由華嚴嶺向北行,朝北嶽恆山,至虎風口,直上朔方第一山石坊,雲級插天,空碑林立。至平陽府朝南北仙窟,禮堯廟,南至蒲州,禮漢壽亭關廟,渡黃河,越潼關,登太華山,慕伯夷叔齊之聖潔,游首陽山,入甘肅,至崆峒山。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年),四十六歲。西出大慶關鹹陽,參召伯甘棠古樹,禮慈恩華嚴二寺,到南五台,結茅息足,一住三年。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年),四十八歲。二月下山至翠微禮皇裕寺,及鳩摩羅什道場;游太白山,至漢中府,參漢高祖拜將台,諸葛廟,張飛萬年燈;經龍洞背,天雄關、小峨眉,劍門關,至新都寶光寺

光緒十四年歲次戊子(1888年),四十九歲。入成都,禮文殊院,至峨眉山;向西行經打箭爐,里塘,北至察木多,西至碩督阿蘭多,以及拉里,過烏蘇山越拉薩河,進入西藏政教中心拉薩,西北達布拉山,有高達十三層達布拉宮,殿宇莊嚴,金碧輝煌,即達賴活佛坐床處所,住有喇嘛僧二萬餘人。又西行經貢噶,孜江、至日喀則,西有扎什倫布,建築宏麗,廣及數里,系後藏政教領袖班禪活佛坐床處所,住有喇嘛僧約五千人。

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年),五十歲。公不予留藏,開春南行,經拉噶、亞東、入印度,經不丹國翻越喜馬拉雅山,至揚甫城朝佛古蹟;由孟加搖渡錫蘭,朝聖地,入緬甸,參大金塔;七月起程返國,由臘戍過漢龍關,至大理,朝雞足山,禮迦葉尊者入定處,忽聞大鐘自鳴三聲,土人一一歡呼禮拜。多年來,公參訪名山大川,三衣一缽,踽踽獨行,徜徉山水,毫無繫纍;水驛山程,霜風雪雨,毫無倦容。因之體力增強,步履輕捷,而養成一代興滅繼絕之人天師表。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年),五十一歲。到宜興,禮仁智和尚,時修顯親寺,是密祖出家處;到句容,禮法忍和尚,助其修赤山。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年),五十二歲。在金陵,伴松嚴上人助修淨戒寺。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五十三歲。約普照、月霞、印蓮諸師,同住九華,弘五教儀;如是研究賢首經教三年。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五十六歲。在此三十七年漫長歲月中,雖歷盡艱辛,猶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困苦處愈覺心安;如是澈悟古德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五十八歲。受命焦山智通和尚講《楞嚴經》。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五十九歲。在寧波阿育王寺講《法華經》。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六十一歲。公又思遠遊,擬再朝五台山,後入終南山歸隱。遂離赤山,朝雲台山。入山東,朝東嶽泰山。東趨牢山,訪那羅延窟(即憨山老人海印寺)。赴五台,行香畢,於十月,止終南山結茅,改號“虛雲”。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六十三歲。因遠近僧俗閒來,公厭於酬答,乃宵遁。後與戒塵師朝峨眉畢,入雲南界。在昆明福興寺閉關。

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年),六十五歲。出關到歸化寺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皈依者三千餘眾;是年秋在築竹寺講楞嚴經,並在該寺傳戒一期;傳戒畢,至大理崇聖寺講法華經,皈依者數千人。鏇赴騰衝,主法七日闔邑官紳士庶皈依者千餘人,樂捐鉅款,復興雞足山迦葉道場。公回雞足山後,興建房屋,立定規約,坐香講經,重振律儀,傳受戒法,是年四眾求戒者七百餘人。

虛雲禪師虛雲禪師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六十六歲。在石鐘傳戒,求戒者八百餘人;是年往南洋宏化,至南甸太平寺講彌陀經,又至檳榔講《法華經》,至馬六甲講《藥師經》,到吉隆坡講《楞嚴經》,前後皈依者萬餘人。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六十七歲。由南洋回國,船經台灣,登入參訪基隆靈泉寺。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六十八歲。到丹那講心經,到泰國講《地藏經》,《普門品》、《起信論》。有一次趺坐,入定九日,鬨動泰京,自國王大臣及男女善信,群來禮拜。出定後,泰王迎進宮中誦經,百般供養,肅誠皈依。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六十九歲。重至檳榔嶼極樂寺講《起信論》、《行願品》,皈依者甚眾,是年在極樂寺閉方便關。

光緒三十五年己酉(1909年),七十歲。公由檳榔嶼運經起行回國,連高居士在仰光所請玉臥佛一尊,同至雲南雞足山祝聖寺

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七十二歲。公在雞足山傳戒,結禪四十九日,提倡坐香與結夏安居一切法式。

中華民國元年壬子(1912年),七十三歲。在滇開辦佛教分會,請了塵在貴州設分會。西藏活佛喇嘛遠道來者甚重,擬舉辦佛教學校、布道團,及醫院等慈善事業。

民國八年己末(1919年),八十歲。應滇督唐繼堯之禮請,赴昆明忠烈寺啟建水陸道壇,經四十九日圓滿,全壇蠟燭,盡開蓮花;霞彩奪目;送聖時,空中現出幢幡寶蓋,飄漾雲中,全城民眾,羅拜於地。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年),八十三歲。設壇降雪,止息喉疫。重建華亭寺(雲棲寺)。

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年),八十四歲。修建七眾海會塔。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八十五歲。重修昆明湖西岸碧雞山全山祖塔及七佛塔總計十六座。

民國十四年乙丑至民國十六年丁卯(1925年-1927年),八十六歲至八十八歲。春戒後仍在雲棲寺講經,殿前老梅枯枝忽生白蓮花數十朵,大如盂,微妙香潔。園中所有青菜,盡放青蓮花。

虛雲禪師手跡虛雲禪師手跡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九十六歲。應香港東華三院之聘,赴港啟建水陸道壇。事畢,辭鼓山,回南華,培修南華祖庭。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至民國三十一年壬午(1936年-1942年),九十七歲至一百〇三歲。均在南華寺,修寺,傳戒,講經。是時中國對日抗戰,已到嚴重階段,國民政府主席以及中央各部會長官,為一面抗戰,一面安定人心計,特派屈映光張子廉二居士禮迎公赴重慶陪都,主建護國息災法會,時民國三十一年,歲次壬午。

民國三十三年癸未(1944年),一〇五歲。六祖道場重修臧事,乃往曲江乳源各地訪尋靈樹道場,未獲;比抵雲門,見荊棘叢中殘存古寺,內有偃祖肉身一尊,為雲門開宗道場,爰決心修復,經營數載,漸復舊觀。

民國三十五年丙戍(1946年),一〇七歲。公蒞穗主法,設壇淨慧寺(即六榕寺),九月緋桃應瑞,重台璀璨,得未曾有。

一九五一年辛卯,一百一十二歲。春戒期中。公還向侍者做了臨終囑咐。

一九五二年壬辰,一百一十三歲。並稍愈。因北京四次電粵,請公北行,遂前往北京。是年陽曆九月,為擁護亞太和會在京召開,廣濟寺舉行祝願世界和平法會,恭請公主壇。十月一日,公代表全國佛教徒,接受錫蘭送給中國三種寶物——佛舍利、貝葉經和菩提樹。

一九五三年癸巳,一百一十四歲。是年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大會中有提議毀戒者,公訶之,並整理為《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後經赴江西,永修雲居山,重興真如寺。蘇東坡云:‘雲居為冠世絕境。大士所居,其中湖開明月,瀲灩寺前,三面平田,四山帶礪,岩巒盤曲,宛若蓮瓣矗抱。’雲居勝境,於此可見。不幸抗戰期間,被毀於日寇,公發願重修,遂住雲居結廬,毅然恢復唐代舊觀;佛國樓台,重新湧現。

一九五九年己亥,一百二十歲。公自言“世緣已盡”,於農曆九月十三日重返兜率,僧臘一百零一歲。海內外佛門弟子,無不同心追念。

紀念堂

1959年虛雲圓寂於雲居山,世壽120歲。1982年,美國紐約佛教禪宗中心為他修建紀念堂,將其傳記用英文刻於石碑。記載其生平事跡的有《虛雲和尚事跡》、《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畫法集》、《虛雲和尚全集》等。

人物評價

虛雲虛雲

一、公五十六歲以前是自度時期,所作所為,福慧雙修,隨緣消業;志願一經立定,任何艱苦,在所不辭。

二、公五十六歲以後是度他時期。所作所為,無我無私,到處開荒,六十年來,不主持現成寺院,不受豐腆供養。四眾弟子前後得戒度者萬餘人,乞戒皈依者百十萬人;手興大小梵剎數十,其宏麗者如雲南雲棲寺,其莊嚴者如粵北南華寺,及乳源霎門寺。一衲、一杖、一笠、一鏟、一背架,行腳遍天下,其來也如是,去也如是;上山也如是,下山也如是。

三、凡夫貪圖享樂,到處俱有掛礙;而老和尚心空境空,無來無去,即來即去。

四、溯自達摩西來,至六祖一花五葉:臨濟開玄要之宗,洞山立君臣之義,溈仰發體用之論,雲門示三關之捷,法眼呈六相之分;拈花妙義,大布東方。及後曹洞專主少林,溈仰圓相漸隱,雲門於韓大伯後難見其人,法眼盛於永明而入高麗,獨臨濟香火尚存。元明以降,禪門宗匠,自中峰,楚石、紫柏、憨山、天童、以至玉琳、寥寥可數,心印式微;百餘年後,幸公以一大事因緣現世,於鼓山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

扶持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而參與五宗法,慧日重光;其精神之偉大,足以感召龍天而寒共匪之膽。公常云:‘人生如夢,一切皆幻;空中飛鳥,有何蹤跡可尋?況學道人耶?’予今述訂雲公事略。實未足以彰盛德於萬一,殆亦佛法不離世法,聊表師之行誼,以為後人楷模云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