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北宋哲學家]

邵雍[北宋哲學家]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字堯夫,諡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其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少有志,讀書蘇門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後被召授官,皆不赴。創“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著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邵雍邵雍
邵雍北宋哲學家。字堯夫,謚康節,先為范陽人,後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後人稱他為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人從游甚密。根據《易經》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摻雜道教思想,虛構一宇宙構造圖式和學說體系,成為他的象數之學也叫先天學。傳說他的卜術很準。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陽,以教授生徒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度使安審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間,為雍新居,名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寧初,曾兩度被薦舉,均稱疾不赴。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程頤、程顥、張載等退居洛陽時,恆相從游。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賜謚康節。有《伊川擊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邵雍詩,以張蓉鏡邵淵耀跋明初刻《伊川擊壤集》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縣宋墓出土之《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簡稱宋本)、蔡弼重編《重刊邵堯夫擊壤集》六卷(簡稱蔡本),及元刻本(簡稱元本)、明隆慶元年黃吉甫刻本(簡稱黃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編末之集外詩與新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等。

生平簡述

邵雍邵雍
邵雍少時刻苦自學,博覽群書。史稱:“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宋史.道學傳》)共城令李之才聞其好學,授其物理、性命之學。其人品極高,“德氣粹然,望之知其賢,然不事表褓,不設防畛,群居燕笑終日,不為甚異。與人言,樂道其善而隱其惡。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同上)具有儒者大家之風範,在當時影響很大,“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化,一時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風聞天下”(同上)。他成為時人的楷模,受人尊敬。

邵雍一生不求功名,過著隱逸的生活。喜嘉佑之時,朝廷詔求天下遺逸名士,留守王拱辰和尹洛以邵雍應詔,授將作監主薄。呂海吳克薦他補潁州團練推官,他皆以種種理由推託。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達官貴人十分敬仰他,常與之飲酒作詩,並買園宅送他居住。他依此過著耕種自給的生活,名其居曰“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他勤於著書,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書。其思想淵源於陳摶道家思想,已成為定論,眾家皆有論述。朱震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漢上易傳.表》)而朱熹則認為邵雍傳自陳摶,陳摶也有所承傳。他說:“邵子發明先天圖,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周易參同契考異.附錄》)從朱震、朱熹記功看,邵雍的思想源於道家系統,而直接傳授者是李之才。關於這一點,張岷等人皆有說明。張岷在邵雍的行狀略中指出:“先生少事北海之才挺之,挺之聞道於汶陽穆修伯長,伯長以上雖有其傳,未之詳也。”(《邵子全書.附錄》)

值得說明的是,邵子之學雖有淵源,但更多的是自己的體悟。《宋史.邵雍傳》對此論述得極為清楚:邵雍“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司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邵雍對於易學乃至整個思想文化的貢獻不是承傳道家思想或重複前人的思想,而是以數為框架建立起龐大的思想體系,即所謂“自得者”。

邵氏易學的價值不在於對傳統象數易學的繼承,而在於繼承傳統象易學基礎上對易學所進行的精心的改造和創新。恰恰是這些不符合《易》之本文或與傳統易學相違背的觀點和思想表現出勃勃的生命力,推動易學不斷地發展和臻於完善。如清儒全祖望所言:“康節之學,別為一家。或謂《皇極經世》只是京、焦末流,然康節之可以列聖門者,正不在此,亦猶溫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潛虛》也。”(《宋元學案.百源學案》)也正因為如此,邵氏之學雖然遭到了種種攻擊,而傳者不絕於世。“南渡之後,如林栗、袁樞之徒,攻邵者尤眾,雖象山陸氏亦以為先天圖非聖人作《易》本指,獨朱子與蔡氏闡發表章,而邵學始顯明於世,五百年來,雖復有為異論者而不能奪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卷十九)同時,邵子之後出現了許多研究著作,其子邵伯溫撰《皇極系述》、《觀物內篇解》,張元定撰《經世指要》朱元升撰《邵易略例》,無俞琰撰《易外別傳》,明黃畿撰《皇極經世傳》,余本撰《皇極經世釋義》,清王植撰《皇極經世直解》等,對邵子之學加以詮釋和闡發,使邵子之學成為專門之學,治此學者成為學蚧一個重要學派。清儒黃宗撰《宋元學案》專立“百源學案”,以述其思想淵流。另外,邵子的思想對義理之學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二程是宋代理學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形成從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邵子思想。對於這一點,朱熹早有察覺。他說:“程、邵之學固不同,然二程所以推尊康節者至矣。蓋信其道而不惑,不雜異端,班如溫公、橫渠之間。”(《宋元學案.百源學案》)這是說,二程之所以能以易學而與司馬光、張載齊名於當時,並對後世發生影響,與他推崇邵氏,“信其道”有關,足見邵氏易學影響之深之遠。

代表著作《皇極經世書》

yy
邵雍
《皇極經世書》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會運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聲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觀物內篇》凡十二篇,末《觀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門人弟子記述。《皇極經世書》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於世。其中《觀物篇》實乃邵雍之哲學、易理、歷史學的理論大綱。
今見《道藏·皇極經世》一書有十二卷,總以“觀物”名其篇,分《觀物篇》五十二篇(一至十二篇為“以元經會”,十三至二十三篇為“以會經運”,二十四至三十四篇為“以運經世”,三十五至四十篇為音律,四十一至五十二篇為雜論)及《觀物外篇》上下篇。從《道藏》中輯出之《四庫全書·皇極經世書》有十四卷,分《觀物篇》六十二篇(一至十二篇為“以元經會”,十三至二十四篇為“以會經運”,二十五至三十四篇為“以運經世”,三十五至五十篇為音律,五十一至六十二篇為雜論)及《觀物外篇》上下篇。

我們讀兩宋間人王湜《易學》及清人王植皇極經世書解》,即知此十二卷本及十四卷本《皇極經世》皆非邵雍原《皇極經世》之舊。王湜曰:“康節先生遺書,或得於家之草稿,或得於外之傳聞。草稿則必欲刪而未及,傳聞則有訛謬而不實。”又於“皇極經世節要序”中說:“康節先生衍《易》作《經》,曰《皇極經世》。其書浩大,凡十二冊,積千三百餘板。以元經會二策,以會經運二策,以運經世二策,聲音律呂兩相唱和四冊,準《繫辭》而作者二冊。”其實,王湜所見十二卷本的《皇極經世》,已是邵伯溫於邵雍去世後將《皇極經世》與《觀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聲音律呂之學(陳繹《邵古墓銘》:君性簡寡,獨喜文字,學用聲律韻類古今切正,為之解曰正聲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與張岷聽邵雍講學時所作的筆錄(邵伯溫定名為《觀物篇》。邵伯溫易學辨惑》:子望平時記錄先君議論為多,家人但見其素所寶惜,納之棺中。其後子堅得其遺稿見授,今《觀物外篇》是也。)釐訂而成。一至六卷為元會運世,七至十卷為律呂聲音,十一卷為“觀物篇”,十二卷為“觀物外篇”。對此,清王植已有說明:“《皇極經世》觀物一書,邵伯子以為十二卷。一至六則元會運世,七至十則律呂聲音,十一二則論以上二數之文也,皆為觀物篇。”邵伯溫比之《周易》上下經及十翼釐訂《皇極經世》為十二卷,前六卷元會運世如上經,中四卷聲音律呂如下經,後二卷內外觀物則比之上下《繫辭》。其後,趙震又分前六卷為三十四篇,中四卷為十六篇。明初《性理大全》則合內篇十二及外篇二,共為六十四篇,至嘉興徐必達刻《邵子全書》時,分“以元經會”為十二篇、“以會經運”為十二篇、“以運經世”為十篇,前六卷總三十四篇,中四卷仍為十六篇。清王植則總元會運世為三卷、律呂聲音為一卷、觀物內外篇各二卷,總成八卷。

詩篇節選

邵雍梅花詩
《梅花詩》
第一節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第二節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第三節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第四節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節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第六節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第七節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第八節 如棋事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第九節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需愁。
第十節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哲學思想

故居故居
邵雍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也包括一些唯物主義的內容。邵雍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生出天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動之始生陽,動之極生陰,陰陽互動作用,於是形成日月星辰;靜之始生柔,靜之極生剛,剛柔互動作用,於是形成水火土石。這是說天之動生出陰陽,地之靜生出剛柔。他又認為陰陽二者本是一氣,說:“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氣一而已”。他又認為太極是不動的,太極顯發而有變化的功能,於是生出數、象和器來,說“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復歸於神也”。

邵雍認為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是按照“先天象數”的圖式展開的。他把這先天象數歸之於心,說:“先天之學,心也”,“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皆生乎心也”。他所說的心既是個人的心,也是宇宙的心。邵雍認為,人是宇宙間“物之至者”,人靈於萬物。萬物具有聲色氣味的特性,人的耳目口鼻具有接受聲色氣味的功用。他提出“以物觀物”,認為“以物觀物”則明,“以我觀物”則暗,反對認識客觀事物時加入主觀感情的成分。他還認為人所以靈於萬物,最根本的在於人能知天地萬物之理,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他提倡“反觀”,要求既不蔽於物,也不蔽於我。但是他又認為,聖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極度誇大“聖人”智慧的作用。

邵雍按照象數,把天地從始至終的過程區分為元、會、運、世,以此為宇宙歷史的周期,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實際上就是一年的放大(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時辰,一時辰三十時分),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邵雍斷定,世界的歷史,以此為周期,由興盛到衰亡,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天形成於元的子會,地形成於醜會,人產生於寅會。人類歷史發展到第六會已會,即堯之世,達到了興盛的頂點;從午會即第七會開始,便由盛而衰,這是夏、商、周到宋的歷史時期;到了亥會即第十二會,天地歸終,萬物滅絕。另一元,也即再一周期又將開始。在一個周期內,歷史是退化的,由堯至宋,經“皇、帝、王、霸”四個階段,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神秘主義的宿命論的歷史觀

詩篇節選

詩篇詩篇
名言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戒子孫文》
詩作
《一去二三里》邵雍(康節為諡號)詩
邵雍詩《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另本:
一去二三里,
前村四五家。
高樓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註解
這詩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連成一詩,為啟蒙詩,許多二三歲小孩都會吟唱,尤其邵姓本家兒童。
意譯
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裡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後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梅花詩》邵雍作
邵雍《梅花詩》
第一節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第二節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第三節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第四節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節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第六節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第七節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第八節如棋事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第九節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需愁。
第十節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逍遙遊》:嘆人生容易老,總不如蓋一座安樂窩,上有琴棋書畫,下有漁讀耕樵。
閒來了,河邊釣,悶來了,把琴敲,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
《觀易吟》: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與不為貧。須探月窟方知物,未識天根不識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識天根。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極論》
下有黃泉上有天,人人許住百來年。還知虛過死萬遍,都似不曾生一般。
要識明珠需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先能了盡世間事,然後方言出世間。

人物軼事

1、【原文】
邵雍圖軸
熙寧中,新法方行,州縣騷然,邵康節閒居林下,門生故舊仕宦者皆欲投劾而歸,以書問康節。答曰:“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矣。投劾而”[邊批:正論。]
【譯文】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的新法正在推行,州縣之間都騷動起來。邵康節(邵雍,范陽人)隱居山林間,一些做官的門生舊友,都想自舉罪狀辭官回鄉,因而寫信問邵雍的看法。邵雍回答他們說:“現在正是你們應當盡力的時候,新法固然嚴厲,能寬鬆一分,人民就能受到一分實惠,自舉罪狀辭職有什麼好處呢?”[說法公正。]
2、【原文】
王安石罷相,呂惠卿參知政事。富鄭公見康節,有憂色。康節曰:“豈以惠卿凶暴過安石耶?”曰:“然。”康節曰:“勿憂。安石、惠卿本以勢利相合,今勢利相敵,將自為仇矣,不暇害他人也。”未幾,惠卿果叛安石。
[馮夢龍評]
荊公行新法,任用新進。溫公貽以書曰:“忠信之士,於公當路時雖齟齬可憎,後必得其力。諂諛之人,於今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必有賣公以自售者。”蓋指呂惠卿也。
熙寧初,王宣徽之子名正甫,字茂直,監西京糧料院。一日約邵康節同吳處厚、王平甫食飯,康節辭以疾。明日,茂直來問康節辭會之故,康節曰:“處厚好議論,每譏刺執政新法;平甫者,介甫之弟,雖不甚主其兄,若人面罵之,則亦不堪矣。此某所以辭也。”茂直嘆曰:“先生料事之審如此。昨處厚席間毀介甫,平甫作色,欲列其事於府。某解之甚苦,乃已。”嗚呼,康節以道德尊一代,平居出處,一飯食之間,其慎如此。
【譯文】
王安石被免去宰相之職,由呂惠卿繼任。
富弼見到邵康節(邵雍),神色十分憂慮。邵康節問:“難道因為惠卿比安石還要凶暴嗎?”
富弼說:“是的。”
邵康節說:“不必憂慮,王安石與呂惠卿本來是因權勢名利相結合,如今權勢名利起了衝突,彼此間互相仇恨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害別人?”
不久,呂惠卿果然反叛王安石
[馮夢龍評譯文]
王荊公實行新法,任用很多新人。司馬溫公寫信給他說:“忠信的人,在您當權時,雖然往往和您意見有所不合,覺得很可恨,以後您一定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諂媚的人,在當前雖然順從您,讓您覺得很愉快,一旦您失去權勢,一定會為了一己私利出賣您。”這段話大概是指呂惠卿的。
宋神宗熙寧初年,王宣徽的兒子名正甫,字茂直,負責監督西京的糧科院(官署名,掌理軍俸糧食配給)。有一天,王正甫約邵康節和吳處厚(邵武人,字伯固),王平甫(王安國)一同吃飯。邵康節藉口病推辭掉。第二天,王正甫來問邵康節為什麼推辭。邵康節說:“吳處厚喜愛議論,往往會譏諷執政的新法;平甫是介甫(王安石)的弟弟,雖然不太贊同哥哥的主張,如果別人當面罵自己的哥哥,畢竟也會覺得不好受。所以我推辭不去。”
王正甫嘆道:“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處厚在酒席間詆毀介甫,平甫很生氣,想把這些話一條一條記下來送到相府,我在中間調解得好辛苦。”
唉,康節先生因道德高尚受到當代尊崇,平日家居或外出,一飯一食之間,也這么謹慎

邵雍之死

邵雍邵雍
熙寧十年的夏天,邵雍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有些不妙。有一次和司馬光等人閒談,忽然笑著說:“我要觀看萬物輪迴去了。”程頤擔心地說:“先生的病他人愛莫能助,您自己可要想辦法調養。”邵雍卻坦然地說:“調養也沒用啊。”到了秋天,邵雍的病更加厲害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司馬光、富弼、張載和程頤、程顥等幾位朋友天天來看望他,守候在他的身邊。邵雍雖然四肢不能動彈,頭腦卻十分清楚,誰來了就和誰談這談那的,講起學問來滔滔不絕。有一回程頤來看望邵雍。臨走時邵雍說:“看來我們要永別了。”程頤不免有些心酸,問邵雍道:“先生有什麼話要留給我嗎?”邵雍說:“要使面前的道路寬闊一些,路窄了連自己的立身之地都沒有,怎么能使人行走呢?”程頤點頭稱是。冬季的一天,邵雍已經奄奄一息了。親戚朋友們都趕來,開始給他準備後事。二程兄弟和司馬光、呂公著等人聚在外屋商量著如何辦喪事,你一言,我一語,一時也難以定奪。躺在裡屋的邵雍聽到了他們的議論,就把兒子伯溫叫到床前,對他說:“我有三個要求,一定要滿足我。”伯溫哭著說:“您就講吧。”邵雍斷斷續續地說:“第一,我死後不能把我埋在洛陽,要葬在伊川先人塋地。第二,墓志銘要由程顥程伯來寫。第三,不要陪葬任何東西,頭枕轆轤頭,身穿粗布黑衣,衣服要抹上油。入殮時把李家的小禿閨女找來,讓她看著。”說完,等伯溫一一點頭答應,邵雍便閉上雙眼,離開了人世。家人和朋友們按照邵雍的遺囑,入殮的時候把李家的小禿閨女找了來,讓她看著給邵雍穿上粗布黑衣,在衣服上抹上油,然後裝進棺材,枕上轆轤頭,又讓小禿閨女看了看裡面隨葬什麼東西,才釘好棺蓋,送往伊川墓地。送葬的路上,兩邊站著許多人,男女老少一個個哭天抹淚,不住地念叨著邵先生的種種好處。棺槨由八個棒小伙抬著,起初他們覺著重得很,肩膀壓得生疼,所以走得特別慢。可是出去十來里地以後,越往前走越輕巧,抬著一點也不費勁,覺著很奇怪。到後來,人們發現遇到上坡的時候,裡邊“咕嚕咕嚕”地響,聲音由前往後,下坡的時候,裡邊也“咕嚕咕嚕”地響,聲音由後往前。有人害怕起來,自言自語地說:“啥在響?”一個人說:“象是那轆轤頭在來回滾動。”那轆轤頭怎么會滾動?老人們說,那是邵夫子得道升天了,棺材里沒人了,空蕩蕩的,只剩下轆轤頭。 一晃六七十年過去了,那個小禿閨女嫁人了,生了兒子,兒子又娶了媳婦,生了孫子。他的這個孫子長大以後不成器,專乾那些偷棺劫墓的勾當。有一天,和別人嘀咕著要去偷邵雍的墳墓,恰巧被小禿閨女聽見了,趕忙阻攔說:“你們可別去,邵先生入殮的時候,我看得清楚,裡面什麼東西也沒裝,連衣裳也不是好的,還抹了油。”孫子問:“是真的嗎?”“千真萬確,我親眼看到的。”這樣,邵雍的墳墓便沒有遭劫。原來,邵雍死前就料到,小禿閨女的孫子是個偷棺劫墓之人。

邵雍墓

邵雍墓位於洛陽伊川縣平等鄉伊水濱的紫荊山下。這裡群山環抱,風景幽靜。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長89米,東西寬48米。墓冢高2米,周圍磚砌八角牆。冢前有墓碑,
邵雍墓
上書“宋儒先生康節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間、石牌坊1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隆十七年(1742)嵩縣知縣徐璣督工於舊坊遺址新修而成。石樑橫連四柱,石樑兩頭各有一石龍頭,有吞雲吐霧、氣壯山河之勢,石樑之下嵌精石,中書“安樂佳城”,既描繪墓地物華天寶之地利,也表述墓主修身處世之哲理。山門闊一丈,兩邊刻清代學者趙誠所寫對聯一幅:“刪後無詩嘯月嘲風留擊壤,畫前有易躡根探窟見先天。”橫額為:“邵夫子墓”。冢前墓碑上書“宋先儒康節邵夫子墓”九個大字。此外,邵雍墓還保留有明清民國時重修碑記三方。1963年這裡被河南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宋時起,明宣德、清乾隆、民國等時期或地方政府拔款,或仰幕者捐資,曾對邵雍墓進行數次修整。1968年當地村民再次於原址上用舊料重建。1986年,伊川縣人民政府拔款對邵雍墓進行修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