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作者與成書年代不詳。黃帝為假託之名。一說成書於北朝拓跋魏時期。《黃帝陰符經》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帝陰符經》《黃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簡稱《陰符經》。作者與成書年代不詳。黃帝為假託之名。一說成書於北朝拓拔魏時期。一卷。傳本有《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之上、中、下三篇者。本書性質,論者見解各異,紛紜不一。但多認為系道教修養之術,論涉養生要旨、氣功、食療、精神調養、房中等方面。如宋·夏元鼎《黃帝陰符經講義圖說》全以內丹法釋之。又《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也有以縱橫家、兵家之意注釋者。本書言簡意賅,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歷來為學者所重視。本書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冊中,收有二十餘種。著名的有唐代李筌張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淵俞琰等家注。

題解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舊題黃帝撰。學者都認為是後人偽托,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有人說是北魏的寇謙之,也有人說是唐朝李荃;成書年代也莫衷一是,暫時都無法取得比較統一的意見。

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斗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則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通釋

黃帝陰符經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愚,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勝,我以不奇期勝。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通釋經源

少寶山達觀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陰符》本絹素書,朱漆軸,以絳繒緘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其本糜爛,應手灰滅。————《黃帝陰符經疏序、唐李筌》

筌序所引,驪山老母之言“火生於木禍發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

歷代經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

清朝名醫徐大椿曰:“陰符贊易之書也。”

經譽:“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

 《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

楊文會《陰符經發隱》曰:“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緯。”略補註:黃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統五行,帝以先萬物,調合萬有,誠乎中庸也。

吾文所謂‘通釋’者,黜其定相,得其綱常也。

評價

此書論述深刻,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盤點中國古今經典兵書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所以,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喜愛和重視我國歷代兵書。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黃帝內經》
《傅青主女科》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
《古今醫統大全》
《黃帝明堂經》
《婦人良方》
《海藥本草》
《韓氏醫通》
《喉科指掌》
《婦科玉尺》
《高注金匱要略》
《格致餘論》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
《古今醫鑒》
《婦科心法要訣》
《歸硯錄》
《感證輯要》
《傅青主男科》
《喉科秘訣》
《傅青主男女科》
《古本難經闡注》
《古今名醫匯粹》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古今醫案按》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黃帝陰符經》
《黃氏醫書八種》
《顧氏醫鏡》
《觀身集》
《管見大全良方》
《廣溫疫論》
《福幼集》
《國藥提要》
《國醫百家》
《海上方》
《海上醫宗心領》
《伏邪新書》
《寒溫條辨摘要》
《古代兒科疾病新編》
《漢方簡義》
《洪氏集驗方》
《喉白闡微》
《喉風論》
《古代疾病名候疏義》
《喉科心法》
《古方八陣》
《喉科紫珍集》
《喉痧正的》
《厚德堂集驗方萃編》
《胡洽百病方》
《花韻樓醫案》
《華氏按摩術》
《華佗神醫秘傳》
《華洋髒象約纂》
《懷少集》
《環溪草堂醫案》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皇漢醫藥全書》
《黃澹翁醫案》
《古方匯精》
《黃帝明堂灸經
《古方新解》
《古今名醫方論》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黃帝內經始生考》
《扶壽精方》
《婦人規》
《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
《贛州正俗方》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古今醫案按選》
《古今醫方集成》
《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人圖》
《高憩雲外科全書十種》
《黃帝蝦蟆經》
《福濟全珍》
《骨蒸病灸法》
《黃氏醫書三種》
《華佗內事》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華佗外科》
《廣嗣全訣》
《廣嗣五種備要》
《古書醫言》
《古愚山房方書三種》
《何澹庵醫案》
《古今錄驗方》
《黃帝八十一難經注》
《黃帝脈訣》
《婦嬰至寶》
《古本康平傷寒論》
《黃帝逸典》
《黃帝明堂偃側人圖》
《華佗方》
《華佗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
《廣嗣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