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挈要》

《火攻挈要》

中國明末系統總結火器技術的著作,該書詳細介紹火銃製造的工藝及種類,該書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基本信息

中國明末系統總結火器技術的著作。湯若望(即德國耶穌會傳教士J.A.沙爾·馮·貝爾)授,焦勖安徽寧國人)纂,趙仲(河北涿鹿人)訂。該書撰寫於崇禎十六年(1643)。《火攻挈要》原為上、下兩卷,另附《火攻秘要》一卷。

北京圖書館收藏原刊本的清抄本。清道光年間潘仕成《海山仙館叢書》曾收入上述兩書,合稱為《火攻挈要》(又題為《則克錄》),改成上、中、下三卷,共4萬餘字,圖27幅。明崇禎年間,為適應同後金作戰的需要,明廷在北京設立鑄炮所,聘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監製西式大炮,並要他將技術傳授給工部“兵仗局”。於是焦勖集中了明代火器的技術成就,並吸收了西方造炮技術的先進成果,集“名書之要旨,師友之秘傳,及苦心之偶得”(焦勖《火攻挈要·自序》),撰成《火攻挈要》一書。

該書上卷詳細介紹火銃製造的工藝及種類,並對佛郎機鳥槍、火箭、噴火筒等火器的製造作了簡要說明。中卷分別介紹各種火藥的製作、貯藏、性能、配方和火銃的試放、安裝、教練、搬運等內容。下卷具體介紹火器製造中一些應注意的問題和在各種情況下火器的套用。此外《火攻挈要》還涉及不少西方關於冶鑄、 機械、 化學、力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該書總結了明軍使用火器同後金作戰的經驗教訓,翻譯介紹了歐洲先進的軍事技術知識,成為明末火器技術的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盤點中國古今經典兵書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所以,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喜愛和重視我國歷代兵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