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經略》

《草廬經略》

《草廬經略》是被人譽為中國兵學通論的一部明代兵書,史論結合,以論帶史,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中國古典兵學的基礎理論。

基本信息

簡介

草廬經略》是被人譽為中國兵學通論的一部明代兵書,史論結合,以論帶史,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中國古典兵學的基礎理論。一般著錄為無名氏撰。有的題明黃之瑞撰,可能據題黃之瑞纂輯的《草廬經略輿圖總論》著錄(關於《草廬經略輿圖總論》下文討論)。還有的題黃啟瑞撰,不可考。從書名上分析,作者將自己的兵書起名為《草廬經略》,無異是以隱居茅廬的諸葛亮自命,所以,他當是一位隱士。本書具體成書年代亦不可詳考。但據書中所記內容推斷,它當成書於明萬曆初年。其根據是:(一)作者稱明朝為“國朝”,稱朱元璋為“高皇帝”,稱明朝初年為“國初”;(二)書中專有“御倭”一節,記述了嘉靖以來的抗倭戰爭,總結了戚繼光、俞大猷的抗倭經驗;(三)輯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中的內容及戚繼光的用兵實例;(四)書中雖有“平蠻”、“平羌”專篇,但未言及萬曆以來明與後金的戰事。所以本書成書上限應在隆慶以後,下限應在萬曆中期以前,大約在萬曆初年。

《草廬經略》在明代產生不是偶然的。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科技的進步,中國古代的軍事學術已出現了科學的胚胎,開始向軍事科學邁出了起始的步伐。

反映在《草廬經略》上,主要表現在戰役學和戰術學方面有了新的分類。例如,對於“擊”,它分出了逆擊、邀擊、橫擊、夾擊、反擊、首尾擊、擊後、掩擊、突擊、先擊強、先擊弱等不同戰術門類。這對傳統的經典兵學是一個發展,它更具象、更細微,更利於操作,“道”與“器”的分野也縮小了差距。

編輯推薦

《草廬經略》給編者們的啟示也就在這裡。以理性早熟著稱於世的中國古典兵不這,只有與現代軍事科學相融合,注入新的血液,才有可能煥發出青春活力。

同樣,重新注釋《草廬經略》的意義也在這裡。它啟示編者們,為了真正弘揚祖國古典兵學的優秀傳統,既需要字面的注釋,更需要字義的解悟,由此才能實現超越文本字義,與現代軍事相契合,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編者以為,軍保同志的《草廬經略注釋》一書無疑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一部力作。

作者資料

劉軍保,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1950年生,1968年入伍,1975年畢業於華東工程學院(今南京理工大學)。現任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電子技術學院。1989年立三等功一次,有多篇論文、專著發表並獲獎。

盤點中國古今經典兵書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所以,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喜愛和重視我國歷代兵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