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

《諸葛亮兵法》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三國時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生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27年,隱居隆中,卻仍心懷天下大事,不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後27年輔佐劉備、劉禪,建立蜀國,並著有《兵法二十四篇》等著作,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

基本信息

概述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陳壽記述,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韓雪)、等。由於作戰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門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國演義》上講述很多。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由來

《三國演義》第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中,姜維入帳,直至孔明榻前問安。孔明曰:「吾本欲想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這就是《兵法二十四篇》的由來。

介紹

而所謂的《兵法二十四篇》是指《諸葛氏集》,其目錄分別為第一篇「牧」、第二篇「權制」、第三篇「南征」、第四篇「北出」、第五篇「計算」、第六篇「訓厲」、第七篇「綜核上」、第八篇「綜核下」、第九篇「雜言上」、第十篇「雜言下」、第十一篇「貴和」、第十二篇「兵要」、第十三篇「傳運」、第十四篇「與孫權書」、第十五篇「與諸葛瑾書」、第十六篇「與孟達書」、第十七篇「廢李平」、第十八篇「法檢上」、第十九篇「法檢下」、第二十篇「科令上」、第二十一篇「科令下」、第二十二篇「軍令上」、第二十三篇「軍令中」、第二十四篇「軍令下」等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諸葛亮一生的文集、兵法、政治等思想全都收錄在《諸葛氏集》中,雖然現在幾乎失傳了,但其為人高風亮傑,與治國用兵的才能足以堪稱為後世典範。

其他著作

一、《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二、《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盤點中國古今經典兵書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所以,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喜愛和重視我國歷代兵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