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鼠狼[哺乳綱動物]

黃鼠狼[哺乳綱動物]
黃鼠狼[哺乳綱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鼠狼,中文正規名黃鼬,(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隸屬於食肉目鼬科鼬屬。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兩棲爬行動物等。 民間諺語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是非常態的。 黃鼠狼的肛門處,有一對臭腺,遇到敵害時能放出帶有怪異臭味的、呈氣霧狀的液體,有禦敵自衛作用。因為黃鼠狼有“放臭氣”和“偷雞”的習性,被人們認為是害獸,其實黃鼠狼是滅鼠能手。 由於人類的獵殺失去棲息地,黃鼠狼已被《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如今棲息地環境的不斷變化和適合生存的環境不斷減少,被國家自然保護聯盟列成易危物種。

形態特徵

黃鼠狼就是黃鼬 黃鼠狼就是黃鼬

黃鼠狼是食肉目中體型最小的一大類。頭稍圓,頸長,體長而四肢短,能鑽入鼠洞內捕殺老鼠。體細長;頭小而扁平;頸長而柔韌;四肢短,每足5趾,趾上有尖銳彎曲的爪,背部毛色赤褐,嘴周圍白色,胸腹部淡黃褐 色。其中最小的是伶鼬,體長10~15厘米,尾長3~4厘米,體重30~70克。體型較大的是黃鼬和艾鼬,體長30~50厘米,尾長15~20厘米,體重 0.5~1千克。鼬性活躍,膽大,善於捕獲獵物,是典型的機會主義捕食者。鼬在夜間單獨捕食,主要獵物為齧齒動物、魚、蛙和鳥卵,有利於控制齧齒動物的種群數量,因此,它們是對生態系統健康起到關鍵作用的類群。

臭腺

黃鼬具有肛腺,亦稱肛周腺、臭腺,可釋放出氣霧狀的臭液,以自衛。許多動物體內有臭腺,如放屁蟲肛門附近,椿象和臭蟲後足基部附近。臭腺能分泌具有惡臭的臭液或臭氣,嚇退敵害。臭腺最發達的動物當屬美洲的臭鼬。當它遇到襲擊時,會豎起尾巴射出臭液,這種臭液不但奇臭無比而且具有麻痹作用。

這種臭味是由肛門兩側的臭腺形成的,遇到危險時從肛門噴出。具有臭腺也是鼬科動物的一個特點。聞過這種臭氣的人都會知道,很像臭雞蛋味,臭得難聞,非捏鼻子不行。

黃鼬 動物標本 黃鼬 動物標本

臭鼬,曾與黃鼬等鼬屬動物同歸入鼬科,但現在它們單獨一科——臭鼬科(Mephitidae)。分布在南北美洲大陸,有4屬12種,有大的也有小的。它們放的這種臭氣其實是琥珀色液體,由於儘量使勁地噴出,便形成了細霧。一旦沖入對方眼睛,又辣又疼、流淚不止。有時更厲害些,可以使對方暫時什麼也看不見。

經過認真研究,確定這種氣體的成分是一種叫丁硫醇的物質。一隻臭鼬每天大約可產1毫升丁硫醇,存儲於肛門腺,一旦需要,臭鼬用前腳倒立,眼睛瞄準,肛門衝著對方將臭氣噴射出去,可以噴到4米左右的地方,可見力量之大。正因為如此,郊狼等迫於它的這種武器,從來也不襲擊臭鼬。可臭鼬並不是為所欲為,常言道:強中更有強中手,照樣有可以制服它的動物。如鷹、鷲等鳥類,可以從空中突然襲擊,臭鼬一時也是無法招架,只能束手就擒。所以這些鳥類是臭鼬的天敵,護身法寶也起不了作用。

分布範圍

全世界共有鼬科動物22屬59種,其中與黃鼬同為鼬屬的種類為17種,分布於除大洋洲外的各大洲。棲息於河谷、土坡、灌木叢以及田間或樹下的洞穴中,主要夜間活動。黃鼠狼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

白鼬和伶鼬分布在北半球寒帶地區,其冬毛和夏毛完全不同。夏毛棕黃色,冬季換成純白色,是適於雪地景觀的保護色。

中國有鼬科動物10屬19種,其中鼬屬7種:黃鼬、香鼬、紋鼬、黃腹鼬、艾鼬、伶鼬和白鼬。其中黃鼬遍布全國,數量最多。黃鼬適應性強,棲息於寒帶針葉林、草原以至熱帶叢林,無論山區、平原或沼澤地以至村落居民點和城市,均能見其蹤跡。

名稱由來

我們通常說的“黃鼠狼”到底應該是什麼動物?是誰開始使用“黃鼠狼”這個名字,並把它傳播開來的呢?

通過檢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復生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查“黃鼬 Mustela sibirica”物種,有如下古代名稱——鼪、黃鼠狼、鼠狼、地猴、艾猴。

兩晉時期的著名學者郭璞,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等多部書籍作注,他那個時候所提及的“鼪”,即指鼬或鼬鼠,通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黃鼬。宋·邢昺《爾雅註疏》、南朝梁·顧野王《玉篇》中也提到了“鼪”。

而對“鼪”有怎樣的解釋呢?郭璞注到:“江東呼鼬鼠為鼪,能啖鼠,俗呼鼠狼。”也就是說,它是因為吃老鼠,而被叫做“鼠狼”的。那么,還要反推“鼬”是什麼?回過頭來,我們還得查我國第一部辭書——《爾雅》。

《爾雅·釋獸》中有一個“寓屬”,歸納了幾種有鼠字部首的動物。很多後來的訓詁學者(編者註:訓詁,指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一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爾雅》前三篇叫《釋詁》《釋言》《釋訓》,“訓詁”一詞由此而來。),貌似大多認為“寓屬”指的是獼猴、猴類或者靈長類,所謂“寄寓木上,故曰寓”。寄寓就是寄居、居住、棲息的意思。當然,這樣解釋也不算錯,但對古人定義的這個概念,還是有些狹隘了。實際上,我們認為,寓屬,就是一類善於攀援或者樹棲的哺乳動物,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按照生態類型或習性給動物分類,相當於給鳥類分成游禽、涉禽、陸禽的概念。

《爾雅·釋獸》中說得很清楚:“今鼬,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為鼪。音牲。”從簡單的形態描述,不難想像,這裡解釋的物種,確實應為黃鼬。

而“黃鼠狼”這個名字的出現可能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解釋到:“鼬,一名黃鼠狼。又名鼪鼠。又名地猴。”

讓黃鼠狼這個名字更廣泛地傳播的,恐怕是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可以說這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博物學”著作了。《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中稱《本草綱目》卷五一下(獸部),使用了“黃鼠狼”。

《本草綱目》對黃鼬還有很多介紹:“按《廣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於搏鼠及離畜,又能制蛇虺。”“鼬,處處有之,狀似鼠而身長尾大,黃色帶赤,其氣極臊臭。”

從古籍中不難發現,我們的古人對黃鼬這個物種很早便認識得非常清楚。黃鼠狼,就是黃鼬。

棲息環境

黃鼬的拉丁學名中的種加詞是 sibirica,暗示了它的發現地(模式標本產地)可能在西伯利亞。1773年,德國著名生物分類學家彼得·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 1741-1811)將采自阿爾泰西部的標本命名為 Mustela sibirica,實際上這裡並不是嚴格的西伯利亞。而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和內蒙古東北部的黃鼬,均歸為指名亞種。

但其實,黃鼬的主要分布區要比西伯利亞更靠南:歐亞大陸中東部的北緯45°~60°之間,以及中國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它們的分布區。

黃鼬利用的生境也極為多樣,幾乎除了新疆的沙漠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的貧瘠荒涼地區之外,它們可以生活在祖國的各個角落,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草原、平原和山地地區,當然還少不了村莊、耕地附近,乃至城市的角落。但數量最多的地區,也是我國最為富庶的地方,例如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等;其次,是秦嶺、四川盆地和東南沿海丘陵地區;而其他省區的數量則明顯較少。

繁殖方式

黃鼬一般屬於夜行性,特別是冬季喜歡在晨昏活動,但其他時候也會在白天活動,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的話,白天活動也很頻繁。據《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八卷 食肉目》記載,5~6月間,哺育幼鼬期,母鼬白天活動更頻繁。6~7月間,幼鼬出巢,由母鼬帶領,晝夜活動。

黃鼬每年2~4月發情,雄性可與數隻雌性交配。妊娠期因不同地區,而時間各有長短,譬如在原蘇聯為28~30天,在我國遼寧為33~40天,在江蘇則為40天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多在5月產仔,每年5~6隻,少則2~3隻,多則11~13隻。

為其正名

“黃鼠狼給雞拜年”,正常而非常態

黃鼬並非只生活在遠離城市、鄉村的人口稀少的區域,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北京城市中,以及其他很多城市裡,我們也能見到黃鼬的身影;在幾十年前這些地區尚處於未開發階段時存在的黃鼬種群可能更大,甚至會時常“闖入”人類的勢力範圍,並與家養動物發生“親密接觸”。

與黃鼬關係最密切的籠養動物莫過於家雞。黃鼬能殺死、吃掉包括家雞、鴿子、鸚鵡在內的家養鳥類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全國各地都廣泛存在。而且,黃鼬對籠養動物的侵害不但發生在雞舍、鴿舍中,在動物園、繁育中心等單位也時有出現。

曾幾何時,在北京動物園,“黃鼠狼給雞拜年”的事情就經常發生。除了性情剽悍的幾種馬雞,(編者註:馬雞性情有多剽悍?可參見吳海峰、張勁碩撰寫的《厲害了,雞原來是靠著這“五德”成為了生肖》一文),其他幾種雉雞基本都曾有過個體被黃鼬侵犯案例,尤其是它們的卵。黃鼬還經常偷吃餵給其他動物的雞蛋。在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也曾有過黃鼬吃掉黃腹角雉雛鳥的情況。而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曾經也發生過疑似黃鼬捕食體型較小、體質較弱的受助猛禽的案例。當然,隨著人們採用主動堵漏的辦法,這些現象現在已大為好轉。

那么,為什麼黃鼬會經常出沒於雞舍和動物園等地呢?要知道在野外遇到野生的朱䴉、斑尾榛雞,並成功抓住可以自由活動、且活動能力較強的成體是多么的困難(但也不是不可能,例如生病或體質較差的個體),但抓住活動能力較差的雛鳥或卵就相對容易多了;而在籠養條件下,籠舍位置相對固定,鳥類密度較野外更大,且大多從小被束縛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活動範圍較小、活動能力較差,因此如果不是自己有能力反抗甚至反攻的話,恐怕難以躲過黃鼬的尖牙厲爪。

家雞不但是人類的食物,更是生活在雞舍周遭的黃鼬的重要食物。成群的肥美多汁的家雞中總有一兩隻相對弱小,它們在人類的庇護之下幾乎喪失了野外生存必備的技能,加之籠舍空間有限,更使得它們沒有太多的反抗餘地,限制了家雞的逃竄。因此,如果沒有人、狗或鵝的及時出現,雞群中死傷一兩隻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為什麼說是非常態呢?

黃鼬的主要食物不是家雞

作為一種進化了千百萬年的鼬科動物,它的演化史、自然史,它的生物學、生態學上的屬性,決定了黃鼬的主要食物是齧齒動物,而不是家雞。

這方面,早已耄耋之年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獸類學家盛和林先生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做了大量工作研究黃鼬。

我們今天比較容易檢索到的是盛先生在1983年第3期《大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科普文章《黃鼬功大過小》。他寫到:“我們曾在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吉林、黑龍江、內蒙、山西、河北等主要產區解剖過4978隻黃鼬的胃,發現它們主要吃老鼠、蛙類和昆蟲,也吃些蛇、蜥蜴、小雜魚,甚至蝸牛、螞蟥、蚯蚓等無脊椎動物。在食物嚴重缺乏時,個別的也以帶甜味的蘆葦根和薯塊充飢。在解剖中,僅發現兩個胃有家禽,一個胃內有幼家兔。”

為什麼盛和林先生對4978隻黃鼬的解剖研究中卻“僅發現兩個胃有家禽”呢?該研究取得的樣品雖然來自我國從南到北的很多省份,但在文章中並沒有說明樣品具體的採集地,是城市?農村?還是未被人類開發,甚至人類不曾涉足的地方?是在距離雞舍多遠的距離內?雞舍是簡陋的,還是牢固的?要知道,在這些地區,家雞的密度存在很大差異,這也許將對研究結果產生直接影響。

另外,且不論樣本來自全國各地,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雞舍周圍的黃鼬,也很有可能會因為個體差異(包括個性、體質等)而導致對闖入雞舍捕食家雞這一行為的表現有所不同,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撐死膽兒大的,餓死膽兒小的”;更何況,雖然我們經常能聽到黃鼬進入雞舍捕殺家雞的案例,但我們並不知道在周圍環境中究竟存在多少黃鼬,更不知道在黃鼬的整個分布區分布著多少只黃鼬,因此很難給整個黃鼬家族的所有個體扣上一頂相同的帽子——黃鼬以家雞為主食。更何況黃鼬分布範圍廣大,不同的環境中食物差別明顯,甚至也會隨季節的變化有所不同,因此黃鼬對食物的選擇或許也存在差異。

黃鼠狼是人類的朋友,而非敵人

盛和林教授負責撰寫了《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八卷 食肉目》中的“黃鼬”部分,先生用較長的篇幅分析黃鼬的食性。毫無疑問,就這個物種而言,黃鼬的主要食物是齧齒動物,而不是家雞。但同時,他也指出:“某些黃鼬可能經常盜食家雞,甚至一次咬死多隻,成為特殊的有害個體。”

其實黃鼠狼愛吃的是鼠。它還是一個捕鼠能手呢。據統計,一隻黃鼠狼一年能消滅三四百隻鼠類。一旦老鼠被它咬住,幾口就可下肚。如果尋找鼠窩,它可以掘開鼠洞,整窩消滅。以每年每隻鼠吃掉1公斤糧食計算,一隻黃鼠狼可以從鼠口裡奪回三四百公斤糧食。所以黃鼠狼決不是什麼偷雞賊,而是人類的好朋友。

我們切記,不要因為黃鼠狼“給雞拜年”,就徹底否定黃鼠狼的“功勞”。對動物的評價,萬萬不可強加入人們的主觀態度。之於自然界,每一個物種都是有益的,沒有所謂的害蟲、害獸之分。

保護級別

黃鼠狼已被《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收入“囊中”。本來,由於棲息地環境的不斷變化和適合生存的環境不斷減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