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寺

道安寺

道安寺位於神禾原畔雞子山,此地處於神禾原東麓,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彰儀村原上。此處正是神禾原向西北拐彎凸出之地,地勢顯亮無遮,其後原兩邊的走勢回收,猶如躍躍欲飛的雞兩翼而奮起,故人們稱為雞子山(又道此地荒坡草叢,四時多棲野雞故名雞子山)。又因唐宋時季,在此處建有真武廟,有朝陽大殿,俗稱雞子殿。

基本信息

簡介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古名“五重寺。”亦名“義安院”。據雞子山,朝陽殿,真武廟碑記:“道安寺唐宋以來舊有。”《鹹寧縣誌》云:“道安寺在城南四十里,北王里,為秦國師道安居地。”現存《符秦國師塔記》碑載:“府城南有義安院,為秦國師遺蹟,寺內有道安洞院,院中有塔,西倚高崖,東眺樊南之景。南行七、八里至炭谷(今太乙)……。慶厝中(北宋仁宗年號)有隋智悟大師斷肱歷志,行業清苦,籌資重修二塔。” 《長安城南記》云:“……此釋道安棲隱之處,薨痊於此。信不誣矣!”新街村樊家什子有古廟一座名“國師廟”相傳為道安寺之門。神禾原畔至今亦名“寺腦”。足見昔日道安寺之宏偉浩大,莊嚴肅穆。因緣生滅,事事無常。道安寺亦屢遭戰亂兵燹,及唐“三武之禍”。昔日
道安寺道安寺
高台殿宇皆蕩然無存,僅存碑石一塊,石相數尊,橫於蓬蒿亂草之中,其景其境甚令哀嘆。物轉星移。流年如梭。幸喜今朝。政通人合。國運增強。宗教信仰,日新月異。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十方善信的大力護持下,道安寺亦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緣起。現經區佛協開會決定,由寬嚴法師負責,道安寺修復工作。以“人間佛教”思想為指導。弘揚正法,與時俱進。廣結佛緣、廣結法緣、廣結善緣、廣結人緣。成就大眾、利益大眾、方便大眾、感恩大眾。且全面宣傳貫徹《宗教事務條例》精神。將這座千年古剎,譯經道場,推向一個更高更新的台階。

歷史沿革

道安寺道安寺
晉代-----前秦時,前秦王苻堅攻占襄陽城,恭迎國師當時佛教界領袖人物----道安法師入都城長安五重寺(又名義安院,唐後稱道安院,道安寺)。根據這一記述,道安寺約建於晉時符秦時期。
史載;道安法師學識淵博,為中國佛教的發展開一代之風氣,他在道安寺任主持後,翻譯佛經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主持譯出佛家典籍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同時道安法師是淨土宗和本無宗始祖,編纂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教精錄--------《綜理眾經目錄》。道安法師又是中國僧制的開創者,他親手制定了中國僧尼的規範,並統一了沙門的姓氏。宋時《高僧傳》等佛家史籍均有關於道安法師的記述。
道安寺當年的建築規模宏大,當地人傳說有;“跑馬關山門”之語。唐代以後隨著社會的動盪不安,道安寺和周圍其它寺院一起衰敗。
宋代張禮游城南諸名勝時,在《游城南記》中記載了當時道安寺的情形;“今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東眺樊南之景,舉目可盡”。
道安寺道安寺
金代興定二年(公元一二一八,1218年)又重新修建國師塔,寺內新出土金代古碑《符秦國師塔記》一塊,內容記載了當年(1218年)重修國師塔的情形。該碑銘文為隸書,正文為行書,詳細的記載了道安法師一生的經歷。
明代趙涵在《游秦日錄》中記述著道安寺的情形;“葬塔半傾,寺已寥落”。明隆慶五年重修道安寺,該寺現存隆慶五年(公元一五七一,1571年)古碑一塊。
清代道安寺幾經修復,上世紀中期,道安寺被拆毀逮盡。一九九六年,由民間組織(道安寺周圍的幾個自然村發起公議。古稱南,北兩社。),由民眾集資在故址上重建。後來又在興教寺主持常明法師倡義和關心下,進一步擴建。先後有前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以及常明法師,寬池師父,寬嚴師父,雷珍民先生等許多熱心人士的相助下,道安寺又在雞子殿故址上重新修建,國師塔,國師洞,大雄寶殿,地藏殿已落成了,其它正在修建中。
新建道安寺,背靠西北古鳳凰嘴,面向東南嘉午台,登臨此地令人心神俱舒,東南遠望嘉午台翠色,北望古鳳凰嘴古柏蒼桑,樊川美景盡收於眼前,決河流於腳下,少陵原畔興教寺似在眼底,神禾原猶如一條巨在此擺尾向前,道安寺新建的國師塔直插雲間,古老的道安洞已換新顏,登上道安寺,欣賞四時美景,會使每位造訪者感到,登臨此地別有洞天。

道安國師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國師東晉時代傑出的佛學家,生於東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卒於孝武太元十年(385),常山扶柳縣人士(今河北省冀縣境)。出生書香,早喪父母,從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撫養,七歲開始讀書,到十五歲時,通達五經文義,從而轉學習佛法。十八歲出家,二十四歲遇佛圖澄,親教十餘載,甚得器重,委以重用,常代說法。佛圖澄寂後,因戰亂離河南山西,與竺法濟、竺僧輔和竺道護等,共同研究後漢安世高所譯的有關禪觀方面的《陰持入經》《道地經》《大十二門經》,並作了註解。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堅遣苻丕攻占襄陽,筵請道安入住長安五重寺,宏揚佛法,並主持翻譯事業,時譯場幾千人餘人。譯《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三法度論》等。且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談。為後來的譯經工作指出了正確的道路。魏晉沙門依師為姓,姓各不同;道安認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凡佛信徒應以釋姓為姓,自此方有沙門姓釋之始。道安不僅精通佛法,經典嫻熟,亦為一位知識淵博,造詣高深的文學家。為當時長安一般衣冠子弟所請教之導師。世傳“學不師安,義不中難”之說。苻堅建元二十一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圓寂於長安五重寺,時年七十四.觀師一生為法忘軀,譯經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之多。為般若學中(六家七宗)“本無宗”宗祖。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曾贊公為“東方聖人”“恆遙而禮之”。天台智者大師,贊公曰:“佛圖澄、道安、慧遠三葉相承,若日月星之麗天也。”可見公一生,功在萬古,炳煜永世。

怡塵樓、應供堂動土祈福法會

2007年8月14日上午,長安護國道安寺隆重舉行怡塵樓、應供堂動土祈福法會,應邀主法的有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佛教協會名譽會長、興教寺方丈、本寺法主常明長老,長安香積寺真玉長老,本寺住持寬嚴法師。法會莊嚴如法,四眾弟子虔誠祈禱,諸佛歡喜,龍天佑護。怡塵樓、應供堂的動土是繼開山樓——斷惑堂之後的第二期工程,標誌著祖庭的修復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道安寺道安寺

怡塵樓、應供堂動土祈福法語

十字街頭做道場。拈來百草為妙香。學子遵諭守山舍。願為世人做舟航。

恭維佛歷二五五一年七月初二日,長安護國道安寺四眾會集,虔頌經咒,追思祖德,以報祖恩。怡塵樓者乃為追念師承而名。終南山紫竹林開山第一代怡峰聖忠禪師,第二代拂塵果初禪師,第三代省悟常明禪師。取先祖字派各一,以為後世子孫追念。應供堂者乃諸佛、賢聖應四眾供養之地。今朝,恰逢良辰,怡塵樓、應供堂動土開張,諸佛歡喜,龍天佑護,四眾發願。同做商量。仰祈上師三寶垂慈,敬祈諸祖大德護念,令此道場早日重光,安祖法乳廣滋萬方。值此諸佛歡喜,龍天降福之際又如何祈禱呢?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上師三寶垂加護!

紀念道安國師誕辰1695周年慶典法會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道安寺

舉行護國息災火供祈福法會

2008年元旦上午,護國道安寺隆重舉行護國息災火供祈福法會。住持寬嚴法師帶病主法。四眾弟子虔誠祈禱。諸佛生大歡喜,龍天普降吉祥,佛光普照,慧日高懸,呈現出一片祥和。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道安寺
道安寺道安寺

寬嚴法師倡議抗震救災獻愛心災區行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這場地震給災區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災害突如其來,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地震發生之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儘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溫家寶總理趕赴災區指導救援。

汶川地震,牽動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心,全國各地民眾非常關注地震後災區人民的情況,並自覺的捐款、捐物,以實際行動為災區獻愛心。為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共渡難關,長安終南山禪茶協會、長安護國道安寺、西安美家置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伸出援助之手,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心精神,全心全意向地震災區奉獻愛心。讓我們攜手同心、眾志成城,與災區同胞同渡難關,早日贏得抗震救災的勝利!

2008年5月16日晚,護國道安寺寬嚴法師攜全體愛心大使緊張的籌備災區所需的物品,此次抗震救災獻愛心災區行將於5月17日中午2點從西安出發前往略陽

道安寺道安寺

相關詞條

中國寺廟5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