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爐寺

鐵爐寺

鐵爐寺,位於湖南省長沙縣撈刀河鎮漢回村(現屬長沙市開福區管轄),距離長沙市約十五華里,康熙四十年(1701),百隆普振禪師創建。本世紀五十年代初,該寺佛殿前的天井中長者兩棵茶樹,傳說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紹光五年(1130—1335)鐘相、楊么起義時期,岳飛出兵洞庭湖一帶,路過此地時親手種植的。冬春時節,千萬朵重瓣的茶花綴於枝頭,艷麗多姿,堪稱一大景觀。時至1959年,寺廟被拆,只剩兩間雜屋,比丘尼復度、正順師徒苦守於此,勤織巧刺,憑勞動力與政府的少量補助維持著清淡的生活。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衝擊著神州大地,在破“四舊”聲中,佛教也經受了一場浩劫,僧尼被逐,佛像被砸。一時間,慧日潛消。生長在鐵爐寺的兩棵古茶樹為本寺興衰作了幾百年見證之後,似乎不忍再目睹慘狀,在一個雷鳴閃電的暴風雨夜中沉重地倒下了。

概況

鐵爐寺鐵爐寺
本寺前山與後山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兩座石塔、兩通石碑。這對於研究鐵爐寺的歷史、發展、興衰及演變都是極好的見證石塔之一是曹洞宗僧人百祥和尚墓。從碑文看,他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歿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世壽77歲。徒眾覓得鐵爐寺前山為塔墓之所。由此可以斷定鐵爐寺的歷史至少在160年以上。另一座石塔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百隆堂子孫為十三世祖南泉清太和尚所建之普同塔我們稱之為祖塔,地址在寺後象鼻山上。南泉和尚其人見於縣誌,他曾主持修復了城北同安寺。這座塔從時間上講不足百年,但塔上所列徒眾名單有四代27人之多,這足以證明本寺在清末住僧不少,是一個頗具規模的中型佛教道場。其法脈應屬於禪宗門下的臨濟宗支派。
鐵爐寺鐵爐寺
兩通石碑有一塊是同治十一年(1872)所立。碑文上說明本寺僧人開悟因故離寺他往,請人作證立下憑契,將早年從僧人曉亭手中接管的寺院及屋契賣與僧人悟一名下。石碑之二是比丘尼妙湛、妙覺、真修等於民國二十年(1931)所立,上刻:“鐵爐寺深藏山谷,古茶蔚起,形似鷲嶺祇園;水秀山環,恰似蓬萊方丈。”兩通碑文比較清楚地記載了鐵爐寺在清末時的規模,但至同治年間,寺內僧人渙散,法脈如絲。民國時期,大約是由於僧少尼多,諸多不便,經協商,僧人遷出,改為尼庵。後查《惠光禪師年譜》也證實了這一點,即民國二十四年(1935),當惠光從南京、上海弘法返湘後,得知鐵爐寺已改為尼眾叢林,其師兄復荃等被遷往古塘寺側之娑婆庵(今 沙坪附近)居住。這說明鐵爐寺正式改為尼庵的確切世間是1931年,至今已有70年之久。

歷史紀實

鐵爐寺鐵爐寺
歷史的車輪艱難的滑過了1976年。浩劫過後,百廢待興。已經奄奄一息的佛教命脈,正是靠著時刻記住一代高僧太虛大師所說“佛法弘揚本在僧”的名言的佛子們接續下來。鐵爐寺的比丘尼雖然沒有玄奘大師萬里孤征,西行求法的壯舉,也沒有八指頭陀即席賦詩、智慧如海的才華,然而正是這些平平凡凡的比丘尼,以她們那堅強的意志和刻苦修持的平淡行為,為佛教爭取了一片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一年,僅存兩間雜屋的鐵爐寺以其名藍古剎的召喚力,引來了比丘尼了證、迪光、覺明、培光等尼師共住,之後又有明悟、曉懺、培德、曉悟等前來掛單。她們一面刀耕火種,聚居苦修;一面節衣縮食,發展信徒,開始做起了重興鐵爐寺的夢。此後16年的時間,她們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沒有放棄這一初衷。1993年,是
鐵爐寺鐵爐寺
值得牢記的一年,雖然發起重修鐵爐寺的了證、正順兩位尼師以及她們的幾位同參道友,還未來得及等到這一天便舍報西歸了,但諸多佛子在那位具有紹隆三寶、續佛慧命、大志大行的公推寺院負責人曉懺法師的帶領下,寺宇重興的夢終於圓成了。如今,古剎雄偉壯觀,一座堆塑各種畫面的山門,色彩鮮明,古樸自然,沿門一條水泥大道直通那座新建的重檐歇山式的大雄寶殿前,依序而建的有伽藍殿、韋馱殿清規堂祖堂客堂念佛齋堂、香積廚、辦公室、車庫等建築物。整個寺院布局獨特,富有新意,錯落有致,高雅古樸,為長沙縣境內現有佛寺之冠。所有建築物共五十餘間。寺周密林千頃,松濤迴旋,林海環繞著寺宇,寺院隱藏於深林中。身臨此境,給人以超塵脫俗之感。更有紅牆隱約,依山繞寺,起伏跌宕,宛如一條長龍衛護著古剎的門戶。堂內佛像嚴飾,氣象萬千;諸天雲集,栩栩如生;還有香菸渺渺,風鈴陣陣,猶如塵世之中的一方淨土,滾滾紅塵中的一座梵宮。這裡,曾使許多人的心靈得到淨化,人格得到升
鐵爐寺鐵爐寺
華;也曾使無數不安的心得到慰籍,沉溺的意志得到復甦。它以其獨有真善美的宗教魅力,如同一顆高潔而不染塵俗的明珠,普照著芸芸眾生脆弱的心靈,給塵世中勞累、疲憊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淨心場所。作為長沙縣開放的最大佛教道場,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善男信女。這裡有修身養性、拜佛念經的尼僧;有篤信佛法、虔誠護教的居士;有朝拜名山、助興祖庭的台胞;有葉落歸根、千里還鄉的港客;有辭親割愛、尋求解脫的青年佛子。她們或住寺弘法,或來寺小住,頻施淨資,屢贈法寶。功不唐捐,德澤後人。鐵爐寺的劫後重興,離不開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各級領導高瞻遠矚大力支持的外因,更離不開僧俗弟子愛國護教的內緣,特別是那幾位既有卓識又具雄心,敢於不惜生命艱苦創業的老一輩比丘尼,更加令人肅然起敬!讓我們沿著她們的足跡,來回顧一下那段難忘的歲月吧。

高僧

鐵爐寺鐵爐寺
據《年譜》記載,該寺在道光年間又出了一位禪門宗匠——妙華禪師(1830——1907),星沙張氏子,母賴氏,全家皈依鼓山密庵長老。十歲隨家返湘,歡游寺廟。十四歲投鐵爐寺壽一長老名下祝髮,寶華具戒,精研律學;曾居高旻寺苦參二十年,大悟兩遍,小悟無數。同治九年(1870)移居金山,於選佛場中大徹大悟。次年回鐵爐寺開念佛堂,度人萬眾。徒復荃、復凱、復定(惠光)等十餘人悉蒙開曉,光緒丁未(1907)說法而逝。

靈一尼師,(清)長沙吳氏女,及鬢投縣中鐵爐寺出家,精持律行,虔修淨土,抑志念佛,眾多為化。光緒二十七年(1901)預知時至,說法辭眾,念佛立化,壽五十餘。(見《新續比丘尼傳》)。從這一僧一尼的傳記中我們又得到一個信息:妙華禪師與靈一尼師為同一時代人,去世時間只相差六年,地點都在鐵爐寺。這說明在清末,鐵爐寺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僧尼,甚至是四眾弟子同住一寺,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才完全建立尼眾叢林機制。

鐵爐寺鐵爐寺
惠光(1887——1967),妙華禪師弟子,十二歲出家,1929年就讀於開福佛學院,親近空也、太虛、虛雲諸長老,後又從白普仁、諾那、班禪等修學密法。四十歲經香港入台,在台灣屏東創建了鐵爐寺與惠光寺。撰有《禪學指南》、《禪學問答》與《宗門講錄》
三百年來,鐵爐寺經歷了興衰成敗,也由最初的比丘叢林轉變為今天的比丘尼叢林。但從清代至民國卻有過佛法興隆的輝煌時代,並湧現了一批精修梵行、矢志求法、度人無量的高僧。

傳人

鐵爐寺鐵爐寺
隨著宗教政策的不斷落實,鐵爐寺的各種宗教活動都逐漸得到恢復,寺內經常是經聲朗朗、佛事不斷。從1983年至1985年,先後有六位十幾歲的女青年發心來寺剃度出家。鐵爐寺的老一輩出家人深知,道場恢復後,培養青年接班人已成為本寺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遂將這些青年留寺考察,並熱心傳授佛門教義與禮儀,悉心培養她們任勞任怨、謙恭忍讓、敬老尊賢等美德。寺院負責人曉懺尼師,則在師長們的協助下,於擴建道場的同時,克服寺院建設急需用人的困難,支持年輕人出外參學、報考宗教院校。幾年後,有兩人畢業於高級佛學院,兩人畢業於南嶽佛學講習所、一人上五台山學律,一人當上了駕駛員。這些青年學子由於一出家就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又受前輩們農禪並重、學修並舉的影響,故政治文化、宗教教義以及道德各方面的素質都有進步。真正成為鐵爐寺、乃至佛教界的一批好接班人。
鐵爐寺鐵爐寺
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寺院建設不斷完善。1987年,由於寺院道風可喜,前來燒香的信眾越來越多,影響也逐步擴大。佛教節日期間,信徒們冬則多人擠在一張床上,夏則鋪設竹床、木板作簡易棲所,儘管如此,信徒們總是高興而來,滿足而去。監院曉懺法師見此情景,既喜亦憂只得克服一切困難,省吃儉用,在寺西蓋起一棟二層小樓,共十間住房,外加浴室、衛生間等配套設施,終於緩解了住房困難的局面。住房問題解決後,民屋式的佛殿卻無法容納湧入寺中朝拜的善男信女,非改建不可,1990年,經向當地政府與上級佛協申請後,得到支持,決定在寺前方東邊山上建一座民清宮殿式的大雄寶殿,占地400多平方米,並飾以麻石雕花欄桿,外廊由28根水泥製作的仿石柱支撐在廊基之上,殿前一對石獅活靈活現,十分莊重。
鐵爐寺鐵爐寺
大殿落成之後,用木材重塑了佛菩薩及二十四諸天聖像,又把原來的舊殿堂與住房全部改建成水泥結構的二層樓的殿堂或寮房。1993年,在當地政府與國土部門的支持下,按政策收回了部分民用菜地,確定寺院界限,並築起了山門、圍牆,到現在為止,除十丘水田及山林未收回外,基本恢復舊貌,整個寺院煥然一新。當代高僧、中國第一比丘尼、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隆蓮上人為題聯曰:斷無明斬釘截鐵,度眾生大冶烘爐。

值得稱道的是,鐵爐寺地處鄉間,從恢復到重建,耗資200多萬元,從未向政府要過一分錢。這完全是她們苦心經營、團結信眾、友好接待港台同胞的結果。其中以台灣法智法師、唯一法師功德最大;香港的果性、慈愍二大士也出力不少;台灣屏東鐵爐寺四眾弟子亦都有奉獻。今天的鐵爐寺,如果從喧譁的長沙鬧市出發,需乘車一小時

鐵爐寺鐵爐寺
才能到達風景秀麗的鐵爐沖,60餘間建築物錯落有致。依序而建的有山門、大雄寶殿、念佛堂、清規堂、香積廚、齋堂、息心所、海會塔、寮房等。寺周密林千頃,松濤迴旋。林環古剎,寺隱山中;翠綠從中,紅牆隱約,依山繞寺,起伏跌宕,宛如一條長龍衛護著山門;堂內佛像嚴飾、氣象萬千;殿外香菸渺渺,風鈴陣陣,好鳥和鳴,嚶嚶成韻;樓閣蓮池,爭相輝映。邁步其中,但覺步移景轉,小中見大,芳草萋萋,紅花遍熾。身臨其境,不覺塵心頓歇,俗慮齊消。貫休和尚有詩曰:“雖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滿溪”的描寫就是鐵爐寺勝景的真實寫照。多少年來,本寺以其獨特的宗教文化內涵、優雅的迷人野趣,絢麗的南國風光,別致的建築風格,熱情的宣傳服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善男信女,墨客騷人,成為滾滾紅塵中人們修身養性、化戾氣為祥和的超脫之所。1995年已畢業於四川尼眾佛學院的自然法師回到祖庭,全力協助恩師管理道場,又增建了聚香亭、平安軒、放生池等,還每月在寺中為信眾宣講佛法知識。今天的鐵爐寺可以說是琳宮羅列,佛語飄香;晨鐘暮鼓,法音常演。尼僧們在這寧靜的古剎朝參暮禮,過著如法如律的僧伽生活;十方檀越,雲集梵剎,淨化身心,護持正法。我們領略到的不僅是莊嚴道場的氣氛,還有那度盡蒼生終不悔,人間淨土勇獻身的無盡安詳!

重建

鐵爐寺鐵爐寺
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鐵爐寺佛像被砸,尼僧被逐,宗教活動被迫終止。但當時還住有復根、泉定、永證、了性、善成、善環6位比丘尼土改時,寺產進行了重新分配,她們也分得了相應的山林土地。後不久,泉定、了性被招工進城參加工作,原住在羅漢莊念佛林的復度、正順師徒也搬到鐵爐寺與大眾同住,個別農民遷入寺中,此時寺院雖完整存在,但僧俗雜居,佛寺面貌不復存在。1954年以後的幾年時間,寺內尼僧與農民一樣從事種菜、繡花等農副產業,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1959年,“大躍進”高潮時,鐵爐寺幾乎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寺院被拆三次,除農民住的幾間外,只留兩間雜屋給正順師徒聊避風雨,其他尼僧因不堪忍受遭人歧視的日子,只得含悲忍淚,脫下僧裝,換上俗服淒悽慘慘遣散回原籍去了。1960年,復度去世,這個曾經興盛於時的鐵爐寺,只剩下正順一人苦苦支撐著。1962年,政府對宗教界的政策有所調整,每月由民政部門發給正順尼師生活費10元(後略有增加)。此後十多年間,正順就這樣過著亦僧亦俗的生活。
鐵爐寺鐵爐寺
1974年,當地甚至準備將正順居住的兩間房子拆掉,聞此訊息,已在城內工作的泉定比丘尼痛惜寺院僧脈將斷,立刻回來搭建房屋一間,並四處奔波,前往長沙解放四村請來居住在那裡的比丘尼了證、在寧鄉俗家居住的比丘尼培光前來鐵爐寺陪伴正順居住。比丘尼永證更是傾其一生積蓄,還到處動員護法居士,極力維護鐵爐寺不被摧毀。1976年,比丘佛明、比丘尼迪光、覺明相繼來寺,四十多歲的沙彌尼曉懺從湘潭來長,拜了證為師。此時的鐵爐寺,因聚集眾多發心護教的比丘尼而維持下來。1977年,尼師們眾志成城,在永證、了證、正順三人的倡導下恢復了佛堂與僧舍三間,正中一間權作佛殿。由於這些尼師對佛教的一腔熱情,才使得頻臨毀滅的鐵爐寺留下了一脈香菸,給廣大長沙佛教徒爭取了一個生存空間。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宗教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鐵爐寺走上了艱難的發展軌道。1979年,農民遷出,寺院被批准重建但最初幾次發起重建,均遇阻力。1982年,在比丘尼曉懺的主持下,憑籍道場佛事的收入與信徒布施,經過千辛萬苦,用土木結構建成了大雄寶殿、念佛堂、寮房和雜屋十幾間,同時新塑了泥質佛像

鐵爐寺鐵爐寺
並裝金。這樣一個簡易的宗教場所便對外開放了,尼師們在此定居修學,接待信眾。第二年,由於房屋是在原本破舊的基礎上修建的,加之連夜的大雨侵襲,致使九間房屋在一夜間倒塌成為廢墟,剛剛有了棲身之所的諸尼師立刻陷入了愁雲慘霧之中,幾位出力較多的比丘尼更是難以控制內心的傷感,忍不住失聲痛哭。此時寺中尼師大多是古稀之齡,要恢復道場的確是舉步維艱,她們無論是從人力、還是物力都顯得那么薄弱和孤立無援。面對此情此景,年紀較輕的曉懺尼師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重建道場的責任,她的足跡穿梭在城鄉之間,將這些不幸遍告三湘名剎,開福寺內諸道友以及廣大信徒紛紛解囊相助,從長沙去香港定居的果性、慈愍兩位長輩尼師也給予了大力支持,這樣倒塌的房子又建了起來。重建後的鐵爐寺雖無古寺的莊嚴與肅穆,卻有民舍的樸實與清新。尼師們在砍柴種菜、挑水做飯的生涯中,不忘念經禮佛,教化信眾,過著農禪並重的生活。

入寺須知

鐵爐寺鐵爐寺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臥不離法度。那么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禮拜: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淨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4、見僧人: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5、法器:寺中磬、木魚、鐘鼓等法器為龍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6、聽經: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閒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7、用齋: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譁,不得翹腿而坐;8、會客: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參考地圖

鐵爐寺鐵爐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