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傑寺

大傑寺

五龍山大傑寺既是佛教聖地,又是文化重地,是打造白石傳統文化品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龍山大傑寺始建於明朝[中國歷史朝代]崇禎年間,距今已有三百餘年,在歷史上曾經被列為湘潭地區的四大名剎之一。它是一座具有獨特文化底蘊的佛教寺院,歷來為人文學士棲息之地,尤其是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王仲言等七位才子在此成立了“龍山詩社”,聞名遐邇,影響深遠。據大傑寺相關人士介紹,大傑寺自1994年經縣政府批准重建之後,經過幾年的修建,現已完成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念佛堂等各項建設,並已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開放寺院和白石旅遊開發區的景點之一。大傑寺現在還有觀音殿、藏經樓等工程設施需要繼續完成。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傑寺 大傑寺
大傑寺位於五龍山,地處湘渭兩水之間,天馬南來,五嶺盤曲,有如五龍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風景旖旎。據1929年黎承禮所撰《湘潭五龍山碑記》中載:“鍾衡岳之靈,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闊,其形蜿蜒,故謂之五龍”。五龍山上古木參天,雲霞輝映,山腹名剎大傑寺,即坐落於此。

五龍山地處湘渭兩水之間,天馬南來,五嶺盤曲,有如五龍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風景旖旎。據1929年黎承禮所撰《湘潭五龍山碑記》中載:“鍾衡岳之靈,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闊,其形蜿蜒,故謂之五龍”。五龍山上古木參天,雲霞輝映,山腹名剎大傑寺,即座落於此。據史載,大傑寺始建於明崇禎五年,由武當山慧庵大師在此結茅而居。

歷史紀實

大傑寺 大傑寺
據史載,大傑寺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23年),由武當山慧庵大師在此結茅而居。傳說中此山的護法玄帝菩薩過去的道場是在中路鋪岳武亭。當時正德皇帝在南嶽廟祭,留宿在岳武亭,夜得一夢,夢見玄帝菩薩對自己說:“岳武亭的來往人丁比較多,繁華而複雜,不想在此地居住,欲遷往五龍山。”正德皇帝在夢中驚醒,翌日便前往五龍山,在山下巧遇一蛇引路,到了山腹地帶一小寺處,蛇即盤踞不再前行。正德皇帝始知玄帝欲建殿於此,回宮後。下詔賜香火田360畝,並命吉、桂二位藩王捐資興建廟宇。初建時有武正殿、岳聖殿、觀音殿等。三層正殿之後,陸續增建無量佛殿、西林禪堂、雲水堂、東林僧禪院等大小房屋120餘間。大傑寺坐北朝南,重巒疊嶂,林深樹密,濃蔭蔽日,近擁石馬,古岳諸峰,遠眺曉霞,衡岳。溫涼適宜,是個善信問佛和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大躍進時,大傑寺被毀劫一空,文革時又雪上遭霜,一度改為鄉村的林場。撥亂反正之後,正通人和,百廢俱興。1994年有僧尼純容入山,後有曉懺老法師率徒唯靜自長沙鐵爐寺來山駐錫,四處化緣募捐,重新修復大寺,歷經數年,耗資300多萬元修建了大雄寶殿、山門、圍牆、東西寮房齋堂以及念佛堂等50餘間。寺周始又蒼松翠柏掩映,綠蔭成林,鳥語花香。香熏繚繞,風鈴陣陣,實乃一片塵世淨土,人間梵宮。

重建大傑寺後,經湘潭縣人民政府批准,此寺已列為湘潭市重點佛教活動場所,並在山外入口處修有兩條公路直達寺內。曉懺老法師圓寂之後,唯靜法師接過弘法利生之棒,繼續率眾徒擴展寺廟規模,又新建天王殿、藏經樓、鐘鼓樓、觀音閣以及傳經解佛的殿堂。香火日盛,遊人驟增,去年大傑寺被省宗教局評為“五好宗教場所”。唯靜法師常謙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直以來,五龍山就是歷代文人墨客問學和歇息之所。

光緒二十年(1894)春末,由於內爭外侵,朝政走向崩潰,致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時有文人雅士、書香子弟齊白石、王忠言、羅真吾、羅醒吾、陳伏根、譚字詮、胡立三等七位才子,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暢抒己志。常聚集於五龍山大傑寺中,並創立“龍山詩社”。詩社不僅研究詩文、字畫、雕刻等文藝作品,也開展音樂、棋類等文體活動。齊白石任社長,持續活動逾五年之久,他們被江南一帶稱譽為“龍山七子”。王忠言曾在此寫下《龍山寺和松庵韻》詩兩首:

重陽盛會我來遲,籬畔黃花剩幾枝。

旅館羈身孤舊約,名山有夢補新詩。

園林秋老歸心切,霜露寒生瘦骨知。

堪笑勞勞成底事,世年空過聖明時。

萬壑千峰里,孤煙鎖梵宮。

仙來無定所,鶴去有遺蹤。

雲影臥岑寂,鐘聲飛遠空。

石床重徙倚,惆悵久塵封。

當年身為社長的齊白石精修畫業,兼習詩文,經千錘百鍊,終成大器,成為我國畫壇一代宗師,享譽海內外。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大教授,毛澤東的恩師黎錦熙,早年曾於大傑寺內居住,寒窗苦讀,學而有所成。曾國藩“門下四子”之一黎培敬,湘潭縣人,曾任清代貴州布政使,江蘇巡撫等職,青少年時也在五龍山讀書學佛。其子黎承禮也學至翰林,並為大傑寺寫下一篇傳世碑文,碑文現保存完好。人傑地靈的龍山聖地不僅聚集了慧庵、一輪、慈舟等歷代佛門高僧,也孕育了湖湘之地一代代的儒門豪傑。

景點描述

大傑寺 大傑寺
大傑寺位於湘潭縣中路鋪鎮柱塘村五龍山,距新縣城易俗河69多華里。山上風景秀麗,前接衡岳群山,氣勢雄偉五龍盤鏇,五龍山地處湘渭兩水之間,天馬南來,五嶺盤曲,有如五龍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風景旖旎。據1929年黎承禮所撰,五龍山上古木參天,雲霞輝映,山腹名剎大傑寺,即座落於此。據史載,大傑寺始建於明崇禎五年,由武當山慧庵大師在此結茅。不乏優雅,儘管大傑寺不是一座亘古千年的梵剎,可有她近代輝煌的歷史,曾一度聞名遐爾。據史載,大傑寺始建於明代崇禎五年(1632年)。鼻祖慧安出家武當,結廬五龍山,因其修行精進,道法巍巍,故感動吉、桂二潘王,欣然護持,捐資興建觀音玄帝、關岳三層正殿。越二年三月,復賜匾額及香田三百畝,大傑寺從此聞名於世。清乾隆至同治年間,幾度增修,建有東林僧寮、西林禪院,共有大小房屋一百二十餘間,梵宮林宇,競相輝映。

大傑寺何以得名?與該寺之人傑地靈有著密切聯繫。被譽為當今才子的周亮老師曾為大傑寺撰聯曰:堂上高朋有明室二潘,龍山七子;門前風物,看湘江流水,衡岳浮雲。又曰:天地鍾靈,五龍捧聖;人文薈萃,七子吟詩。大傑寺地凝衡岳之靈,水聚涓湘之秀。松竹滴翠,幽蘭清泉。歷代高僧輩出,墨客雲集。自慧庵祖師建寺以來,復有懷荃上人駐錫山寺,剃度牧漁長老為弟子,受戒祝聖,說法萬壽,衡山、嶽麓皆在慈雲法雨之中。後住持沅州報恩寺,開念佛叢林,度僧千名,晚歲復歸大傑。

清道光末年,皋山黎氏翰林黎培敬曾止於寺,發奮攻讀,迄後登弟,歷任黔蘇巡撫,政聲卓著。其子黎承禮也學至翰林,並為大傑寺撰寫碑文一塊,至今猶存。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齊白石偕王仲言、羅真吾、羅醒吾等七人在此寺創立龍山詩社,春秋佳日會於此寺,吟詩酬唱,儒僧論禪,幾日不散,後人稱為龍山七子,齊白石後成為一代宗師,其詩書根基實得益於斯。語文學家黎錦熙乃龍山七子王仲言之弟子。此輩皆為儒門之大傑也。可見,五龍山地鍾衡岳之靈,毓湘水之秀,而誕生儒釋之奇傑,該寺名之大傑,實不虛傳。

大躍進時,大傑寺改為林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在當地民眾的強烈要求下,經有關政府部門批准,於1994年由曉懺法師恢復大雄寶殿,1997年,唯靜法師接過弘法之棒,修建了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念佛堂、齋堂、寮房、進山馬路等。到目前為止,已投資800多萬元,還有藏經樓、觀音殿、禪堂、萬佛塔等重大工程待陸續修建。

新修的大傑寺,依山勢階梯而建,殿閣堂皇,巍峨挺拔,山門莊嚴,佛殿雄偉壯觀;兩旁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憑欄遠眺,山色微茫,一抹黛綠;從下仰望,整個寺院好象在萬綠叢中,一望無際的青蔥,幽靜清新,頓覺拋棄了塵世的一切煩囂,忘卻了所有世俗瑣碎的憂慮。漫步於寺院之中,到處檀香氤氳,鳥語花香。晨鐘悠揚,環境寧靜宜人。真不愧是一片塵世淨土,人間梵宮。

大傑寺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文人墨客的呼喚下,已於是乎增長率2005年9月恢復了原有的龍山詩社。至今,時有一些詩書畫家常來寺中吟詩作對,潑墨題辭,這是一所融宗教和藝術文化於一體的佛教聖地。她聳立於湘潭的南部,與曉霞山,黎氏八俊,白石故居,茶恩寺開發區形成一條旅遊線,大傑寺是明朝就有的,裡面有很多棵銀杏樹,地方清靜幽雅,是最適宜避暑的地方。

五龍山大傑寺

大傑寺 大傑寺
五龍山大傑寺五龍山地處湘渭兩水之間,天馬南來,五嶺盤曲,有如五龍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風景旖旎摸。據1929年黎承禮所撰《湘潭五龍山碑記》中載:“鍾衡岳之靈,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闊,其形蜿蜒,故謂之五龍”。五龍山上古木參天,雲霞輝映,山腹名剎大傑寺,即座落於此。

據史載,大傑寺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23年),由武當山慧庵大師在此結茅而居。傳說中此山的護法玄帝菩薩過去的道場是在中路鋪岳武亭。當時正德皇帝在南嶽廟祭,留宿在岳武亭,夜得一夢,夢見玄帝菩薩對自己說:“岳武亭的來往人丁比較多,繁華而複雜,不想在此地居住,欲遷往五龍山。”正德皇帝在夢中驚醒,翌日便前往五龍山,在山下巧遇一蛇引路,到了山腹地帶一小寺處,蛇即盤踞不再前行。

正德皇帝始知玄帝欲建殿於此,回宮後。下詔賜香火田360畝,並命吉、桂二位藩王捐資興建廟宇。初建時有武正殿、岳聖殿、觀音殿等。三層正殿之後,陸續增建無量佛殿、西林禪堂、雲水堂、東林僧禪院等大小房屋120餘間。大傑寺坐北朝南,重巒疊嶂,林深樹密,濃蔭蔽日,近擁石馬,古岳諸峰,遠眺曉霞,衡岳。溫涼適宜,是個善信問佛和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大躍進時,大傑寺被毀劫一空,文革時又雪上遭霜,一度改為鄉村的林場。撥亂反正之後,正通人和,百廢俱興。

1994年有僧尼純容入山,後有曉懺老法師率徒唯靜自長沙鐵爐寺來山駐錫,四處化緣募捐,重新修復大寺,歷經數年,耗資300多萬元修建了大雄寶殿、山門、圍牆、東西寮房、齋堂以及念佛堂等50餘間。

寺周始又蒼松翠柏掩映,綠蔭成林,鳥語花香。香熏繚繞,風鈴陣陣,實乃一片塵世淨土,人間梵宮。重建大傑寺後,經湘潭縣人民政府批准,此寺已列為湘潭市重點佛教活動場所,並在山外入口處修有兩條公路直達寺內。曉懺老法師圓寂之後,唯靜法師接過弘法利生之棒,繼續率眾徒擴展寺廟規模,又新建天王殿、藏經樓、鐘鼓樓、觀音閣以及傳經解佛的殿堂。香火日盛,遊人驟增,去年大傑寺被省宗教局評為“五好宗教場所”。唯靜法師常謙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