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

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蹟,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會駐地。其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建於西晉武 麓山寺正門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麓山寺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是第一個到湖南傳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所建,距佛教傳入中國僅200年左右,它不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廟,也是我國早期佛寺之一。麓山寺門為牌樓式,正中之上鐫“古麓山寺”四字,門樓兩側鐫著名的楹聯“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準確地概括了麓山寺的歷史地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麓山寺麓山寺

麓山寺始建於西晉泰始四年(268年),初名“慧光明寺”,為竺法崇所建;自此湖南始有佛寺,故被稱為“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之稱。 唐朝初期改名“麓山寺”,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滅佛時,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毀,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景岑禪師於舊址上重建,改名“麓苑”。元、明朝時,麓山寺兩廢兩興,明神宗萬曆年間妙光於清風峽寺舊址重建大雄寶殿、觀音閣、萬法堂、藏經樓等,更名為“萬壽寺”。清朝先後在智檀、文惺主持下,進行過幾次大修。民國初年復名“古麓山寺”;抗日戰爭時期,彌勒殿、大雄寶殿、禪堂和齋堂等大部分建築被被日軍飛機炸毀,僅存山門、觀音閣、虎岑堂等建築。文化大革命以前曾有7名僧人住寺;文化大革命期間佛教活動中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寺廟被移交給長沙市佛教協會管理,之後由政府撥款重修了大雄寶殿、彌勒殿、講堂、禪堂。1994年8月聖輝大和尚任駐寺方丈,1999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該寺創辦湖南第一所佛教院校。

麓山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西郊的嶽麓山上,又名嶽麓寺、慧光寺、鹿苑、萬壽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嶽麓山是南嶽衡山延伸到長沙的山腳,為南嶽82峰之一,海拔295米,與湘江相依。這裡古木參天,幽澗婉蜒,山巒秀美,風景宜人。夏日楓林蔥鬱,濃蔭復地,深秋層林盡染,紅葉似火。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描寫這裡的景色。麓山寺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是第一個到湖南傳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所建,距佛教傳入中國僅200年左右,它不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廟,也是我國早期佛寺之一。因此,麓山寺山門上有一副“漢魏最初名勝,湖南第一道場”的對聯,說明了它的歷史地位。繼開山祖師竺法崇之後,晉代住錫麓山寺的高僧還有法導和法愍和尚。南北朝的期,麓山寺得到歷朝統治者的護持,不少官宦留書藏石,別構正殿,“建涅盤像於寺中”,“獻貝葉經於層閣”,使這座寺廟建築更加完備。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天台宗創始人智額游化荊、湘二州,住麓山寺開講《妙法蓮華經》,弘揚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教義及“圓頓止觀”禪法。後人將他講經處命名為講經堂。今講經堂已毀,原址在今蔡鍔墓處。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賜建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帶來的舍利。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偉,規模宏大,杜甫稱它是“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砂湖”。頭山門在湘江之濱,二山門即今天的麓山門,大雄寶殿在今嶽麓書院處,前有放生池,兩側為鍾、鼓樓,沿清風峽迴廊婉蜒而上,經舍利塔、觀音閣、藏經樓、講經堂、法華泉,直至山頂之法華台。活動於麓山寺的著名僧侶有曇捷、權武、智謙、摩訶衍那、首楞嚴、惠鏡、惠齊、興哲等人。摩河衍那是唐代高僧,唐德宗時曾入藏講經,力倡禪宗,一時西藏僧人風靡相從,貴族婦女30餘人從其出家。後赤松德贊派人從印度請來寂護的弟子蓮花生,傳印度佛教,於是發生了長達三年之久的兩派辯論,史稱“頓漸之爭”或“拉薩法諍”。據西藏史書記載,摩訶衍那辯論失敗後,返回內地。摩訶衍那與蓮花生的這場辯論,至今還是國際佛教學者研究的課題。唐朝盛時,許多書法家、文學家和詩人遊覽麓山寺,給我們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佳作。杜甫、韓愈、李邕、沈傳師、唐扶、韋蟾、劉長卿、宋之間、曹松、羅隱、喻鬼、戎縣等都寫詩吟文,讚美麓山寺。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滅佛時,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毀,僧侶離散。847年又開始逐步恢復。景岑禪師在舊址上重建麓山寺,改名麓苑。現寺內“虎岑堂”就是為紀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的。寺院的建築範圍在清風峽以上,清風峽以下殿堂未能修復。宋代來麓山寺弘揚佛法的高僧有山惲、文襲、從悅、清素、慕哲、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元、明時,麓山寺兩廢兩興。明神宗萬曆年問(1573一1620年),妙光和尚在清風峽寺舊址處重建大雄寶殿、觀音閣、萬法堂、藏經樓等建築,賜名“萬壽寺”。明末高僧憨山大師德清(1546一1623年)曾住寺講經。李東陽、張洵、張邦政、蔣希禹、陶汝鼎、馮一第、胡爾愷等詩人留下了佳句。

清朝時,在智檀、文惺等法師主持下,對麓山寺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修建,前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都煥然一新。彌篙、天放、笠雲等詩僧輩出,稱為中興時期。他們能詩擅文,工於書畫,並著述行世。智檀法師有《嶽麓衡書》、《剪曼篇》、《滇游集》、《望雲草》行世,文惺法師著有《妙法蓮華經箋》、《南嶽遊仙記》、《嶽麓雜詠》、《曉雲詩集》。彌篙著有《三會語錄》、《南嶽山居詩》、《嶽麓山居詩》等。天放著有《十笏齋詩集》,並編纂《麓山寺志》3卷,使我們對麓山寺歷史能有較多的了解。二十世紀以來,筏喻、道香等僧人任過麓山寺。他們曾隨簽雲法師出訪日本,受到日本佛教界的歡迎。抗戰時期,麓寺的彌勒殿、大雄寶殿、禪堂和齋堂等大部分建築被日本飛機炸毀,僅留山門、觀音閣、虎岑堂等建築,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寺院總面積為8428平方米,四周築起圍牆。

1953年9月,長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前仍有7名僧人住寺。“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佛教活動,改成公園。1983年,麓山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嶽麓公園將麓山寺移交給長沙市佛教協會管理。1985年1月,僧人進駐寺內,恢復了中斷許久的佛事活動。這些來,府撥款重修了大雄寶殿、彌勒殿、講堂、神堂,使這座佛教古剎補具規模。現在,寺內僧眾濟濟,塑像齊備,藏書甚豐,佛教叢林制度度得到恢復。僧人還興辦了“麓山寺服務部”,向遊人香客供應名菜、素菜和各種副食品,也增加了以寺養寺的能力。

寺內環境

麓山寺 時務軒麓山寺 時務軒

麓山寺門為牌樓式,正中之上鐫“古麓山寺”四字,門樓兩側鐫著名的楹聯“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準確地概括了麓山寺的歷史地位。入麓山寺大門後可見放生池,前進為彌勒殿,佛台上供彌勒佛像。彌勒殿左有鐘樓,右為鼓樓。中進為大雄寶殿,即正殿,

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頂,殿內佛台供奉釋迦牟尼佛三身佛像,莊重至極,殿左是五觀堂和客堂,殿右是講經堂。後進為觀音閣,又叫藏經閣,閣前坪有兩株羅漢松,稱“六朝松”。兩樹對立,虬枝交錯,宛若關隘,稱“松關”。閣右下方有一井,名龍泉。1986年修復了大部分殿堂,殿內佛像莊嚴慈祥,千手觀音前每天有不少信徒頂禮膜拜。所珍藏的佛經和古籍極為豐富,石刻的閻立本、吳道子、牧溪、仇英等作的觀音寶像,貫休的十六應真,湘繡懷素草書《自敘貼》等均為珍品。

麓山寺麓山寺

寺院菜餚

麓山寺下風景麓山寺下風景

我國民間早在先秦時就有素食風俗。佛教傳入我國,漢族僧侶“持齋吃素”,寺院素食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飲食生活中別樹一幟,推動了民間的素食風俗。梁武帝時,南京建業寺有一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青芽、燒春菇和白蓮湯,製作精美,是佛門弟子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採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乾、豆豉汁、麵筋泡和各種調料,外用青菜葉或油皮包好煎成的。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許多菜

餚,以葷托素,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點相近。寺院齋廚可以用白蘿蔔或茄子加發麵等原料製成“豬肉”,可以用豆製品、山藥泥烹製出“油炸魚”,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製成“鴿蛋”,用胡蘿蔔加土豆仿製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滿足了人們飲食情趣上的需要。

麓山寺麓山寺

寺院素菜中的一道名菜“羅漢齋”,是用十八種原料做成的,喻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羅漢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鮮磨菇、草菇、髮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蔔、川竹筍、冬筍、竹筍尖、油麵筋、黑木耳、金針菜加調料做成的,外形豐肥,口味清鮮,可以與雞鴨魚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麵筋)等均屬素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質感都可亂真。寺院素菜在民間很受歡迎。明清時江蘇人喜吃的什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寧寺文思和尚最早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稱讚的醋漬蘿蔔和醃大頭菜,

原是承恩寺僧人的過粥菜。寺院的素什錦早已成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住持

麓山寺住持聖輝大和尚簡歷

麓山寺 主持麓山寺 主持

1952年11月23日生,中國湖南湘潭人,1980年於安徽九華山出家,1987年中國佛學院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1987年至1989年,被選為北京市學生會聯合代表、中國佛教協會理事,19

89-1992年,任中國佛學院教師,1994年任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湖南長沙麓山寺方丈,1997年任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方丈、福建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2002年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2003年任福建廈門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北京西山靈光寺方丈,2004年任天津市佛教協會會長、天津大悲院方丈。

聖輝法師現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福建閩南佛教學院院長、湖南佛學院院長、湖南長沙麓山寺方丈、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法主、福建廈門虎溪岩寺方丈。聖輝法師歷任第九屆、第十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福建廈門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旅遊出行

麓山寺後門麓山寺後門

嶽麓山除盛夏氣溫較高以外,其餘三季均適宜旅遊。春天始於2月中旬以後,此時氣候多變,遊人寧可多穿點衣服,以防感冒。到5月下旬時夏天來臨,雖有火爐之稱,但在山間即使三伏天也得蓋被子睡覺。秋季始於8月中旬,氣溫通常在15℃至20℃左右,11月下旬進入冬季,平均氣溫在5℃左右,有時會下雪。嶽麓山特色菜有長沙麻仁香酥鴨:是長沙特一級廚師石蔭祥大膽推出的優秀之作。此菜

集鬆軟、酥脆、軟嫩、鮮香於一體,深得四方賓客稱讚。此道菜選良種肥鴨。烹飪時在鍋內放入花生油,燒至六成熱,下入麻仁鴨酥炸,面上澆油淋炸,至麻層呈金黃色時倒去油,撒上花椒粉,淋入芝麻油,取出切成條狀,整齊地擺放盤內,配下頭、翅、掌,以示鴨入席,周圍拚上香菜,造型美觀,色調柔和,焦酥鮮香,回味悠長。嶽麓山風景區免費進入,古麓山寺門票為5元每人次,現已免收門票。

相關景點

鳳凰古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金鞭溪風景區、衡山、韶山、洞庭湖、桃花源旅遊區、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黃龍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