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蓮開淨寺

南雄蓮開淨寺

南雄蓮開淨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南雄市南郊,原名蓮社庵,由念純祖師創建於明朝(祖師曾留真身供奉於蓮社庵內,文革期間被毀),殿宇雄偉,佛像莊嚴。據《直隸南雄州志》載:“蓮社庵,青蓮寺,興隆庵,渡山寺均在水南村,在這幾座寺庵中,以蓮社庵為最。該寺興於清道光年間,曾有住眾百餘,香火甚旺,時為郡內著名之佛教聖地,亦是嶺南之名庵。”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寺院衰於民末,抗戰時期,社會動亂,僧人離散,至五十年代,殿堂只剩殘垣斷壁,伴隨幾株挺拔古樹,佛像蕩然無存,逐漸成為苗圃場用地。1994年由南雄市政府禮請當代禪宗大師、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發起重建,於1994年發起策劃籌備,並委派其徒印先、徒孫頓勇等人籌建,得到了政府及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1996年11月8日在蓮社庵原址奠基重建,歷經五年多的籌建,至1999年12月全面落成。於2001年10月份舉行佛像開光大典,方丈升座。第二期工程規劃建祖師塔,安養院、彌陀寶塔、蓮花閣放生池、牌坊門樓,一座弘法教學樓、方丈室等,正在籌建當中。

基本信息

寺院簡介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蓮開淨寺,位於南雄市南郊一公里處,是粵北最大的尼眾叢剎。蓮開淨寺,原名蓮社庵,由念純大師創建於明朝,殿宇雄偉,佛像莊嚴。(祖師曾留真身供奉於蓮社庵內,文革期間被毀)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該寺興於清道光年間,曾共住百餘僧人,香火甚旺,時為郡內著名之佛教聖地,是嶺南之名庵。隨著歷史的變遷蒼海桑田,衰於民末,抗戰時期,僧人離散,至五十年代,殿堂只剩殘垣斷壁,伴隨幾株挺拔古樹,佛像蕩然無存,逐漸成為苗圃場用地。
據《直錄南雄州志》載:蓮社庵青蓮庵興隆庵渡山寺均在水南村,在這幾座寺庵中,以蓮社庵為最。興於清道光年間,寺內住有僧人百餘,香火甚旺,時為郡內著名之佛教聖地,亦是嶺南之名庵也。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寺衰於民末,抗日戰爭時期,社會動亂,僧人離散,至50年代,殿堂只剩殘垣斷壁,伴隨幾株挺拔古樹,佛像蕩然無存,逐漸成為苗圃用地。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重視宗教工作,落實宗教政策,使本寺得以重放光彩。1996年11月8日在蓮社庵原址奠基重建,至1999年12月全面落成。

景色特點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其建築風貌,以古建築園林建築融為一體,繼承了仿古建風格和佛教文化特徵,雕樑畫棟,飛檐斗拱,雄偉壯觀。總體布局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在中軸線上,從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藏經樓;兩側有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伽籃殿鐘鼓樓念佛堂功德堂齋堂,僧寮,佛學講堂,還有圖書館,接待室等。均以宮庭式對稱的四合院仿古建築。修建期間,由經驗豐富的古建專家田軍德居士親臨施工。山門照壁的《佛光普照》和大門的寺名,均由上本下煥老和尚親自揮毫,山門兩側《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八個大字,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所題,成為鎮山墨寶,光照千秋。今日重光的蓮開淨寺,與昔相比,更加雄偉壯觀。現常住比丘尼40多人,且年輕有文化,部份是佛學院畢業生。全寺在監院頓勇法師,知客頓光法師的帶領下,將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在不久的將來,使之成為省內規模較大,布局完整的尼眾叢剎。

歷史沿革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蓮開淨寺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原名蓮社庵,由念純祖師創建於明朝(祖師曾留真身供奉於蓮社庵內,文革期間被毀),殿宇雄偉,佛像莊嚴。據《直隸南雄州志》載:“蓮社庵,青蓮寺,興隆庵,渡山寺均在水南村,在這幾座寺庵中,以蓮社庵為最。該寺興於清道光年間,曾有住眾百餘,香火甚旺,時為郡內著名之佛教聖地,亦是嶺南之名庵。”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寺院衰於民末,抗戰時期,社會動亂,僧人離散,至五十年代,殿堂只剩殘垣斷壁,伴隨幾株挺拔古樹,佛像蕩然無存,逐漸成為苗圃場用地。

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重視宗教工作,落實宗教政策,使該寺得以重放光彩。1994年由南雄市政府禮請當代禪宗大師、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上本下煥老和尚)發起重建,於1994年發起策劃籌備,並委派其徒印先、徒孫頓勇等人籌建,得到了政府及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1996年11月8日在蓮社庵原址奠基重建,歷經五年多的籌建,至1999年12月全面落成。於2001年10月份舉行佛像開光大典,方丈升座。第二期工程規劃建祖師塔,安養院、彌陀寶塔、蓮花閣放生池、牌坊門樓,一座弘法教學樓、方丈室等,正在籌建當中。

建築介紹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重建的蓮開淨寺建設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建築造價2500多萬元人民幣。其建築風貌獨特,色彩鮮艷奪目,以古建築和園林建築融為一體,繼承了仿宋古建築風格和佛教文化特徵,採用四進三院式的布局,外以圍牆環抱全寺,雕樑畫棟,飛檐斗拱,朱柱黃瓦,採光透氣,異常美麗而壯觀,譜寫了佛教建築史上以鋼代木建寺的光輝史冊。

其總體布局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按照虛實相生、多重對稱和方便活動有利修持的原則,在中軸線上,從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藏經樓,採用四進三院式的布局,兩側有流通處與圖書館、客堂與教務處、祖師殿與伽藍殿、鐘樓與鼓樓、觀音殿與地藏殿、功德堂與教學堂、齋堂與念佛堂、僧寮與僧寮相對稱。建築特徵以框架結構為主體,採用以鋼代木、水泥澆灌相結合、飛檐斗拱黃磚黃瓦,能通風散熱、採光透氣。殿內的佛像、供桌、佛龕裝飾圖案,雕刻有靈物瑞獸、龍象獅鹿、日月星辰、雲紋水波、旗羅傘蓋及珠玲瓶鏡等法寶聖物,充分展示出中國佛教文化氣息,為廣大信眾增添了朝拜觀光的好去處。

修建期間,由經驗豐富的古建專家田軍德親臨施工。山門照壁的“佛光普照”和大門的寺名,均由上本下煥老和尚親自揮毫,山門兩側“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八個大字,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所題,成為鎮山墨寶,光照千秋。

寺院近況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學苑現有學僧五十餘人、常住尼眾八十餘人,且年輕有文化,部份是佛學院畢業生。在才僧管理方面,嚴格遵守叢林修學:上殿、過堂、誦經、上課、出坡勞動等,皆遵循古制,僧團生活教育均如法如律的進行,又結合現代的課堂教育。學苑特聘請了閩南佛學院本科畢業的四位法師擔任講師,開設了一系列的教內必修課。為提高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學苑還開設了美術、書法、古代作品選等課堂。從而提高學僧的古代漢語閱讀、書法書寫和鑑賞水平。使培養出來的學僧達到修學並重、使之成為新世紀的合格僧才。並已開設“蓮開學佛講座”,每周日對在家信眾傳授佛學知識。 

多年來該寺秉承祖德風範,夏季安居,冬季佛七。倡導以“持戒為本、淨土為歸”的修學宗旨。每日晨鐘暮鼓、朝晚課誦、誦經禮懺、聽經聞法、念佛坐香謹遵佛制,如法如儀、六和共住、住持正法、弘揚佛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為培養弘揚佛法的後繼僧才,由方丈本煥老和尚於2003年春創辦了“蓮花尼眾學佛苑”,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旨在培養愛國愛教、解行並重、正信具足、具有一定佛學知識與實踐能力,立志從事佛教弘法事業的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年輕尼眾接班人。同時,為了滿足廣大信眾求學佛法的需要,更好的了解佛法、認識佛教,方丈本煥老和尚倡導創辦“菩提樹”佛學夏令營活動,於每年夏季舉辦“菩提樹”夏令營,已成功的舉辦了數屆。此項弘法活動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日全寺尼眾在監院頓勇法師,知客頓光法師的帶領下,寺院管理建設更加完善、法務活動進行得更加順利。同時,在南雄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也將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在不久的將來,使之成為省內規模較大,布局完整的尼眾叢剎。

本煥老和尚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南雄蓮開淨寺方丈本煥老和尚他有著傳奇的一生:至幼勤勞善良,惟具慧根,勤奮好學,練得一手好書法,青年時出家,苦讀經文,精進修行。一九三零年曾參學於揚州高閔寺來果老和尚,參加過八個“禪七”五個“生死七”,九十一個日日夜夜的禪坐靜修,經受了超凡的苦修苦練。曾三步一拜朝禮到五台山,拜完五個台頂後住進廣濟茅蓬(今碧山寺),閉關苦修閱大藏經,刺血抄經書,寫有《楞嚴經》十卷, 《地藏經》三卷, 《金剛經》一部,《普賢菩薩行原品》等,二十卷經文。曾參學於虛雲老和尚,接其法脈,為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接任禪宗祖庭韶關南華寺方丈。一九四八年得知母病危,即趕回照料,不久母逝便於墳前搭一靈堂守孝49天,用油浸燈草點燃後粘在自己的手臂上,燃臂為燈供佛、日夜誦經、念佛、禮佛,超度母親,一時成為佳話有名的孝子。
南雄蓮開淨寺南雄蓮開淨寺
老和尚不辭勞苦,任勞任怨發廣大願心光復道場、建寺安僧,修建的寺院有韶關丹霞山別傳寺、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新洲報恩寺、湖北黃梅四祖寺、湖北浠水斗方寺、廣東南雄大雄禪寺、廣東南雄蓮開淨寺。並繼任各寺住持。老和尚愛國、愛民愛教,曾出訪多個國家。廣結善緣除了捐資修建寺廟,還經常為社會福利事業作貢獻。“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老和尚作為自己人生品德修行的準則,度化眾生的格言。

相關詞條

中國寺廟5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