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遊寺

倦遊寺

倦遊寺位於陝西省周至縣城南約17公里的黑水峪口。原為隋朝倦遊宮遺址。倦遊宮最早為隋仁皇元年(601年)始建,隋文帝楊堅來此避暑。唐朝鹹通元年(公元860年)改為三座寺院。一寺廢弛無存,現留二寺,分隔在黑水南北兩岸。

南寺

倦遊寺倦遊寺
南岸的為倦遊寺一般通稱為“南寺”,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曾改為“普緣禪寺”。清朝重修,現存正殿五間,內有泥塑銅鑄和木刻佛像多尊,雕塑均極精巧。殿前後有大小不同古塔四座最大的為法王塔,磚砌方形,上小下大,形如錐立,高約27米,底邊寬約8米,塔七層,層間有出檐門拱。塔建於何時,無文考查,但就形制看似是唐朝建築。塔西南角有一塊黑色痕跡,人們傳為燈煙所熏,時暗時亮,稱為倦遊寺十景之一“寶塔放光”。

北寺

倦遊寺倦遊寺
黑水北的為中興寺,一般通稱為北寺,有殿宇二十餘間。正殿東南面大房三間,傳為宋朝蘇東坡讀書處,門前有道光年間書寫的“蘇公藏書處”匾額。寺東有“玉女洞”,洞內飛泉,名“玉女泉”,俗稱“玉女垂簾”,傳說是秦穆公女弄玉吹~簫引鳳的地方。蘇東坡留題玉女洞詩中有“洞裡吹~蕭子,終年守獨幽。石泉為曉鏡,山月當簾鉤”之句。泉水甘冽,蘇東坡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時,常差人遠來取水,用竹書籤,剖分為二,一存寺內,一歸自藏,備作往來之信,戲稱為調水符,東邊的芒谷,有一石洞,為漢朝馬融讀書處,人們呼為“馬融石室”,為倦遊寺十景之一。

寺內風景

倦遊寺倦遊寺
南、北寺之間有潭名“黑水潭”,也叫“倦遊潭”,又號“五龍潭”,寬約二丈餘,水色黝黑,深不可涉,唐人岑叄有“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之詩句。潭上石堅峭絕,形似龍潭虎穴譽為信游寺十景之一。此外,這裡的勝景還有“斜陽曉照”、“獅山象嶺”、“西山登霧”、“九峰疊翠”、“倦橋古渡”、“貓阪警步”等。唐朝偉大詩人白居易在此寫出了不朽詩篇《長恨歌》。

寺廟歷史

倦遊寺倦遊寺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地勢險阻。因此,歷史上不少農民起~義軍曾把這裡作為根據地,打擊封建統~治階級。如唐未農民起義軍黃巢,紮營於此,打敗朱玫的八萬人馬;明未農民後義軍著名領袖高迎祥屯兵這裡,多次擊潰孫傅庭、洪承疇的圍攻;清未,農民起義軍將領曹沛時據守這裡、挫敗了張得祿地主武裝的進攻。
在歷史上曾重修過五次,其中有唐宣宗、明桑加巴、清乾隆時,最後一次大規模修整是1992年。該寺著名祖師有童真和尚。寺內還有各類碑記一百多塊。

寺院建築

倦遊寺倦遊寺
倦遊寺的佛寺院建築,基本上都是漢式建築,其建築形式來源於佛教濫觴時期的洛陽鴻臚寺。眾所周知,鴻臚寺東漢專管朝祭禮儀的官署,只因西域來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用白馬馱經書來此翻譯和傳法,中原人便效仿他們住的地方建築了後來的佛教道場一一寺廟。因此,可以這么說,倦遊寺是飛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寺廟布局

倦遊寺倦遊寺
倦遊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倦遊寺倦遊寺
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么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現任方丈

倦遊寺現任方丈果杏法師,73歲,陝西武功人,1932年出家。

寺廟圖片

倦遊寺倦遊寺
倦遊寺倦遊寺
倦遊寺倦遊寺
倦遊寺倦遊寺

相關詞條

中國寺廟5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