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洪洞縣]

廣濟寺[洪洞縣]

廣濟寺位於洪洞大槐樹公園內。2006年重修廣濟寺。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西方三聖殿、觀音殿、玉佛殿、關公殿等。建築構建錯落有致,與祭祖園一併構成園中有寺,寺中有園,花木蔥茂,吸引了眾多遊客。

簡介

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里,金承安年間遷徙賈村汾河畔。當年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法堂、藏經樓、迦藍殿、祖師堂、禪堂、方丈、鐘鼓樓。還有齋堂、客堂、寢堂、茶座、延壽堂等。山門左側有一棵蔭蔽數畝的大槐樹,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的地方。

廣濟寺原貌,山門朝東,設定規範,佛寺應有,樣樣齊全。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迦籃殿”、“藏經樓”、“鐘鼓樓”以及祖師堂、方丈室禪堂、齋堂、塔林、庫舍等等。加之臨河近城,佛寺興旺,名揚三晉。

據史料記載,廣濟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廣濟寺鼎盛時期殿宇巍峨,香客絡繹不絕。清順治八年汾河發大水被毀。為保護並恢復我國移民歷史文化遺址,洪洞縣決定復建廣濟寺。

廣濟寺左有一棵大槐樹,因明代遷民而名揚天下。古槐後裔認為祖、視為根。

歷史

(圖)廣濟寺[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

廣濟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距今有近1400年的歷史。廣濟寺鼎盛時期殿宇巍峨,香客絡繹不絕。清順治八年汾河發大水被毀。為保護並恢復移民歷史文化遺址,洪洞縣復建廣濟寺。

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是集聚地。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盧永樣第三慎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但部隊到了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而且還將在別處搶得的錢財供施於大槐樹下。洪洞人民認為大槐樹有“蔭庇群生”之靈,立下了“御災捍患”之功。

民國二年,山東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

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相繼建成了碑亭茶室牌坊。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這—古蹟極為重視,多次撥款修茸。派出專人管理,精心育花植樹,還建起了門樓圍牆。現在,這裡已是一座翠柏綠槐、清靜幽雅的“大槐樹公園”了。

重修

(圖)廣濟寺[洪洞縣]廣濟寺修建舉行開光大典

2006年4月,山西有關部門總投資兩千多萬元人民幣,重新修建廣濟寺。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西方三聖殿、觀音殿、玉佛殿、關公殿等。建築構建錯落有致,與祭祖園一併構成園中有寺,寺中有園,花木蔥茂,氣象萬千的勝景。

2009年1月7日,台灣商人林先生為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祭祖園旅遊景區內剛修建完工的廣濟寺捐贈了一套“中華大藏經”。

石經塔

(圖)廣濟寺[洪洞縣]廣濟寺--石經塔

大槐樹西側的廣濟寺院,殿宇巍峨,建築奇特,僧眾濟濟,香客絡繹不絕,可惜廣濟寺早已毀於兵火和水災,僅存的遺物為石經塔。

石經塔,佛教界稱為《楞嚴幢》。南宋永安五年(公元1200年),由僧人惠璉法師主持所建。塔高三丈有餘,八角形,分三層,全部青石砌成。塔上刻有佛頂萬行首楞神咒的佛經,為洪洞人呂琢書寫。楞嚴經共有10卷,楞嚴咒是楞嚴經里的神咒,四百二十七句,共二千六百二十字。內為五會,都是佛教界神的名字,是佛教僧徒每日必念誦的早課。塔的最底層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講法的一組佛教故事,雕刻得十分精美。

塔中層雕刻的是八個騎獅的武士。第一個身披盔甲,騎著雄獅,拉弓射箭。第二個中箭落獅。第三個佩帶弓箭,雄獅騰空而起。第四個垂頭喪氣,不戰自敗。第五個旗開得勝,準備迎戰。第六個武士揚鞭催獅,第七個盾牌將擋,免遭一難。第八個左手掛盾,右手拿矛。

(圖)廣濟寺[洪洞縣]廣濟寺--石經塔

上層雕刻的吹拉彈唱、喜怒哀樂的圖案精美傳神。佛教稱為“金翅鳥”。塔頂層上刻奉乘掌惠璉大師建立楞嚴神咒幢十四個大字。

石經塔其建築選料之精,造型之奇,雕刻之精 ,圖案之精美,神、佛教、軍事、音樂藝術融為一體,為塔中之奇。千百年來,風吹雨淋,圖案完好無損,文字清晰,實為罕見。

石經塔,不僅有它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研究我國佛教文化、軍事文化、音樂文化、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歷代官宦、學者、專家觀之無不稱其為稀世之寶。

古蹟碑記

《續文獻通考》明洪武、永樂年間,屢移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保定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汾流。近年以來屢經邑人景大啟等,募貲豎碑,以志遺蹟,並創建碑亭,建立巨坊,此外新構茶室,款待過客,以解渴煩。督工者乃賈村王君繩祖、景君大魁、孟君源,例得備書。

槐址碑記

(圖)廣濟寺[洪洞縣]廣濟寺--修建後的主體建築

余亦晉籍也,自先祖遷於洪之大槐樹處,家茲數百年矣。予鄉距洪密邇,習聞前朝遷民故事,輒深信其言之非誣,而樂與結納焉。辛亥光復,三鎮兵人晉,猛將悍卒,大都北方健兒,所過嶺南諸縣縱掠,獨洪無秋毫犯,蓋群目為祖宗里居所在地,弗擾也。於是洪人感大槐蔭庇無窮,仍醵資建設碑坊、亭榭於其側,芟刈蓁莽,列植嘉木,以為邑人遊憩之所,且示不忘。而邑中宰官士女之題詠序述,佳構琳琅,積成卷帙,洵盛舉也。雖然光復以來,兵連禍接,蔓延至今,海內若鼎沸,獨吾晉人守唐魏遺風,安居樂業,獲免於兵燹之災,塗炭之厄。回憶少壯邂逅於異鄉,樂與傾談者,大有悲歡之不同,時為之也,將奈之何哉!丙寅春予倦遊家居,洪人索志數語於槐之址,因以是書之。.....

茶室碑記

古大槐樹處,遠為四方留紀念,近為一邑資保障,此人所共知也。但歷有年所,古蹟蕩然殆盡,前經同人偕啟多方籌募,建立碑亭、牌坊,已煥然一新矣,茲復設西配房三楹,茶室一間,將以款待過客、籍此暫駐行旌,聊解渴煩,未始非盛舉也。然功虧一簣,款資群力,同人議決,鏇即組織壯元會一道,獲青蚨二百餘緡,藉以蕆事,工竣,敬刊匾額,附書封首諸君芳銜,以垂久遠!而志原因雲。

“金代”古鐘

據考證,鍾高2.5米,中圍周長4.9米,下圍周長5.2米,古鐘頂部,二龍交盤,形成弓形,上圍有烏水紋,中圍鑄有牡丹花圖案,下圍鑄有八卦圖。鐘體四面鑄有文字:一面是“法輪常轉”,一面是“國泰民安”,—面是“皇帝萬歲”,一面是“重臣千秋”。中下部兩側鑄有“鑄鐘匠人張杞,另一側鑄“承安四年六月初六日製造”。

古鐘下圍的八卦圖,是古代思想家對世界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一種解釋。

石經幢

建置於“古大槐樹處”碑亭背後的石經幢,原是遷民遺址廣濟寺中的遺物。順治八年汾河水暴漲,岸漂寺塌蹤跡全無。洪水退後,寺院僧侶才把石經幢移至古大槐樹北側。

廣濟寺又名宏濟寺,位於賈村之西的永安里。初建於唐貞觀二年。到了宋時,進入全盛。規模宏大,香客不斷,殿宇雄峙,佛像金身。

石經幢基高2米,柱高9.4米,共分五節。由下而上,每節有方有圓,搭配別致。共由59件石雕構件連線而成。層層圖案各異,內容不同。上層刻有“奉南乘惠璉大師建立楞嚴勝咒幢”十四個字樣。中層青石之上,分八面,雕有八個金剛大力士,其上雕八個大鵬金翅鳥。

古祠堂

祠堂規模宏大,形制完整,一般都是宮殿式建築,有著宮殿一樣的規模。從布局上說,祠廟都是沿著中軸線布局,依次是照壁、牌樓、山門、儀門、正殿、配殿、戲台,有的還有寢宮。祠院內多是綠樹常青,碧水潺潺,亭台軒榭,金碧輝煌,已經園林化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