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

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

洪洞縣古大槐樹遷民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喻為“家”、稱做“祖”、看做“根”,成為眾人心中的故鄉。

簡介

根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於洪洞縣城古槐北路公園街002號,東靠南同蒲鐵路與霍侯一級公路,南臨309國道,西臨汾河與大運二級公路以及大運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極為便利。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祖輩相傳,婦幼皆知。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聞名海內外的明代遷民遺址,是數億計移民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經過六百多年的變遷,大槐樹移民後裔已遍及全球。600餘年來,無數大槐樹移民後裔專程回到大槐樹下祭祖,形成了豐富的移民傳說和悠久的祭祖傳統,余亞飛詩云:“拔地巨槐沖碧漢,相承一脈密分枝;樹身即使高千丈,落葉歸根也有期”,大槐樹也成為了尋根問祖的象徵符號,成為了億萬大槐樹後裔心目中的精神樹。在億萬炎黃子孫心中深深紮下了認祖歸宗之根,被當作“家”,被稱為“祖”,被看作“根”。

文化起源

元朝末年,臨汾盆地一帶,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廣濟寺的佛事活動因而更加興旺。而在此時,中原地區卻連年戰亂,黃河決口,災禍不斷。黃河下游,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尤其是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平民百姓十去七八,不少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王朝建立後,面對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詔諭:“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從此,一個規模宏大的移民高潮,在山西51個縣的遼闊地區拉開了序幕。當時,明朝官府就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廣濟寺左側的古大槐樹下面,成了移民的歇腳處。關於當時遷民的詳情,廣濟寺寺院中的碑刻里有記載。《古槐保障說》文中有:“前明洪武中、永樂間,朝命實邊,此蓋其薈萃處也。廣濟寺曾樹碣載其事甚詳,鄉里耆老猶及見之”。由於廣濟寺建在汾河東畔。年長日久,河道東移,汾水泛濫,寺院遂被沖毀。廣濟寺僧侶便把石經塔移於古大槐樹北側,又把記載遷民業績的石碑,移至賈村正東二里之遙的彎里村,並仿照廣濟寺原殿閣堂舍的布局和模式重建,改名北橋寺。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打到山西,戰亂中北橋寺遂“毀於兵燹”,載有遷民史跡石碑,也毀壞無遺。唯獨廣濟寺的古塔,卻出人意料地保存了下來。成為極其珍貴的遷民遺蹟和明代移民的歷史見證,也是大槐樹根祖文化中極其珍貴的稀世文物。
明代大規模遷民這一壯舉是大槐樹根祖文化的經濟基礎。根據史料記載:大槐樹遷民,最早開始於明洪武三年(1370),直至永樂十五年(1417)近五十年的漫長時間。明朝統治者為了使移民措施。這一重大舉措能夠順利進行,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發放棉衣、棉被,遷移路費,每“戶給二十錠以備農具”。到了遷送地點還可以“自便置屯耕種”,“並免費賦役三年”。但在實施過程中,百姓窮家難捨,移民難度相當大,官府便採取了欺騙和強制手段。據《滑氏溯源》碑文記載:“老人相傳,自洪洞大槐樹下遷來,一說山西遷民不遷洪洞,故人多逃聚此邑,驟然行文,獨遷洪洞”。另據《劉氏族譜•遷騰紀略》記載:“我族應遷者八百餘人,押遷官平陽府李公見我祖英年正直,舉為遷長”。移民從山西各地被騙來洪洞,由大槐樹下廣濟寺起程,在官府押遷官的看押下,沿著泥土路的官道,拖兒帶女,翻山越嶺,長途跋涉,途中所經受的苦難和痛苦是難以想像的。但他們一旦來到中原地區,看到那么遼闊的土地無人耕種,剎時精神倍增。有的跑馬占地,有的以犁占地。有了地,就蓋房造屋,男耕女織,繁衍子孫。據《李氏族譜序》中記載:“原籍山西洪洞縣,明初定鼎之後,東省戶口零落,遂移於清邑焉。後閱數傳,瓜瓞綿衍,振振繩繩,仕宦顯達者,絡繹不絕,下此而貢人成均樂遊伴辟者,更難悉數,彬彬然遂成一邑,名閥且生蕃遮,枝葉暢茂,綜核人數不下二千餘丁”。傳說在河北省定縣的沙河岸邊,有一對青年夫婦,遷到這裡,男耕女織,生了8個男孩,以後又有了孫子、重孫,一家人發展到81口才分家。後來發展到一萬多戶,但是追根尋祖還是一家人,所以村名仍叫“一家莊”,他們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要問老家那裡住,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成了“老家”的標誌和“根”的所在。
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便,固封自守,洪洞人一直沒有認識到遷民遺址的重要性。直到清朝末年,洪洞賈村有個名叫景大啟的人,他在山東觀城、荏平等縣任典吏,交際甚廣,當人們知其為洪洞人時,倍感親切,熱情接待從老家來的親人,當時,洪洞人劉子林也在長山縣當官。兩人相商,遂在山東發起籌建“遷民遺址”之倡議,並募得紋銀390兩。第二年,賀柏壽在河南省祀縣為官告老還鄉,回洪洞後,又募得銀300餘吊。正當遷民遺址籌建之際,盧永祥的軍隊,一路搶劫南下,唯獨到了洪洞,士兵們都說回到老家了,大槐樹使洪洞人躲過了一場浩劫。通過這件事,更加激勵了洪洞人修建大槐樹遷民遺址的積極性。民國三年(1914),建成了“古大槐樹處”碑亭、茶室和南面的木牌坊,並將廣濟寺的石經塔,移建在碑亭的窯頂之上,從而使廣濟寺的楞嚴幢,成為古槐遺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古大槐樹處的文物古蹟更為重視。1952年,在古大槐樹處東側,修建了革命烈士碑亭。1957年4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參觀了古大槐樹處。1959年古大槐樹處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遷民遺址的變化日新月異。1983年,修建了門樓與圍牆01984年,設立了大槐樹公園管理所,遷民遺址全面進行了擴建。1998年,新建了仿古殿堂建築—祭祖堂,從而使祭祖園的規模逐步擴大,i更加完善。
洪洞人在籌建大槐樹遷民遺址的同時,開始著手蒐集整理明代遷民的歷史資料。民國十年(1921)景大啟的《洪洞古大槐樹志》一書成帙。民國二十年(1931)柴汝楨編纂的《增廣山西洪洞古大槐樹志》一書印行。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移民史料的收集整理進人了新的歷史階段。1982年12月,縣誌辦編印的((洪洞縣誌資料》第3輯刊登了((徵集洪洞縣誌資料啟事》,並在《參考訊息》上發布。自此,《洪洞縣誌》辦公室收到來自全國二十一個省市、數百個縣的關於明代移民的大量來信和家譜、族譜、墓碑、祠堂碑文等資料。1991年4月1日至10日,洪洞縣舉辦了首屆尋根祭祖節。節日期間,洪洞縣城郊,祭祖園內外,車水馬龍,彩旗飛舞,人山人海。就在祭祖節開幕的第一天,太陽剛剛落山,忽然從汾河灘上飛來了成千上萬隻小鳥,羽毛灰黑,嘴巴尖長,密密麻麻地落在祭祖園的一大片槐樹林的枝權上,極其壯觀。

尋根祭祖節

隨著改革潮流的高漲,以古大槐樹移民遺址為載體的“根祖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蓬勃發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樹後裔,思鄉尋根之情、回鄉祭祖之潮與日俱高。為順應這一歷史潮流,1991年,由洪洞縣委、縣政府舉辦了首次“大槐樹尋根祭祖節”,活動期為每年的4月1日至10日,清明節為主祭日,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二十屆。每屆祭祖節都有數以萬計的大槐樹移民後裔雲集於此,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重點移民省市的代表,也有來自港澳台和海外的大槐樹後裔,他們紛紛表達著對大槐樹這個所有移民後裔的老家濃濃的愛、深深的情,這一盛況也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眼球,競相來景區采景拍攝。
大槐樹尋根祭祖節在數百年民間祭祖活動的基礎上,吸納大量民間祭祀儀規,基本儀程包括:向大槐樹移民先祖敬獻三牲、五穀,由十八省、市大槐樹移民後裔代表向大槐樹移民先祖敬獻供品、奠酒、敬獻花籃、向大槐樹移民先祖敬致祭文、大槐樹移民後裔代表致感詞祈願書、民間祭祀表演活動等,這就形成了盛大的祭祀活動盛宴,受到了海內外移民後裔的熱烈回響,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大槐樹尋根祭祖節已逐步發展成為在海內外頗具影響力的重要民俗活動。
尋根祭祖節期間,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重視文化的積累,每年的祭祖節都有各種活動突出大槐樹根祖文化的魅力。比如有全國範圍的攝影大賽、楹聯大賽、大槐樹賦徵文活動、移民文化研討會等;也有地方特色的名優小吃節、地方戲劇表演等。除此之外,家譜、族譜等第一手資料的收集也是文化積累的一部分。家譜是記載家族人物世系和家族事跡的書,是記載家族血緣的歷史典籍,是祖宗先輩留給後代的珍貴遺產。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後裔寄來家譜族譜,現都一一歸檔收存,以便於移民後裔同族尋根,進而有力的擴大了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的影響。
其中,2007年由山西省政府和臨汾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確定了以“根”為紐帶、“親”為軸線、“和”為主題的活動理念,是自祭祖節舉辦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次節慶盛會。請到了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軍、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吳小莉擔當主持。山西籍歌唱家閻維文、譚晶現場演唱《母親》、《大槐樹》歌曲。山西省副省長宋北杉主持大祭。全國政協、國家旅遊局、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各級領導及港、澳、台代表、海外大槐樹後裔代表萬餘人參加了祭祖大典。山西省省長於幼軍恭讀祭文,大槐樹後裔代表致感辭祈願書。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外孫、著名音樂人黃大偉,歷屆奧運冠軍高敏、錢紅、楊凌等7人也前來參加祭祖活動。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山西衛視同時進行現場直播。在此期間,首屆洪洞大槐樹國際書畫藝術展、旅遊產品推介會、蒲劇藝術表演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活動精彩紛呈。2008年的第十八屆尋根祭祖節更是特色鮮明,活動內容豐富,氣勢宏大,文化突顯。2009年的第十九屆、2010年的二十屆祭祖節在總結往屆成功舉辦的經驗基礎上,由縣委領導、政府主導、政協牽頭、部門實施、社會參與,高起點、大手筆策劃,規模宏大,活動形式多樣,相機邀請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陳鐸、蔣小涵參加、主持特色活動,是繼往年祭祖節的又一次完美升華。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的成功舉辦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對擴大大槐樹知名度、對全市乃至全省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收到了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的良好效果。

文化效應

近年來,先後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副主席劉延東,原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張全景,原國家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全國政協副主席林文漪等領導前來視察指導工作。目前,大槐樹景區的客源已輻射到港澳台、東南亞、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並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已成為當地政府對外宣傳形象的視窗單位。
隨著社會效益的日益凸顯,在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的帶動下,我景區接待遊客數量也不斷攀升,2006年接待量達到22萬人次,2007年接待量達到30萬人次,2008年接待量達到27萬人次,2009年接待量達到35萬人次。通過各項建設的不斷推進,景區接待量歷年提升,經濟效益呈穩定增長態勢。
隨著祭祖節的成功舉辦,景區文化品位也不斷提升,知名度迅速提高,景區又先後被國家、省、市授予“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國最佳民俗文化旅遊景區”、“中國著名品牌”、“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遊景區”、“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省級文明和諧景區”、“省級文明管理先進單位”、““山西旅遊十大品牌企業”、山西省2008-2009年度文明和諧景區”;、省級巾幗文明示範崗”、““山西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等60多項榮譽稱號。被省文明委列為“中國清明節”系列活動的重點項目。被評選為“人民網2008年度最受關注的各地節慶”。2008年6月,“大槐樹祭祖習俗”被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槐樹尋根祭祖節,向世人展示了洪洞大槐樹悠久的移民歷史,同時,對增強大槐樹後裔及全球華人的凝聚力,架起洪洞與各地之間的友誼橋,促進洪洞與外界更加廣泛地溝通、交流與協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中華民族同根同祖、和諧相處的真實寫照。
目前,為了更好地提升景區旅遊品位,改善景區旅遊環境,依託獨有的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節慶文化,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正積極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大槐樹旅遊景區將盡心盡力打造成全國馳名的根祖文化旅遊景區和全國最大的民間祭祖聖地。
總之,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作為移民歷史的見證,向世人展示了洪洞大槐樹悠久的移民歷史,同時,對增強大槐樹後裔及全球華人的凝聚力,架起臨汾與各地之間的友誼橋,促進臨汾與外界更加廣泛地溝通、交流與協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中華民族同根同祖、和諧相處的真實寫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