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科索沃

科索沃是原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其中阿族人占90%,其餘是塞爾維亞族人和黑山族人等。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阿族人一直在謀求科索沃獨立。1991年,阿族人曾舉行了非法的“全民公決”,決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國”,並於次年5月進行非法選舉,選舉了“科索沃共和國總統”以及由100名議員組成的“科索沃共和國議會”。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布脫離塞爾維亞共和國,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爭議。聯合國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當地時間2010年7月22日發布“參考意見書”,認為科索沃於2008年宣布獨立“不違反任何可適用的國際法規則”。

基本信息

國家象徵

面積

科索沃地圖科索沃地圖
科索沃(Kosovo),原是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的一個自治省,南部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毗鄰。面積10887平方公里,行政中心普里什蒂納,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塞爾維亞族人、克羅埃西亞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於種族衝突等原因,大量少數民族(如塞爾維亞族)離開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斷上升。
科索沃又譯為科索夫、科索伏。科索沃東、北面為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南臨馬其頓共和國,西南面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黑山。最大城市為首都普里什蒂納。
梅托希亞地區指科索沃西部的高原及盆地,包括佩奇、普里茲倫等城市,而狹義的科索沃指的是科索沃東部地區,包括普里什蒂納、烏羅舍瓦茨等城市。
科索沃占地10887平方公里(4,203平方英里),人口接近兩百萬。最大城市為首府普里什蒂納,人口大約60萬;西南部城市普里茲倫人口大約16萬5千,佩奇人口大約15萬4千,而北部人口則大約11萬,其餘五個城市人口超過9萬7千。
科索沃呈現大陸性氣候特徵,夏天溫暖,冬天則寒冷多雪。

產業

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由聯合國管轄。境內多丘陵山地。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700毫米。農業以穀物、菸草、葡萄種植為主。山地飼養牛、羊。有占全國一半的鉛、鋅礦和60%的煤礦。工業以採礦、電力、有色金屬冶煉為主。城鄉手工藝和手工業普遍。重要城市還有佩奇和普里茲倫。科索沃是歐洲最窮的地區之一。科索沃含量豐富。戰爭中,大部分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只有農業有望收穫。

國旗

科索沃國徽科索沃國徽
科索沃國旗為藍色背景,下方是金色的科索沃版圖,上方是六顆白色星,代表著科索沃的民族多樣性以及其對歐洲和歐盟的渴望。
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納的獨立慶典上,人們揮舞著的,是阿爾巴尼亞國旗。黑色、紅色和雙頭鷹是阿族人古老的象徵。科索沃國旗下方金色地圖表達了科索沃議會和政府希望北部米特羅維察和塞族飛地以北地區不會分裂

國徽

科索沃國徽大體與國旗相似。

國歌

KosovoNationalAnthem:《歐洲》

人口

科索沃科索沃
有200多萬居民,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其餘是塞爾維亞族、黑山族和馬其頓族等。科索沃的人口出生率極高,因而人口增長非常快。1988年科索沃人口增長率為2.4%,而同年南斯拉夫全國人口增長率只有0.62%,其出生率之高,可稱得上是南斯拉夫乃至整個歐洲的“冠軍”。1948年科索沃自治省只有73.3萬人,只相當於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50%,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44%,但到了1990年,科索沃人口已遠遠超過了斯洛維尼亞和伏伊伏丁那。

宗教

在科索沃,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特別在農村,有許多虔誠的穆斯林。在科索沃農村阿爾巴尼亞族聚居區,—夫多妻制還很盛行,有的男人可以娶四、五個妻子,生育幾乎沒有節制,有的家庭四代、五代同堂,這也是造成科索沃經濟十分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科索沃人口占原南斯拉夫的7.9%,但社會生產總值只占原南斯拉夫的2.2%,出口只占1.4%,是原南斯拉夫經濟最落後的地區之一。

最新局勢

1999年3月24日,未經聯合國授權,北約打著“防止科索沃人道主義危機”的旗號,開始了對南聯盟長達78天的轟炸。
1999年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第1244號決議,重申南聯盟對科索沃地區擁有主權,要求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充分尊重南聯盟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根據這一決議,科索沃由聯合國特派團進行管理,北約領導的國際維和部隊提供安全保障。北約於1999年6月開始在科索沃部署多國維和部隊。
自科索沃由聯合國託管以來,南聯盟及其更名後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乃至今天的塞爾維亞,都堅決主張要求遵守國際法準則,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科索沃成為獨立國家。但科索沃阿族人始終要求實現科索沃的完全獨立。
2005年11月,科索沃未來地位談判正式啟動,但因各方分歧較大,多輪談判均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2007年3月,聯合國特使阿赫蒂薩里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科索沃在國際監督下實現獨立的建議,但由於俄羅斯反對,該建議未能經安理會表決。隨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授權“三駕馬車”(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啟動新一輪會談。

塞國遊行,反對獨立塞國遊行,反對獨立
在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三方特使的主持下,從2007年8月起,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就科索沃最終地位進行了多輪談判,但由於雙方分歧較大,談判最終宣告失敗。
2007年11月17日,舉行議會和地方選舉,這是自1999年6月被聯合國託管以來科索沃舉行的第三次議會和地方選舉。
2007年12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科索沃未來地位問題展開閉門磋商,由於各方分歧嚴重,未能得出任何具體結論。
2008年2月13日,美國白宮女發言人佩里諾表示,科索沃應當朝著獨立邁進,而且國際社會應當對科索沃尋求獨立予以支持。
2008年2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討論科索沃局勢,但仍未能打破僵局。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議會舉行特別會議, 通過了一項獨立宣言,宣布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共和國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隨後獲得美國等西方國家承認,但塞爾維亞始終堅持其對科索沃的主權。塞爾維亞總統塔迪奇當天針對科索沃宣布獨立發表聲明說,塞爾維亞將永遠不會承認科索沃獨立。同日,應俄羅斯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特別會議,緊急磋商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問題,但會議未能打破安理會成員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僵局。
2008年4月7日,科索沃領導人簽署了科憲法草案。
2008年4月9日,科索沃議會特別會議通過新憲法。根據這部憲法,科索沃為“議會制共和國”, 官方語言為阿爾巴尼亞語和塞爾維亞語,科索沃將與所有鄰國創建睦鄰關係,為本地區和整個歐洲的穩定作出貢獻。預計這部憲法將從2008年6月15日歐盟文職使團部署完畢之日起生效。
2008年6月6日,一夥身份不明的槍手深夜企圖闖入科索沃臨時自治政府總理薩奇的住所內部,並與負責保全的警衛發生交火。
2010年9月8日,塞爾維亞政府發表聲明說,塞方已決定向聯大提交一份經與歐盟磋商擬定的新決議草案文本。聲明說,該文本是塞爾維亞與歐盟合作妥協的產物,它將結束國際司法法庭方面的相關程式,同時呼籲塞爾維亞與科索沃展開對話。
2010年9月9日,第64屆聯大一致通過決議,承認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內容,歡迎歐盟協助推動科索沃與塞爾維亞進行對話。
2010年9月27日,科索沃總統法特米爾·塞伊迪烏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由於憲法法院認為他兼任科索沃民主聯盟主席一職違反憲法,因此他已於當天遞交了辭呈。
2013年1月13日,塞爾維亞議會通過關於與科索沃自治當局進行政治對話的基本原則決議,不承認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的獨立,要求在科索沃北部塞爾維亞族人聚居區建立塞爾維亞族人自治社區。從2012年10月開始,塞爾維亞總理達契奇和科索沃總理哈希姆·薩奇在布魯塞爾舉行了10輪會談,並於2013年4月19日就雙方關係正常化達成協定。
2013年4月19日,塞爾維亞總理達契奇在布魯塞尓與科索沃總理哈希姆·薩奇草簽了雙方關係正常化協定。塞爾維亞議會和科索沃議會相繼批准該協定。根據該協定,生活在科索沃北部的塞族居民將在衛生、教育、警務等方面擁有自治權,科索沃警察未獲得北約和塞爾維亞的批准,不許在塞族居住區巡邏。
2013年6月17日,塞爾維亞與科索沃根據雙方在布魯塞爾達成的關係正常化協定,於17日正式互派聯絡官,以加強溝通,促進雙方關係正常化。
2013年9月19日,歐盟發表聲明宣布,將向科索沃派出選舉觀察團,監督科索沃於2013年11月3日開始的地方選舉。
2013年11月3日,科索沃地方政府選舉如期舉行。近180萬註冊選民參加了各地方市政選舉,從7932名候選人中選出了39名市長和39個市的市政議員。。然而當天,塞爾維亞族激進分子襲擊了科索沃北部包括米特羅維察市等在內的一些地點的投票站,投擲催淚瓦斯彈,毆打排隊投票的選民,並砸毀選票箱。
2013年11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科索沃問題特別代表賈瓦德·扎里夫(FaridZarif)在向安理會匯報科索沃最新局勢進展時表示,3日在科索沃全境成功舉行的市政選舉標誌著一個里程碑。他表示,貝爾格勒和普里什蒂納爭取加入歐洲機構的努力仍在繼續進行。

歷史

遊牧部落

科索沃的歷史悠久,據克羅埃西亞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斯迪帕切維奇考證,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區的是40多個伊科里.特拉切好戰的遊牧部落,他們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紀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過多瑙河到達巴爾幹並定居下來。他們修建城堡、教堂,開墾荒地,把從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趕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時的地緣政治學認為,統治科索沃就統治了巴爾幹,可見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戰爭年代

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蘇丹穆拉特率領奧斯曼大軍,在科索沃的梅爾勒平原同塞爾維亞王子拉薩爾率領的基督教聯盟軍隊進行決戰,結果,穆拉特與拉薩爾雙雙戰死,科索沃從此被土耳其人占領,整個巴爾幹地區逐漸被奧斯曼化。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軍隊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貝爾格勒落入奧斯曼帝國手中,塞爾維亞王國正式滅亡。

逃亡

奧斯曼帝國的占領導致巴爾幹地區一分為二,南方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和一部分波士尼亞人,北方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和伏伊伏丁那人。當時奧地利的維也納是歐洲文化的中心,而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專制主義則是愚昧、腐敗、混亂和暴戾的同義詞。許多塞爾維亞人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奴役,紛紛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別是克羅埃西亞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則移居科索沃,填補了塞爾維亞人留下的空缺。

遷移

在科索沃,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實施一種改變當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當地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人則皈依天主教。奧斯曼帝國雖然沒有採取強制性措施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這些教徒沒有規定非信伊斯蘭教不可,他們允許東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須向當地政府繳納人頭稅,而這種稅款相當高,幾乎使一般東正教、天主教教徒無力承擔得起。而如果有誰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項稅款。故而許多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塞爾維亞人紛紛遷徙到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這種長途跋涉在17世紀達到高潮。歷史資料表明,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約有三、四萬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地區亞得里亞海的克羅埃西亞地區。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來的土地與房屋分給了改變了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把居住在相鄰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成為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據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當時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已占當地人口的60%以上,其餘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

起義

從18世紀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塞爾維亞經過兩次起義,於1815年成立了公國,1852年黑山公國建立。1876~1878年塞土戰爭後,阿爾巴尼亞的民族復興運動不斷高漲。日益沒落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由於擔心塞爾維亞的強大而開始支持阿爾巴尼亞人了。在1880~1889年間,有6萬科索沃塞爾維亞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爾幹國家聯盟向正處在崩潰前夕的奧斯曼帝國宣戰,推翻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處於奧斯曼帝國奴役下長達5個世紀之久的科索沃重新併入塞爾維亞,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經是阿爾巴尼亞人了。

民族矛盾

1941年,南斯拉夫被軸心國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湊的“大阿爾巴尼亞”併吞,有近10萬塞爾維亞人被迫逃離家園。由於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於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時期,占領者並未遭到阿爾巴尼亞人的反抗,相反當地居民對於加入統一的大阿爾巴尼亞感到格外興奮。

解放

當時並肩抗擊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兩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對科索沃的歸屬各執己見。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爾巴尼亞舉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上,決定將科索沃併入阿爾巴尼亞,但該決定隨即被南共中央反對。1944年l1月,南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阿爾巴尼亞族起義者在科索沃成立了軍政府。3月16日,軍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稱他們是大塞爾維亞專制政權的擁護者。4萬名南斯拉夫軍人同1萬名阿族軍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結果是塞爾維亞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萬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併入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議會決定將科索沃併入塞爾維亞共和國。這樣,戰後科索沃又回到了當時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版圖。不過,雖然阿爾巴尼亞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並沒有像塞爾維亞、黑山等一樣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憲法將科索沃規定為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省,隸屬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人對阿爾巴尼亞人中的親法西斯分子進行了清洗,但這又激起了阿爾巴尼亞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

要求平等

正因為上述如此長期複雜的歷史變遷,使得塞爾維亞族人與阿爾巴亞族人都認為自己是科索沃地區的主人,沒能成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國更使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認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舉行要求獨立的遊行示威活動。

建立自治省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成立後,強調“獨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決權”,在塞爾維亞共和國內建立了一個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省。在60年代,大約有7~30萬阿爾巴尼亞人逃到科索沃來。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傾向逐漸抬頭,發達地區要求取消國家控制,而塞爾維亞則堅持中央集權和聯邦掌握投資基金。由於歷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貧窮的地區,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總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統治的發達地區的文盲率只有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後於塞爾維亞人,但出生率卻大大高於塞族人,人口過多又反過來加劇了貧困狀況。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降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長率為3.79%,阿爾巴尼亞族的人數增加到100萬,而南斯拉夫全國的人口增長率僅為1%。1968年,科索沃的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活動,首次要求自治,並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國的要求。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同意讓科索沃實行某種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占了總人口的73.7%,阿族人的民族自決要求日益強烈。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憲法賦予科索沃廣泛的自治權,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國差不多的權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語教學的學校,這些學校培養了大量的阿族知識分子。由於科索沃地區經濟文化的落後,許多塞爾維亞族人紛紛離開科索沃到其它地區尋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識分子因無法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懷不滿,成為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核心。

遊行示威

1980年5月,狄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個人權威的領袖,各共和國的分離傾向不斷加強。1981年3月至4月,由阿爾巴尼亞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納大學培養出來的阿族大學生舉行遊行示威,要求建立獨立的科索沃共和國,示威民眾首先同警察發生衝突,許多學生被捕,塞爾維亞當局派軍隊對科索沃臨時實行軍事管制。這樣導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常常醞釀成流血衝突。塞爾維亞人認為,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聖地,是塞族文明的搖籃,出於歷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爾維亞不能放棄科索沃。而從種族的角度來看,科索沃已越來越阿爾巴尼亞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只占總人口的11%,而1961年時塞爾維亞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維奇訪問科索沃時,呼籲當地塞族居民不要因為生活困難而離開這塊土地。占人口少數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則努力爭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斷加劇。

衝突升級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指責阿族人對他們進行騷擾,並舉行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要求廢除憲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20世紀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於民族矛盾和經濟危機而走向四分五裂,塞爾維亞共產黨領導人米洛舍維奇利用民族主義情結來爭取民眾,提高自己的威望。塞爾維亞無力阻止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赫從南斯拉夫聯邦分離出去,但它決心不借一切代價阻止科索沃的獨立。之所以如此,從民族感情上說:“科索沃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塞爾維亞王國的誕生地,誰放棄了它,誰就會在塞爾維亞人心目中成為千古罪人”。米洛舍維奇正是利用了塞爾維亞人的這種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提出了“大塞爾維亞”的口號。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維奇不顧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議活動,宣布實行緊急狀態,派軍隊平息阿族礦工的罷工和學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憲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學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組織機構,包括新聞機構都被取締。阿族人同警方發生了暴力衝突和槍戰,20多人死亡,許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爾維亞警察用催淚彈、警棍和高壓水龍頭鎮壓阿族示威者。面臨著塞族的“大塞爾維亞主義”,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聯邦內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國的希望破滅了,塞、阿兩族之間的對抗情緒越來越激烈,騷亂越來越嚴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駐軍隊、警察、坦克和飛機,並在科索沃實行宵禁。但此舉並未消滅阿族的民族主義情緒,塞、阿之間的衝突日益升級,矛盾日益惡化了。

歷史難題

由此可見,科索沃問題是歷史形成的一個難題,它既經歷了上下兩千多年的曲折演變,又遭受過列強的蓄意擺布,至今在許多爭端上仍難辨是非。關於科索沃的歸屬問題,塞爾維亞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說法。塞視科索沃為塞爾維亞民族的發祥地和文化搖籃,因為塞在12世紀就在這裡建立了自己最強盛的國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奧斯曼帝國入侵和塞軍敗退北方後才大量遷入的。阿族人則堅持認為,公元前4~5世紀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亞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族的領土。這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獨立,而塞爾維亞人又不會輕意捨棄他們十分珍愛的“故土”。科索沃這顆巴爾幹的“定時炸彈”時刻存在著爆炸危險!

危機

1998年10月13日,科索沃危機爆發。
科索沃原來是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省,人口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阿族人於1991年單方面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國”,近兩年又組建了“科索沃解放軍”,試圖通過暴力手段獨立,當然南聯盟是不會接受的。1998年2月28日,阿族武裝分子同塞族警察發生流血衝突。從此,阿塞兩族的矛盾升級,武裝衝突不斷。
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急了,他們認為,如果科索沃局勢失去控制,將在巴爾幹地區引發一場比波赫戰爭更可怕的戰爭,從而甚至威脅到整個歐洲的安全,因此,西方國家介入了科索沃危機。1998年7月5日,美國特使霍爾布魯克與科索沃阿族政治領導人魯戈瓦會談,表明美國政府堅持科索沃在不獨立的前提下恢復自治權的主張,然而,南聯盟在北約軍事威脅面前並未罷手,反而加強了武裝打擊和圍剿。
有戰爭就有難民。到了8月,科索沃難民已達20多萬,西方國家擔心會引發難民潮。安理會再次要求科索沃衝突雙方立即停火,北約甚至威脅要對南聯盟動武。1998年10月11日,迫於北約的軍事壓力,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宣布全面履行安理會有關決議,南聯盟將從科索沃撤軍,由國際社會派員監督,並儘早與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問題開展談判。1998年10月27日,北約宣布暫緩對南斯拉夫發動空中攻擊。

戰爭

當1996年建立的科索沃解放軍向塞爾維亞官員和阿爾巴尼亞人發動攻擊時,衝突開始白熱化,塞爾維亞警察在1998年3月開始大肆搜捕德雷尼察地區的科索沃解放軍,衝突更加激烈,安理會對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實行武器禁運,但境況愈演愈烈,直至爆發戰爭。
1999年3月,在向南斯拉夫提出警告並在科索沃塞爾維亞人進行進攻的情況下,北約對南斯拉夫實行空襲轟炸,秘書長說這是外交失敗造成的悲劇,雖然有時候“為了和平而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但安理會在任何這樣的情況下都必須參與進去。
南斯拉夫對科索沃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攻擊並開始大量驅逐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造成了史無前例的85萬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和其他人道主義機構在阿爾巴尼亞和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對難民進行多方面的幫助。

UN維和

1999年6月,南斯拉夫接受了由八國集團提出的一個和平計畫(八國集團包含七個西方工業國和俄羅斯)。安全理事會支持這一計畫,授權南斯拉夫各加盟成員國建立安全存在以制止敵意、解除科索沃解放軍的武裝、促進難民的回返。計畫還請求了秘書長建立暫時的國際平民行政局,使人們可以享受實質上的自治,擁有自治政府。在南斯拉夫軍隊從科索沃撤退之後,北約中止了它的爆炸行動,有50萬駐科索沃國際安全部隊進入了該地區保障安全。
在科索沃的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立刻建立了一個安全存在。該任務的複雜性和其範圍之廣是空前的。安全理事會授予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在科索沃地區享有特權:包括所有的立法和行政權力,以及司法管理權。該任務有四個主要方面:聯合國直屬的民政、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負責的人道主義者援助、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引導的民主化和機構組建、以及由歐盟管理的經濟重建問題。在聯合國的名義下,這是一個獨特的團隊合作,也使四個國際組織走到了一起。
在戰爭期間逃亡的85萬難民中至少有84.1萬人回了家,首要問題是幫助他們度過嚴冬。完成這項任務以後,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在重建正常生活,確保長期經濟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特派團頒發了一系列法令,涉及到法官的任命和罷免,銀行業,許可證發放,建立一個財政權力中心和科索沃預算中心等等。同時,特派團還與族裔社團的領導建立了對話關係,重建公共設施,開辦學校。
一個聯合臨時行政結構成立,成員包括各民族團體的代表。在整個區域,布置了3000多名特派團警官,建立了一個包括所有科索沃少數民族代表的科索沃警察服務局。科索沃解放軍於1999年9月全部解散,人員編入民間社會。停火後的幾個月中,約有21萬非阿爾巴尼亞族的科索沃人離開了科索沃去塞爾維亞和黑山(現已獨立成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兩個國家)的其它地方,一個聯合委員會確保他們的安全返回。
在2000年6月底,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逐漸被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所替代,儘管該組織在當地起了積極的作用。2001年5月,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建立了一個新的機構用以強化他的警察和司法能力——原先從屬於民事管理部門。新的“警察和司法”機構直接受聯合國的領導。
對非阿爾巴尼亞民族的安全保護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進展雖然巨大,但總體局勢尚為緊張,對非阿爾巴尼亞人的威嚇、謀殺、暴力在繼續進行,其他的一些少數民族在駐科索沃國際安全部隊的保護中被隔離開來,為了打破有罪不受懲罰的圈子,鑒於司法系統的惡化,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開始任命國際法官和檢察官。
在2001年4月,針對前南斯拉夫的國際刑事法庭控告前南斯拉夫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和其他4人在“對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平民進行一系列攻擊”中犯有反人道罪,並在6月被送上了法庭。9月,安理會取消了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武器制裁。11月,舉行了全科索沃選舉,選出了120名立法大會成員。2002年3月,大會選舉了該地區的首任總統和總理。
儘管如此,在發展臨時民主機構,確保和平正常生活方面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兩個議題,聯合國特使團領導覺得被迫否決科索沃大會的議案——一次是關於邊境問題;另一次是他們未能保證少數民族的權利,安理會完全支持這些決定。
近2003年底,高級官員為聯合國協管的科索沃制定了一套標準,包括自由、公平、正常的選舉活動;自由新聞媒體報導;公正高效的司法系統。12月30日,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把一些特別責權轉交給地方臨時政府,保留了一些權力,包括安全、外交、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和能源等。

宣布獨立

國民慶祝科索沃獨立國民慶祝科索沃獨立
科索沃獨立雖然在國際社會的預料之中,但依然讓人驚爆眼球。因為科索沃的獨立打破了1999年科索沃戰爭所形成的由聯合國和北約聯合託管(由聯合國特派團管理,北約領導的維和部隊提供安全保障)的脆弱平衡,使巴爾幹地區再次成為歐、美、俄各方勢力拉鋸角力的熱點,不啻於激活了這個休眠多年的歐洲火藥桶。
科索沃是1999年科索沃戰爭留下的政治畸胎,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在未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打著“防止科索沃人道主義危機”的旗號,以武裝打擊逼迫前南政府簽訂城下之盟的結果。科索沃戰爭也擊碎了俄羅斯以擁抱資本主義回到歐洲大家庭的夢想。所以,科索沃戰爭表面看去是美歐為首的北約和塞爾維亞的直面交鋒,實際上是北約對俄威懾性地殺雞儆猴。科索沃戰爭之後,俄羅斯面臨著北約東擴、歐洲TMD(戰區飛彈防禦計畫,TerritorialMissileDefense)、顏色革命等連番挑戰,逼迫普京總統直接同美歐攤牌。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造成了俄羅斯和美歐的尖銳對立,一個分裂的歐洲和危險的歐洲展國際社會面前。
一方面,美歐對決使歐洲內部的民族宗教矛盾明朗化。一般認為,白種人的歐洲同屬於基督教文明。其實不然,俄羅斯之所以和塞爾維亞站在一起,一方面是由於他們共屬於斯拉夫民族,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搖籃。因而兩國同仇敵愾地堅守科索沃底線有文化和民族情感在內。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塞爾維亞同屬於東正教。前南分崩離析的過程中,屬於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就受到羅馬教廷的支持。而在科索沃獨立的過程中,同屬於東正教的賽普勒斯和希臘也表達反對之意。因此,科索沃獨立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逐漸發酵,歐盟內部也出現了民族、宗教衝突的苗頭。這給致力於歐盟全面整合的歐洲人敲響了警鐘。更重要的是,由於普京總統調整了全球戰略,在全球範圍內和美歐展開了直面交接的政策,美俄開始驚呼“冷戰”重來。由於俄羅斯能源對歐洲的戰略制約作用,歐盟對俄羅斯處於又驚又怕的矛盾心態中。為了化解俄羅斯的憂慮,北約已經考慮讓俄羅斯加入TMD的計畫。總之,俄羅斯的國力和1999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別。此外,俄羅斯反對科索沃獨立的現實因素還包括,眼下美國正醞釀同屬斯拉夫民族的烏克蘭加入歐盟,而烏克蘭則是俄羅斯文化的發祥地。因此,俄羅斯支持塞爾維亞,其實也是對本國命運的惺惺相惜。
科索沃獨立科索沃獨立
科索沃獨立其實也激活了美歐之間的矛盾。雖然美歐都支持科索沃獨立,但在獨立進程和方式上卻存在不同。美國主張急獨,認為“關於時間問題,早解決比晚解決好”(布希總統語)。歐洲則希望同時吸收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加入歐盟的方式溫和解決科索沃獨立問題。這一矛盾其實在科索沃戰爭之後就有所體現。一方面驚懼於美國軍事力量對北約的主導控制,歐洲開始警醒建立獨立防衛力量的重要性。在科索沃戰爭的當年12月份,歐盟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上就作出了推動歐洲獨立防務建設決定。歐盟計畫組建一支5萬至6萬人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以使歐盟有能力在北約不參與的情況下獨立實施危機控制、維和以及救援行動。法國前國防部長就認為,科索沃戰爭是“歐洲覺醒的一個起點,它使歐洲意識到如果想要在國際舞台上特別是在自己所在的大陸上維護自己的政治存在的話,那它就必須擁有自己的防務。”另一方面,厭倦戰爭的歐洲人不願意在歐洲本土和俄羅斯發生直接對抗。尤其美國在歐洲做出部署飛彈防禦計畫(TMD)的決定之後,歐洲各國尤其北歐國家對於深陷美歐冷戰式對抗頗為不滿。問題是,歐盟的算盤落空,如親西方的塔迪奇(BorisTadic)當選塞爾維亞總統後,雖然對加入歐盟充滿期待,但是對於科索沃獨立卻表達出不容置疑的堅定,不僅反對科索沃獨立還將降低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的外交關係。聯想到此前和俄羅斯簽署的能源合作協定,以及俄羅斯警告烏克蘭親歐將其視作飛彈打擊目標的信息,俄羅斯不惜和歐盟死掐對決的態勢已經形成。因此,科索沃獨立,將會造成俄歐相爭,美國得利的尷尬局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隱形的美歐矛盾可能就會大白於天下。

獨立後的影響

科索沃獨立也並非美、歐、俄、塞、科的私事,對國際形勢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首先,美歐等國以意識形態的偏見,先是繞過聯合國通過武力侵凌一國主權,繼而鼓勵分離主義脫離母國的做法成為一種不可寬恕的違反國際法行為。這種由大國集團操縱所謂“民族自決”的做法,將會鼓勵其他國家的分離主義效仿,導致全球性的動盪不安。
其次,美歐支持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民族自決,卻又反對前南地區塞族的民族自決,體現了美歐一貫的雙重標準。這加劇了該地區擦槍走火的危險性。由於巴爾幹地區激燃了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科索沃獨立所引發的歐美俄多邊矛盾和利益糾葛會不會引發新的衝突,讓人憂慮。必須指出,科索沃獨立和中國核心國益也有密切關係。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期間,中國駐前南大使館被“誤炸”,引發中美間一場差點擦槍走火的大危機。現實是,由於中國存在著台灣難題,加之也有外部勢力介入,對西方主導的“民族自決”遊戲應該有足夠的警惕。更重要的是,由於科索沃獨立沒有經過聯合國達成共識,屬於自行宣布獨立,從國際法的角度講,也屬於不妥行為。由於俄羅斯表達出在聯合國內決議否決的立場,同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當慎思以對,在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基礎上爭取最大利益。
科索沃總理塔奇表示,在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人民的意志”將得以實現。
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已出現了海報,海報呼籲人們在慶祝活動期間保持平靜。一個用阿爾巴尼亞語寫的海報稱:“有尊嚴地進行慶祝,為了一個好的開始,為了科索沃。科索沃歡迎未來。”
與此同時,科索沃議會於2008年2月15日舉行會議以通過一系列在獨立後生效的法律,其中包括確保科索沃塞爾維亞少數民族人口安全的措施。普里什蒂納的當地報紙稱,議員們已奉命在17日呆在普里什蒂納,以便在接到通知三小時後開會。除了在獨立宣言上籤名外,議員們還將批准官方印章和國旗。
我國尚未承認科索沃獨立並與其建交。

政治

2008年之前,科索沃名為塞爾維亞的自治省,實際上是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UNMIK)所管轄。UNMIK已設立了議會、政府、以及總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發行的護照、身份證、車牌只被一部分國家承認,科索沃的地址也只被一部分國家承認,萬國郵政聯盟建議寄往科索沃的信件應該註明“Kosovo(UNMIK)”的字樣。
科索沃在國際上依然被視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談判定於2005年舉行,但阿塞雙方各持己見,談判有相當的難度。阿族人不承認塞爾維亞對科索沃的主權,認為塞對科索沃的統治不可能尊重阿族人的權利。而塞方則視科索沃為塞爾維亞自古以來的領土,不接受科索沃獨立的可能性。國際社會則擔心,科索沃獨立的先例會重新引發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的內戰。當時認為可能的折衷解決方案是:繼續維持現狀,將科索沃交予歐盟管轄。
科索沃總理塔奇於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科索沃獨立後,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的權力大幅縮小。而在科索沃獨立之後,塞爾維亞系居民設立了自己的議會。

歷任總統

易卜拉欣·魯戈瓦(1992年5月25日-2000年2月1日)
易卜拉欣·魯戈瓦(2002年3月4日-2006年1月21日)
內扎特·達奇(2006年1月21日-2006年2月10日)
法特米爾·塞伊迪烏(2006年2月10日-2010年9月27日)
亞庫普·克拉斯尼奇(2010年9月27日-2011年2月22日)
貝赫傑特·帕喬利(2011年2月22日-2011年4月4日)
亞庫普·克拉斯尼奇(2011年4月4日-2011年4月7日)
阿蒂費特·亞希亞加(2011年4月7日-現任)

歷任總理

優素福·澤努拉胡(1990年9月7日-1991年10月5日)
布亞爾·布科什(1991年10月5日-2000年2月1日)
哈希姆·薩奇(布亞爾·布科什的反對者)(1999年4月2日-2000年2月1日)
巴伊拉姆·雷克瑟皮(2002年3月4日-2004年12月3日)
拉穆什·哈拉迪納伊(2004年12月3日-2005年3月8日)
阿德姆·薩里哈吉(2005年3月8日-2005年3月25日)
巴伊拉姆·科蘇米(2005年3月25日-2006年3月10日)
阿吉姆·切庫(2006年3月10日-2008年1月9日)
哈希姆·薩奇(2008年1月9日-現任)

有關各方立場

塞爾維亞

堅決反對科索沃成為獨立國家,在主權問題上寸步不讓,反覆重申任何解決科索沃地位問題的努力都必須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按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承認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組成部分;二是科索沃不能單方面宣布獨立或採取類似舉動。塞爾維亞只同意給予科索沃實質性高度自治,對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的行為視為非法行徑。塞爾維亞政府宣布絕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準備採取多項制裁措施,但保證絕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
2013年7月2日,據塞爾維亞塔紐格通訊社報導,塞爾維亞總統尼科利奇說德國為塞爾維亞加入歐盟設定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並強調塞爾維亞沒有、也不可能承認科索沃獨立。

阿族

占科索沃總人口90%的阿族人一直謀求科索沃獨立。在談判中,科索沃阿族一貫堅持除了“獨立”其他一切免談的立場,拒絕接受塞爾維亞提出的妥協方案。2007年12月10日,科索沃阿族談判小組發言人斯肯德·希塞尼表示,科索沃阿族自治政府將與西方國家就科索沃獨立及國際承認問題展開密集磋商,並將在2008年5月之前宣布科索沃獨立。

美國

支持科索沃獨立,表示只有科索沃獨立才能保證巴爾幹地區的穩定。2007年12月10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將與盟國密切合作,並主張科索沃在國際社會監督下實現獨立。主導科索沃問題談判的“三駕馬車”特使中的美方代表威斯納曾表示,科索沃的唯一出路就是獨立。

俄羅斯

支持塞爾維亞,堅決反對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
2007年12月10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一些國家支持科索沃獨立是違背國際法的行為。俄羅斯外交部17日發表聲明,呼籲有關各方認真考慮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後果,建議制定科索沃問題“路線圖”。
2008年2月17日,俄羅斯總統第一副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採訪時說,俄羅斯堅決反對科索沃獨立。他說,從國際法角度看,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是非法行為,嚴重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他說,塞爾維亞沒有採取過激措施,沒有對科索沃實行封鎖,本著建設性的態度爭取保持領土完整。塞爾維亞採取的建設性立場“令人敬重”。俄羅斯外交部當天發表聲明,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特別會議,以研究科索沃局勢,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採取堅決和有效的措施恢復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進程。
2008年2月13日,俄羅斯外交部負責科索沃問題的官員博燦-哈爾琴科在莫斯科說,不能排除科索沃宣布獨立的可能性,但俄羅斯將不會承認科索沃獨立。
2011年3月15日,科索沃塞爾維亞族議會在科索沃北部城鎮祖賓波托克宣布授予俄羅斯總理普京“科索沃榮譽公民”稱號,以表彰其在捍衛塞爾維亞領土完整方面作出的努力。

歐盟

歐盟各國在科索沃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包括英國和德國在內的一些歐盟國家支持科索沃獨立。西班牙、希臘、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暫不承認科索沃獨立。但賽普勒斯則堅持科索沃地位問題應由聯合國通過決議來決定,表示將不會承認一個單方面宣布獨立的科索沃國家。義大利則主張,歐盟通過加快與塞爾維亞入盟談判的方式使其不再反對科索沃獨立。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2007年12月18日表示,在科索沃問題上歐盟將作為一個整體採取行動。

中國

中國一直認為,雙方通過談判達成一項彼此均可接受的方案是解決科問題的最佳途徑。科方採取單方面行動的做法,可能產生一系列後果,給巴爾幹地區和平與穩定以及在可實現建立多族裔社會的目標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中方對此深感擔憂。科索沃的獨立對中國的台灣及西藏問題也同時敲響了警鐘。

外交

邦交國

雖然科索沃仍未能加入聯合國,但是現時已獲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正式承認,其中一些國家已於該國設立了大使館,截止2013年10月,世界上已有104個聯合國會員國予以承認。

歐洲地區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認科索沃獨立的歐洲聯合國會員國(按時間排列)。

承認國家 承認日期 建交日期
英國 2008年2月18日 2008年2月18日
法國 2008年2月18日 2008年2月18日
阿爾巴尼亞 2008年2月18日 2008年2月18日
拉脫維亞 2008年2月20日 2008年6月11日
德國 2008年2月20日 2008年2月27日
愛沙尼亞 2008年2月21日 2008年4月24日
義大利 2008年2月21日 2008年5月15日
丹麥 2008年2月21日 2008年3月6日
盧森堡 2008年2月21日 2011年6月16日
比利時 2008年2月24日 2008年4月10日
波蘭 2008年2月26日
瑞士 2008年2月27日 2008年3月28日
奧地利 2008年2月28日 2008年3月20日
愛爾蘭 2008年2月29日 2008年11月11日
瑞典 2008年3月4日 2008年3月28日
荷蘭 2008年3月4日 2008年6月27日
冰島 2008年3月5日 2012年5月15日
斯洛維尼亞 2008年3月5日 2008年5月15日
芬蘭 2008年3月7日 2009年2月2日
摩納哥 2008年3月19日 2008年3月19日
匈牙利 2008年3月19日 2008年6月27日
克羅埃西亞 2008年3月19日 2008年6月30日
保加利亞 2008年3月20日 2008年5月27日
列支敦斯登 2008年3月25日 2012年12月13日
挪威 2008年3月28日 2008年10月25日
立陶宛 2008年5月6日 2008年9月1日
聖馬利諾 2008年5月11日 2012年5月3日
捷克 2008年5月21日 2008年6月16日
馬爾他 2008年8月21日 2011年9月22日
葡萄牙 2008年10月7日 2011年11月14日
黑山 2008年10月9日 2010年1月15日
馬其頓 2008年10月9日 2009年10月18日
安道爾 2011年6月8日 2011年9月14日

國際公認的準主權國家馬爾他騎士團已於2009年10月26日承認科索沃為獨立國家。

美洲地區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認科索沃獨立的美洲聯合國會員國(按時間排列)。

承認國家 承認日期 建交日期
美國 2008年2月18日 2008年2月18日
哥斯大黎加 2008年2月18日
秘魯 2008年2月22日
加拿大 2008年3月18日 2009年4月7日
哥倫比亞 2008年8月6日
貝里斯 2008年8月7日
巴拿馬 2009年1月16日
多米尼加 2009年7月11日
宏都拉斯 2010年9月3日 2010年12月2日
聖露西亞 2011年8月19日
海地 2012年2月10日
聖基茨和尼維斯 2012年11月27日
多米尼克 2012年12月11日 2012年12月12日

亞洲地區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認科索沃獨立的亞洲聯合國會員國(按時間排列)。

承認國家 承認日期 建交日期
阿富汗 2008年2月18日
土耳其 2008年2月18日 2008年2月18日
日本 2008年3月18日 2009年2月25日
韓國 2008年3月28日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2008年10月14日 2010年4月27日
馬來西亞 2008年10月31日 2011年3月23日
馬爾地夫 2009年2月19日 2009年4月16日
沙烏地阿拉伯 2009年4月20日 2009年8月7日
巴林 2009年5月19日
約旦 2009年7月8日
卡達 2011年1月7日 2011年1月7日
阿曼 2011年2月4日 2011年2月4日
科威特 2011年10月11日 2013年1月16日
汶萊 2012年4月25日
東帝汶 2012年11月9日
巴基斯坦 2012年12月24日 2013年1月27日

非洲地區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認科索沃獨立的非洲聯合國會員國(按時間排列)。

承認國家 承認日期 建交日期
塞內加爾 2008年2月19日
布吉納法索 2008年4月24日 2012年12月6日
賴比瑞亞 2008年5月30日
獅子山 2008年7月13日
甘比亞 2009年4月7日
葛摩 2009年5月19日
馬拉威 2009年12月16日 2010年6月17日
茅利塔尼亞 2010年1月13日 2010年1月13日
史瓦濟蘭 2010年4月12日
吉布地 2010年5月11日
索馬里 2010年5月19日
幾內亞比索 2011年1月10日
中非 2011年7月22日
幾內亞 2011年8月16日
尼日 2011年8月16日 2013年1月25日
貝寧 2011年8月18日
奈及利亞 2011年9月12日
加彭 2011年9月15日
象牙海岸 2011年9月20日
加納 2012年1月23日 2012年10月4日
烏干達 2012年2月17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2012年3月13日
查德 2012年6月1日
蒲隆地 2012年10月16日

大洋洲地區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大洋洲聯合國會員國(按時間排列)。

承認國家 承認日期 建交日期
澳大利亞 2008年2月19日 2008年5月21日
馬紹爾群島 2008年4月17日
諾魯 2008年4月23日 2008年4月23日
薩摩亞 2008年9月15日
密克羅尼西亞 2008年12月5日
帛琉 2009年3月9日
紐西蘭 2009年11月9日 2009年11月9日
萬那杜 2010年4月28日 2010年9月22日
吉里巴斯 2010年10月21日
吐瓦魯 2010年11月18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 2012年10月3日
斐濟 2012年11月19日 2013年2月13日

與中國關係

中國大陸無意與科索沃建立外交關係,但中國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納設有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駐普里什蒂納辦公室。
台灣當局於2008年2月18日“承認”科索沃“獨立”,但沒有建立外交關係,台灣在科索沃駐有代辦處。

獨立前景

恐難引發新戰爭

科索沃宣布獨立後,科索沃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員解讀科索沃獨立的有關問題。

或成歐洲隱患

上世紀90年代,前南斯拉夫聯邦的每一次領土分裂都伴隨著流血衝突,甚至是戰爭,這一次科索沃的單方面宣布獨立會不會再來一場新的科索沃戰爭?
有關專家認為不太可能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更不會上升到戰爭的層面,但是小規模的暴力衝突和流血是不可避免的。科索沃還生活著10多萬的塞族人,他們主要居住在科索沃北部,阿族主要居住在南部。生活在科索沃的塞族人不同意科索沃的獨立,他們和阿族人之間估計還會有流血衝突,但規模不會大。
塔迪奇在2008年2月早些時候再次當選塞爾維亞總統,他雖然也堅持科索沃是塞爾維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要比另外一位激進的總統候選人尼科利奇要溫和,這也意味著塞爾維亞政府對科索沃的獨立不會採取激進措施。
塞爾維亞一直否認會用加入歐盟為代價換取對科索沃獨立的默認,總理科什圖尼察表示這樣的行為是有損國家尊嚴的。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在塞爾維亞這個國家,真正掌握實權的不是總統,而是總理科什圖尼察。
科索沃的獨立可能會給周邊局勢帶來更大的動盪。雖然它併入阿爾巴尼亞的可能性不大,但往後,科索沃很可能與素有“歐洲貧民窟”之稱的阿爾巴尼亞一道,成為歐洲地區最大的安全隱患。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已宣布獨立,塞爾維亞政府警告若有國家承認科索沃獨立即降低與該國的外交級別。
科索沃獨立被認為是“潘多拉魔盒的開啟”

流血的土地

隨著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美國率先承認其是“一個國家”,塞爾維亞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科索沃嚴重的民族矛盾從何而來?很不幸,歷史的發展就像過山車一樣,反覆改變塞族和阿族在科索沃的種族構成,嚴重破壞了這裡的政治和歷史積澱。
在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約占90%,塞族人約占10%,還有黑山族人等。原先的南斯拉夫有六個共和國,1991年蘇東集團瓦解後,原屬南斯拉夫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即波赫)以及馬其頓相繼獨立,1992年4月27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組建起新的南聯盟。2006年5月黑山通過公投獨立,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又單方面宣布獨立,完成了歷史上南斯拉夫分裂的最後一幕。
12世紀起,科索沃成為塞爾維亞王國的一部分,後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下伊斯蘭化科索沃這一名字來源於塞爾維亞語中“黑鳥的土地”一詞,據迄今為止可考的歷史,生活在科索沃的最早居民是公元前4-5世紀伊科里·特拉切遊牧部落。大約在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過多瑙河到達巴爾幹並定居下來,並很快同化了當地人。1170年,塞爾維亞人戰勝拜占庭人後,科索沃就成為塞爾維亞王國的一部分。當時阿爾巴尼亞人還住在今天的阿爾巴尼亞的北部高山地帶,他們與塞爾維亞人共同生活,並接受了塞爾維亞的語言和一些習俗,諸如和塞爾維亞人共度聖誕節等。科索沃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了當時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注意。1389年6月15日,塞爾維亞拉查爾親王的軍隊和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一世的軍隊,在科索沃荒野開始了戰鬥。塞爾維亞貴族米洛什·奧貝利克假裝土耳其士兵進入土軍的軍營,他潛入蘇丹的帳篷中,用毒藥浸過的匕首把穆拉德刺死。但是這並沒有能夠挽救塞爾維亞。蘇丹的兒子巴耶塞德立即平息了隨之而來的混亂局面,包圍了塞爾維亞軍隊,並將其擊潰。科索沃戰役之後,塞爾維亞被迫向土耳其納貢,成為土耳其的附庸。
當時的兩大帝國奧斯曼和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分而治之。南方由奧斯曼帝國統治,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和一部分波士尼亞人成了附庸,北方由奧匈帝國統治,統治的種族包括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伏伊伏丁那人。許多塞爾維亞人逃往北方和西方,而阿爾巴尼亞人則趁機移居科索沃。奧斯曼帝國為便利其統治,採取措施讓皈依天主教的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伊斯蘭教。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約3-4萬塞爾維亞人在17-18世紀紛紛遷徙到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地區或亞得里亞海的克羅埃西亞地區
南斯拉夫王國將土地分給有戰功的塞爾維亞人,成為20世紀科索沃民族紛爭的起點
造化弄人,1912年,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由塞爾維亞、黑山、希臘和保加利亞組成的聯盟,打敗了日益衰弱的土耳其帝國,科索沃在500多年後又重新歸屬塞爾維亞。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約50萬,占科索沃總人口的39%左右,由此阿爾巴尼亞人對塞爾維亞人仇恨入骨。當1941年南斯拉夫被軸心國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湊的“大阿爾巴尼亞”併吞時,有近10萬塞爾維亞人被迫逃離家園,許多阿爾巴尼亞人對此拍手相慶,對義大利法西斯的入侵則不做抵抗。
這樣,戰後科索沃又回到了當時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版圖。
歷史的發展就像過山車一樣,反反覆覆地、不厭其煩地改變塞族和阿族在科索沃的種族構成,嚴重破壞了這裡的政治和歷史積澱,無法形成穩固的認同力量,主觀的政治劃分造成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的激烈衝突,造成了科索沃地區塞族和阿族激烈的對立。
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美國、歐洲各國和俄羅斯的干預,進一步促成了科索沃戰爭爆發,為緩和民族矛盾,1963年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修改憲法,把科索沃升格為阿族自治省,1974年進一步修憲,使其成為隸屬塞爾維亞共和國的“聯邦單位”,可與南聯邦的六個共和國平起平坐,科索沃因此也獲得了廣泛的自治權利:可以有自己的議會,可以向聯邦中央機構派出等額代表並享有否決權。它甚至還享有一些特殊權利,如塞爾維亞修改憲法必須徵得科索沃的同意,而科索沃省修改憲法卻無需塞爾維亞首肯。狄托的這一政策,使得塞族人感到本民族在科省地位下降,許多人氣憤地遷出該地區。因此,塞族人口在科省的比例由1961年的四分之一減至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1980年狄托逝世後,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中的分離主義活動也日趨頻繁,暴亂頻發。1989年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開始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中的民族分離主義分子實行強硬政策,並於1990年頒布新憲法,取消了科索沃地區的大部分自治權利,然而此時的科索沃政策已經積重難返。
1991年,阿族人舉行了被視為非法的“全民公決”,決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國”,並在1992年秘密選舉魯戈瓦為總統,隨後建立議會和政府。1994年阿族激進分子又在境外機構的支持下建立了“科索沃解放軍”,試圖通過暴力活動爭取獨立。至此,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的對立衝突不斷升級,美國、歐洲各國和俄羅斯為了各自利益對科索沃衝突的干預,進一步促成了1999年科索沃戰爭的全面爆發。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對塞爾維亞進行轟炸。經過73天的戰爭,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為了避免更大的民族犧牲,接受了聯合國的調解方案,同意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並且最終讓聯合國管制科索沃。科索沃邁開了離開塞爾維亞和黑山的第一步。
隨著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美國率先宣布承認科索沃是“一個國家”,有關科索沃的前景再度引人關注。在塞爾維亞已經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如何避免混亂進一步擴大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國際法庭裁決

阿爾巴尼亞族兒童舉著旗幟走上街頭阿爾巴尼亞族兒童舉著旗幟走上街頭
2010年,聯合國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當地時間22日發布“參考意見書”,認為科索沃於2008年宣布獨立“不違反任何可適用的國際法規則”。對此,國際社會反應不一。
國際法院的14名法官22日以9票贊成、4票反對和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就“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合法性”問題通過了這份並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裁定。
阿爾巴尼亞族兒童舉著旗幟走上街頭
國際法院認定,科索沃宣布獨立沒有違反國際法、聯合國接管科索沃時頒布的《臨時自治憲法框架》,以及安理會關於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第1244號決議。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2日就此發表聲明,呼籲科索沃問題各方開展建設性對話,避免任何“挑釁性行為”。他表示將把該“參考意見書”轉交給聯合國大會,由聯大決定接下來就此事將採取的步驟。
國際法院發布“參考意見書”後,國際社會反應不一。塞爾維亞總統博里斯·塔迪奇隨即發表聲明,稱塞“永遠不會承認科索沃獨立”。俄羅斯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說,俄方對科索沃獨立的立場沒有改變,即俄不承認科獨立。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則表示,支持國際法院發布的“參考意見書”。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強調,美方認為有關科索沃獨立的裁定“並不適用於其它的案例”。
美國副總統拜登和塔迪奇通電話,呼籲其“通過對話解決和科索沃的矛盾”。
歐盟方面對國際法院的裁定不置可否,但希望能夠出面調處塞爾維亞和科索沃之間的關係。
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布脫離塞爾維亞共和國,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爭議。
包括美國,一些歐盟國家在內的69國已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地位,但包括俄羅斯、印度在內的大多數國家仍拒絕承認科索沃獨立。

相關事件

獨立事件

科索沃已經單方面宣布獨立,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自定國名為科索沃共和國的地區。科索沃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阿爾巴尼亞族堅持要求獨立,但塞方要求保證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各方於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經過兩年的談判與周鏇,科索沃議會於2008年2月17日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目前已獲得了104個國家的正式承認(截至201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塞爾維亞等國尚未承認這一國家合法性。

相關模式

1999年爆發的科索沃戰爭中,北約支持科索沃當局,對當時的南聯盟展開轟炸,迫使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簽訂城下之盟;此後通過種種方式誘導南聯盟內部發生政治變化,將“眼中釘”米氏趕下台;最終把米氏送往海牙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院審判。米氏最終死於獄中。西方勢力對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往往不惜訴諸武力,干涉主權國家內部事務,分裂一個主權國家,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卻給當地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例如科索沃、利比亞等。這樣的干涉方式稱為科索沃模式。
這種新干涉主義頗具有迷惑性。表面上看,無論是尋求安理會通過相關決議,還是讓國際刑事法院簽發逮捕令,都符合國際法相關程式。然而,某些西方勢力只是選擇性地運用這些手段,而對一些被視為盟友國家,即使發生類似情況,也往往默契地熟視無睹。可見,某些西方勢力正是利用程式正義這個“保護傘”為自己的政治圖謀服務。所謂的“科索沃模式”還可能被推廣到其他國家。對此,國際社會應予警惕。

有爭議的地區分類導航

全球範圍內有一些地區,由於自然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等原因,不同國家相爭,成為有爭議的地區

朝鮮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

南海諸島

北方四島

克什米爾

中國領土爭議地區

西撒哈拉

釣魚台列嶼

歐洲國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