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利寺

清利寺

清利寺,又名“福林寺”,唐朝太和年已有碑文記載,碑文尚存。“清利寺”三字是李世民當年親筆題封。本寺占地70餘畝。建築很好。十年浩劫,文革期間毀於一旦。現今國家昌盛,政策英明。各級領導無限關懷,辛集市宗教局和石家莊市佛協迎請五台山古佛寺釋悟智法師主持重修古剎。現在天王殿、觀音亭、九龍壁已完工。原修觀音殿及圍牆耗資80萬。現修天王殿、觀音亭、九龍壁和佛像耗資70多萬元。

基本信息

簡介

清利寺清利寺
清利寺(福林寺)的主要景點大雄寶殿,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內有巨尊鍍金釋迦牟尼佛和倒坐觀音菩薩,兩旁為十八羅漢;大殿兩旁是琉璃世界和蓮花世界。後邊的觀音閣也是主建築之一,供有巨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兩側羅漢堂,有神采各異的五百羅漢;伽藍殿和祖師殿也分建兩傍。後面是白塔,高36米,塔兩側分別建有由100頭白象和100頭青獅組成的兩個迷宮式建築;百獅園與百象園,中間分別供奉普賢和文殊菩薩。另外,還有方丈院、禪堂、佛學院、雲會堂等。是授經、佛事交流、遊覽的理想場所。1955年農曆臘月初八日舉行觀音殿落成典禮與觀音菩薩開光儀式,千年古剎展新容,遊人雲集誦盛世。1995年重修後的福林寺占地64畝,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投資3000萬元,是一座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仿古藝術精品,中軸線建九大景點和建築群體。其中,浮雕琉璃影壁長45米,構思奇特,徒刑新穎;大悲泉常年聖水噴涌,水聲潺潺;天王殿內端坐慈眉善目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還有威嚴的四大天王和韋馱護法神像;北行是三座東西並排的金水橋,橋下是放生池,放生池兩側是由12通碑組成的功德碑林,捐百元以上者碑上留名。過橋是戒壇,兩側分別建有鐘樓鼓樓

寺廟布局

清利寺清利寺
清利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清利寺清利寺
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么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入寺須知

清利寺清利寺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臥不離法度。那么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禮拜: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淨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4、見僧人: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5、法器:寺中磬、木魚、鐘鼓等法器為龍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6、聽經: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閒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7、用齋: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譁,不得翹腿而坐;8、會客: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相關詞條

中國寺廟5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