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縣清真大寺

同心縣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位於同心縣舊城,始建於明代,是寧夏境內建立年代較久、建築規模較大的一座清真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於同心縣舊城(舊稱半個城),相傳始建於明代,是寧夏境內建立年代較久、建築規模較大的一座清真寺,在南部山區的穆斯林中影響較大,不少知名的穆斯林學者在這裡求學講學,傳播伊斯蘭教

建築

同心清真大寺建築在聳出地面達7米之高的青磚台面上。寺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建築的磚照壁,照壁的中心,磚雕大幅花木圖,十分精美。由券門通過暗道,有台級可登上高達數米的基台。在門洞匾石旁刻有“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蒲月重修”字樣,為考證大寺的沿革留下了史跡。它的上面是輕巧秀麗的二層四角攢尖頂的邦克樓,樓亭上綴滿了磚雕紋樣,桂枋之間縷刻著硬木掛落,這同暗道牆面的堅實、平直,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細巧、玲現的感受。西牆柔壁,全部為青磚砌築,磚雕“月掛松柏” 圖精細而秀麗。樓亭與入口拱道,又同東牆照壁呼應,高低映輝,構成一個完整的入口空間。北牆的西段,設有“沐浴室”券門一座,北通水房子,可做大小淨。高台南部的邦克樓是阿訇呼喚穆斯林禮拜的地方,北院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禮拜大殿和南北廂房(也稱南北講堂),還有阿訇滿拉住房。由這三者構成的三合院,清淨、肅穆、端莊、對稱。
(圖)同心縣清真大寺同心縣清真大寺

禮拜大殿坐西向東,中軸線十分明確,並貫穿了整個院落。禮拜大殿由前兩座殿字和門前的抱廈相互勾連而成,體態宏大。抱廈進深兩間,面闊五間,除稍間有低矮、透空的欄桿外,全部是空廊形式,柱訪間裝飾了雲紋掛落,莊重渾厚。其斗拱挑檐鱗次櫛比,參差有序,拱板被雕鏤成植物和阿文圖案。屋頂為卷棚歇山頂,起翹和翼出很突出,顯得華美明快,富麗潔淨。前殿進深五間,面闊七間,大殿只用四根柱子支撐,運用斜梁搭接巧妙地解決了木構架的承重結構問題,使殿後的視線遮擋減少到最低限度。前後兩殿勾連,擴大內部空間,可容納800至1000人禮拜。

歷史

從照壁及禮拜堂等處保存的題記來看,同心清真寺在清代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和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曾兩次重修。1982年至1983年底,又重新整修。這座將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藝術和富有伊斯蘭教藝術特色的裝飾融為一體的建築,體現了中阿文化的融合與友誼的交流。
(圖)同心縣清真大寺同心縣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還有一段光榮的革命歷史,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時,曾在這裡召開各界代表大會,成立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實現了我國回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回民自治。作為一處著名的革命舊址,已被列為寧夏回族自區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電影《同心》

(圖)電影《同心》在清真大寺開機電影《同心》在清真大寺開機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周昕)4月29日,寧夏回族自治區50大慶獻禮影片《同心》在同心縣清真大寺開機。自治區黨委常委、寧夏軍區司令員陳二曦,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春光,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明振江少將出席開機儀式。

陳二曦楊春光明振江少將和著名作家張賢亮為電影《同心》開機揭幕。該劇由吳忠市牽頭、寧夏廣電局配合,與八一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以紅軍三大主力同心縣大會聚、紅軍長征史上建立第一個民族自治政權——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族自治政府成立為背景,以著名記者斯諾眼中的紅軍在同心的活動和豫海縣回族自治政府主席馬和福在紅軍薰陶下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講述紅軍與穆斯林民眾建立魚水深情的感人故事。

楊春光說,寧夏是我國回族的主要聚居地,雖地處祖國西北邊陲,但卻是馬列主義和黨組織建立較早的地區之一,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1936年,黨中央作出紅軍西征的戰略部署,西征紅軍認真宣傳和模範執行的民族政策,並在寧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電影《同心》的開機儀式,以電影的形式再現70多年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過程中的鬥爭場景和紅軍與當地人民民眾心連心、黨與人民民眾心連心的魚水親情,是寧夏弘揚先進文化的具體舉措。希望劇組同志繼承和發揚紅軍精神,用紅軍精神指導電影拍攝工作,爭取拍出一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優秀重大革命歷史電影。

劇中馬和福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巫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馬和福的經歷具有傳奇色彩,為了更好地把握這個角色,巫剛特意留了鬍子,時常在下午休息的時候,在同心縣城漫步,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劇中白寡婦的扮演者傅藝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作為一名回族演員,她能接這部戲,感覺十分榮幸,希望自己能塑造好白寡婦這個形象。

旅遊

(圖)看看看看

同心清真大寺,算是意外收穫。對我這個匆匆遊客而言如此。
同心是地名。
離開須彌山,一番周折,回到固原所屬三營鎮北岔路口,已經是中午時分。五角錢買了一個烙餅咬了,在路邊候車,準備去中衛。路管老伯建議說,甚少直接到中衛的班車,建議我先到中寧。但是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只等到一部去同心縣的中巴。老伯說,順路。便跳上去了。
差不多兩個小時後,進了中寧縣城。路上曾經遠遠地看到幾個規模不很大清真寺,圓頂,還豎了高高的銀色月牙標記,感到很特別,尤其是一些掩映在村民屋舍周邊的高大樹木中的,自成一格,風景獨特,可惜車子飛速行駛,沒有拍到照片。
車子快要進入同心縣城的時候,才突然想起自己列印的地圖上有一處:同心清真大寺。售票員好心地指了一條毫不起眼的小巷,還提醒說攔部計程車,3元錢就到了。
穿過幾間低矮的民房,是一小段下坡路,坡底一邊有一個水塘,倒映了三四丈高的土坎和土坎高處的平房,然後便是一小段上坡,到了坡頂,便是一個牌坊,上書“同心清真大寺”字樣。饒是如此,還是不能相信眼前的會是清真寺。
沒有綠色琉璃瓦覆蓋的圓頂,也沒有獨特的金屬月牙標誌,更沒有高高的宣禮塔,更像是中國風格的歐洲城堡,或者擴建後的城樓,高而厚實的圍牆,上邊是漢族傳統的樓閣
小小的入口,正對著一個照壁,有精細的磚雕圖畫,兩邊是浮雕的漢文對聯。正趕上禮拜結束,許多頭頂白色小帽的男人三三兩兩地從小門裡湧出來,彼此打過招呼,各奔東西。高牆上有人不時探出頭來。有戴白帽的,有漢族裝束的。
進了小門,是一道石階,十分寬闊。石階頂端,則是遠處所見的“城頭”了。沒有文字標示,所以不明就裡,加上於建築了無知識,只是胡亂地拍些照片。後來到裡邊的大殿,發現檐下有一塊大匾,說是陝甘寧邊區政府的第一個回族自治縣舊址。那裡正是禮拜殿。看見兩位模樣相似、年紀相仿、裹著白色頭巾的婦女進去轉了一圈,若無其事地離開了,便趁著左近沒有人,也斗膽脫下鞋子,輕手輕腳地跨過高高的門檻,踏進鋪滿一小塊一小款地毯的禮拜殿。最裡邊的一個角落,有一個圍起來的小間,立刻聯想到教堂里神父聽取告解、懺悔的小屋,只是色彩更平和,光線更明亮。附近的地毯上坐著一位老人,捧著一本書,在高聲頌唱,下巴上銀白的鬍子一翹一翹的。偌大的禮拜殿更多了神聖的氣氛。
從大殿出來,無疑中聽到一對來自北京遊客問明長城在何處,一位戴白帽的年輕人揚手指了指東邊(陰天,不辨東西,但因為正對著禮拜殿,猜想是東方)。果然,不高的圍牆外,有一道土垣,並不高,而且百孔千瘡,難以想見那便是被多少人歌唱的長城
繞去長城根走了走,然後穿過附近的人家,發現這裡先前也都是住窯洞,現在已經塌毀了,代之以磚房。隔了長城回望大寺,發現比初見時平實了許多。

美食

蒸羊肉,揪面,黃米粘飯

風俗

(圖)禮拜的穆斯林禮拜的穆斯林

之所以叫做同心,就是因為他們的團結和齊心。

(一)服飾

男子多留鬍鬚,許多人三十歲左右就留起“全臉胡”。頭戴平頂軟帽,俗稱“號帽”,也叫“頂帽”。頂帽分黑、白二色,白色是單的,多用於熱天;黑色是夾的,多用於冬季。冬天也有人戴一種高原特有的用毛線自己編制的“尕毛帽”,樣式與頂帽差不多,顏色有黑、白、褐、深藍等多種。阿訇和做禮拜的人多纏“代思達爾”(即頭巾)。到了冬季,一般人也有用布帶、毛帶或圍巾纏頭的。過去,民間有些老人夏天有用“熱罩子”的。也還有一些人入冬後喜歡用“耳套子”,用來護耳防凍。老年人很喜歡戴水晶石眼鏡。上身,夏天多穿白色“汗榻”。外套青色或深藍“坎肩”(無袖服);冬季多穿皮襖或“主襖”(棉衣。方言念腰)。有些地方也還有自己土法紡織的褐子布縫製的褐褂、褐衫。宗教人士或常做禮拜的人喜歡穿阿拉伯式的長袍,習慣上人們稱其為“準拜”。下身褲子的著裝極為嚴格,一般都不能露腿腳。夏單冬棉,比較富裕的人也還有穿“套褲”(用棉花或羊皮做的直筒,套在褲子上面),扎褲腿的習俗。過去,腳上穿的襪子,多用布料縫製,襪底和溜根處,多繡有花。冬天也有不少人穿自己用羊毛挽織的毛襪。鞋,多用條紋、平紋布自己製作,其樣式有圓口、鬆緊口、齊眼、胡椒眼等多種;有些地方還有一種男子自己製作的麻鞋,極少數人買皮鞋來穿;山區有許多人自己用牛皮熏制“乾煙”,用來製成土皮鞋,土名稱其為“山鞋”。穿時,裡頭塞上麥草或山草以取暖,穿一天換草一次,既方便又結實、還暖和,山里人最歡迎。

婦女頭上大都戴“蓋頭”,長至腰間,耳朵和頭髮全被遮住,只露臉面在外。在家也有戴便帽的,鄉間青年婦女便帽上常繡有花。蓋頭用紗絨等絲織品縫製,分綠、黑、白三色,少女戴綠色,出嫁後戴黑色,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上身多穿大襟長衫或提袍,青少年多用色彩鮮麗的紅、藍、綠、花布,中年多用淡色;青壯年婦女也還有外加一件齊膝的長坎肩的習慣;老年人則多用黑色或深蘭色的布縫製。下身穿的褲子,其色其料多與上身類同。過去婦女多纏腳,腳上多穿自己精心繡制的一寸多高的尖頭高根繡花鞋。解放以來,婦女放腳,多穿買來的皮鞋和布鞋,自己做鞋的越來越少。此外,穆民婦女都戴耳環,手腕、手指戴鐲子和戒指,多用白銀製成,少數也用黃金和玉製作的。青年婦女胸前戴荷包,頭頂插花,遇有喜慶節日,此風更盛。

(二)飲食

民和地區向來不生大米,一般都以麵食為主,麵食種類龐雜,有大麥、小麥、青稞、大豆、豌豆、玉米、玉麥、燕麥和蕎麥(蕎麥分甜蕎和苦蕎兩種),還有黃豆、糜谷等類。洋芋(素稱山藥)也是穆斯林農民的主食之一。至於吃法,有蒸饃、焜鍋、烙餅,有面片、麵條、拉麵等,還有一種是高原特有的“炒麵”,它的製法是先把青稞和小麥炒熟,然後在磨成麵粉,吃時先把炒麵放到碗中,用滾燙的開水沖成糊狀即可,也可以“乾丟”(即將炒麵乾丟入口),一邊嚼,一邊喝茶。過去腳戶哥和筏客子出門時,用皮帶裝上炒麵帶在身邊隨便食用,它比一般乾糧更為方便,冬天不會凍結,夏天又不易腐爛,是出門人最為理想的食品。自解放以來,小麥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人們多吃白面,雜糧日益減少。民和盛產瓜果,農民喜吃瓜果,特別是居住在川水地區的民眾,所吃瓜果尤多。

穆民民眾非常愛吃牛、羊肉和雞肉、雞蛋。過去穆民中也有狩獵的傳統習慣,狩獵時多用土炮或杈子槍,也有養鷹捕獵和設定網捕抓的。人們獲得野牛、野兔、野雉 等屠宰後用來改善生活。解放以來,狩獵活動日漸減少。

民和穆斯林,最喜喝茶,一般人家愛喝紫陽茶、陝青茶和毛尖綠茶及茉莉花茶等,民眾統稱其為“細茶”。喝細茶時,多用“三炮台”蓋碗泡著喝,泡茶時習慣上還得加上冰糖、桂圓一起來喝,香甜可口,最為講究。民和人也有喝伏茶的習俗,伏茶多用砂罐熬來喝,叫做“熬茶”。穆民也很喜歡喝奶茶,所謂“奶茶”,就是在熬茶中加入牛奶燒開即成,喝時還得加上少許青鹽,講究一點的在奶茶中放上一塊酥油,叫“酥油奶茶”。此外,還有“油茶”、“麥茶”、“麵茶”等也為穆民所喜用。

每當節日到來,家家戶戶宰羊、宰雞、炸油香、饊子、油果、油餅等等。穆民所製作的食品,花樣繁多,外形美觀,味道可口,令人讚嘆。穆斯林好客,每當喜慶佳節,客人到來,款待來賓,非常殷勤而大方,首先捧上“三泡台”蓋碗茶,謂“迎客茶”。擺上“乾果”(即瓜子、核桃、花生、糖果等類),鏇即端上油餅、油香。少許,就是熱騰騰的糖包子、肉包子,接著再上花捲、各種炒菜和“手抓羊肉”,最後是每人一碗“尕面片”或“酸湯麵”,謂“送客湯”。民間流傳有“若要散,一頓飯”的說法,這就是說,吃過湯飯即宣告宴終,就要分手告別了。

(三)居住

民和穆斯林大多是從外地遷入的難民。一般來說,初到民和時,多有流動,居住不定,有的臨時居住在別人家的,正如史料所記載的:“有一院數家,有一院十餘家者”。也有因陋就簡,自己依山崖挖一個土窯洞安身,甚至也有 居於天然岩洞以避風寒。流傳至今的“回回窯洞”和“窯洞莊”的地名就足以說明這種情況。總的來說。很多穆民其居住條件是十分困難的和相當簡陋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十分安定之後,人們的居住條件也逐漸有了一些變化。臨民和解放時,穆民的居住條件較前有所改善,特別時土改以後,民和穆斯林一般都有了莊廓,莊廓內也蓋起了多少不等的平房,很少有人住窯洞,就是有名的“窯洞莊”村,也都不住窯洞了,窯洞多以變為儲備柴草的草房或圈牛羊的牲畜圈了。

所謂莊廓,就是指正方形院牆而言,一般以十八米見方為一份莊廓,周圍築起高牆即成。牆基寬約一米左右,夯實後先壘砌起三至五層大石頭以防地面水份浸濕倒塌,其上再築土牆十八板,總高約四米上下。莊廓牆下寬上窄,一米左右的牆基。到牆頭就收縮為0.3——0.4米左右了。

莊廓內靠牆蓋房,蓋房時視全家人口多少和經濟能力而定,四面蓋滿者為“四合院”,有三面蓋房一面空缺,也有兩面蓋房或只蓋一面的。院中空間地方,一般都喜歡栽幾株果樹或葡萄,也有栽牡丹或芍藥等花卉的,還有的人家栽一盆名貴花草,如吊金鐘、繡球、石榴、仙人掌、冬青、君子蘭、吊蘭、文竹等等,用以美化環境。

穆民的住房,一般都是高原特有的土木結構的平房,木柱、木樑、木椽子搭起屋架,上面鋪上木塌子,蓋上一層麥草,裡面壓土抹泥,四周用土塊砌牆,中間打隔牆,再按上門窗即成。房屋的種類有“挑檐”、“平房塌籖”、“宮檁懸籖”、“對兒木”、“土搭梁”等多種。其中“土搭梁”有梁無柱,用料少,造價低,最為簡單;“宮檁懸籖”用料較多,且雕刻有花草、龍鳳、八仙等類,造價昂貴,最為講究,顯得十分闊氣。

民和穆斯林非常講究衛生和室內擺設。一般人家的主房(俗稱“大房”)多為正中三間,中間開門,左側或右側的一間為暖烘烘的土炕,中間靠牆置“八仙桌”一張,兩旁各置椅子一把。桌上多有花瓶、座鐘、穿衣鏡、碗子、香爐等物,布局多對稱擺設。另一間或置箱櫃,或置沙發茶几等。冬季到來,房內生火盆、火爐或烤箱取暖。牆上正中間多掛有“克爾拜圖”和阿文字畫或漢文中堂。別的牆壁上也還張貼其他山水、花卉字畫等,但一般不喜歡張貼動物圖畫。總之,整個房間整齊、清潔、乾淨、衛生,早晚常有點燃衛生香,給人以舒暢清心之感。其他房間的陳設也井井有條,窗明几淨,尤其是伙房的環境衛生打掃的特別乾淨。

解放前,穆民極少有用磚瓦蓋房者,解放後,逐漸啟用磚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部分穆斯林首先富裕起來,打莊廓、蓋新房的人日益增多,不少人家蓋上了土木結構、磚混結構的新平房,而且有些富裕戶還蓋起了高樓瓦房。室內擺設也趨於現代化。居住條件,大為改觀,呈現出穆民史無前例的住房新面貌。

(四)婚嫁

舊社會時,民和穆斯林有早訂婚、早結婚的習慣,男子長到十五、六歲,女子長到十三、四歲就要結婚,訂婚的年齡比這還要小一些。兒女婚事多有“父母作主、媒人說合”。有些人家雖也徵求子女意見,但子女年幼,實際上是由父母包辦。民和地區的穆民婚嫁,原則上都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間相互通婚,極少與外教人結婚。且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但也有一夫多妻的現象存在。一般都是女子嫁到男子家中,但也有個別男子因家境貧寒和兄弟過多或子女家中缺乏男勞力而男子招贅到女子家中的,俗稱“招女婿”。男女婚嫁大致都要經過提親、訂婚、送禮、結婚等程式。

提親。先由南方家聘請媒人,讓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然後女方父母並族人對男方家庭和孩子進行一番側面了解,這才定奪同意與否。

訂婚。女方家長對男方經了解,同意這門親事時,即通知媒人,媒人帶上禮品到女方家中正式訂婚,並商定彩禮、衣服、首飾等。

送禮。訂婚後,婚嫁前,由媒人負責把雙方商定的禮物等件全部送到女方家中,去時一般要委派6——8人(包括媒人),女方家熱情款待外,還要準備一些給男方家的禮物,如給女婿的衣服、鞋襪等讓媒人帶回。

結婚。結婚多選擇在“主麻日”,其儀式不在男子家中,而由媒人、舅舅、親友、鄰家等組成的娶親人一行,與女婿和陪客一起,帶上核桃、棗兒、上馬衣、現金等到女方家中,在女方家中舉行結婚儀式。其儀式過程是先由阿訇通過媒人、讓媒人詢問女子是否願意,女子答應願意,再問男子,男女雙方都表示同意之後,再問雙方言定的聘禮還有拖欠沒有,如無拖欠,這時候,女子的父親當眾給女婿給“口喚”(即表示將女兒匹配於你了)。最後才有阿訇念“尼卡哈”。在念“尼卡哈”前,還有一個儀式,既是“哈卡畢尼”的意思是言定結婚後新郎給新娘本人願拿多少聘金。先由男女雙方商議,再由阿訇決定其多少,但“哈卡畢尼”錢一般不在短期內支付。如婚後夫妻和睦,白頭到老,女方可以口頭讓了不要。如果夫妻不合,中途離婚時,男方必須按結婚時所言定的“哈卡畢尼”的錢數如數親手給女方以作賠償。在念完“尼卡哈”後,大家分償擺在桌上的核桃、棗兒。接著即是“上馬席”,吃過“上馬席”才由娶親人和送親人一道陪同新娘前往新郎家中。

賀喜、宴客是兒女婚嫁中必不可少的傳統禮儀。男婚女嫁時的賀喜和宴客,一般男家比較隆重,女家比較簡單。村上不論誰家舉辦婚事,除了親戚至友非來賀喜不可外,一般鄰家村民無論是穆民、還是漢民、土民、藏民也少不了要結夥掛帳放炮以表示祝賀。穆民來賓則向東家說“賽倆目”致意。主人家裡理所當然地也要熱情接待,擺起宴席,端上香茶、油香、菜飯、手抓羊肉並酸湯麵一碗。但一般不供菸酒,這是穆民特有的習俗。席間,大都要拉出公婆或新郎的哥嫂,用墨抹其面,並強令其翻穿皮襖、頭戴破草帽,脫去鞋襪,挽起褲筒,讓青年人拉著遊街穿巷“示眾”取笑以助興,最後一歡而散。

民和穆民婚事間,還有一種“看茶”的習俗。所謂看茶,就是“待茶”、“待客”之意。無論姑娘出嫁或男子娶親,除了主人家大擺宴席,款待親友賓客外,或由其弟兄、親戚、或由其朋友、鄰家也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蒸饃、捍“酸湯”(或蛋湯),跟東家一樣擺宴席招待娘家來賓,並分賓留宿過夜。這種“看茶”習俗的形成和流傳,大概除了穆斯林向來熱情好客、講信用、重禮節外,可能還有其歷史和經濟條件的原因。“看茶”不只是表面上看著派暢,更重要的是體現“一家有事,大家幫忙”,以減輕主人負擔,且促進全村團結。

在穆民聚居的馬營、大莊、轉導、滿坪、前河、西溝、東溝、塘爾垣等地,結婚時,男方家中歷來還有邀請民間歌手前來演唱曲藝的習慣當地稱其為“宴席曲”。宴席曲不只是演唱曲子,有些地方還配以舞蹈,載歌載舞,大大增強了喜慶歡快氣氛。宴席曲中還有一種“打調”也叫“打攪兒”,是穿插在演唱間隙中的說唱曲目,相當於雜技藝術中的幕間滑稽,聽來幽默風趣,富有藝術魅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於人民政府大力宣傳和貫徹了新婚姻法。隨著整個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男女青年在婚姻問題上逐漸獲得了自由,多是父母子女商量行事,完全由父母包辦的事雖未絕跡,但越來越少了。結婚年齡男子多在二十至二十三歲,女子多在十八至二十歲左右,早婚現象已經杜絕。有妻納妾娶二房的陋習也早已絕跡了。

(五)喪葬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葬俗,其儀式花樣繁多,民和穆民的葬俗大致和全國穆斯林一樣,其特點有四,即“淨葬”、“速葬”、“土葬”、“薄葬”。

淨葬。就是不論亡者是男是女,也不分年齡大小,亡故後,家裡人首先為其瞑目、合頜、理順手足和鬍鬚,然後放在門扇或木板上沐浴屍體,俗稱“抓水”。如果亡者是男子,就請阿訇“抓水”(沖洗全身三次)。如果亡者是女人,則請年長的婦女浴其屍體。凡穆斯林亡故後,不用潔淨的水沖洗其身是不能入葬的。

俗葬。穆民辦喪事,從不講究“風水吉日”,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次日即葬。如有特殊情況,最多不超過三天,以體現“活人奔家、亡人奔土”,“亡人入土為安”之意。為了做到速葬的目的,大都對年長的老人或病危的人及早為其料理後事並適當地及早通知遠方親人。此外,還有一條,就是穆斯林無常在哪裡就埋葬在哪裡,而不強迫把亡人屍體運回遙遠的家鄉。

土葬。所謂土葬就是在墳地打個南北向的長方形的直坑,長2米許,東西寬約1米左右,然後在坑底朝西方向打一個偏洞,洞頂呈穹圓形,洞的大小可容納一個屍體為宜。入葬時,將裹好的屍體徐徐置入偏洞,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用土塊封好偏洞,再向土坑添土,地面上用土築成魚脊形墓堆即可。

薄葬。穆斯林的葬禮最講究節約,也最講平等。不論是什麼人家,也不論無常者是什麼人,不分家境貧寒,也不分職位高低,一律使用同樣的白布裹屍(俗稱裹屍布為“開凡”),同樣大小的墳坑,絕不要任何“陪葬”物入土,以體現“人光身來世,赤體謝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開凡”男子有三件,分別稱為“拋拉罕”、“小臥單”、“大臥單”。女子則穿五件,三件與男子相同外,另兩件為“纏腰”和“蓋頭”。從不用棺材入殮,子女也不穿“孝服”或戴黑紗。無論誰家出殯,一般穆斯林都要送葬,並主動地輪流抬“埋體”即亡人)到墳地,即減輕喪家開支,又體現了穆民團結。抬到墳地後,首先循環傳送“費提耶”贖罪金,然後站“者那則”(殯禮)。有些也有在清真寺轉“費提耶”和站“者那則”的殯禮以畢即入殮、誦經。事後再請阿訇到亡人家中念“海亭”,以悼念亡人,並為其祈禱。

(六)節日

民和穆斯林的節日,主要的每年有三個,即“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這些節日源自伊斯蘭教,慢慢地時間一長,現已成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了。“開齋節”。就是“爾德。菲圖爾”節,民和穆民又稱其為“小爾德節”。是伊斯蘭教徒封齋一個月後,喜慶開齋的日子。時間在伊斯蘭教曆十月初,這天家家炸油香,個個沐浴,並穿戴一新,訪親走友,互道“賽倆目”賀喜。其他民族的鄰居和朋友也多自動上門“拜年”(非穆斯林者,習慣上稱“爾德節” 為“過年”,意即同漢民過年一樣隆重,一樣熱烈)。

(圖)同心縣清真大寺同心縣清真大寺

“宰牲節”。就是“爾德、艾祖哈”節,習慣上稱作“大爾德節”。因這一天穆民多宰牲,“宰牲節”的名稱即由此而來。一般宰牛宰羊,牛羊肉除一部分自留外,大多當天分送給親友和經濟困難的貧苦穆民。時間在“開齋節”過後的第七十天,即教歷十二月十一前後。

“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辰日,同時又是穆聖逝世的日子,故又稱“聖紀”為“聖忌“。每年到了“聖紀節”,大家集中於清真寺中,進行聚會並舉行紀念活動,還要在清真寺聚餐一頓。上述三大節日,伊斯蘭教徒都要進行聚禮,見面時互道“賽倆目”祝福,早上還要上墳誦經祭祖。

(七)禁忌

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禁忌,就是同一民族,由於居住地域的不同,其禁忌也還存在著某些差異。民和穆斯林同各地穆斯林一樣,嚴格禁止養豬和吃豬肉。與此同時禁食馬、驢、騾、狗等不反芻動物的肉,也禁食一切自死的動物肉,包括病死、摔死、溺死以及別的民族宰殺的牛羊肉和雞鴨鵝肉等。一切動物的血也在禁忌之列。

穆民最忌喝酒,也忌諱吸菸,特別忌諱他人在禮拜場所喝酒、吸菸。

不許販賣毒品,不許放債吃利,認為販毒和吃利得來得錢是“哈拉目”(即不乾淨或不義之財)。也不許占有未經同意的他人財物,認為沒有“口喚”的財務是不能隨便拿來獲為自有的。

忌諱編謊說假話,更忌“背談人”(即背後說長道短談論別人)。提倡有話當面講。不作禮拜的人,不得隨便進入清真寺的禮拜堂(即大殿),尤其反對不脫鞋子步入大殿。

(八)語言

民和穆斯林,不論是回族、撒拉族,也不論是東鄉族、保全族,都通用漢語。(撒拉、東鄉和保全族在本族內也講撒拉語、東鄉語和保全語。)但在講漢語時有一種特殊的情形,那就是歷史和宗教的原因,他們的語言中包含著許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因此,雖講漢語卻大有異於漢族所講的漢語,而形成為一種以漢語為骨幹,又吸引和加雜了部分外來語的語言特點。如平常口頭上講的“胡大”(即真主)、“阿訇”(伊斯蘭教教師)、“吾斯達地”(老師)、“板代”(奴僕)、“朵思帝”(朋友)、“多災海”(火獄)等都是波斯語的譯音。還有“安拉”(真主)、“穆斯林”(歸順真主者)、“篩海”(德業超群者)、“爾林”(學者)、“卡菲勒”(外教人)、“亥倆利”(妻子)、“耶提目”(孤兒)、“毒士蠻”(仇敵)等語彙則是阿拉伯語的譯音。從上面列舉的民和穆斯林的語言現象中,不難看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國內外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事實。此外,民和穆民語言中也有不少當地的方言土語,如“阿門了”(即怎么樣了)、“乾散”(好、漂亮)、“胡都”(特別)、“下茬”使勁、)“孽障”(窮、可憐)、“展脫”(大方、瀟灑)、“口到”(吃)、“歹”(好、有本事)、“乾蛋‘(不好、沒本事)等等。這些方言土語的加雜又有異於內地穆斯林而形成民和穆斯林的語言特色

相關連結

[1]寧夏新聞網http://www.nxnews.net/923/2008-4-30/[email protected] 

[2]寧夏新聞網http://www.huaxia.com/ssjn/hxfq/00197000.html

[3]寧夏新聞網http://www.nxnet.net/zhuanti/2008zt/sdhs/tw/200808/t20080828_302969.ht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