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姓

軒轅姓

軒轅(xuān yuán)複姓,是黃帝嫡傳後代,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於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後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又據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變為龍,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

基本信息

概述

軒轅姓穆公
軒轅姓,(xuānyuán),在黃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軒轅氏。軒轅氏族人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軒氏、轅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號稱“中華第一姓”,遷安軒轅黃帝姓氏歷史文化久遠,遺存遺物豐富,傳承體系清晰,眾多史實和資料表明,遷安是軒轅姓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

軒轅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過。軒轅劍天之痕為前一陣熱播劇

歷史淵源

第一個淵源

軒轅軒轅
源於姬姓,出自軒轅黃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籍記載:軒,姓也,黃帝號軒轅,後因為氏。軒氏,軒轅之後。

軒轅姓《穆天子傳》
史籍《姓解·六三》、 《姓苑》中均記載:“軒氏、轅氏軒轅氏,皆黃帝之後。黃帝之後以號為姓,軒轅即黃帝,姓公孫或言,姓姬。黃帝,少典氏之子。黃帝共二十五子,十二子有姓。”

著名東漢後期思想家、政治家王符在所著的《潛夫論·志士姓》中記載:“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為姓。”

軒氏、軒轅氏、轅氏、軒丘氏皆黃帝之後裔,各有各的支系,乃四種姓氏。

周穆王姬滿為西周朝第五代君主,周昭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傳說他享壽一百零五歲,在位時間為五十五年(公元前976-前922年,一說公元前1001-前947年,待考)。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典籍《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曾於周穆王十三-十七年(公元前963-前959年或公元前988-前984年,待考),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晉觀黃帝之宮。他還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考證,當時周穆王西遊之地,就在今裏海與黑海之間的一帶曠原。後因徐戎造反,方趕回中原組織平亂。

周穆王一生都致力於向四方發展,他曾因遊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而兩次發兵征伐犬戎,獲其五王,並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他還率軍東攻徐戎,平服了徐戎的叛亂,之後在塗山(今安徽懷遠)大會數百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在東南地區的統治。

周穆王制定了“墨、劓、臏、宮、大辟”五刑,其細則竟達三千條之多。後世流傳有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晉朝汲冢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 ,其中雖多誇張,但畢竟反映了當時周穆王意欲週遊天下,以及西周王朝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

周穆王的後裔分衍有十大支姓,即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除姬姓外,其軒氏為當首之氏,號稱“中華第一氏”。

第二個淵源

軒轅姓源於羋姓,出自戰國後期楚國王族後裔軒丘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軒丘氏複姓系出楚頃襄王熊橫,熊橫遷都於陳國。其後裔楚文庶子被其封於軒丘為采邑,稱軒丘氏。到漢朝時期有梁國宰相軒丘豹,其後省文簡化為軒氏、丘氏。

軒轅姓黃帝陵
軒丘,按史籍《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記載:“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正寧縣。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記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於後。”

這裡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籍《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慶陽知府趙本植修纂的《慶陽府志》記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誌》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於橋山的地方。

因此,軒丘即今甘肅省正寧縣羅水上游的橋山。

第三個淵源

軒轅姓《左傳》

軒轅姓源於姬姓,出自軒轅黃帝後裔軍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潛夫論·志士姓》記載,古有軍氏,為周朝時期鄭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後,後軍氏大多改為軒氏。

第四個淵源

軒轅姓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喜,屬於以通義字訛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佚文》、 《左傳》記載,鄭國有公子喜,字子罕,其後為罕氏。在古代,“軒”與“罕”字通,如在《左傳·昭公元年》中記為罕虎,而在《春秋公羊傳》中則記為軒虎

其後裔以“軒”比“罕”為尚,遂為軒氏。

各支始祖

軒轅姓葫蘆島

軒汝君、軒汝臣、軒汝義:清雍正三年~乾隆八年(公元1725~1743年),於河北永平府玉田遷居遼西,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原分布:

1、葫蘆島南票區暖池塘鎮札木溝村;

2、朝陽市朝陽縣根德鄉邱家村;

3、錦州市黑山縣無梁殿鎮軒三家村。

現分布: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朝陽縣、阜新市海洲區、彰武縣、黑山縣、新立屯、瀋陽市、北京市,共有四五百人,一百五十多戶,九代人。是為遼寧軒氏三祖。

遷徙分布

始祖汝君、汝臣、汝義於河北永平府玉田縣遷居關東,有近二百年的歷史。

分布地:奉天府暖池塘、承德府朝陽縣根德、新民府廣寧縣黑山

現分布:葫蘆島市、朝陽市、錦州市、阜新市、瀋陽市、北京市、杭州市、南昌市。

永平府:商孤竹國,春秋山戎肥子二國地明置永平府,清屬河北省,民國廢,治所為今河北省盧龍縣。

玉田縣:春秋時為大鹵之區,漢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分漁陽雖置無終縣,改曰玉田,清屬河北省遵化州,今屬河北省津海道,在遼寧省錦西縣北二十五里,東濱女兒河,西隔柳條邊界熱河朝陽縣。

朝陽縣:明初為營州衛地,後廢入泰寧衛,清初內屬,乾隆初隸塔子溝廳,尋析置三座塔廳,又改設朝陽縣,屬承德府,光緒間升為朝陽府,民國仍改縣,屬熱河特別區域熱河道,縣治即古龍城,地濱大凌河,當承德入奉天之道,亦要區也,錦朝鐵路以此為終點。

黑山縣:向為遼寧省廣寧縣分管地,清光緒間析置鎮安縣,屬遼寧省新民府,民國改今名,屬遼寧遼瀋道,縣治附近有小黑山,故名,京奉鐵路經之。

今中國大陸各省、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軒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軒轅氏:即黃帝。傳說黃帝姓公孫,後因生於姬水改姓姬。國內有熊,故亦稱有熊氏。與蚩尤戰於涿陸之野,斬殺蚩尤。又敗炎帝於阪泉,諸侯尊為天子,以代神農氏。因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故號黃帝。

軒錫明:(公元1949-),原名軒西明,筆名西民、陳子;河南桂穎人。著名當代小說作家軒轅彌明:唐代詩人。善詩,言其詩作擲地有聲。

軒玉亭:(公元1947-),河南臨穎人。河南省豫劇二團,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軒鴻瑞:(生卒年待考),號墨子,軒輗之後;河南鄢陵人。著名書法家。

史書記載

軒轅姓《國語》

《國語》記載,少典氏娶有嬌氏之女,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在姬水邊長成,因而姓姬。又據《史記》說法,黃帝姓公孫。於是,《史記索隱》就調和兩姓,說黃帝本姓公孫,因在姬水邊成長,故改姓姬。此外,《史記》還說他名軒轅,但是沒有說明因何而得名。《史記集解》說他號有熊,《史記索隱》就進行比附,說黃帝本是有熊國之子,故號有熊,軒轅是他的名號,因居軒轅之丘,遂以為名,又以為號,又根據《左傳》記載,說他亦號帝鴻氏。《史記正義》解釋說,黃帝為有熊國君,號有熊氏。及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軒、轅兩字都與車子有關,因而齊思和《論黃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冊)把我國車·子的發明歸功於黃帝。 《路史》講得更具體,說黃帝在空桑山北創造車子,“橫木為軒,直木為轅,故號曰軒轅氏”。至於黃帝之所以稱黃帝,古人似乎眾口一詞地說,他“有土德之瑞,土黃色,故稱黃帝”。
近代史學家則提出黃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識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根據《風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獻,把應該寫作黃帝的地方多寫成皇帝,如《易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風俗通》則作:“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且,從音韻學上講,黃、皇同音同聲,故黃帝即皇帝。又《尚書·呂刑》中皇帝與上帝也互相通用。這樣看來,黃帝似乎可與皇帝、上帝劃等號了。然而,“皇帝”稱號自秦始皇帝創用以後,泛指中國最高統治者,“上帝”則別具神格意義,“黃帝”專指五帝中之首帝,又成一般共識。

家譜文獻

河南睢縣軒轅氏族譜,(明)軒轅輗始修,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1986年軒轅建啟、軒轅成敏、軒轅吉敏、軒轅慎良、軒轅永吉等四修手寫本;1998年五修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河南省睢縣軒老家莊軒轅氏宗祠。

字輩排行

河南睢縣軒轅氏字輩:“鴻功紹先德信義建家基敏慎兆祥慶飲明振文思”。註:睢縣軒氏、軒轅氏字輩相同,凡姓稱軒氏者,族譜記載仍然為軒轅氏。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羅浮高隱;興化賢名:上聯典指唐朝東莞人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百餘歲容顏不老,曾著《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見,問他長生術,他答道:“杜絕聲色,淡薄滋味,喜怒哀樂不動心,施德不偏。堯舜禹湯能長壽,也都是因為這些。”下聯說唐朝人軒轅范,知興化軍,考績被列為優等,上奏朝廷

五言通用聯

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正殿柱聯。
縱橫三萬里;上下五千年: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誠心亭聯。

七言通用聯

廣袤幅員三萬里;悠長歷史五千年: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正門聯。
發展經濟合必作;增進民主工與農: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一進門新撰磚柱聯。
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祭亭聯。
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誠心亭聯。
誠朝聖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誠心亭聯。
古柏千叢迎赤子;心香一炷祭黃陵: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新撰祭典用聯

十言以上通用聯

拓土建邦,傳四百兆胄裔;開物承務,啟五千載文明: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聯。
拓地建邦,垂衣裳以昭華胄;活人濟世,辨醫藥而著內經: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聯。
大哉!黃祖豐功洪德震中外;偉矣!民魂雄風浩氣勵古今: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橋山永翠,鍾靈毓秀傳國脈;古柏長青,拔地擎天壯民魂: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八百里青城,玉壘依然山色秀;五千年華夏,金甌永固帝恩深:四川省灌縣青城山古軒轅黃帝祠聯。
赤子聚龍鄉,萬里尋根圓舊夢;神州邁虎步,億民戴德開新元: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大門聯。
十萬萬黃帝子孫,齊心共奔四化;五千年文明古國,寰宇同贊中華: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新撰祭典用聯。
誠心向善,善始善終,善人善己;刻意為修,修德修志,修性修心: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誠心亭聯。
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祭亭聯。
經天地、順時變,建中華重萬代法式;正衣裳、敘人倫,造書契創千古文明: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祭台聯。
啟草昧而興,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問龍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衛神州:四川省灌縣青城山古軒轅黃帝祠聯。
止干戈,一海內,代神農,千古雄風猶在;旁日月,撫顓民,順天紀,萬年土德長存: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軒轅黃帝開創民族文化,豐功偉績永垂不朽;中華兒女繼承先祖事業,愛國精神世代相傳: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新撰祭典用聯。
倚沮水,枕橋山,八節四時,山山水水顯靈氣;櫛春風,沐秋雨,一年兩度,雨雨風風祭祖陵: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謁初祖,懷虔誠,五千年夢繞魂牽,碧血丹心留青史;興中華,倡廉潔,九萬里山歡水笑,明月清風伴錦程: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聯。
炎陵赫赫,黃陵赫赫,赫赫炎黃,子子孫孫繁繁衍衍;松樹森森,柏樹森森,森森松柏,枝枝葉葉鬱鬱蔥蔥:陝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神農炎帝兩陵聯。

堂號

上黨堂:以望立堂。
淮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睢州堂:以望立堂。
興平堂:以望立堂。
鄢陵堂:以望立堂。
鹿邑堂:以望立堂。
太康堂:以望立堂。
柘城堂:以望立堂。
民權堂:以望立堂。
寧陵堂:以望立堂。
冠氏堂:以望立堂。
嘉祥堂:以望立堂。
靜海堂:以望立堂。
漁陽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亦稱東臨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亦稱大梁堂。
郃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合陽堂。
扶溝堂:以望立堂,亦稱淮陽堂、陳州堂。
霞堂:唐朝時有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年過百歲仍容顏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數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見他詢問長生的法術。軒轅集說:“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堯舜禹湯之所以壽也!”
榆西堂:長城東起榆關(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與中原,故以居住地為堂號。該地軒氏謙和達理、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淡泊敬誠。

恢複姓氏

在遷安市軒坡子村,61歲的軒秀民在有生之年還有望實現祖輩的願望——恢復“軒轅”複姓,在中國的“百家姓”里再占有“一席之地”。在這個1400多人的村子裡,軒氏一族約占300人,在中國軒氏姓中頗為罕見。1972年,他在村里挖出了一塊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軒轅氏墓碑,後被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北京大學等專家考證為“中華民族姓氏祖庭有62姓起於遷安”。
2012年12月31日,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河北省遷安市“中國軒轅黃帝姓氏文化之鄉”。同日“中國軒轅黃帝文化研究中心”亦在此間掛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呂軍稱,這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
遷安軒轅黃帝姓氏歷史文化久遠,遺存遺物豐富,傳承體系清晰,眾多史實和資料表明,遷安是軒轅姓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軒秀民稱,他們與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軒氏後裔有廣泛的接觸和交流。根據軒氏族親們的意願,目前全村軒氏一族300多村民已向當地民政部門和公安部門遞交申請,變更為“軒轅村”和“軒轅”姓,恢復原有姓氏和文化。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