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寬[復旦大學教授]

楊寬[復旦大學教授]

楊寬(1914—2005年),字寬正,上海青浦人,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方面的研究。曾就讀於蘇州中學師範科,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53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1960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1970年又回復旦大學歷史系任教授。 楊寬一生著述頗豐,但主要集中在先秦史領域。他先後對中國古史傳說、戰國史、西周史進行了探索。在古史傳說方面,楊寬在顧頡剛“古史層累造成說”的基礎上,以神話分化學說對中國古史傳說進行了全面考察,系統還原了古史傳說與人物的神話本相,深刻揭示了由神話到古史的分化演變過程。 在戰國史研究方面,楊寬通過他近半個世紀的探究,系統整理了戰國時期240年的史料,拓寬了戰國史料的視野,便利了學者深入研究。 楊寬主要著作有《墨經哲學》、《中國上古史導論》、《中國歷代尺度考》、《戰國史》、《中國冶鐵技術發展史》、《古史新探》、《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巧》、《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巧》、《西周史》等。在70多年的學術生涯里,楊寬留下了專著十餘部,論文360餘篇,還從事過《呂氏春秋》的校釋、《辭海》中國古代史方面的修訂、《中國歷史地圖集》先秦部分的編繪、《宋史》的標點、《戰國會要》的主編等工作。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學

著作 著作

楊寬出生在青浦白鶴江鎮一個醫師家庭,五歲進入鶴溪國小讀書,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時,也受到嚴格的舊學訓練,打下非常紮實的古文基礎。楊寬在1919年秋天進入家鄉的國小,當時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結束,由於家鄉接近上海,得風氣之先,已經創立新式國小堂:鶴溪國小。當時新式國小課程有國文、算術、修身、常識、音樂、圖畫、體操,到高級國小加設英文課程,所用教科書多數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在新舊學制轉變之際,初級國小國文課是白話文,高級國小的國文課,改讀古文,選讀戰國諸子的寓言故事和唐宋以來的名家短篇古文。楊寬國小時養成愛讀名家古文,重視練習古文,這奠定楊寬用古文寫作的基礎,這樣的習慣延續到中學和大學。他早期發表的學術論文都是古文寫成,發表在《古史辨》第七冊的〈中國上古史導論〉,長達三百四十頁,用古文寫成。當時多數雜誌的學術論文已是白話文,《古史辨》所收編的論文,也多數以白話文寫作。令當時不認識楊寬的人以為是位年老教授所作,沒想到他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

1926年考入蘇州中學後,他開始邁進了學術殿堂。當時這所江蘇名校正處於黃金時期,校長汪懋祖是留美歸來的著名教育家,擔任過北平師範大學校長,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校內許多任教老師都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絲毫不遜於大學教授,其中後來成為學術界翹楚者就有歷史學家錢穆、楊人鞭,詞曲名家吳梅,語言學家呂叔湘等等。學校還經常聘請著名學者如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等人來校演講。在這樣濃厚的學術氛圍、出色的師資條件和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中,發奮用功的楊寬先生眼界大開,學業上得到了飛躍的進步。他已經不滿足於一般知識的獲取,課外開始大量閱讀古書和學術著作,將“深、精、專”作為奮鬥的目標。

國中階段,受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和梁啓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影響,他對墨子產生濃厚興趣。孫詒讓的《墨子間詁》,成為他全部通讀的第一部古書。他最早的學術探索的成果,便是在高中階段用三年的時間對《墨子》和《墨經》進行重點攻讀和系統鑽研,並寫成第一篇學術論文《墨經校勘研究》,投寄著名的學術刊物 《燕京學報》,得到主編容庚先生的讚許。這時他年僅16歲,已經是一個學業初成的早慧學者了。多年以後,他回首早年這段蘇州求學生涯,自認為這是他學術人生的一個黃金時期。他深情地說:“我探討學問的基礎是那時打好的,鑽研學問的方向是那時決定的,探索學問的門徑是那時開闢的,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是從那時開始寫作的,可以說,都是出於教師們教導和栽培的結果。 ”

學術之路

1932年,楊寬先生考入上海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系,師從呂思勉、蔣維喬等著名學者,呂先生樸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系統綜合的研究方法給予他很大影響。憑藉中學時打下的文史功底,加上刻苦求學,名師指點,他很快在學術界初露頭角。他在大學求學期間所進行的學術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成果:一是繼續對墨家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寫成《墨經哲學》一書,後來交由正中書局出版(1942年)。二是完成高中階段就開始起草的 《中國歷代尺度考》,1937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又重加修訂再版。三是在老師蔣維喬的指導下,和同窗沈延國等人一起合作進行《呂氏春秋》的校勘和注釋工作,編成《呂氏春秋匯校》。後來在此書的基礎上,楊先生和沈延國合作,完成了百餘萬言的《呂氏春秋集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戰亂頻仍,內憂外患,同時又是新思潮激盪、不同學派迭興、充滿生機的一個學術轉型時期。這期間學術界發生的三次古史大辯論:古史傳說的真偽、井田制度有無、中國古代社會性質,深深吸引著楊寬先生,他的學術興趣,也開始轉入到中國上古史領域,並作為後起的青年翹楚,積極加入到古史傳說的討論。從1933年起,他開始分別以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為中心,對其神話來源及其分合演變進行整理,陸陸續續寫成系列論文,最後匯集成《中國上古史導論》一書,收入《古史辨》第七冊。而中國社會史論戰對楊先生帶來的深刻啟發,便是促使他認識到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大變遷,是三代以前和秦漢以後的一大界限,是中國古史領域必須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他和友人童書業相約,分别致力春秋和戰國史的研究,通過這樣的分工合作齊頭並進,逐一解決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在1941年日寇鐵蹄踐踏上海的艱難時局中,楊先生舉家隱居青浦家鄉,開始了為時兩年多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工作。在這樣非常紮實的史料整理的基礎上,楊先生在50年代初期完成並出版了他的代表著作——《戰國史》。

早在大學期間,楊先生就開始參加上海博物館的籌辦工作(1937年)。以後除了在廣西勷勤大學和上海光華大學擔任過短期的副教授職務之外,他一直任職於上海博物館,1948年開始擔任館長,直到1960年離任擔任上海歷史所副所長。前後長達二十來年的文博界生涯,對楊先生學術的一個重要影響,便是注重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相結合,這成為他治學的一大特色。

晚年時期

他新中國之後,是一場又一場的激烈政治運動鬥爭,縱使熬過不成人形的批鬥,晚年還遭受三個兒子的背叛、欺騙,只得脫離父子關係,連家都不成家。移居美國之後,楊寬才有寧靜的環境與自由的空間可以說出那段歷經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的經過,在他的自傳中傾訴一切。1984年與夫人陳荷靜客居美國邁阿密,2005年9月1日他在美國邁阿密病故,享年92歲。

主要成就

楊寬受到三次古史大辯論的啟示和新學派興起的影響,他開始走上研究古代文化歷史的道路,在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期間,他在蔣維喬的指導及參與下,與沈延國、趙善詒合纂《呂氏春秋匯校》。畢業後曾任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廣西梧州)教育學院文史系講師,期間完成《中國上古史導論》講義,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後又受顧頡剛的指導,與童書業合作研究春秋戰國史。童書業從事春秋史的研究,出版了《春秋史》,而楊寬則獨立從事戰國史的研究併兼及西周史的研究,出版了《戰國史》。在隨後的學術生涯中,他從事古史和神話研究,對先秦史、文物考古及中國古代科技史尤有研究,也是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史和神話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謂著作等身。

個人著作

著作 著作

楊寬生平發表論文兩百三十餘篇,曾參與修訂《辭海》、《中國通史詞典》 、編繪《中國歷代地圖集》先秦部份、標點《宋史》的工作。著作有《西周史》、《戰國史》、《中國冶鐵技術發展史》、《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西周史》、《中國上古史導論》、《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戰國會要》等。

軼事典故

楊寬國中考上蘇州省立第一師範,前身是江蘇師範學堂,清代稱為紫陽書院。清朝末年羅振玉(1866-1940)做過江蘇師範學堂的首任監督。在蘇州求學時期,舊書店成為楊寬重要知識來源之一,當然以家中經濟狀況不可能擁有太多買書費,但是勤跑舊書店讓他發現不少需要的古書。在其後他考訂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制度、地理沿革時,楊寬都提及清代學人的著作,可見清儒所展現學術規模、知識世界,經由楊寬的運用彰顯其應有的價值,而不是像有些學者一樣用一句“清學是考據學,是餖飣瑣碎的故紙堆學問”就全盤否定清代學術的價值。治中國古代制度史不可不熟讀《禮》,而楊寬從事研究時最常翻讀就是清人黃以周《禮書通故》 。從楊寬研究古代史所用經書、史籍,以及後來研讀英文、日文書籍,涉獵神話學,可看出他何嘗畫地自限於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由此可見民國初年的學人治學,文史哲不分,中西兼含,閱讀範圍之廣,學術規模之寬闊,均讓人折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