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姓

梁丘(Liáng qiū),中國現存複姓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齊國貴族後代,以封邑名為氏。

姓氏源流

梁丘(Liáng qi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時齊國貴族後代,以封邑名為氏。梁丘姓比較罕見,據《尚友錄》載:“齊大夫食采梁丘,因以為氏。”梁丘為古地名,指的是名為梁的山丘,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北。而丘的南側,古有一城名為梁丘,居住在附近的人多以梁丘為姓。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大夫被封在梁丘,他的子孫們就以封地名梁丘為姓,稱梁丘氏。後簡化成梁姓。

得姓始祖:梁丘據。據《春秋》載,梁丘起源是以邑為氏。梁丘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邑名,位於今山東省武縣東北的梁丘山之南。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後,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故梁丘據就是梁丘姓的得姓始祖。複姓梁丘名人少見,可能是後來改單姓的原因。

遷徙分布

梁丘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尚友錄》上指出,梁丘起源是以邑為氏。梁丘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邑名,位於今山東省武縣東北的梁丘山之南。《春秋》上有關於齊侯遇於梁丘的記載,據考證,這位齊侯便是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後,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一直到今天,山東梁丘山的山南,仍有一座梁丘城,雖經長久日曬雨露,石城仍高大完好秀麗。這座山城,便是梁丘家族的發祥之地,梁丘氏的後代在尋根探源時不妨去此一游。複姓梁丘名人少見,可能是後來改單姓的原因。梁丘姓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夏縣)。

歷史名人

梁丘據:春秋時齊國大夫,很受齊國君主齊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後,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故為梁丘姓的得姓始祖。

梁丘賀:西漢大臣,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字長翁,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從京房受《易》,很能領會這本深奧的書,深得老師誇獎。又與施雔、孟喜同學《易》于田何的再傳弟子田王孫。後來朝廷讓京房先生推薦一名學生到朝廷做官,京房就推薦了梁丘賀。官大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宣帝時,立為博士。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籀以梁丘氏章句》一卷。

梁丘臨:西漢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梁丘賀之子。受《易》於其父,為黃門郎,甘露中曾奉使問諸儒於石渠。易學精熟,專行京房法。官至少府,其學傳於五鹿充宗及邪王駿,為漢《易》梁丘學的重要傳人。

郡望堂號

1、郡望
馮翊郡:漢與京兆尹、右扶風稱三輔,左馮翊與右扶風既系官名,又系政區名。即將京師附近地區交給三個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長安城內。東漢始分出。魏改左馮翊為馮翊郡,治臨晉(今陝西省大荔)。
2、堂號(缺)

宗祠通用對聯

梁丘姓宗祠通用對聯

梁丘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說易官少府;
奉使論石渠。
——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諸城人梁丘賀,字長翁,曾跟從京房學《易》,宣帝時歷官郎、少府。為官謹慎、周密,深受信任,圖形被繪於麒麟閣。下聯典指梁丘賀的兒子梁丘臨,初為黃門郎,甘露年間,曾奉使在石渠閣講論,宣帝還選了十名高才郎專門聽他講京氏《易》。後官至少府。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