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姓

呼延姓

呼延姓出處有三中說法,一說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一說出自為鮮卑族姓氏之一;還有說出自賜姓。晉代鮮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賜姓呼延,後代因此隨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現主要分布在寧夏、河南一帶。歷史名人有大將軍呼延贊、水滸好漢呼延灼等。

姓氏源流

呼延(Hū yán 嘑延)姓源出有三:

1、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據《姓氏考略》有關於“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的記載。《漢書》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為姓,稱呼衍氏,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之一。東晉時,呼衍部落進入中原後,改為呼延氏。

2、出自為鮮卑族姓氏之一。呼延,按唐顏師古注,即今天所稱的鮮卑姓呼延。
3、出自賜姓。晉代鮮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賜姓呼延,後代因此隨之姓呼延。

遷徙分布

延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姓氏考略》有關於“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的記載。《漢書》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呼衍,按唐顏師古注,即今天所稱的鮮卑姓呼延。由此可知,呼延氏原來是匈奴族人氏,在漢代初期到中國來的,至今也有2000年的歷史。至於誰是第一個改姓呼延氏的,無從考證清楚。頭一位揚名於歷史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時前趙的呼延謨。宋代有呼延贊 。呼延複姓的人多在山西,其中有一支遷到陝西後就改姓呼了。呼延複姓望族居安定(漢武帝時置郡。相當於甘肅省平涼地區的一部分及寧夏西部。治所是高平,相當於現在寧夏省固原縣)、新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

歷史名人

呼延謨:南北朝時,前趙名臣。他大公無私,深受百姓頌揚。他在當太守時,曾親自為一名婦女平冤,影響很大,國人傳為佳話。

呼延贊:宋代驍雄軍使。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淳化時官至康州團練使。有評書《黑虎傳》(也叫《呼家將》)寫延贊之子呼延丕顯遭龐文陷害,其後人呼延慶後來大鬧京城,報仇雪冤的故事。

呼延實,金將領。趙城(今山西洪洞北)人。本楊沃衍部曲,以戰功遷寶昌軍節度使。天興元年(1232),守青陽砦,為青陽總帥,翌年,移守峴山。

呼延通,韓世忠部下猛將,據稱是開國元勛呼延贊之後。紹興四年大儀鎮之戰,韓世忠親出戰誘敵,遇險,多虧呼延通援救,此役宋軍獲勝,呼延通也得到了“落階官”獎賞,成為正任刺史。一年後,偽齊南侵,被呼延通率軍擊敗,升團練使。之後的淮陽之役,又奮戰立功,生擒金將葉赫貝勒,再升防禦使。按照這個趨勢,如果呼延通能熬到紹興十二年後,估計也能弄個大軍區司令乾乾。但是他實乃一介勇夫,脾氣暴躁,隨韓世忠入朝時就曾口出不遜,弄得大臣要殺他以肅軍列。後來又把上司韓世忠得罪了。韓世忠也是老粗,做事大大咧咧,去部將家宴會,常要部將的妻女出來陪酒,呼延通因此大怒,欲殺韓世忠。韓世忠知道以後,藉故把他貶為小兵,發配到仇人崔德明手下效命。後來韓世忠過生日,呼延通覺得這是一個和解的機會,於是千里來賀,不料韓世忠見了他就回到帳中,任呼延通在外面大哭也不見。呼延通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又被崔德明以擅離軍隊的罪名毒打一頓。到了這個地步,呼延通再也忍受不了,於是投運河自殺,最可惜的是,此時是紹興十年金人破盟之際,本來是呼延通大顯身手的時刻,沒料到卻如此悲劇收場。據說韓世忠後來也後悔了,但人都死了,再後悔也來不及了。南渡諸將中假公濟私泄私憤的例子不少,張俊、王淵之流的就不說了,此外吳玠殺曲端,韓世忠逼死呼延通,都是他們人生中的污點,這方面岳飛就好的多,很少因私廢公。

呼延灼 排 名:坐第8把交椅。 籍 貫: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綽 號:雙鞭。 星 號:天威星。 上山前身份及職業:汝寧郡都統制。 上山原因:原為朝廷命官,圍剿梁山,兵敗被俘後,被宋江招降。 梁山職務:馬軍五虎將。武 器:雌雄虎眼鞭(雌鞭12斤,雄鞭13斤),烏油七星鏈,踢雪烏騅馬。必殺技:呼延家傳三十六路猛虎鞭法,連環甲馬陣.主要事跡:宋朝開國功臣呼延贊嫡派子孫,忠於宋王朝,上梁山後支持宋江“招安”。宋江兵馬殺了高俅的弟弟高廉後,高俅推舉呼延灼作兵馬指揮使攻打梁山泊。呼延灼用連環馬連敗宋江兵馬。金錢豹子湯隆獻計徐寧用鉤鐮槍可以破連環馬。吳用設計派時遷去東京偷了徐寧的雁翎鎖子甲,騙徐寧到了梁山。徐寧的鉤鐮槍果然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呼延灼單槍匹馬逃到青州,青州知府讓他帶人攻打桃花山、二龍山。梁山泊人馬趕到桃花山、二龍山救援,用計把呼延灼騙到陷坑 里活捉。呼延灼投降梁山。 結 局:平方臘後,朝廷封其為御營兵馬指揮使,破金時戰死。

呼延毒 關中匈奴人。前秦時起兵反秦,屯於霸城,有眾萬餘人,請兵於東晉。後桓溫北伐,與其聯絡。溫退,從溫歸晉。

呼延震東(1894~1977)字霹靂,筆名哈雷。陝西清澗人。1914年入西安三秦公學,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入北大物理科。在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他參加了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愛國行動,曾被軍警拘捕。獲釋後,在陳獨秀、李大釗等影響下,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1920年同劉天章、李子洲、楊鍾健等人發起組織陝西旅京學生聯合會。同年11月與李子洲等11人聯名在《晨報》 發表文章, 支持因反對尊孔被陝西省教育廳革職的省女師教務主任王授金。1921年10月, 呼延又參與創辦《共進》 半月刊。進步社團共進社創立,他是核心人物之一,先後為《共進》撰稿25篇,熱情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出改革陝西政治、革新教育、改造社會的主張。1923年在北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年夏,從北京大學畢業後返回陝北,任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訓育主任,先後與魏野疇、李子洲等在校內外傳播馬克思主義,大膽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受到師生好評。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中共時間、地點說法不一,待考)。他支持劉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愛國學生的進步活動,組織學生在城鄉進行反帝、反軍閥宣傳,同陝北軍閥井岳秀進行鬥爭。

1925年,呼延調任延安省立第四中學校長,與王超北、陳俞廷等人創建中共延安四中小組,不久改為中共延安四中支部,領導學生開展“非基督教”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對陝北的文化侵略。1926年春,中共延安四中支部改為中共膚施(延安)特別支部,呼延任特支書記,同特支幹事易厚庵陳俞廷一起領導黨團員和進步學生下鄉幫助農民成立農民協會,在延安城內幫助手工業工人成立工會;在校內實行民主辦學,吸收學生參加校務會、參加學校管理。為活躍師生文化生活,他們還成立了新劇團、遊藝室。他的百元月薪,幾乎全部用作革命活動的經費和資助貧苦學生。1927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同月調任西安中山學院事務主任、陝西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校長,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幹部。5月4日,西安青年學生及民眾數萬人在易俗

社露天劇場召開五四紀念大會,他應邀到會發表演說,號召青年繼承五四反帝愛國的革命傳統,把國民革命進行到底。

大革命失敗後,呼延與中共組織失去聯繫,在國民黨軍政部門擔任過參議、縣長等職,但他仍同情革命,通過自己所辦的西北養蜂場,先後掩護劉志丹、閻紅彥、潘自力、史唯然、劉景范、朱敏、何寓礎等共產黨員。1933年7月,他與何寓礎、賈拓夫等人在西安騾馬市飯館開會,由於叛徒告密,

被軍警逮捕,後經楊虎城、杜斌丞保釋出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呼延先後在陝西省水利廳、省文史研究館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遣返”回陝北。1977年2月6日逝世。1979年4月,中共陝西省委統戰部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其他呼延姓名人有五代後周將領呼延琮等

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漢有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②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堂號
呼延姓的主要堂號有:“太原堂”等。

典故趣事

呼家將

宋朝仁宗年間,開國元勛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或作呼延必顯)遭西宮娘娘龐妃之父龐文陷害,全家族三百餘口被滿門抄斬。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用和呼延守信當時不在府中,幸免於難。後聞訊連夜出逃,各奔生路。呼延守用逃往河南,在大王莊招親,生子呼延慶。呼延慶得知家仇國恨,立志長大報仇雪恨。後隨王敖老祖習文學武,練就一身高超武藝,冒死至肉丘墳祭亡靈,三次大鬧東京汴梁。龐文一夥賣國奸賊與外來勢力相勾結,仗恃皇親欺上壓下,激起廣大臣民不滿。呼延慶率其子呼延平、呼延明等群起反抗,在包丞相、寇準及楊家將的鼎力相助之下,終於剷除了奸佞,為呼延家族報了冤仇。

當代名人

呼延真東

(生卒年待考),陝西延安延長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曾是林彪元帥的屬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出任西安市市長。文化大革命時期因“九一三事件”以及“四人幫”牽累,致受瓜葛,所下無子女。

呼延振邦

(公元1936~今),陝西延安延長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少將,武警政治部副主任。
1951年起,在延長縣安河鎮上國小,1953年8月考入延安中學,1959年8月高中畢業後考入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
1963年7月大學畢業,8月分配到延安中級人民法院工作。1968年9月調延安革委會政法組工作。
1972年8月調到延安市公安局公安處工作,1979年任副處長。
1983年1月調入延安武警支隊任支隊長。1986年7月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政治部任副主任,授少將軍銜。
1996年7月退休。

呼延清

(1962~2006),陝西延安延長人。著名普外科醫學專家。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外科副主任,黨支部書記。

郡望堂號

郡望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石樓縣:石樓縣歷史悠久,境內曾多處發現古代遺存的白灰層、火種與陶器。經中科院山西考古隊發掘鑑定,確認系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境內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殷商時期為沚國,春秋為屈地,夷吾封屈,即此。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封宣義為土軍侯,漢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封代共王子郢客為土軍侯,後置土軍縣,居西河郡。東漢時期廢黜。晉朝時期時夏主赫連勃勃置吐京護軍。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戊子,公元448年)置嶺西縣,為吐京郡治;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丁丑,公元497年)改名吐京縣。齊、周因之。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名石樓縣,以縣東南有石樓山故名,屬龍泉郡。唐朝武德初為西德州治,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州廢,改屬東和州,唐貞觀二年屬隰州。五代、宋、金時期先後改名為西德、東和州,元朝時期復稱石樓縣。明朝萬曆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年)改屬汾州府。清朝時期因之。民國時期屬冀寧道。抗日戰爭時期屬八路軍的晉綏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初屬汾陽專區,後屬臨汾專區,今歸呂梁行政公署。

堂號

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下蔡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石樓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江蘇徐州、邳州呼延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圖書館、新沂市圖書館。
山西太原呼延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

字輩排行

陝西延長呼延氏字輩:“萬滿銅玉長”。
山西平遙呼延氏字輩:“司志國爾永嗣文世凌光其克守成華可以振家傳”。
四川漢源呼延氏字輩:“祚台伸慶元聖升全文登金榜國家永傳光明治世大德應賢榮發乃爾於斯萬年”。

通用聯

四言

姓承衍;源自匈奴:全聯典指呼延姓的源流。

五言

春新蔡郡;福到太原堂:全聯典指呼延姓的郡望和名堂。

六言

團練赤心殺賊;太寧為民雪冤:上聯說宋朝時期的太原人呼延贊,年少入軍旅時為一名驍騎卒。太祖時以驍雄軍使跟隨大將王全斌攻打蜀國,因功被提發為副指揮使、鐵騎將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年間,以鐵騎軍指揮使從太宗攻太原,後隨崔榆戍定州,累遷馬步軍頭。官至康州團練使。呼延贊對宋朝忠心耿耿,渾身刺滿“赤心殺賊”四個字,幾個兒子耳後刺“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下聯說十六國時期的前趙人呼延謨,初仕前趙主劉曜為太守。有一寡婦,服侍夫家叔母盡職盡責,不幸叔母病死,她的女兒誣告寡婦殺死其母,辦案的人不問青紅皂白,把寡婦給殺了。呼延謨到任聽說此事後,查明案情,為她雪冤。

七言

呼風喚雨神通大;益壽延年福祿增:此聯為呼延姓“呼延”二字嵌字聯。
前人常傳金鞭記;後代尚念肉丘墳:此聯源出評書《金鞭記》、《肉丘墳》,書寫呼延贊之子呼丕顯遭龐文陷害,其後人呼延慶等大鬧京城、雪報冤仇的故事。

八言

康州團練赤心報國;前趙名臣大義平冤: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驍雄軍使、康州團練使呼延贊。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的前趙名臣呼延謨。他在當太守時,曾親自為一名婦女平冤,影響很大,國人傳為佳話。
前趙州官,名揚四海;宋朝猛將,功播千秋:上聯典指呼延謨事典。下聯典指呼延贊事典。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