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姓

淳于姓

百家姓中一種,複姓,淳:發音Chún(二聲),於:發音yú(二聲)祖宗:淳于公;分布於現在的山東、河南一帶,部分成為望族。

簡介

淳于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5位。

姓氏起源

淳于(Chún yú)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代,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東省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淳于姓的“淳”字與“純”字同音,遂在避諱之列,乃去淳為于姓。五代以後,有于姓恢復祖姓,仍複姓淳于。

得姓始祖:淳于公。從《水經注》上推敲,可以知道淳于這一姓氏的緣起。周武王時,淳于公受封於斟灌國,號為淳于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而姓淳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唐憲宗年間,因要避御名,而改為于氏。古代的斟灌國,根據考證,在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這裡便是淳于氏人家的老家。故淳于氏的得姓始祖是淳于公。

遷徙分布

淳于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遠古時的炎帝的後代人,封於州邑,讓他們建立了州國。還同時封為公爵,於是州國的君主就稱為州公。州國那地方,就在現今山東省安丘縣。安丘縣的東北邊,至今還有個淳于城,這個淳于城,原來就是州國的都城。州國經一度亡國又復國,復國後就稱為淳于國。再以後,淳于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了。淳于氏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一帶)。後來因徙遷,有的於河內郡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一帶)。

名人

歷史名人

淳于髡淳于髡

淳于髡:戰國時齊國文士。博學多聞,知識豐富,口才好,善於答辯,說話幽默滑稽。當時諸侯並侵,百官荒亂,淳于遊說於各諸侯國之間,說之以隱,並見聽從,以為諸侯主客。

淳于越:戰國時齊國博士。李斯和淳于越是一對好兄弟,身居相位的李斯,為了迎合秦始皇統一言論的需要,上表焚書,當即遭到太子老師、博士淳于越的反對。李斯意識到,焚書之議勢在必行,卻又擔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強諫惹禍,想方設法勸導他,可是淳于越還是觸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護下,淳于越免於死罪,革職回鄉。為了保護儲君,在回鄉路上,他又為扶蘇代言,泣血上表,諫阻焚書,終於招來殺身之禍。在刑場上,監刑官李斯和死囚淳于越互吐心聲,闡明各自的人生觀。淳于越捨生取義,與詩書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祿位,卻遭受天下讀書人的唾罵。

淳于量:字思明,南朝陳車騎將軍。其先濟北人,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為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淳于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為邊患,中兵王僧辯征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併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為新興、武寧二郡太守。

淳于恭:字益孫,東漢北海淳于人,清淨不慕榮利。他的哥哥被盜賊虜去,將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盜賊很感動,把他們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願出門,朝廷拜他為議郎之侍中。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後,淳于恭親自撫養哥哥留下的兒子,他教侄兒讀書學習,侄兒如果做錯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兒。侄兒看了非常慚愧,並且改正自己的錯誤。

淳于長:字子鴻,西漢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雖無權勢,但母族十分顯赫:其姨娘王政君,是元帝劉奭的皇后,成帝劉的皇太后;其大舅王鳳是大司馬、大將軍;二舅王譚、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也於同一天分別被封為平阿侯、成都侯、紅陽侯、曲陽侯和商平侯,一時有"五侯"的盛名。基於此,他20來歲便當上了黃門郎,可以出入於宮廷之中,往來於顯貴之間。從此,他竭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計地接近和討好成帝,漸漸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成為九卿之一。

淳于誕:後魏時蜀漢人。他的父親興宗為南安太守。他十二歲時隨父親前往揚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盜賊所害,他倍感哀傷,誓要奮發,傾資財結交賓客,半月內遂得復仇,破賊樊文熾等。官終梁州刺史。

淳于棼:為唐李公佐著《南柯太守傳》中的故事人物,敘述主人公淳于棼與二友酒醉、入夢,在大槐安國招駙馬,任太守,煊赫一時,後因戰敗,公主又死,國王懷疑,有人構陷,被送回鄉,夢醒時二友正在床邊洗腳,即以虛幻曲折的故事情節,諷刺沉迷仕祿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場互相傾軋的情況。
淳于朗:唐代黃縣人,淳于難之弟,武德年間隨兄難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陽剌史、後宰相,封燕國公。

淳于難:黃縣人,隋時據守文登。唐興降唐,文登遂升為州,以難為刺史,封晉國公。

淳于意:山東人,漢代名醫,仕齊為太倉長,世稱為太倉公或倉公。少喜醫術,後為人治病,決生死多驗。文帝時,因故獲罪,當處肉刑,其女緹縈上書,願以身入宮為婢,代父贖罪,文帝悲其孝心,因廢肉刑。

淳于緹縈:漢代名醫淳于意之女,她的父親醫道很好,因被豪商誣告,判下肉刑的重罪。緹縈主動隨父親進京,上書朝廷,並自願獻身為奴,抵贖父親的刑罰。漢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動,終於下令赦免其父,並廢除了肉刑的法令。

現代名人

淳于珊珊-男演員

虛構人物

淳于薇--黃易作品《大唐雙龍傳》人物。

郡望堂號

郡望

齊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今山東省臨淄縣一帶)。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河內郡:楚漢之際(公元前3世紀末)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境內黃河北岸一帶地區。治所懷縣,在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堂號

德感堂:後漢時有淳于恭,清淨不慕榮利。他的哥哥被盜賊虜去,將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盜賊很感動,把他們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願出門,朝廷拜他為議郎之侍中。

宗祠通用聯

〖淳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滑稽載傳;
博士知名。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學者淳于髡,以博學滑稽<能言善辯)著稱。齊威王在稷下招攬學者,他被任為大夫,多次諷諫威王和相鄒忌改革內政。楚國攻齊時,他到趙國求援,得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因此而退兵。前後數次出使諸侯國,未曾受過屈辱。下聯典指淳于髡的後人淳于越,官博士,以敢諫著名。
〖淳于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大槐國夢婚公主;
太倉長幸育女郎。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淳于棼,夢入大槐國為駙馬故事。下聯典指漢·淳于意為齊太倉長,嘗得罪,其女淳于緹縈願為官婢以贖父罪,文帝為之廢除肉刑。
保障拜登州刺史;
昆弟皆隋季忠臣。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淳于難,隋末兵亂,與弟郎帥眾保障,民賴以安,拜登州刺史。下聯典指唐·淳于朗,武德年間隨兄難入朝,因以佐命,後為宰相。
〖淳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保障拜登州之刺史;
昆弟皆隋季之忠臣。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聯典指唐·淳于難。下聯典指唐·淳于朗。
學擅縱橫,諷諫罷通宵之飲;
醫傳素問,緹縈有少女之賢。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淳于髡,滑稽多辨,宣王好隱,又好為長夜之飲,髡說之隱,並被聽從。下聯典指漢·淳于意,少喜醫方術,嘗得罪,其女緹縈上書請代父贖罪,文帝為之除肉刑。

典故及趣事

緹縈救父

淳于姓緹縈救父

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裡受呂后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裡那么闊氣,因此,娘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

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連坐,就是被牽連一同辦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裡,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南柯一夢

淳于棼
淳于姓南柯一夢
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見他生得一表人才,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又並被欽任“南柯郡太守”。

在這段時間裡,淳于棼勤政愛民,把南柯治理得很好,井井有條,前後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官位顯赫,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奉旨率兵拒敵,但屢戰屢敗,接著他的妻子金枝公主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於是便辭去太守職務到京城,但從此失去國君寵信。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心驚氣急這余,猛然驚醒過來,見眼前僕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餘暉還留在牆上,而夢中經歷好像有如已歷一生。

淳于棼遂將夢境告訴眾人,大家都感到驚奇,便一齊來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蟻穴一個。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淳于棼想起夢裡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一鳴驚人

淳于姓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物以類聚

物以類聚”源於《戰國策·齊策三》。

春秋戰國時,齊宣王招告天下賢士來幫助他治理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賢士在一天內給他推薦了七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經過問答,果然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覺得非常奇怪,就問淳于髡說:“我聽說人才是很難等到的,在千里之內的土地上,如果能找著一個賢士那不得了了。現在你卻在一天之內,推薦了七個賢士,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

淳于髡聽後說:鳥是同一類的聚居在一起;獸也是同一類的走在上道。要找柴胡和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窪地里去找,一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尋,那就可以用車裝運了。這是因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類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算是個賢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薦賢士,就像是到河裡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樣容易,我還準備給您再推薦一批賢士,哪裡會只有這七個呢!

後來,人們把它概括為“物以類聚”。現在,常用來比喻趣味相投的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含有貶義。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