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姓

王孫姓出自姬姓,為周王之後,以別稱(或以官爵)為氏。

一、姓氏源流

王孫(Wáng sūn 王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王之後,以別稱(或以官爵)為氏。據王符《潛夫論志·姓氏篇》云:“王孫氏、公孫氏,國自有之。孫氏者,或王孫之班,或公孫之班也。”周代時,周王之孫在諸侯國做官的,別稱為王孫,其後代有以祖上別稱為姓的,稱為王孫氏。又據《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以官爵為氏,有皇、王、公、霸、侯、庶長、不更、公乘、公士等九氏,有爵位後裔可獲得氏,因此又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孫氏、公子氏、公孫氏、與士孫氏等六氏。王孫氏族人在後世、特別是明代以後,多簡改為“王”氏或“孫”氏,故今天王孫姓的族人甚為稀少。

二、遷徙分布

王孫氏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周定王大夫滿為頃王之孫,所以被稱為王孫滿,其後人即以此為氏。其實類似大夫滿後代的王孫氏的情況很多,凡各姬姓諸侯國及周王之子孫仕諸侯者即可用,所以王孫氏源頭紛繁,如衛有王孫賈、齊有王孫揮、楚有王孫由……等。據《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以官爵為氏,有皇、王、公、霸、侯、庶長、不更、公乘、公士等九氏,有爵位後裔可獲得氏,因此又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孫氏、公子氏、公孫氏、與士孫氏等六氏。還有賈孫氏,它也直接源於王孫氏,據《世本》,為春秋衛國大夫王孫賈之後;而《姓苑》認為,其孫自以去周王室遠,改為賈孫氏,之後訛為古孫氏,音已隨變。便又出現古孫氏,《元和姓篡》這樣說:“本姬姓,王孫賈之後,隨音改為古孫氏。”所以,王孫氏、賈孫氏和古孫氏同出一源。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複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複姓也在被禁之中,他們都改複姓為單姓孫氏(或其他姓氏),這些家族於是又成為孫姓(或其他姓氏)族的又一龐大來源。除以上帶孫的複姓改為孫姓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估計在明初省字改姓的過程中,亦應大都改為“孫”姓(或其他姓氏)。

三、歷史名人

王孫圉:春秋時楚國大夫,曾作為使臣出訪晉國,晉卿趙簡子迎接時故意鳴其佩玉問:“楚國以白珩(一種弧形的佩玉)為國寶,已經多少代了?”王孫圉答:“白珩,是先王的玩物,不足為寶。楚人並不以白珩為寶,而是以人才為寶。我聽說可作為國寶的有六種:玉足以庇蔭五穀,龜足以顯示好壞得失,珠足以抗火災,金足以御兵亂,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這些都是寶。”王孫圉之所以這樣回答,是為了回敬趙簡子誇耀自己的佩玉的做法。
王孫滿:東周定王時大夫。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發兵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由西北遷至今河南省伊川一帶),到達洛水,在周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南郊檢閱軍隊以示威,要看一看象徵中國最高權利的九鼎。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時,楚莊王向他詢問九鼎(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王權的象徵)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看出其居心,想取代周而占有天下,便委婉地回答:“統治天下在於德政,不在於鼎的大小輕重。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但天命並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能為臣屬過問的。”這就是“問鼎中原”一語的來歷。到了戰國時,秦國和楚國也都有興師到周王室問鼎之事。據說到了周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宋大丘社滅亡,九鼎被沉沒到泗水。武則天改國號為大周,仿照上古盛世的慣例,亦如我們今天成了口頭語的“國際慣例”一樣,也曾經鑄造過九鼎,但也並沒有使自己的武周一朝,成為八百年國運昌盛的江山。

四、郡望堂號(缺)

============================================================
【王孫姓宗祠通用對聯】
〖王孫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專對輕白珩之寶;
數言寢問鼎之謀。
——佚名撰王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大夫王孫圉,曾作為使臣出訪晉國,晉卿趙簡子問楚國白珩(一種弧形的佩玉)之寶,王孫圉答:“白珩,是先王的玩物,不足為寶。我聽說可作為國寶的有六種:玉足以庇蔭五穀,龜足以顯示好壞得失,珠足以抗火災,金足以御兵亂,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這些都是寶。”下聯典指東周定王時大夫王孫滿。楚莊王發兵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由西北遷至今河南省伊川一帶),到達洛水,在周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南郊檢閱軍隊以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時,楚莊王向他詢問九鼎(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王權的象徵)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看出其居心,想取代周而占有天下,便委婉地回答:三代相傳,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但天命未改。”這就是“問鼎中原”一語的來歷。
============================================================
【王孫姓典故、趣事】
〖問鼎中原〗
由於天子獨尊特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牢大禮,因此鼎就很自然地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並進而成為傳國之寶器。《左傳·宣公三年》記載:“(夏)遠方圖物 貢金九枚 鑄鼎象物……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帝王世紀》記載:“湯即天子位,遂遷九鼎於亳。”《左傳·桓公二年》亦記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故《史記·周本紀》講:“此鼎定社稷存亡,故為王者必爭。”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問鼎”的故事。
洛陽是東周的都城。楚莊王親自領兵打敗在陸渾一帶的戎族以後,又到周定王的邊境閱兵,顯示楚國勢力的強大,想以此威脅周天子,與他分治天下,嚇得周定王立即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他。莊王一見王孫滿就問:“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從夏傳到商,又從商傳到周,成為世界上的寶貝,現在放在洛陽。這鼎有多大?有多重?”
這一劈頭蓋腦的問話,把王孫滿嚇呆了。因為九鼎是大禹治水時,用九州進貢的鐵鑄成的,它是九州的象徵,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把它作為世代相傳的國寶,它標誌著天子的尊嚴,象徵著王位的神聖,從來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許任何人過問的。
王孫滿呆了一會,趕忙哈起腰,皮笑肉不笑地說:“大王,這九鼎嘛……小人不敢應答啊!”
莊王用輕蔑的口氣說:“那九鼎有什麼了不起呀?從楚國的倉庫里隨便拿出一點廢鐵就足夠鑄成九鼎!”
王孫滿一聽這口氣,嚇得不敢在這裡多停留,趕忙向楚王告辭回洛陽。他一邊走一邊想:自古以來,任何人不敢過問九鼎,今天楚王問九鼎的輕重和大小,而且那樣蔑視九鼎,是把周天子沒放在眼裡,莫非是想滅周朝而統領天下!他越想越害怕,連忙快步往回跑。
此時,周定王在宮裡坐立不安,正等著王孫滿的訊息。王孫滿一進宮,周定王劈頭就問:“楚國那個叫旅(莊王的名字)的小子說些什麼?他地你的態度如何?”
王孫滿急忙下跪,結結巴巴地說:“哎呀,不,不得了呀!這世道變、變、變了啊!”說著嗚嗚地哭了起來。
周定王見此情景,更著急了,趕忙追問:“你快說,是怎么回事?”王孫滿一邊套一邊說:“楚子狗膽包天!,他,他問九鼎有多大、多重,他還說,從楚國倉庫里隨便拿出一點廢鐵,就足夠鑄成九鼎。”
莊王問鼎,有損於天子的尊嚴,更是對周朝政權的威脅。這平素被尊奉如神的周定王一聽到這個訊息,又生氣又害怕,一時沉默不語,呆若木雞。過了一會,他起身一遍又遍地撫摸九鼎。大臣們知道了這個訊息,都來安慰周定王說:“陛下放心,陛下萬福!九鼎天命所系。天命不可改變,蒼天會保佑您!”
這段故事固然反映了春秋戰國,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史實,但更說明了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秦國亦早覬覦周王室的九鼎,竟挺軍想奪取九鼎,十分恐慌的周王,採用大臣顏率的計策,求助齊國幫助擊退秦國,允諾事後存九鼎於齊國。齊國出兵將秦軍擊退,便向周王索取九鼎,見此顏率問道,如果把九鼎交給你們,你們將如何搬運回國,齊王說要經過大梁。顏率說,魏國早已企圖謀取九鼎了,如路經大梁,魏一定會扣留九鼎。齊王說,那我們改經楚地。顏率說,楚國更是求鼎心切。齊王問,那應該走哪條路呢?顏率便慢條細語地給齊王講了一段當年周滅商搬遷九鼎的故事,說當年周王為運九鼎,竟動用了九九八十一萬人之多。齊王這時終於明白了顏率的用意,只好作罷。這裡顏率的用意實際很清楚,即各國都在貪圖九鼎,如果你齊國真的把九鼎運走,其結果勢必會終日不得安寧。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